不支持Flash

法国苏伊士集团掘金中国水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15:59 《商务周刊》杂志

  擅长技术服务和管理运营的国际专业跨国公司早期在中国陷入融资陷阱,而今的职能回归能否为他们带来春天?

  □记者 王强

  短暂蛰伏,今年,世界最著名的水务巨头——法国苏伊士集团,又开始在中国频繁出击。

  9月29日上午,江苏省常熟市城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对常熟市自来水有限公司进行了正式的股权转让。这一交易金额达6.01亿元人民币项目的签署,同时标志着苏南地区首个县级市的水务资产国际公开招商项目完成。

  苏伊士集团中国总裁米歇尔·德泰告诉《商务周刊》,该集团通过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与中国的合资公司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收购常熟自来水有限公司49%的股份,剩余51%的股份将仍归国有。

  “该合同还包括常熟市全市的自来水处理、输配以及客户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此份为期30年的全方位合同将于2006年年底正式生效。”米歇尔·德泰说。

  自中国水务市场于2002年开放以来,苏伊士已在中国城市获得了4项全面水务服务合同,常熟市的项目是他们的第5个胜利。

  有分析者认为,尽管苏伊士似乎对49%的股权比例并不满足,但对终于借此完成苏伊士集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子仍感满意。尤其这一笔极有可能成为2006年中国供水行业交易金额最高的合作项目,将进一步加深苏伊士综合水务技术和管理服务——而不是简单的供应自来水——对中国的影响。

  虚无的春天和真正的春天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有人发明了能取代水的某种物质,我们就会远离这项业务,但我想这不可能在明天发生。”说这话的是法国苏伊士集团全球高级执行副总裁伊夫·第伯·德·希尔吉。

  希尔吉今年年初对重庆的访问,无疑让他更坚定了对集团主营业务未来的信心。在宣布向旗下中法水务公司和重庆市水务公司建立的合资公司追加20亿元的投资后,他表示,苏伊士集团预计未来两年内在华业务将翻番。

  未来的中国市场无疑更加诱人。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最近说,“十一五”期间,中国整个水务市场投资总额将在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包括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

  苏伊士集团旗下的苏伊士环境公司(Suez·Environnement) 首席执行官吉恩-路易斯·肖萨德近日在北京表示,中国计划未来10年内在水务管理方面花费约1500亿美元,而且这是“认真的”。“这个数字并不让我感到吃惊。”他说,“在我看来,如果他们想维持经济增长,就必须非常积极地治理包括水在内的环境问题,这一点非常清楚。”

  今年年初,法国苏伊士集团决定将其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以便利用上海的战略地位扩大在华业务。这家世界环境巨头及其旗下的苏伊士环境公司高层不断造访中国的重庆、青岛等地方政府,其积极态度与三年前相比差异明显。

  2002年11月,苏伊士宣布在重庆获得一个长达50年的特许经营合同,并从2003年开始为青岛2300万人口提供饮用水。一时舆论兴奋地宣称,中国水务市场的春天来了。但此后的整个2003年,苏伊士在中国市场几乎销声匿迹,没有新的战果。

  销声匿迹的不仅一个苏伊士。2004年5月,《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式实行,作为市政公用事业最核心的城市水务行业正式进入市场化轨道。部分国外水务相关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表现,比如提供抽水设备的美国ITT公司就获得了55%的年销售增长额,ITT预计,到2006年其中国业务的年利润可达5亿美元。但也有部分直接提供水务服务的跨国公司撤出了在华投资。2004年6月初,全球排名第三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表示,它将从上海一家自来水厂撤资,因为政府撤销了保证这类项目获得15%固定投资回报的政策。在仍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务市场上,更多的公司在看到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风险。

  事实上,苏伊士集团在2003年初曾出台一部发展战略报告,报告中称,鉴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正处于领导人换届高峰期,水务合同将受到政治风险的干扰,因此调高了对该地区项目风险的评价。

  而据米歇尔·德泰回忆,2003年苏伊士在中国进行调整,是因为“苏伊士在2003年进行了一次全球性的财务结构调整,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当然也包括北京在内”。

  背后更根本的原因或许是,这家公司当时正在忍受一些劣质项目的困扰,处于经营战略的调整期。法国《费加罗报》当时有报道称,到2003年6月,苏伊士的债务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累计280亿欧元。

  集团总的战略调整直接导致了苏伊士2003年在中国市场的短暂沉寂。但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苏伊士集团财务状况的好转,苏伊士的步伐有了只争朝夕的味道。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认为,中国城市水业正在从资本拉动时代走进产业时代,在2005年各城市的水业规则调整中已经开始孕育这一深刻变化,而2006年,则拉开了水业产业时代的帷幕。

  他注意到,中国地方政府正在逐步转变单纯吸引外资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市政公共领域,越来越认识到国外跨国公司的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在中国水务市场逐步趋于理性、制度逐步健全、中国政府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他说,“这些擅长技术服务和管理运营经验的国际专业公司在中国市场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傅涛注意到,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城市水业、拿到项目最多的法国水务巨头苏伊士,也开始抛弃以资金能力为核心的水厂合作项目模式,主打整体收购这种以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的项目模式。

  曾经的困惑

  没有人怀疑苏伊士在中国市场上的拓展能力。“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通过旗下的得利满、中法控股和太古升达三大公司,苏伊士集团一直活跃于中国市场。”米歇尔·德泰对《商务周刊》说。

  苏伊士向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年底,包括在谈项目,苏伊士将在中国16个省、市、直辖市拥有20家合资企业,为1350万人口提供饮用水服务。自2002年通过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合资成立的中法控股有限公司,苏伊士还负责上海星火开发区和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的上海化学工业区(SCIP)的工业污水以及工业排放物的处理。这20家合资企业分为三个类型:制水、全方位服务和工业水处理。

  而早在1970年代中期,苏伊士的子公司,世界水处理领域专家——得利满就在中国参与设计建造了160多个水厂,为20%多的中国城市居民提供饮用水服务。这些成果目前还是任何一家竞争者都无法匹敌的。

  在苏伊士高层看来,更关键的是,30年来,苏伊士在中国的业务就像中国一样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1975年,苏伊士集团下属的专业水处理工程公司得利满获得了第一笔业务——辽阳石化污水厂。但由于中国市场没有开放,苏伊士早期在中国只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水厂建设的设备和图纸,直接投资的动力和步伐并不大。

  随着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加快,苏伊士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希望直接投资中国并成立合资企业。1985年,苏伊士集团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合资了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在中国投资、兴建和管理水厂,提供世界一流的技术及管理服务。

  1980年代,中国政府制定了以“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管理”为原则的对外开放政策,并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吸引外资,使供电、道路、桥梁、水厂等基本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1990年代初期,由于各城市基础建设资金短缺,所以在苏伊士等外资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时候,当地政府的初衷更主要的是融资。中国水务行业开始出现一些BOT项目,而据说,中法水务是第一家在中国开展BOT项目的公司。按照协议,BOT项目由苏伊士出资建设水厂,苏伊士运营15—20年后,水厂交给中国的地方政府。

  此后,苏伊士集团依托中法水务在中国各地迅速扩张,从1992年在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建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自来水公司到2000年8年时间内,先后在辽宁、河北、江西、广东和吉林等省建立了12家合作、合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BOT模式。由于外商投资者及国内同行均无法估计生产成本及汇率的变化,这些项目采取的是固定投资回报率的方式。一时间,苏伊士在中国水务市场似乎成为最大的赢家和水务外资的“带头大哥”。

  但1997年之后,由于舆论对这种不管经营业绩如何,政府都要每年固定给外商回报的做法提出批评,中国政府也认识到这种投资回报规则的不合理性,旋即明文废弃。

  实际上,在迅猛扩张的背后,苏伊士也一直对这种单纯资金投入的方式深感不适应,并日渐感到资金压力。

  傅涛回忆,由于连年来的快速扩张,几大国际水务巨头在中国的资本负债率也越来越高。苏伊士作为中国市场项目最多的“领头羊”,短时间内布点最多——在傅涛看来,这也恰恰带来较大的负债压力。

  他介绍说:“早期由于中国政府的引资政策迫使这些公司不得不注重投资和项目,其实这些公司的优势不是投资,而是输出服务和管理,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这几大公司在国际业务的负债率非常高,有的达到80%多。”

  2002年前,由于中国在城市水务方面的政策限制,苏伊士等国外水务服务提供商在中国早期的项目只是单纯的制水,并不涉及管网建设管理以及更进一步的服务和运营管理。这种缺失对链条性特色突出的城市水务行业来说是致命的。

  中国一直对供排水管网实行国家专营。城市水务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单纯经营水厂或者污水厂无法形成对水资源的统一运营管理,不能控制水源和终端客户。事实上,苏伊士集团参与建造的自来水水厂生产的水已实现直接饮用标准,但由于国内水务公司管网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水管腐蚀生锈和渗漏造成的水质污染状况无法及时处理,终端用户的自来水大部分仍然被二次污染。对于用水客户来说,不满会首先指向苏伊士。

  苏伊士进入澳门自来水领域的时候也遭遇过类似问题。刚进入澳门时,由于管网也没有开放。管网的问题造成水质逐渐下降,消费者拒绝付款。

  苏伊士集团的高层也曾抱怨说,如果政策不改变,他们的努力很可能白费。在政府不再保证投资回报率的政策变化和自己有力使不上的双重压力下,苏伊士和它的很多同行一样选择了收缩投资。

  水黄金形成

  傅涛认为,现在看来,苏伊士在中国市场的沉寂确实是短暂的。“苏伊士并没有改变在中国的投资方向,改变的只是投资形式。”

  2002年中国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苏伊士新的契机。当年3月4日原国家计委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原来禁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城市管网首次被列为对外有限开放领域。

  “市场放开让我们可以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更快地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我们可以通过更好的管网管理来提高水质,减少水损,并同时保持水价合理。”米歇尔·德泰说,原先外商只能通过合作伙伴经营水厂,将饮用水销售给当地自来水公司,现在苏伊士可以参与整个水务流程,包括管网管理、客户服务以及账单收缴。

  “苏伊士可以将我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带到中国,并同我们强大的合作伙伴一起为这个市场大力投资,这也意味着客户端服务质量的提高。”他说。

  而近年来中国的水务服务技术市场也在逐步形成,正引起中外投资者的兴趣。苏伊士集团的技术人员试图在向中国推销其管网改造的最新技术,比如可以在不挖掘整条管道的前提下更换局部管网,将管网改造的影响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随着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深入,密切关系到公众利益的供水等公用事业项目更多地开始以特许经营的模式展开。这使得具有管理和运营等综合服务优势的苏伊士等外资,可以更深入和全方位地参与到中国地方水务服务中。

  基本从2002年开始,苏伊士在中国市场从单纯的供应项目转变为以提供全方位的水务服务和管理为主。由于中国自来水过于便宜的价格让其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苏伊士认为其中孕育着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良机。但如苏伊士这样的长远投资者在中国的第一轮投资浪潮,收获得更多是对这个市场的投资回报率更为成熟理性的认识。

  傅涛也认为,苏伊士等国际水务巨头拥有多年在国际水务市场中的经验和技术以及运营管理优势,中国市场化的改革趋向和规则的逐步完善,固然是暂时的门槛提高,但对这些长袖善舞的外资水务而言,是一件大好事而非相反。

  “中国市场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米歇尔·德泰说。

  这位具有20多年水处理行业管理经验的法国人进一步向本刊解释,多年来,苏伊士在同当地伙伴的合作过程中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如此,苏伊士还对中国的政策十分熟悉,对于政策的变化能够做出迅速的反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地方组织和企业的需求。比如今年的重庆遭遇干旱,苏伊士可以提高生产量,为非合同区域供应自来水。对于那些因地理位置原因而饱受水质反复困扰的城市,比如澳门,苏伊士的超滤膜技术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苏伊士更是为空间有限的城市和工业园区设计了紧凑型的水处理技术。苏伊士的实时IT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管网内任何一处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米歇尔·德泰说,苏伊士拥有全球最大的私营研发中心,配备了全球化的科技网络,使其市政工业客户可以享受到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方案,比如污泥处理技术。苏伊士还在异味治理方面卓有成效,经常受邀为世界各国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优势在苏伊士环境集团CEO舒赛德看来,正是苏伊士下一步在中国环境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必不可少的条件。未来中国雄心勃勃的污水处理计划,很可能是苏伊士在中国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最近,苏伊士与重庆刚刚签订了一个污水处理厂项目,这份特许权协议使苏伊士成为了首个同时接手中国同一城市的自来水及污水处理业务的外商,虽然早在2002年,上海化学工业园区(SCIP)就将园内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全都交由苏伊士管理。该园内集中了德国巴斯夫、拜耳等世界石化业巨头企业,苏伊士还获得了一份园内废弃物处理的合同。苏伊士在当地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心,其实验室能够为园内客户度身订制更为专业的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政策壁垒的减少,对苏伊士来说,他们已经看到黄金在闪烁。但未来苏伊士能否真正收获诱人的金子,还取决于诸多因素。

  中国的政策可能是最关键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平稳化,因为我们的项目都是为期15年、20年,游戏规则应该是长期稳定的而不是变化无常的。”舒赛德公开表示。

  不过他的同事米歇尔·德泰认为可以持乐观态度。“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充满着机遇,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市场和收益间找到平衡点。就回报而言,中国的相关条例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他说,“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与合作伙伴及客户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关系以及中国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傅涛认为,投资能力与运营能力的融合是国际水务投资企业的共同趋势。对战略投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运营环节的支撑,难以保障稳定长期的收益,因此战略投资人普遍在对运营管理和服务环节做产业链的“加法”,努力从投资企业成长为投资运营企业。

  而针对政策制定者,分析人士也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传统的招商引资观念应进一步得到矫正,应该把更多注意力向学习跨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服务优势倾斜,否则,融资陷阱仍然难以避免。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