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行2007推销清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 10:56  《环球企业家》杂志

  投资银行家们梦想中的丰收年景:邮政、铁路和地产等行业成为资本市场新宠(抱歉,他们已经忘掉了互联网和制造业)

  在意味着招财进宝的猪年尚未到来之前,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的中国业务主管们就已经忍不住要笑出声来。过去的一年中,在中国企业令人吃惊的IPO规模推动之下,几乎所有投行的亚洲业务都获得了大幅增长。根据研究公司Dealogic的数据,投资银行去年在亚太地区的收入总和超过了50亿美元,而5年前却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火爆的行情甚至推动了投行整体收益的大幅增长,在美林公布的财报中,去年全年盈利达75亿美元,同比增长47%,为1992年以来盈利最多的年份。高盛的盈利则达到95.4亿美元,每股收益和年度股东权益回报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家投行分别在去年全球两宗最大的IPO——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上市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活动很难在2007年再现,但银行家们仍然普遍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裁张红力用简短的八个字将其概括为“形势很好,遍地开花”,而高盛亚洲投行业务的一位负责人则表示:“从IPO的角度看,至少未来几个月将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显而易见,在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更大规模的证券市场融资和更丰厚的投行利润已经不是悬念。

  【从H到A】

  一年前,位于北京东四北大街几座写字楼中间的一家证券营业部里,每天只有稀稀落落的股民坐在电子显示屏前,一边打牌聊天一边偶尔抬起头看看墙上变幻的数字。如今这种情况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为了提醒前来办理业务的投资者注意安全,门外甚至专门贴上了友好的提醒告示。

  沉闷了太长时间以后,内地股市在去年5月重启新股发行以后开始变得异常活跃,而10月份工商银行A+H同时成功发行更是给投资者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此后的市场几乎节节飙升。

  久违的景象来得如此出乎意料,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新将融资渠道投向了资本市场。在摩根大通亚洲及中国投资策略分析师唐志刚看来,A股市场的IPO热潮不过刚刚开始,“随着H股公司的回归,A股市场在2007年将会创下新的记录。”

  情况的确如此。1月9日,中国人寿在登陆纽约市场3年之后回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大涨一倍。就在此后两天,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公开表示,建行可能在国内市场发行A股或中国存托凭证,而仅仅在此之前的两个月,建行还声称由于资本需求并不迫切,没有进行A股IPO的打算。

  除了建行以外,过去几年中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也纷纷表示了希望进行A股IPO的意愿,其中包括中国移动、交通银行中石油和平安保险等“超级大亨”。根据普华永道和安永两家顾问机构的预测,随着此类优质企业的“回家”,内地股市今年的融资额将超过香港。“好处显而易见,”唐志刚表示,“一方面国内投资者有机会能够投最好的公司,另一方面是将A股整体做大,这些大盘股有助于稳定股市。”

  不过对于外资投行来说,这却是块在目前的监管条件下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利益,由于不具备境内承销资格,各大外资投行只能通过QFII获得间接收益。但对于国内投行来说,这轮IPO高潮却无疑是个好消息。

  过去,由于新股停发,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很长时间无所事事,但去年情况完全逆转,到去年8月底,A股完成发行的21只新股给相关券商带来的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其中仅中国银行两百亿元的募集金额就给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国泰君安三家券商贡献了近亿元的承销保荐收入。今年的形势更是看好,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收入仅一月份上半个月就已经超过了过去大半年的总和。当然,采用 A+H形式的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时也会选择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券商,不过,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规模较小,其发行业务则以“撒花椒面”的形式让大小券商人人有份。

  【溢出效应】

  暂时不具备境内承销资格的外资投行,也并不必担心生意来源,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是它们占优势的舞台。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大型企业成功的海外上市已经给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树立了榜样,刺激了这些企业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欲望,从银行业便可见一斑。

  目前,除了问题较为严重的农业银行外,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实现海外上市,今年计划上市的银行则以中小型银行为主,其中甚至包括地方性商业银行。1月,中信银行表示,将复制工商银行A+H同日同价IPO的模式,在今年上半年启动A+H的上市工作。北京银行也在年初公布了漂亮的财务报表,希望在今年实现A+H股上市。此外,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等都透露了赴港上市的意图。

  机会不仅在金融行业,新年伊始,台一国际成为香港股市2007年的首个上市的内地企业,这家从事裸铜线及电磁线制造业务企业的IPO似乎预示了这样一个趋势:内地企业香港IPO的主角将不再以大型金融类企业为主,接下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瑞银集团的相关人士表示,它正为20家左右的中国企业今年海外上市做准备。

  “邮政、铁路、电网、地产等行业都雄心勃勃地瞄准了海外市场。”唐志刚指出,这轮上市热潮中的企业类型与过去并不一样,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将选择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会逐渐下降,另外会增加消费品行业”。

  不过从规模上估计,香港股市2006年的辉煌业绩恐怕难以再现,毕竟未曾上市的大型国企所剩无几。因而即便是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数量上超过去年,总体规模也很难超过去年。不少分析师认为香港市场今年的的IPO总量将比去年减少1/3。

  这会让投行增加对并购重组业务的注意力。国泰君安分析师刘兆萍认为,央企合并、钢铁行业和整个国家电力行业的重组,都会诱发产权市场发生大的并购行为。同时,随着股市走强,上市公司市值大大增加,股票成为一种理想的支付手段,不少上市企业也会因此选择并购的方式,以实现外延式的增长。

  这些都在改变中国投行业务在华尔街眼中的地位。为了挽回龙头地位,纽约证交所执行长约翰·塞恩在去年底甚至亲赴上海推销“上证所+纽交所”(A+ N)组合的设想,以取代中国银监会推动的“A+H”的双挂牌计划。(80210)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