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货币信贷及金融市场运行形势
200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同时稳步推动金融企业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符合预期的调控方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货币信贷平稳运行
从去年前10个月货币信贷运行情况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加快。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8.0%,是去年初以来的最高
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流通中现金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9.0%。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10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2005年以来,贷款月平均增长13.3%,大多数月份贷款增速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从投向看,流动资金和涉农贷款增加较多。1~10月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万亿元,同比多增2819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3813亿元,同比多增2690亿元。票据融资的快速增长,是去年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其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已达19.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1~10月涉农贷款增加3058亿元,同比多增402亿元,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建贷款增长较为稳定。1~10月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加9459亿元,同比少增1200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增加5231亿元,同比多增591亿元,增速为17.9%,反映出当前投资继续高位运行的特点。1~10月,居民消费信贷增加1555亿元,其中占主体的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970亿元,同比少增128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减缓,既是多年高速增长后的正常调整,也反映出了居民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变化。
金融市场产品创新较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不断增强
去年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较为宽裕,为直接金融工具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债券市场不断扩展和深化。1~9月,国债累计发行3291亿元,同比增长3.6%;政策性金融债累计发行4194亿元,同比增长55.3%;次级债累计发行689亿元;企业债累计发行464亿元,同比增长133.3%。1~10月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869亿元。1~9月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累计贴现4.69万亿元,同比增长45%。票据市场和短期融资券的迅速发展,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实践证明,在金融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是减弱其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渡过
自去年7月21日起,我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从7月22日至10月31日的67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贬有升,最高为8.1128元人民币,最低为8.0840元人民币,单日最大波幅为0.074%,体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规律。从汇率机制改革后三个多月的情况看,前期过快的外汇流入趋于平稳并有所减少,升值预期有所减弱。
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符合预期的调控方向,但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较多,对一些可能影响未来经济金融运行的问题,仍需加以关注。
需求结构不平衡,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拉动经济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相对于投资及出口的高速增长,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这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状况隐含着脆弱性。一方面,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不仅对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而且消费不足又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显性化;另一方面,顺差过大容易招致贸易摩擦,且外部需求一旦出口出现下滑,经济增长将直接受到影响。因此,需求结构应由过度依靠投资、出口向以消费为基础转变,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特征的发展战略选择。
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占比重过低
我国三类产业结构的变化总体符合一般发展趋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服务业逐步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但三类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引起注意: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比重高达53%,排在全球前列。而服务业的增长缓慢,近十年来还呈现停滞甚至轻微下降的趋势,比重为32%。这一水平要远低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业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必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密切关注高油价可能带来的影响
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呈现出在波动中大幅上涨之势。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2002年初的每桶大约20美元不断上涨。去年又从年初的40多美元涨至9月份的60多美元,涨幅超过50%。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单位产出的能耗较高,油价上涨必然会推动居民燃料、交通运输等价格的上升。并通过带动其他能源价格而增大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成本,带来物价上涨压力,成品油价格多次上调和部分地方供应紧张就是直接表现。同时可能对消费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关于2006年经济展望及货币政策初步思路
展望2006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可能仍将维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3%。但世界经济也面临潜在风险:一是油价居高不下,已经使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上升,有可能损害消费者信心以至于影响经济增长。二是美国低利率环境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威胁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行,长期利率走高,可能影响资本流向。我国应做好预案加以应对,注意防范全球失衡无序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三是部分工业化国家由于担心来自新兴市场的竞争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抬头,可能影响我国的外贸环境。
我国经济有望进入平稳增长期。我国仍处于较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投资需求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居民收入连续两年较快增长有利于扩大消费;外部环境仍然比较好,有利于出口保持一定增幅。
2006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维护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更加协调和平衡增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变化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及政策力度,发展公开市场工具,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货币信贷的稳定合理增长。
二是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协调各类利率关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
三是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既要增加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助学的信贷支持力度,又要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改进支农金融服务,形成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完善信贷期限结构错配监测指标体系,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促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应对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健全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是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明确目标责任、建立考核机制、上市等手段,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使其转变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上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积极探索包括小额信贷组织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开发新的农村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造。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发挥其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工作,研究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长效机制。
五是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以金融工具创新为重点,继续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加快成熟产品上线的步伐,积极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在完善现有债券远期交易的前提下,进行利率互换试点;研究公司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加快外汇市场建设,积极推出各类外汇衍生产品,为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服务。
六是研究支持扩大消费的金融措施。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业务。配合支持扩大内需的其他政策,研究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推动商业银行拓展消费信贷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监测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和房地产市场变动情况,支持合理住房消费。指导商业银行运用利率定价手段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