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苏宁
提起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的32枚金牌,就不能不提起让我们自豪的“飞人”刘翔;即便你没有看过《头文字D》,可能也听过周杰伦的大名。巧得很,这两位至少在青少年中大名鼎鼎的偶像级人物,正分别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跨国饮料巨头的代言人,足以说明可乐型碳酸饮料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我的儿子刚满三岁,3年来喝得最多的东西,当
然首推是奶粉,紧随其后的,就是可乐了。
但最近可乐的老家美国却传来了让孩子伤心让家长高兴的消息———美国中小学的校园里要限额销售可乐。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的数据亦表明,美国十几岁的男孩平均每天喝的软饮料所含的糖分,相当于15茶匙白糖。
看看大洋彼岸的可乐“限售令”,想想中国城乡越来越多的小胖墩,我们很自然地要问,就连最爱喝可乐的美国人都在为下一代而限售可乐,我们的“拿来主义”是否也该更多一点理性?是否也该对可能影响孩子健康的舶来饮料作出必要的限制?
美国的可乐“限售令”据说是由美国饮料协会撮合的,但遗憾的是,面对中国家长们的质疑,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有关人士的答复是:“中国并没有出现像美国这样的肥胖恐慌症”,“并且我们认为可乐等饮料并不是造成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因素,我国人民缺乏的是全民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目前尚不会在国内作出限售可乐的自律行动……”
如此说来,可乐对美国孩子的身体有害,中国孩子喝了就没事?不知这位人士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什么:是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经得起高热量饮料的考验?还是美国饮料巨头抱着舍己为人的精神,卖给中国的可乐比美国的更好?更让人奇怪的是,按照这位人士的说法,中国人缺乏锻炼意识,于是胖了也不能怪可乐。果真如此,美国的学校根本就无需限售可乐,只要开设更多的体育课,孩子们大可开怀畅饮,可乐巨头也不妨赚个盆满钵满,还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刘翔和阿兰·约翰逊,岂不是一举数得?
过去有人妄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让有骨气的中国人都为之不齿;如今,为了替可乐辩护,如果有人觉得“中国的可乐比美国的好”,更让我辈不敢苟同。不管关于可乐的说辞有多么圆满,我都决定要告诉儿子:美国人自己都不敢喝的东西,你一口也不要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