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叶建国 北京报道
“两会”召开前夕,河南省力推“中原城市群”的工作进入高潮。
2月22日上午,国家发改委所属北京国宏大厦1601会议室气氛热烈。受河南省发改委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院项目组所做的“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正在接受来自发改委相关司、处官员,以及两院院士吴良镛、牛文元、陆大道等中国区域经济专家的评审。
“报告”最终通过评审。
而实际上,该报告提出的“中原城市群规划思路”,在通过评审之前就已为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采纳,并将开始全面实施。
《研究报告》指出,中部崛起离不开河南的崛起,河南的崛起必须依靠“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否则,在中部崛起的博弈中很可能被甩在后面。
发改委主任出身的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在评审会上慷慨陈词:“中原城市群有望进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行列。”
能不能进入?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中部地区存在“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两大板块。由于河南和安徽、湖南、江西的联系并不紧密,“中原城市群”肯定替代不了“武汉城市群”的地位。所以要正确评估前者影响范围的大小,如果仅限河南,将难以列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
郑州谋副省级规格
《报告》明确提出,要将“中原城市群”列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使之成为中部崛起战略体制改革试验区。要加大对“中原城市群”内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支持力度,要返还国税支持“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把郑州提升为副省级城市,要在建设用地方面对“中原城市群”给予更多支持。
根据空间关系和中部崛起实际需要,该《报告》提出,“中原城市群”应包括以郑州为中心,在两小时经济圈内分布的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以及山西晋城、长治和山东荷泽共18个省辖(管)市的城市密集区。而短期最有条件整合的,是以郑州市为中心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内分布的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管)市。
《报告》对“中原城市群”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概括为:东西发展轴线的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工业走廊、南北方向的新(新乡)郑(郑州)许(许昌)产业轴线、新焦济产业带,以及洛(洛阳)平(平顶山)漯(漯河)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
张大卫介绍,2003年河南省就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自此“中原城市群”开始成为河南省区域发展规划的主导词。这与当时的武汉城市圈、合肥城市群、“昌九”工业带、长株潭城市圈一起,被专家评价为,中部地区为了自己的崛起开始“各奔东西”。
2004年,“中部崛起”开始为中央决策层多次提及,而其中的龙头之争更是在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间上演。
2004年8月,“中原城市群”未来15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为此,受河南省发改委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专门组织了由副院长刘福垣任组长的项目组。2005年12月,项目完成并形成《报告》。
显然,《报告》在两会即将召开时通过,意欲在豫鄂龙头之争中,先发一招,能够把“中原城市群”列入国家“十一五”区域战略规划。
争议城市群统一经济规划权建议
刘福垣告诉记者,对“中原城市群”组织结构的规划是按照“小欧盟”模式进行设计的,着重立足于内部的协调来实现该地区整体崛起。首先强调全面对内开放,加速形成共同市场,然后是扩大利用外资和出口。
基于此,《报告》在承认行政区经济是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最大障碍的同时,着重提出“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中原城市群’统一财政体制”的建议。强调城市群内必须继续实行市管县体制;统一各市财政体制,取消县级政府经济规划权。以便将来进一步统一城市群财政体制,取消市级政府经济规划权。
对此,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朴民说:“在现有体制下,这些设计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恐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需要和财政部进行协商,就是河南省同意了,甚至说九个市的领导都接受了,也还需要财政部相关政策支持。更何况各市的领导也未必能真正接受取消自己经济规划权的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栋生表示。
陈对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大手管小手,大船管小船”的可行性并不乐观,并进一步表示,“在全国都在强化发展县域经济的背景下,中央也在主推浙江的省管县经验,这对规划中所要求的体制建设是一个大的挑战。”
《报告》中强调,河南省应明确在城市群内必须实行名副其实的市管县体制,市委和市政府要对下属的县级单位既要管钱,又要管人。在财政包干体制没有改变之前,县对市财政包干,而不是对省财政包干,省委不再过问县级干部任免问题。“这是在体制改革中整合路线图的起点。”
对此,刘福垣表示,“这要看河南省有没有这个决心了。为了尽快推进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需要成立类似‘东北办’和‘西部办’这样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各市间融合的协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