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曾经的尴尬走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12:11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叶建国 不断高企的国际油价已经抛弃了先前许多专家看低的预测,摸高60美元每桶的价格每天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面对国际油价的不断高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25日作出国内汽油、柴油出厂价
事实上,我们的决策者正在试图避免一次可能出现的“美国式决策尴尬”。 1973年的美国,进口石油占到国内石油消耗的40%。就是当年,海湾国家决定控制石油输出,这直接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三倍以上,对美国的石油进口造成很大冲击,这就是第一次能源危机。面对那样的一个国际石油价格,按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国内生产的石油价格也要上涨到同样的水平。但是,把市场经济作为立国理念的美国,其决策者最后作出的石油价格调控原则却“被世界各国经济学家讥为笑柄”(茅于轼语)。 当时,国会中关于制定应对飞涨的国际油价的对策争论中,形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按市场规律办事,油价该涨多少就涨多少;另一派主张限制国内油价,减轻消费者的负担,并避免石油企业的暴利,后者在争论中成为主流。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美国国内的油价大大低于国际油价。于是,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国内的石油企业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大量的从国际上购进高价油。原因是,企业不愿意在低油价下扩大在国内的生产,而是等着国际油价继续升高后再寻找恰当的时机开采国内石油。另一个后果是,由于国内的石油价格没有相应的高涨,所以,消费者并没有体会到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培养公民的“节能意识”在国际油价高涨的现实面前失去了一次机会。 看看我们国家的石油供需情况吧。统计显示,我国的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石油消耗的1/3,接近4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上升。所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当前的困局和第一次能源危机中的美国有很强的可比性。而我国的油价定价机制的行政色彩一直受到学界的诟病,消费者在消费着低于国际油价的石油的时候也不领情,依然只是注意我国石油价格曲线中“只升不降”调控,并对此提出质疑和抨击。而国内的石油企业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情况下从国际上大量进口石油的“奇怪现象”也被归责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石油价格的行政调控。所以,我们说,在当前的国际油价不断高企的背景下,让国内的油价逐步的回归市场,对于培养公民的节能意识、强化国内国际石油两手抓、加强国际油源的自由勘探、开采、积极寻找可替代性能源等方面意义重大。 老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决不重复自己,至少不在悲剧意义上重复自己。当年的美国面对国际油价的飞涨,对国内油价的管理是进行了一次从市场走向行政调控的决策,从而犯下了一个让世界经济学界嘲笑的错误。反观我们的油价调控,可以说我们一直在犯着“一个让世界经济学界嘲笑的错误”。市场立国理念被倡导了多年,而市场的调控原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从错误中解脱出来,而市场的调控机制正是作为解决我国能源困局的手段摆在决策者面前。而且,最近国际油价高升的舆论氛围也已经给我们做好了抉择的背景,剩下的就是决策者的勇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