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不再靠存贷差过日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1:5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李利明/文 中国银行业的质变已经来临,这首先将在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身上体现。 2月14日,在工行分行行长会议上,董事长姜建清指出,2005年,工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与资金收入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3∶47;与此相对应,到2005年末,在工行6.4万
整个中国银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据银监会统计,至2005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7.4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5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5%;而2005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5%,贷款的增速低于资产和存款的增速。按照这种趋势,贷款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将越来越低,金融机构大量的资产将表现为非信贷资产的形式,迫切需要寻找自己的生息渠道。 之所以商业银行出现非信贷资产占比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构成了硬约束,另一个是在不良贷款问责制下,各家银行的贷款发放更加审慎。 银监会于2004年2月发布了《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银行在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必须达标,否则业务开展和机构设置方面将受到严格限制。在补充资本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保持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风险资本的权重——减少贷款发放。同时,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增加,各家银行都对贷款发放进行了严格审批,并实行不良贷款的终身问责制,使得银行对于贷款发放特别谨慎,一些高风险的贷款项目都被拒之门外。 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则加快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逐步降低的进程。在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冯剑松看来,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带来了优质贷款疲软、利差收窄、客户流失。目前国内银行公司业务的资产利润率都是0.5%左右,一旦利差缩小的话,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将会大幅度的回调。自从去年5月央行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之后,到2005年末,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达1415亿元,相应的这些发券企业减少了银行贷款。按照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粗略计算,2005年短期融资券发行造成商业银行直接利差损失将近80亿元。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预计,到今年年底,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有的机构甚至预计会达到5000亿元。相应的,今年短期融资券发行造成的商业银行直接利差损失将达到160亿-250亿元。 用姜建清的话讲,随着企业短期融资券和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业务迅速扩大,金融脱媒日益加剧,优质信贷市场发展困难加大,加之在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下必须实行高拨备,势必导致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降。 随着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比重的不断提高,巨额资金开始寻找出路。从去年看,这些资金主要涌向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从而造成了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收益水平下降,利率持续走低。2005年1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72%,比上年同期低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54%,比上年同期低0.34个百分点。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利率持续走低。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利差越来越薄,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利率风险的影响已经来临。 这种情形标志着商业银行质变的时代开始来临。当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比重逐步赶上甚至超过信贷资产的比重时,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靠存贷差收入生存的传统银行了,他们将面对来自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和挑战,因此必须进行业务转型,把业务重点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转向提高非信贷资产的业务上来。要想迎接这一质变所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拓宽资金营运渠道和提高资金营运水平来增加资金营运收入;必须通过提高业务创新水平和产品创新速度来寻找获利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