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经济 重工业领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23:17 财富时报 | |||||||||
编者按 从经济周期波动情况看,2006年将是一个敏感年,中国经济由第一波景气周期(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二波景气周期(第三产业)过渡,经济运行仍将呈稳中趋降的态势,产业间的梯次轮动也将继续显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重工业主导工业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06中国经济 重工业领跑(上篇) 本报记者 马 磊 马宏伟 耿承涛 成 明 罗洪泽 关键词 电力改革 “垄断日甚。”这是资深电力专家杨名舟对电力体制改革三年的一个评价。 虚虚实实的短缺和过剩之辩让人看得头晕眼花。2005年的岁末——中国电力体制改革3周年之际,一场围绕电力体制改革是非功过的讨论正在升温。 电监会的努力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始于2002年。根据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电力体制改革分为“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主辅分离”、“输配分开、输送分开”等几个步骤。通过“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最终建立规范、公正和高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 从目前改革进展看,第一步如期进行,2002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拆分成七个公司,即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以及国电、华电、华能、中电投资和大唐电力五大发电集团。2003年3月国家电监会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 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的时间表,2005年以前的目标是“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现竞价上网”。“厂网分开”之后,首先要进行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进行竞价上网的试点和完成电网公司主辅分离的改革。 然而自2003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慢了下来,时间表亦被拖延。2003年3月成立的电监会曾被业内寄予厚望,但定位不明、执法无据的尴尬延续至今,有专家呼吁,必须通过立法建立电力体制改革和新机构的权威性,否则电改很难推进。事实现状正验证着这种判断是对的。 应该说,电监会作为电力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在电力市场化改革难有突破,改革自身动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一直在尝试试图借助外力强力推行的努力。2004年4月,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表示,当前的电力行业改革,必须借力资本市场,把资本市场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去年12月,电监会公布《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明确提出:我国电能交易以合约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辅,将适时进行期货交易。然而时值至今,电力期货只是一个设想,借助资本市场的努力也难有作为。事实证明,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徘徊在“十字路口”。 根源与对策 资深电力专家杨名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断言,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而之前也有媒体警告说,中国电力改革正陷于停顿甚至倒退,为防止全面倒退局面出现,加大改革力度、谨防利益集团主导下的畸变发生已成为关键。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于行业内部,而应该来自行业外部,即国家、消费者和新竞争者。 反思中国电力改革,其根由实与改革策略相关:在初始的重点推进之后,改革主导者大幅度回归渐进模式,终于渐渐地不进而退。在重点推进中,外力与内力相结合,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改革;而渐进过程中,过多地采用内部人自我改革模式,却又缺乏足够激励,极易出现学者们担忧的“中间利益集团”软化改革的局面。改革是不能靠激情去完成的,重大改革是一个漫长过程。如果在初始的强力推进之后,忽视以外力顶住既有阻力,放弃阶段性推进的策略,则极易出现强势利益集团主导下的博弈局面,最终使改电进入歧路。 2006年有学者建议,除电网实行全国或区域性独家经营或管制性经营,应放开电力市场、供电市场和销电市场,允许其他行业的投资者进入。改革后的国家电力公司尽快上市。建立全国统一电网交易市场,设立独立电力交易管制机构。总之,就是利用行业外部的力量即国家、消费者和新竞争者来推动电力改革。 关键词 天然气 近几年来,由于油价的猛增,以及煤炭存在的高污染弊端,既而使天然气成为替代石油和煤炭的最好选择,天然气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专家预测,到2010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将超过石油产量。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将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的最主要能源。 2000年天然气需求量为260亿立方米以上,2005年达到600至7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步增加到5%。国内天然气市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05年,中国天然气生产量月同比增长保持在20%左右,天然气的月生产量保持在40亿立方米左右。近年来的“西气东输”工程,目的就是要推进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天然气正逐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新宠。 但是,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开采量仅占全世界的1%,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也只有2.5%,远远低于23%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针对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落后的状况,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2005年,针对天然气的改革以“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结束。 天然气调价:价格改革“第一枪” 2005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对外表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根据不同油田供气情况不同,各油气田提供工业和城市燃气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至150元人民币;化肥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至100元人民币。 根据发改委副主任张平介绍,2006年,我国将在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六个方面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天然气涨价打响了资源价格改革大战的“第一枪”。 2005年“气荒”频频出现,从2005年10月下旬开始,西安、重庆、成都、郑州、南昌等地相继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发改委称,目前,中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已超出国内生产能力,部分地区出现供求趋紧的情况。据中石油预测,2005年至2010年,国内天然气商品量年均增长率为17%,而同期天然气需求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6%左右。造成“气荒”的原因除了需求的增加以外,市场价格偏低导致了天然气需求过度膨胀,天然气价格急需调整。 据了解,目前我国天然气由政府定价,执行的是国家指导价下的双轨制价格,还没有形成市场导向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且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逐步提高价格,实现价格并轨。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根据原油等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相邻年度的调整幅度最大不超过8%。将目前自销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980元作为二档气出厂基准价,在3至5年内将一档气出厂基准价逐步调整到二档气出厂基准价水平。 天然气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200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约48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增加到4%。未来20年天然气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煤炭和石油。到2010年,天然气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0%。届时天然气需求量估计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037亿立方米。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天然气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一些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天然气新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据预测,在全球范围内,天然气的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初级能源,年增长率将达到3.2%,2005年全世界天然气消耗将超过煤炭。到2015年,世界天然气需求将比目前提高80%,可达到3.76万亿。估计到2080年,天然气的用量超过石油和煤炭的总和。未来天然气市场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关键词 房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房价几乎是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词,可这个老生常谈却又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却始终牵动着大家的神经,无论是购房者,还是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甚至包括众多开发商,都对房价给予了高度关注。2005年宏观政策给出的信息是稳定房价,而不是打压,这一点已成业界共识。那么,2006年房价又将如何?是涨是跌?业界及坊间对房价均持什么样的观点? 稳中有升应是明年房价的主流 无论大家对房价关不关心,无论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全,2006年的房价仍将是整个房地产市场关注的重心。至于房价是涨是跌,开发商们无一例外地表示明年的房价仍然会涨,因为这是他们的希望;而就广大民众而言,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2006年的房价能否回归理性。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认为,房价一直是百姓关心的话题,尽管很多人说今后房价应下跌,可政府不同意。2005年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房价波动,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仍比较稳定。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要稳定房价,希望房价的增长速度慢一点,而不是希望房价下跌。从经济学的道理来看,明年房价还会增长,因为2005年住宅用地增长幅度很小,在2万多户土地供应中只占30%,这个比例非常低,所以从住宅角度看,他们只有4441公里,而商业和办公在住宅比例中是很低的,这样房价会上升。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顾云昌在“2005年中国地产节”上表示,2006年中国楼市投资增长仍保持快速、平稳发展,总体上楼市可实现动态的基本平衡,具体表现是房价总体将稳中有升,涨幅有可能低于2005年。 业内人士也表示,除几处房价虚高的城市外,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会降,但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比如上海可能还会跌,北京会涨,广州也可能涨,当然,这几年房价涨得太快,明年房价有可能持平,即使涨,幅度也不会太大。 至于北京明年房价的涨跌情况,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表示,房地产业作为GDP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的地位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客观地、不带任何偏好地讲,北京的房价不会降。大部分业内人士几乎也认为2006年北京房价仍将平稳爬升。 国家政策左右房价涨跌 业内人士表示,房价涨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供求关系;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意志。早在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关于房价就是一片唱跌之声,可2003年、2004年房价该涨还是涨,而2005年该停就停,该跌也就跌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制度室主任易宪容认为,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市场,是制度缺陷的市场,是不少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操纵价格的市场,也是一个由房地产开发完全垄断与某些地方政府不作为的市场。这个市场的价格无法聚集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无法把准确的信息反映到房地产价格上来。在这样的市场里,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只能表明政府对市场的态度,比如2005年政府的文件就开门见山地要求“稳定房价”。 对于2006年的房价,虽然房地产开发商们异口同声说明年房价会涨,但面对全国范围内已经过热的房地产,政府显然不会袖手旁观。2006年房价涨跌,完全在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理解,在于政府税收政策及以要素市场的变化来调整房地产供求关系,特别是央行的利率政策。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保护民众利益,房地产市场应该是广大民众都能够进入的市场,政府就应该力求房地产市场能生产出民众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这应该是2006年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宗旨。 关键词 石油 有专家认为,原油价格在未来的20年中,价格基本维持在20至25美元每桶的水平。根据EIA预测,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在从2001年到2025年的24年内将增加54%。 2025年,石油仍将是最主要的能源。在长达24年的预测期内,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将增长1.9%,即从2001年的每天7700万桶增加到2025年每天12100万桶,其中绝大部分需求增加量将出现在美国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长要求石油的生产能力也要相应提高,即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每天增加生产4400万桶。 去年国际油价一路前行 而2005年前三季度,国内能源市场继续保持了需求旺盛的势头,石油产品产销两旺,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仍然持上行之势,行业效益景气总体较去年略有上升。据统计,2005年1至8月份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823.18万吨,同比增长5.22%。从全年需求形势看:预测显示,2005年全年原油需求量将达到3.1亿吨,同比增长6.22%;成品油需求量为1.67亿吨,同比增长6.23%,低于2004年19.8%的增速。其中:汽柴煤油的消费量分别为4637万吨、10896万吨和1157万吨,增幅分别为0.68%、8.31%和10.69%,全年柴汽比为2.35。 从2003年末开始,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国际原油价格先后在2004年5月11日和10月22日突破40美元每桶和55美元每桶,形成了两个油价上涨高峰。随后油价回落到45美元每桶左右并持续到2005年1月。从2月中旬开始,油价再度飙升,并于3月15日再次突破55美元每桶,之后在5月份油价略有回落,6月份再度发力,并且直逼60美元大关。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油价时代。 从去年全年价格走势来看,一方面国内能源及运输紧张状况仍未完全得到缓解,区域性、结构性的资源紧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在上半年就持续攀升至历史高位,预计下半年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5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据此估计,今年我国成品油价格总水平将会呈现稳步攀升的高位运行态势。 未来国际油价将持续走低 国际油价的高涨,带动了上游开采业利润的增长。受国内需求拉动和油价上涨的影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增长指数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效益指数也稳步增长,二者均处于高景气水平。?据统计,去年1至8月份,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销售收入3757.06亿元,同比增长45.75%;利润总额达到1918.43亿元,同比增长75.49%;销售利润率为51.05%。与此同时,处于下游的石油加工业效益则呈下滑之势。进口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炼油厂炼油成本上升,但是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滞后于国际油价,成本传导滞后,造成石油加工业利润急遽下降。虽然石油加工业景气指数不断上升,但是效益指数却明显下滑。据统计,2005年1至8月份,石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430.21亿元,同比增长35.60%;利润总额为-102.54亿元,同比下降了161.93%;全行业亏损严重。 预测显示,2006年国内原油需求的增幅将与2005年大致持平,总需求量将达到3.31亿吨,同比增长6.65%,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1.77亿吨,同比增长6.27%,与2005年6.23%的增速基本持平。专家分析机构对石油价格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的差别较大。 2006中国经济:重工业领跑(下篇) 关键词 煤炭 在2006年的煤炭订货会即将召开之前,电煤“双轨制”能否终结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几乎所有媒体都认为,这次会议即将揭晓电煤价格是否能与市场价格“并轨”。 2005年12月2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2006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座谈会”上又透露,重点电煤价格将在政府监控下放开,今后煤炭订货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电煤价格形成机制,加快重点,同时鼓励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由此看来煤炭的价格即将放开,但是政府不会放弃监控。 在2005年即将结束,2006年即将开始的时候,煤炭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2005年煤炭市场再度降温 2004年,包括煤炭在内的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出现了需求过旺、价格上涨过快的局面。2005年初煤炭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为此国家及时地进行了宏观调控。 2005年以来,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增速的回落,尤其是一些消耗煤炭较多的行业,如建材、火力发电等增长水平的减缓,使得煤炭需求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炙手可热的煤炭市场逐步降温,基本进入了合理运行区间。由于前期煤炭价格的一路上涨,提高了煤炭企业,特别是私营矿井的生产积极性,使得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继续快速增长。2005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原煤147526万吨,同比增长10.41%,煤炭供应紧张状况明显得到缓解。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煤炭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随着煤炭行业投资建设的加快,规模企业产量比重逐渐增加,2005年规模企业产量将达到17.8亿吨,同比增长13.8%。预计今年全年煤炭产量将超过20亿吨,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 2005年的煤炭市场没有了年初的火爆,进入了平稳运行的阶段。但是,由于近两年市场上煤炭比较紧缺,价格不断上扬,刺激了社会上各种资金纷纷投入煤矿建设,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隐忧开始凸显。 “近几年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高耗能产业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煤炭消费需求增速减缓.运输瓶颈制约趋于缓和。从中长期看。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可忽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表示。 2006年煤炭市场趋于平稳 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煤炭消费将一直呈现旺盛增长态势。新一年内,虽然煤炭需求继续旺盛,但同期新增资源量增长更快,前期供应偏紧的局面将完全改观。 在2006年煤炭消费旺盛的局面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专家预计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依然旺盛,但是由于煤炭企业产能的增加,煤炭供应量的增加,煤炭市场总体将会处于平稳状态。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目前全国煤炭市场已经由需求过旺开始转入平稳过渡期,煤炭消费需求增速将趋缓,影响需求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煤炭价格上升势头将减弱。”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朱敏预计“2006年煤炭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煤炭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供需总体保持平衡。”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煤炭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为208573万吨,同比增加14515.1万吨,增长7.48%,国内煤炭需求增速继续减缓。与2006年GDP的预期增速8.6%相比,2006年煤炭需求弹性系数将低于1。 关键词 民营航空 一个富有活力的民航市场,当然需要民营航空公司的刺激,也应当由民营航空公司来占一席之地。而目前的民航业政策制度,恰恰成了民营航空发展的主要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空业的发展。目前的民航业政策制度,也许到了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鲶鱼效应 难见分晓 为了打破国营航空公司独霸国内航空市场的局面,政府放入了几条民营航空企业的鲶鱼,希望借此给国内航空业带来市场化转机。不过,也许我们忽略了鲶鱼效应的特性,那就是鲶鱼有足够的竞争本钱,可以在一池水中掀起大浪。那可不是,民营企业本身就是沙漏中求生存,发挥鲶鱼效应嘛!换句话说,要产生鲶鱼效应,鲶鱼应该位居生物链的较顶端。否则,刚一“下海”,就会被大鱼吞没,谈何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国内民营航空公司比作鲶鱼,并不恰当,不过是一次概念炒作,当不得真。不要说民营航空公司的规模、资金难与三大国营航空集团相提并论,就是在航线的选择上,民营航空公司也无法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热门航线,转而寻求天津、烟台等客源相对较少的航线,如奥凯航空的天津-长沙航线。 对民营航空公司而言,最大的资源并不是拥有几架飞机,而是拥有了市场的稀缺资源——航空经营许可证,这就相当于我国股市发展之初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这个“壳”对于急于打入国内航空市场的国外航空公司和其他民营企业极具诱惑力。有了这一稀缺资源就可就地论价,不愁没有资金、没有合作伙伴。 春秋、奥凯、鹰联 踉跄登场 尽管民营航空承载着很多人对中国民航市场未来发展的希望,但实际上,春秋、奥凯、鹰联这些白手起家的中国民营航空公司日子过得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正在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期”。 与此同时,由于春秋“插手”民航市场,原本与春秋国旅密切合作的不少航空业“大佬”也起了“戒心”。春秋国旅、春秋航空有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倒起了苦水:“现在我们的旅游包机业务大幅缩水,下降幅度在20%左右。”他说,“因为我们现在开展航空业务,不管怎样都跟其它航空公司有了竞争关系,他们跟我们合作旅游包机业务时有顾虑。这也是正常的。”换句话说,在旅游界“地位显赫”的春秋,在航空方面却还没真正尝到甜头,旅游方面反而因此而受到影响。 开辟了国内第一条私人包机航线(温州至长沙)的均瑶集团,则心不甘情不愿地转型为国内大航空公司的销售代理商。相比奥凯,春秋航空是幸运的,因为该公司在机队规模扩张上已成功迈出了第二步。春秋航空的第二架飞机于去年抵,不久,架飞机便投入运营。 春秋航空迫切的心态可以理解。由于已储备了足够的机组人员,因此当第二架飞机到位时,春秋航空可以在人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飞更多的航班。按照目前的上座率,公司也将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打破垄断 破冰前行 2006年国家不从体制上对航空业进行根本改革,不在制度上给予民航航空以独立经营空间,不打破既得利益者们订立巩固垄断地位的重重规则,就别指望产生什么“鲶鱼效应”。民航改革距离真正意义的“破垄断坚冰”,依然长路漫漫。事实上,在航空业现行体制下,重组也罢,分拆也罢,开放民营航空也罢,那许多带着改革名号的“新概念”,含金量皆不可高估。然而,另人欣慰的是,经过几个月的运营,一些民营航空公司已经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国家现在也开始逐渐采取措施来推进中国低成本航空市场的成熟。民航总局已表示将在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建设、低成本航线的开辟等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正如李晓津所说:“现在要做的是控制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比如成本控制问题。而且廉价航空并不意味着挤掉现有的航空公司,而是吸引更多的旅客来乘坐飞机,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消费者的成熟,考虑其能否接受低成本服务。从这些来看,廉价航空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前途”。我们相信,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在民营航空和国营航空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条件下,中国航空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 钢铁业 中国钢铁业在2005年几乎郁闷了一年,但更令它挠头的是,专家预测这种郁闷在2006年仍将持续下去。 2005年钢铁业的关键词 话语权、过剩、调控是2005年中国钢铁业的三大关键词。 首先话语权。在原料价格谈判中缺少定价话语权让中国钢铁业吃了大亏。去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CVRD公司达成了2005年铁矿石“全球第一价”,涨幅锁定为71.5%,韩国浦项公司接受了这一涨幅。中国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2005年2月28日也宣布接受。专家预测,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由日本等国家主导的格局短期内还难有根本转变。2006年价格谈判就在眼前,话语权问题引起业内外空前关注。然而,定价权真是中国钢铁业的救命稻草吗?有专家指出,仅寄希望于铁矿石降价来拯救中国钢铁市场是不现实的,从中国钢铁业现状来看,内忧大于外患。只有国内钢铁产业结构合理,才能真正理顺钢企与铁矿供应商的关系。钢铁产业内忧最重要的表现是产能过剩,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失调。 其次产能过剩。中国钢铁企业的“幸福生活”终止于2005年3月。3月末,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最高值138.33点,此后一路下跌,到10月末,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仅为105.2点,比年初下降近30点,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经跌破成本。其原因是国内外钢材需求激增导致钢材价格飞涨,钢铁业高额利润吸引社会各方资本纷纷投资,刺激钢铁产能过快扩张。前几年产能的盲目扩张到今年开始集中释放,应该说,目前局面是钢铁业自酿的“因果报应”。 最后宏观调控。钢铁业的困窘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去年7月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加速国内钢铁业的整合过程,提高国内企业采购议价和产品竞争能力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日前发出的《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拟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和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因此,从2005年下半年起,钢铁业重组的大幕已经拉开。 今年市场仍然“偏冷”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分析,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近期不可能明显松动,固定资产投资对钢材需求的拉动作用将下降,2005至2006年国内市场钢材需求增幅将明显下降,新增产能将在这两年集中释放,故目前市场总体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逆转,2006年供过于求仍是主调。 鉴于钢铁业的现状,国家强力干预市场的意图会更加明显,钢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会加快。海通证券研究员雍志强认为,随着钢材价格的低迷,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有望加快。从近年新上项目的情况看,基本都是高端品种。 关键词 旅游 近日,国家旅游局宣布,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随着新主题的提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过去我们旅游业的种种现状。 旅游业压力重重 近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表示,随着旅游业的开放和发展,中国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据悉,旅游发达国家不断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形成压力;旅游服务质量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利用出国游渠道滞留不归、非法偷渡等,旅游贸易逆差潜在发生;多年来国内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的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规则不完善、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适应现代产业的要求等等。 旅游问题种种 “每到‘五一’或‘十一’就人满为患,走到哪里都是人。根本就没有心思看风景了,到处都是人,你得时刻小心,否则就会碰到别人。”记者采访中,旅游发烧友张女士这样说道。 据神州国旅一位姓李的副经理介绍,2003年以前的黄金周确实是可以大把赚钱的“黄金周”。当时黄金周游客量至少占当月客源量的一半甚至更多。但自从2004年以后,黄金周游客量仅比日常旅游的游客量略多一点。甚至有时还不如平时。 与此相反,北京某风景区管理人员却认为,黄金周期间游客大量涌入,得准备大批的生鲜食品等物资。黄金周过后,积累的东西往往由于变质而浪费了。他说,作为景区也期待细水长流型的客源市场,带薪休假是一种比较成熟、比较理性、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旅游消费方式。据游客反映,不仅是黄金周,即使是平时旅游也仍然有很多的问题。 2006年旅游新主题 “选择乡村游主题能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张坚钟说。“这样的主题十分适合现在的社会潮流,我们希望能到乡村去感受新鲜的气息。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让他们亲眼看一看我们生活的根基所在。”市民王先生这样说道。 北京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表示,“乡村游”有很大的意义,不仅能让人们放松心情,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机会。而且还能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一定的改观。“希望‘乡村游’这个主题能让我们在乡村体验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能轻松的,没有心理负担的去玩。”一位旅游爱好者这样说道。 关键词 铝业 2005年下半年以来,出于成本上升的压力和对未来“缺口”的担忧,铝价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目前已经稳固在2000美元每吨之上。那么,现在这些因素是否已经被市场所消化、上涨的空间还有多大以及牛市还将延续多久,2006年又将如何走下去呢? 供应增长趋势减缓 来自国际铝业协会(IAI)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以外地区的电解铝产量较9月份小幅上升,10月份日均产量6.5万吨,同比增长5.35%。 2004年以来,电解铝行业一直处于政府宏观调控影响下,但是今年以来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有色信息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电解铝产量为68.1万吨,累计达到642万吨,同比增长15%。如果以10月份的产量为基准折合成年率,目前我国电解铝的运行产能在800万吨以上。 2006年,中国产量将受到氧化铝紧张和政策调控的影响,增速将显著放缓,由今年17%的增幅放缓至10%以下,2006年的产量预期将达到850万吨。中国不断增加的产量,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出口,弥补了国际市场上电解铝的缺口。8月份以后,我国铝出口的大幅下滑,反映了政策变动的效应显现;10月份以后,随着国内外的比价关系的恢复,出口有所好转,11月份再次接近10万吨左右。当然,净出口的大幅下降,相对减少了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如果这种趋势得以维持的话,将有利于增强市场对于2006年国际市场看涨的信心。 市场需求依旧迅猛 目前来看,全球经济成长依然稳定,2006年保持5%的消费增长问题不大。 中国的需求难以大幅地减速,仍是全球铝消费增长的“中流砥柱”。长期看,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升级,中国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中期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步伐依旧,中国铝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消费量将持续增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预测,2010年前,中国原铝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7.2%,此后增长速度将放慢,在2022至2028年之间将达到顶点。 中短期来看,中国消费高速增长的步伐难以快速放缓,维持在10%以上的增速问题不大。中国有可能在今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铝消费国。去年中国市场铝消费量是595万吨,预计今年将接近680万吨,2006年的消费将达到766万吨,增长13%。 2006年中国依旧旺盛的需求得益于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成长。航空领域强劲的订单,加上飞机制造中更多的铝材应用;汽油价格高企,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比例增加,而这种汽车铝的消耗较普通汽车消耗更多。 关键词 物流 2006年是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外资的激进和内资遭遇的生存压力是生存常态。2006年中国物流市场将面临三大阵痛,即独资、并购、分化。 近年来,国内快递业每年以30%增速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形成了每年上百亿元的市场。当前,快递业主要有以中国邮政速递EMS为代表的国有快递企业,以宅急送、大田等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以及中外运敦豪(DHL)、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及荷兰天地快运(TNT)为代表的国际速递巨头,争夺每年上百亿元的市场。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去年12月中国的物流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快递企业可以经营中国国内快递业务,虽然大限还未到,但以USP为首的国际快递巨头们却开始加紧扩张,准备全面涉足国内快递市场。 美国服务业联盟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快递业市场将以至少33%的速度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10至20年,全球航空货运将增长6%,但快递业的增长是航空货运业的2倍,而中国则会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 外资独资进驻 在国内物流市场全面开放之前,外资物流巨头便已开始相关举措,为开放后的独资和进军国内物流市场提早铺路。2004年底,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其单飞的举动也被业内认为是外资独资化举动的一个开始。而2005年FedEx收购大田快递的相关业务,TNT收购华宇物流,也都异曲同工之处。即通过网络的收购,为公司未来的独资自主运作和进军国内快递市场提早布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设立独资公司,可以涉及国内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邮递服务邮政专营的服务除外等。这也意味着今后外资巨头在华设立独资公司,进军相关的国内快递等都将变得名正言顺。为了在中国物流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真正实现中国国内市场与其全球市场战略的互联对接,外资巨头在华独资公司的设立,已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然而,一些外国物流企业认为进入中国市场自行建立网络很难,尤其是在中国的内地。为此,他们更倾向于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以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 国内企业面临并购风波 2005年国际物流巨鳄们已经进入了“跑马圈地”,争夺市场份额的实质运作阶段。利润丰厚的跨国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更信赖国际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商业信誉,纷纷与之合作。 2005年可谓是物流巨头并购事件频发的一年。国际上,航运巨头马士基以23亿欧元收购铁行渣华,德国邮政以55亿欧元鲸吞英运物流EXEL的举动,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格局。而在国内,物流行业内的并购事件较以往更加频繁,如TNT收购华宇物流,中外运拟并购申通快递等。 对志在进军国内快递市场的外资巨头而言,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国内网络的构建和完善,这样并购拥有国内网络的民营物流企业将是一个最便捷的选择。而在外资巨头已经大军压境的重压之下,内资企业也只有相互携手抢先占领地盘,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表示,2005年中国形成公有制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含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以后5至10年内将形成10个左右全国性的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开始走向国际。 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认为,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只有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才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物流”延伸。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物流企业,都要明确市场定位,在专业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有条件的都要做大做强,尽快提高我国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物流市场的全面放开,虽然在短期内不会集中出现内资和外资的正面交战的惨烈局面。但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国内网点布局的逐步完善,外资企业进军国内快递市场,将对国内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造成明显冲击。目前,国内的中小物流企业多以国内邮件快递和货物配送运输为主业,外资巨头觊觎并已经采取相关行动的国内快递市场,显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一个最主要利润点。在外资进军国内快递、内外资并购频繁,强者更强的新竞争格局下,业务相对单一,实力相对有限的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困境,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被压缩。去年底虽然政策开放,外资公司可以独资经营国内的快递业务,但时间概念大于实际意义。外资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经营理念,但其本土化过程还需要时间。目前这些国外的大企业仅处于抢滩阶段,UPS、DHL等大企业建立国内的航空运输网络还需要时间,成本投入也会相当高,而且成立或兼并航空公司又还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 将来对国内众多的物流企业而言,淘汰,整合或者自主发展三条分化之路,也会逐步显现。国内的物流市场也将在不断的整合分化之中逐步实现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