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启示录:科学益农(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18:28 《小康》杂志

  中篇

  益农:一爿天空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这一句民间流传谚语,在益农镇得到了确切的验证。

  农业的兴旺、百姓的富庶,为益农这块土地的腾飞打下了深厚的根基。而工商业的擎起则成为这个小镇实现巨大跨越的发动机。

  这是益农又一爿崭新而宽阔的天空。

  农工商,小镇协奏曲

  戴卫东、俞关马他们尽管已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仍然须凡事亲躬,在池塘边、大棚里整日辛苦劳作。“埋头辛勤劳作,是他们的优点,但也使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想怎样才能做得更大。”益农镇广播站的王国芳说。

  那谁来考虑他们的产品销路问题呢?此时市场的无形之手描绘了美妙的一笔。看准这一具有丰厚利润的市场,当地出现了一大帮专业农产品营销大户,他们各显神通,把村民们每日产出的数目庞大的农产品推销到了各地。而更为专业的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则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优势开始发展壮大。

  单志相和赵文耀两人的企业正好是门对门。单志相做的是农产品精加工,赵文耀则是专门做农副产品营销的。单志相的企业在当地是赫赫有名,其产品畅销江浙沪市场,而赵文耀的企业则显得极不起眼。一个不大的门面就是他的主要家当。

  萧山萝卜干在

长三角一带是相当著名的特产,而其主产地就在益农镇。单志相把萝卜干的生意做到了极致,早在4年前,一则新闻引起了全国的注意:“萧山萝卜干卖出了甲鱼价。”这个每千克158元的“老胡子”、“紫香”萝卜干就出自于单志相的企业之手。

  赵文耀的名气虽远远不及他的这个对门朋友,然而,开着一辆破旧的小农用车,每日都要守在门面的柜台前,仔细对收购进来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价格商定的他,竟然在2004年不经意间销售了12630吨,总价值达3224.7万元的农副产品。他说今年的农副产品销售量估计会达到18000吨左右。他主要经销益农产的霉干菜,这也是当地特产。

  单志相的企业早就过了亿元的规模,企业所需的农产品原料已经无法靠本地来满足了,去年他还在东北建立了10万亩的大米基地,并已经成为浙江省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赵文耀在1996年获得了萧山的奖励之后,各种各样的奖励也纷至沓来。他对1999年所获得的“浙江省优秀农副产品购销大户”称号感到非常自豪,因为那年,杭州市就他一个人获得了这样的殊荣。

  单志相的企业并不是益农唯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赵文耀也不能垄断益农的农副产品贸易,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大户、营销公司。正是他们保证了该镇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也因为这种高度的商品率,又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因此70%以上的村成为专业特色村或一村一品就不足为奇。

  而这时,益农镇政府又因势利导,鼓励一些有能力、有实力的种养、加工、营销大户来出面组建各种专业的农产品合作社。以此形式贯通产业链,紧密各环节关系,保证农产品种养标准化、质量和价格及对市场敏锐的反应。

  于是,俞关马所在的三围村组建了萧山区益农蔬菜产业合作社,单志相牵头组建了萝卜干产业合作社,而赵文耀则在着手筹建霉干菜产业合作社。

  当记者碰到赵文耀的时候,他恰好跑到农业副镇长高利民的办公室来请教怎么操作组建合作社的事宜。“合作社的事情意义很大。对农民来说,能增强他们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对我们来说,能保证我们收购、或加工的原料有着很好的品质,这样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 留着小胡子的赵文耀说道。

  荣盛,小镇巨无霸

  单志相从事的是农产品精加工;赵文耀主营的是农副产品。

  如果他们从某种程度而言,还具有“农”的性质,那么李水荣的企业则彻底具备了现代企业应具有的各个特征。在这样的偏远小镇上能诞生出一个如此规模的企业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

  今年49岁的李水荣现在领导着一个资产达40亿元,员工3000余人,2005年产销将超过80亿元的荣盛化纤集团。2004年,企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列前十位,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列八十二位。荣盛化纤在益农镇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已经占到了益农镇年经济总量的71%。犹如在一个全是平房的居民小区中突然矗立起的一栋摩天大楼。

  荣盛化纤的发展近乎一个传奇。1989年8月,木工李水荣筹资20万元,以8台梭织机及租用的6间平房成立益农网络化纤厂开始了他的创业。1993年,他的企业产销超千万,3年过后,企业产销超过1亿元,又是3年过后,企业产销突破10亿元。从10亿元到20亿元,他只用了1年,这年是2002年。2003年,产销又突破了30亿元,此时,荣盛化纤集团公司成立。

  这些读起来让人有快感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坎坷与惊险。1995年,中国整个纺织行业由于盲目无序竞争,开始滑坡,到1996年,更是低迷。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李水荣的企业同样不能避开这种形势。当时流行这样的一个论调:不投入是等死,投入是找死。

  然而,李却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决策:放弃织造,扩大加弹能力。公司卖掉100台梭织机,投资1200万元,继续发展涤纶加弹项目。此举引起一片哗然,认为荣盛无异于自掘坟墓。幸运的是,1997年下半年后,中国纺织业行情又开始转暖。李的眼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又趁热打铁,再投入3900万,加强了涤纶丝生产加工能力,实现从传统纺织业向化纤业转型。

  企业发展到这样的规模,荣盛会不会有可能搬到外面去发展呢?发展壮大后,搬离创业之地的企业例子已不在少数。“不会,荣盛对益农的感情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形成的。在这里能受到别的地方所不会提供的服务。”李水荣表示。

  荣盛化纤近3000名员工中,90%以上都是本地人。每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3000元以上。而且荣盛还在试图以各种途径反哺社会:修建设施、师资一流的幼儿园;修建设施完备、规划合理的荣盛小区;设立教育基金,为每一位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给予2000元、1000元的奖励,为考上北大清华这样名牌高校的益农学子奖励1万元。

  而李水荣并不是益农镇人。同样,益农镇第二大企业、大自然控股集团宋祖良也不是益农人,但他却选择在此发展壮大,并对此地有着高度的“忠诚度”,个中自有缘由。

  李水荣用一个三角互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忠诚度的存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无微不至的服务,益农镇本地勤劳质朴的老百姓为他们提供了具有优秀素质的员工,当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反哺社会,对于那些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径,而企业的发展则为政府走强镇之路提供坚实的基础,三者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

  那么益农镇政府的服务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服务呢?2003年,湖南祁东县一位来此挂职的干部作了如下总结:“在行动上实践了邓小平的‘公仆理论’,内容上是‘全方位的、全程跟踪’式的服务,形式上是‘一条龙’式服务、‘帮助引导’式服务,效果上是‘快速’服务。”

  因此,益农镇才能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大型企业也才能在此长久发展壮大;2005年,益农镇已拥有上规模企业36家,利税超千万的企业有4家。大自然控股集团、华宏实业、紫香集团、洪晨包装、昌隆彩印、大立建筑、以勒纺织、钱潮织业、汇隆纺机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迅速成长。

  “我们希望荣盛化纤能继续高速地发展下去,更希望那些规模相对而言较小的企业也能发展起来。” 镇长毛水洪说:“我们虽然说过,荣盛无小事,但我们更认为企业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这里并不计较企业的大小。”

  品牌,小镇的升华

  8月26日上午10点半,俞关马来到村委会,拿出5000元,认购了即将成立的萧山区益农蔬菜产业合作社的5个股份。随后他又急匆匆地骑着摩托车回到了他的大棚里。他临时雇佣的几十个人正在大棚里采摘芹菜。

  俞关马是三围村最大的大棚蔬菜种植户。他现在已经承包了800多亩地,前不久的台风“麦莎”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大棚里面的黄瓜已经开花了,收获在望,台风却毫不留情地把这些天生娇嫩的小苗掀到了狂风暴雨之中。

  提到这些,俞关马的心痛溢于言表。不过他很快就又在这片土地上种上了新的作物——小西瓜。这些小西瓜和其他蔬菜一道都将被统一打上一个牌子:“益农沙地”。走到他在农场中间的小屋时,挂在门口的“益农沙地”铜匾格外地醒目。

  提到这个商标,俞关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意。这块商标目前已经在市场上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他的蔬菜价格也随之上去了。并且,他的蒲子、小西瓜、南瓜都已经获得了无公害蔬菜的认证。

  早在2001年,俞关马放弃在上海浦东的建筑承包生意回到三围村,一口气承包了100多亩地,成了三围村最先开始进行大棚蔬菜种植的最大的种植户。

  就在此时,益农镇政府认定了大棚所具有的优势,出台了一整套扶持政策:新增钢竹蔬菜大棚每亩补助1000元,种植无公害蔬菜按标准每亩补助50元。

  俞关马的典型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双重刺激,使得三围村的大棚在3年之内从零发展到1000多亩。而尝到甜头的俞关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种植面积到底有多大了,他要在单位产品上面寻找更高的价值。因而在2003年,他就开始把商标的注册和品牌的锤炼提上了日程表。

  而这,应归功于审时度势的益农镇政府对农产品创品牌进行的激励。“要有自己的品种,更要有自己的品牌!”镇里规定:凡注册一个商标补助1000元;如某项农产品按标准生产且有记录可查,每个补助2000元;如获杭州市优质农产品金、银奖,每个奖1000元和500元,省级以上再增加奖励。若区级以上政府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公司和营销大户所给予的优惠、倾斜政策或财政支持,该镇全部反馈,不截留、不“贪污”。

  对于已经富起来的农民而言,几千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这几千元背后能带给他们所追求的荣耀。荣耀的同时,益农的农业实现了品质的跨越。种种激励的潜台词还在于,只在数量与规模上取得相当的成绩,还远远不够,益农镇政府相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30%在于规模,70%在于品牌。长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企业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样的一个企业才会有想像力,也才会有足够的题材去发展。

  令益农镇政府欣慰的是,这样的激励已获成效。

  几年的努力过后,俞关马的生意真正开始做大起来。他说去年光给临时请来帮忙的农民工资就已经达80多万元,今年估计得100多万。而他所在的三围村,不但有了“益农沙地”、“农垦”两个农产品商标,并且还成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而戴卫东所在的东江村同样也拥有了自己的乌鱼商标。星联村区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杭州长达养殖公司区级无公害水产基地则是杭州市级质量安全生产企业。到了2003年,该镇就已经有16只农产品注册商标。而荣盛化纤集团的荣翔牌商标被推荐为中国驰名商标,大自然集团的“自然格格”、紫香集团的老胡子牌成为杭州市名牌产品。

  而如何促使益农的企业家们转变观念?如何促使他们加大技改投入?如何使他们实现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管理企业转型?又成为镇里一个重要的课题。毛水洪表示,这个课题尽管还在研究,但对企业家们科学的观念引导、思想灌输和各种方式的激励从没有停止过。

  凡此种种,只因为暗含了益农镇的一个理想:建都市圈农业名镇,创现代化经济强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