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启示录:科学益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18:28 《小康》杂志

  本刊记者 颜剑 报道

  上篇

  益农:一片土地

  8月21日上午9点多的时候,光着膀子的戴卫东给他的30多亩鱼塘撒完了饲料,接下来在鱼塘边上开始修补他的渔网。池塘的水面上不停地跳跃着水花,他今年养的乌鱼很快就可以卖出了。问及今年收益的预期,戴卫东只是嘴角微微一翘,然后说:“收益还算可以,但投入和风险都很高。”

  戴卫东是萧山区益农镇东江村人。他这样的养殖规模在东江村来说还不算最大的。每年6位数以上的收入并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基本特征。黝黑的皮肤,日夜的劳作,交谈的平实,泥泞的赤脚都在提醒着人们,他们还是农民,不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像戴卫东这样的农民,在益农镇来说,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

  “东伯利亚”的反思

  益农是一片新生的热土。

  40年前,这里还是杭州湾湾口的一片潮涨潮落的荒涂。

  1956年,一场强台风使位于杭州湾口的萧绍农村遭到巨大的损失。于是两地就在老海塘上修建了一座翻水闸,取名“益农闸”。有了水闸,有了抗旱排涝的保证,1966年底,邻近三个公社的农民用土箕锄头围起了五千亩荒涂,此后又在1969年、1972年先后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围垦,到了1976年,以闸名命名,成立益农人民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益农乡和附近的夹灶乡合并成镇。

  而之所以定名“益农镇”,是因为“益农”的名称好听,镇人大副主席刘仁扬说。

  但名好不等于日子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镇在经济发达的萧山地区,曾被称之谓“东伯利亚”。

  “东伯利亚”的称呼,在外人看来显得有些牵强。而对于益农人来说,这个名字却书写了他们几十年来的生活,并诠释了什么是“一穷二白”:那时,这里几乎看不到一间砖墙瓦房,清一色的是破旧的茅草棚;走进任何一家农宅,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虽说棉花是这儿的经济作物,但许多人家的棉被都是又黑又硬;远道来了客人,按当地的风俗,要烧碗糖氽蛋招待,但好客的主人却拿不出一小勺糖来。而且,由于她的地处偏僻,交通滞后,以至在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当地的干部群众还不无苦涩地自嘲这里是萧山地区的路尾巴、水尾巴、电尾巴,意思是:这儿没通公路,没通自来水,也没通有线电视。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了过去。

  2004年,益农镇实现农副业总产值278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16元,比上年增长8.7%。而且,尽管该镇的经济作物、经济型的水产品养殖已成规模,但粮食生产依然没有被忽视,该镇全年粮食复种面积达51574亩,比上年增长4.4%,2005年的数字将增加到5.2万亩。在效益型农业迅速铺开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如此高的粮食种植比例,这在以工业见长的萧山地区来说,是不多见的。

  行走在益农镇村间的水泥公路,整齐划一的绿化隔离带旁边到处可见或三层或四层的小洋楼。在稻田、蔬菜地里,成群的白鹭或觅食、或优雅地梳理着羽毛,种种景象煞是好看。而不远处又可见到连片的厂房,往来匆匆的车辆告诉大家这里现在是工业时代。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2001年前,还是萧山区欠发达乡镇的益农,为何能在2001年之后,连续三年经济增幅居萧山区第一位?

  镇党委书记董祥富一语道破天机:这片土地由穷变富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

  “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益农镇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居萧山地区之首。因而在土地使用上,相对于其他乡镇来说,有一定的宽裕性。

  但镇长毛水洪说,“我们不用土地换钱,而是要用土地生钱。”

  戴卫东们的生意和生活,在他们看来多少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说不出外部引导性因素的存在。他们的选择是无意识的,而这种集体的无意识,竟形成了东江村农民在生产上的一致性:东江村以乌鱼养殖为主。行走在东江村的小路上,到处都可见一连片被围起来的池塘,池塘边又立着一座小屋或者木制的吊脚楼,还有一条大黄狗把守着围墙的门口。

  “东江村现在有近800来亩的乌鱼养殖面积。一季乌鱼只需要70天的生长期,一亩鱼塘能带来5000多块的纯收入。”东江村的村主任如此说道。戴卫东对于村主任的利润计算之说,没有表示意见,只是说,他至今还没有为销路发过愁,因为每到乌鱼出塘的时候,客户都是排着队来购买的。

  为什么东江村会有这么大的乌鱼养殖面积?该村的村主任说,东江村系围垦地,地势低洼。如果要种植水稻的话,一旦雨季降雨过多,就很容易形成一片汪洋的局面,而想挖掘一个池塘养鱼倒不是难事。

  戴卫东们并不清楚,这正是得益于2001年益农镇统一对农业用地的规划。在那次土地调整中,益农镇在划出人均0.5亩的口粮田后,将其余的土地集中起来,鼓励农民选择承包,这才使得他们有足够的条件能发展这么大的规模。

  而更让人注意的是,东江村养殖乌鱼获得丰厚收益,并没有导致其他行政村的农民跟风而上。相反,其他行政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农业产业结构。有的行政村以花木种植为主,有的村主要养殖南

美白对虾,三围村则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这种大体上以行政村为种植或养殖区域的产业结构成为了该镇农业吸引人的看点。

  “无论是养殖某种水产品,还是种植花木都是要求有着较高技术的。一般来说,本村农民都是互为熟识的,学习的过程非常直接和简单。”一位村民从技术角度解释了“一村一品”的形态。

  但仅从技术角度是不足以解释“一村一品”的形成的。因为“技术障碍”是无法阻止人们的逐利冲动的,在没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下,“一哄而上”的局面必将形成。之所以能避免“一哄而上”局面的出现,是因为益农镇党委政府在“不糟蹋一分地,要造福一方人”的原则下,选择了一条科学的途径来引导、解决全镇农业产业格局中出现的这一问题。

  按照每个村的自然条件,扶持相应的有发展潜力、并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进而带动一个村,是目前已为村民们所熟知的益农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手段。这一手段,被称之为“三个引导”。

  “通过创办样板工程和加强基地建设进行示范引导;通过发掘和培育种养大户或能人进行带头引导;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农产品集散市场和发展销售大户进行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副镇长高利民如此解释三个引导。

  就这样,通过扶持“花木大王”,使得全镇花木基地发展到8000多亩;通过扶持“名特优水产养殖大王”周世良,使全镇养殖水面增加到约2000亩以上;通过扶持“大棚蔬菜能人”俞关马,使全镇蔬菜瓜果大棚发展到1200亩,蔬菜瓜果面积发展到2.8万亩。19个行政村有16个村形成了有特色的种养殖专业村。此外,还有规模上万头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

  一切顺其自然,于是村民们自发的单纯的产品选择,便铸就了全镇“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市场的客观规律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