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俄气东来:借道西气东输管线还是重起搁置线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4日 13:42 和讯网-《财经》杂志

  “合作正在提速,没有人能够阻止。”梅德维杰夫说,“如果要在2010年开始向中国交付管道天然气,那么明年上半年完成最终的商业谈判是绝对必要的”

  本刊记者 王以超/文

  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称为俄气),终于
在9月21日来到北京。

  在北京繁华城区的东方君悦大酒店,由俄气副董事长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出口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梅德维杰夫(Alexander Medvedev)主持的这场商务推介和新闻发布会,看起来更像一次盛大的“出场秀”。中国一方,仅有的四家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中化集团公司(下称中化),均派员出席了此次活动。

  伴随着梅德维杰夫而来的,是天然气从俄国输入中国的愿景,即将通过两条管道的启动走下图纸:一条是一度搁浅的俄

中韩天然气管道,为东线;另一条则是正在规划中的西线,取道新疆,最终与西气东输管道相连。

  这也是雄心勃勃走向全球化的俄罗斯能源巨头系列“路演”的第一站,今年10月和11月,俄气还将分别在美国以及欧洲举办类似的推介活动。第一站之所以选在北京,对于俄气绝非巧合。

  俄气东进

  对很多中国人而言,俄气仍是一个略有些陌生的公司,但其在俄罗斯能源业乃至全球天然气行业中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目前,俄罗斯拥有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天然气可采储量,俄气则控制着俄罗斯这个全球天然气第一大国90%的产能,同时是俄罗斯向所有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天然气的惟一通道。到2004年,俄气的天然气产量几乎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在整个西欧,三分之一的天然气进口系于俄气一身,俄气对西欧去年出口达到1405亿立方米,几乎占其出口总量的七成。其余部分则出口到前苏联及中欧地区。

  天然气在俄罗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仅俄气供应的天然气发电就占到俄罗斯整个电力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天然气用途极其广泛,俄罗斯政府一直对其价格实行严格管制。时至今日,俄气仍然有62%的天然气在国内销售,但交付价格只有每千立方米28美元左右,只及向西欧国家出口价格水平的20%左右。

  因此,对于俄气而言,虽然国内销量仍然巨大,但出口市场才是名副其实的“现金生命线”。2004年,其出口收入高达180亿美元,据梅德维杰夫预测,今年可望达到270亿美元。

  然而,过度依赖西欧市场已成为俄气隐忧。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俄气向西欧的天然气出口有90%经过乌克兰。在前苏联时代这不是问题,但随着前苏联解体以及乌克兰上演“橙色革命”,局势正日益复杂起来。

  目前,俄气通过与土耳其直接连接的蓝色湾流管道,以及过境白俄罗斯、波兰直至德国的亚马尔欧洲管道,可以部分分散这一风险。俄气还将经过波罗的海海底,修建直接连接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2004年德国从俄气进口了36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是其第一大客户。

  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过分依赖西欧市场,产生的效应也是双面的。在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欧盟一直呼吁俄罗斯政府打破俄气在出口上的垄断权,以便获得更加优惠的交易价格。

  接受《财经》专访时,俄气副董事长梅德维杰夫明确表示,俄气仍将是俄罗斯出口天然气的惟一公司。他警告说:“俄罗斯天然气彼此之间的竞争,将会毁了这个市场。”

  这种纷争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俄气对西欧的天然气出口,但无疑将使俄气重新思考公司的发展战略。

  即使在市场层面,西欧市场也正趋于饱和,越来越难以给俄气提供足够的出口增长空间。据彭博社报道,今年前八个月,俄气向独联体之外的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出口仅增长了4.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巩固欧洲市场的同时,过去几年中,俄气逐渐把目光投向东方。

  中俄曲折“第一幕”

  美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虽然美国的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并不快,但每年超过千亿立方米的进口量,给了俄气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

  据美国能源部的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美国的天然气消费将每年增长1.5%。目前美国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于加拿大,由于加拿大自身天然气储量有限,长期看来难以满足美国的进口需求。

  今年9月初,俄气通过与英国天然气集团之间的交换,已经成功向美国出口了第一船液化天然气。随着什托克曼气田即将进入开发阶段,俄气试图以液化天然气的方式大举进军美国市场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

  新兴的中国市场,则是除美国之外的最大诱惑。

  中国的天然气发展相对滞后,直到1999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才只有不足250亿立方米;2004年受“西气东输”工程刺激,天然气产量虽然达到408亿立方米,但在整个一次性能源中,所占比重尚不足3%。与西欧、美国以及俄罗斯相比,中国市场显然还处于幼稚期。也正由此,其潜在的高成长性令人向往。未来15年中,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1年,俄气正式表达了参与中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天然气项目——“西气东输”工程的意向,拉开了进军中国的第一幕。

  次年7月4日,俄气作为外方股东之一,正式与中石油签署了“西气东输”管道合营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俄气将持有总投资额为45亿美元项目的15%的权益。然而在经过两年的漫长谈判后,2004年8月,俄气却与英荷壳牌、埃克森美孚一起退出了该项目。

  当问及原因时,梅德维杰夫拒绝正面回答,只对《财经》强调,退出该项目不是因为俄气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下降。实际上,对于中国天然气的上游市场和下游市场,俄气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

  分析人士指出,对当时的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抱有疑虑,以及在商业合同可执行性上的分歧,可能是导致包括俄气在内的外方股东集体退出的根本原因。

  当年,俄气在这一项目上,或许没有准确解读高油价下中国旺盛的天然气市场需求,以及特有的“行政化”商业模式。而同一时期,中石油也几乎犯了类似的错误,即误判了俄罗斯的能源政策,这种误判给中石油的俄罗斯之行带来了很多麻烦。

  实际上,普京上台之后,俄政府不断收紧了对能源领域的掌控能力。但在信号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中石油在石油领域仍然选择了私营石油公司尤科斯作为合作伙伴。在拟议的俄罗斯-中国-韩国天然气管道上,中石油在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则选择了秋明石油公司。2003年9月,秋明石油在英国石油注资之后,重新更名为秋明-英国石油(TNK-BP),俄罗斯秋明石油和英国石油分别持有50%的股份。

  按照计划,中俄韩天然气管道的起点位于伊尔库茨克的科维克金气田,穿越中国东北后最终抵达韩国。管道最初预定于2005年开工,2008年建成,每年将向中国供应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向韩国供应100亿立方米,此外还将供应俄罗斯国内40亿立方米。

  与安大石油管道的命运一样,中俄韩天然气管道也是波折重重。2003年11月,合作各方就共同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此后,随着拥有天然气出口垄断权的俄气对该项目表示不予支持,到2004年初,该项目也陷入了僵局。

  “双管齐下”

  直到2004年9月,中俄韩天然气管道才重现转机。

  9月24日,在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俄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了《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其中谈到了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表示“两国总理责成中俄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在双方政府审议《从俄罗斯联邦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凝析气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韩国修建管道以及开发科维克金凝析气田的国际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基础上,对科维克金天然气项目的实施前景进行评估”。

  当年10月,中石油和俄气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俄气和中国公司所签署的第一个类似协议。这为中俄之间的未来天然气管道计划奠定了基础。

  在俄罗斯,俄气不仅拥有超过15万公里的联合供气系统——这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天然气管网系统,并独家享有向独联体国家之外的市场出口天然气的权限。也就是说,即使计划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气田并非俄气的资产,但管道的铺设仍然无法绕开俄气。

  如果把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做个对比,俄气对出口的控制力,甚至还要强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

  虽然根据俄罗斯政府规定,出口石油管道都控制在管道运输公司手中,但通过铁路以及船运,俄罗斯的私营石油公司仍可绕开管道运输公司的控制,直接向国际市场出口石油。以2004年为例,俄罗斯有约四成的原油出口都不是通过管道运输实现的,如对中国的出口就是通过铁路来完成的。

  但天然气则完全不同。俄罗斯目前尚无液化天然气项目,所有出口都需通过管道完成。可以说,俄气完全控制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通道。

  今年6月,俄罗斯政府宣布以71.5亿美元,增持俄气10.74%的股份,这样俄罗斯政府就以50.01%的股份,成为俄气的控股股东。分析人士指出,俄政府控股俄气后,后者已经事实上主导了整个东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天然气开发规划。任何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项目,都离不开俄气的紧密合作。

  在接受《财经》专访时,梅德维杰夫表示,俄气正在与秋明-英国石油讨论该项目,并详细阐述了俄气对中俄韩天然气管道的立场。他强调,科维克金可以成为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生产基地之一,但“从某一气田出售天然气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他解释,单一气田的供应,由于技术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容易出现供应中断;如果天然气供应来自一个联合供气系统,则可以在不同气田之间互相支持,并实现天然气的最优化配气,确保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这也是天然气和石油供应最大的不同之处”。

  这就意味着,拟议中的中俄韩天然气管道,最终肯定将与俄气的联合供气系统互相连接,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管道出口系统。毕竟,在普京的能源政策中,优先保障国内供应是一个大原则,建立一个单独的出口管道则无法很好地兼顾国内市场。

  除了东线,另外一条俄天然气入华的管道,即西线,则将取道新疆。

  按照计划,2005年,西气东输管道将达成年供应120亿立方米的供应量。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汤亚利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证实,俄天然气入华的西线最终将和西气东输管道连接起来。

  “西气东输管道还有足够的输送能力。到底管输能力能达到多少,取决于具体的配气。”他表示。

  除了俄气西线,规划中与西气东输连接的,还将包括一条来自哈萨克里海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但在梅德维杰夫看来,与哈萨克里海地区的天然气相比,俄气更具竞争性。因为里海最主要的天然气项目卡沙干,目前仍未进入关键性投资阶段,而且这一海上项目所产出的天然气,硫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到其工业应用。

  东西两条线路最终的设计年输气量,都可以达到200亿-30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一旦两条线路得以竣工,中国有望取代德国成为俄气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梅德维杰夫对《财经》表示,目前俄气正在与中石油讨论管道的日程表,下一步将具体讨论定价问题,包括签订“照付不议”商业合同。

  “我相信(与中石油的)这种合作正在提速,没有人能够阻止。”但他也强调,“如果要在2010年开始向中国交付管道天然气,那么明年上半年完成最终的商业谈判是绝对必要的。”

  多种可能

  虽然迄今中石油仍然是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中惟一的中方公司,但俄气显然对中国有着更大的野心。

  据悉,继与中石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俄气也在准备与中石化签署类似的协议。就在9月21日俄气高层在北京举行商务推介和新闻发布会的同时,中海油首席执行官傅成玉也拜访了俄气在莫斯科的总部。次日,刚刚在北京主持了商务推介活动的俄气副董事长梅德维杰夫也前往拜访中海油总部。

  中化总地质师曾兴球则对《财经》证实,目前俄气也在与中化进行接触,讨论可能的合作方案。

  梅德维杰夫对《财经》表示,这些中国大型公司各有自己的业务特色,且经过多年发展,都已经成为多元化的能源公司。在他看来,这也使得俄气在中国的合作机会不仅仅限于一家,而与多家都有谈判合作的可能性。

  目前在石油领域,俄气被认为还处于弱势地位。2004年,俄气的液体燃料产量已经接近1200万吨,但绝大多数都是凝析油,原油只有无足轻重的90万吨。

  不过,9月28日俄气正式宣布以131亿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第一富豪阿布拉莫维奇手中,收购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72%的股份。2004年,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达到了3404万吨,其中出口量为1364万吨。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超过100万吨通过铁路直接或经由哈萨克斯坦出口到了中国。

  “像俄气这样的公司,对于中国而言相当于‘主渠道’,我们必须打通。”中化的曾兴球表示。因为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年800亿立方米,仅仅依靠进口液化天然气,不足以保证稳定的供应。而俄气与国外市场一般签定的都是25年的长期管道供应合同,一旦俄气能顺利入境,几乎肯定成为对中国整体天然气布局的有效补充。

  进而言之,即使中国选择进口液化天然气,俄气也有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通过与英荷壳牌交换资产,俄气已经获得萨哈林2号项目25%的权益。该项目设计年产960万吨液化天然气,产量居世界之最。

  在欧洲,为了分散风险,俄气已经在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天然气下游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进军中国的天然气分销以及发电市场甚至石化产业,也已经成为俄气长期战略的组成部分。

  在梅德维杰夫看来,除了销售天然气获得的巨额现金,俄政府增持股份所支付的超过70亿美元的现金,以及俄气拥有的银行信贷额度,都使得公司在收购西伯利亚石油之外,仍然有足够的能力在国内以及国际上进行重大投资,或者重要资产的收购。俄气还打算三到四年内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这势必进一步增强其资金实力。

  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的高级分析师张驰也对《财经》表示,一旦中国在天然气下游市场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透明的政策环境、以及良好的监管框架,凭借正在成长的庞大的天然气需求,几乎肯定会吸引类似俄气这样的外国能源巨头的进入。

  但是,俄气目前的出口交付价格一般在每千立方米130美元左右,意味着出口到中国后每立方米超过1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中国市场是否有稳定的长期消费能力,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