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财经杂志:正视民企海外找油冲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17:39 和讯网-《财经》杂志

  民营企业海外找油的战略选择看似冒险,但如果仔细审视国内石油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则一方面不能低估“从没有路的地方开出路”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创造力,一方面也警醒决策者必须正视民营油企这种冲动背后的无奈

  □本刊记者 王以超/文

  龙都赴海外找油的故事并非个例,就在龙都宣布与俄罗斯油都石油公司签署协议的两周之后,一家由50家中国民营企业联合投资的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长联)也在京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长联董事局主席龚家龙明确表示,公司会首先侧重于到国际市场为中国寻找油源。

  连续两家民营石油公司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海外找油的战略设想,颇为引人关注。尽管民营企业踌躇满志,视其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海内外颇有一些专业人士质疑其可行性。先期出发的龙都便备受质疑,不仅被俄罗斯媒体暗示其俄方合作伙伴缺乏深厚的石油从业背景,还被一些俄罗斯石油行业人士认定“不是一个现实的项目”。

  联系到近年中国三大国有控股石油公司进军海外遭遇的种种磨难,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看似冒险;但如果仔细审视国内石油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则一方面不能低估“从没有路的地方开出路”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创造力,一方面也警醒决策者必须正视民营油企这种冲动背后的无奈。

  冲动溯源

  民营油企将目光投向海外,基本动因在于在国内找不到发展机会。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民营石油企业一直在为争取生存权而挣扎。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少民营企业,从液化石油气(俗称“煤气”)领域切入这一行业,并且掘到了第一桶金。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蓬勃以及石油产业的兴起,民营企业也渐次进入加油站、石油批发、炼油乃至石油开采领域,并在不少地方繁荣一时。

  但随着1998年两大石油集团的组建,国家政策为之一变。此前由商业系统、地方为主进行调控的格局,变成了国家经贸委宏观调控,两大石油公司话事权大增。

  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向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门转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下称38号文)。这份意见要求,将成品油的批发权全部集中到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手中,并禁止炼油厂直接向零售商销售成品油。

  自此,民营石油企业的命运急转直下,进入了一个严酷的寒冬。很多经营多年的石油企业,一夜之间陷入“无照非法经营”的状态。此后,国家经贸委又发文,将新建加油站的权限也集中在两大石油公司手中,进一步加剧了民营油企的困境。

  这些政策的出台,公开的理由是小炼厂肆虐,产品质量、环保等存在隐患;加之小企业偷漏税,“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其背后的潜台词,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上的分权,以及为两大石油公司的重组、整合,乃至进一步获得海外投资者的青睐,提供政策上的“保驾护航”。在这种情况下,一盘散沙的民营石油企业,理所当然成了牺牲品。

  整顿之后,只有极少数的石油批发企业得以幸存,但条件是必须委身于中石油或者中石化。龙都即是一例。龚家龙所执掌的湖北天发集团则迟至2003年9月,才拿到据说是国内民营石油企业第一张独立的批发牌照。

  但此时,中石油和中石化寡头垄断的格局已成,幸存者的日子并不好过。成品油的实际批发价掌握在两大集团手里,零售价掌握在国家手里,夹在中间的民营企业无论怎样闪转腾挪,也是“八仙桌下打太极”。尤其随着近年来油价暴涨,“批零倒挂”现象严重,民营企业油源告急,难以为继。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辽宁省17家有批发资质的民营石油企业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营业。

  在一向壁垒森严的上游开采领域,除了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储油结构和历史背景,有近千口油井控制在民营石油企业手中,其余均是两大石油公司的天下。近年来,陕北地方政府也启动强制措施,半数个体油老板已被收编国有。中国民营石油企业在垄断和制度陷阱中愈陷愈深。

  在很多民营企业看来,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民营油企带来了一线曙光,其中明确指出石油等重点行业应该向非公经济开放。

  但时至今日,坚冰仍然难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将如何开放,目前仍没有任何可以期许的时间表。在入世承诺的压力下,中国虽然已于2004年12月11日向外资开放了成品油零售业,并将于2006年12月11日开放成品油批发业,即使享受与外资同等待遇,由于无法进入上游资源,民企仍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此外,在新文件出台之前,包括1999年38号文在内的许多旧文件仍然有效,民营油企在石油批发、零售、运输等领域实际受到的准入限制不胜枚举。比如,铁道部2003年“铁运函150号令”明确规定,没有两大集团同意盖章,各铁路局不准受理成品油运输业务;国家发改委2004年230号文件规定,乙醇汽油只能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公司负责生产供应。

  在国内的油源已经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企业垄断的情况下,如果政策环境没有根本改善,民营油企除了海外冒险,又能有多少投资机会?

  布满荆棘的海外险途

  在刘立柱和龚家龙看来,国家石油公司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其身份很容易引发一些所在国政治上的忧虑。而石油这样的战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因素,因此单纯依靠国家队,不可能充分满足中国的石油安全。民营企业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补充作用。

  2004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超过了1.3亿吨。由于国内原油供应增长乏力而需求上扬,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石油进口量可能会高达4亿吨,即占到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对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能从海外找到油气资源转而销往国内,的确是中国现有格局下最可能的一条做大途径。

  然而,海外之路同样布满荆棘,不仅在进出口、外汇管理等问题上受到国内政策的严格管制,国外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也极为复杂,突破难度不容乐观,而且不乏国际掮客从中混水摸鱼。以龙都选择的俄罗斯为例,其管制程度之严恐不亚于中国。龙都可能遭遇的重重障碍和因合作方身份模糊而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只是所有民企海外之旅的预演。

  更值得民营企业注意的是,中国在石油进出口上实行的严格管制。除了燃料油的进口略微宽松一些,迄令为止,不管是原油进口,还是汽油和柴油这些成品油进口,都有严格的非国营贸易配额限制。

  2005年,商务部公布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的限制只有700万吨。按照入世协议,所谓的国营贸易,只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以及珠海振戎四家,其余的哪怕是国有企业,也只能去争夺“非国营贸易”的配额。

  这样算下来,真正能够供民营石油企业去争夺的,业内人士估计,可能也只有200万吨左右。对于全国近4万家民营加油站而言,这显然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而且,即使配额内的进口,民营石油企业也没有自主贸易权,只能委托四大国营贸易公司代理进口。

  民企自身的实力也是制约其海外拓展之路的一个要素。在旧有的管制格局下,先天不足的中国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机会,很长时间在生存边缘挣扎,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融资能力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得海外合作方的信任,如何操作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原油开采炼化项目,道道考验都不简单。

  不过,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海外找油对小企业而言仍然不失为淘金之旅。现在,从俄罗斯到中亚,从中东到拉美,都有众多的小型公司在四处淘洗“黑金”。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进入俄罗斯淘金的欧美企业中,大部分都是小型企业。他们更愿意冒政治和汇率等种种风险,凭借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来博取超额回报。

  从这种角度来看,虽然长联这样的企业相对几大国有石油公司仍非常孱弱,面临的资金、技术乃至政治上的风险也可想而知,但在管制和垄断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民企决意放手到海外一搏,未始没有机会。毕竟,中国的民营企业,几乎在任何行业都是以“弱者”的身份起步的,从来不缺乏“不顾一切地生存下来”的本能。

  同时,也应当看到,民企的海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国内石油领域难觅机会而萌生的无奈之选,其中虽然裹挟着种种不规范和不成熟的运作方式,背后凸显的民营油企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足以引起重视。关键是决策者如何以公正的尺度,来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疏通石油贸易的渠道,并进一步切实开放国内石油的勘探、开采以及加工流通环节,健全平等监管,从而为国内消费者创造更富竞争性的石油消费市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石油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