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重写海外版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12:56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一个毗邻中国的千万吨级一体化石油基地,将在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之后呼之欲出 □本刊记者 王以超/文 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因政治原因折戟“优尼科收购战”惆怅未去
8月22日,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下称哈石油)董事会正式宣布,接受中石油41.8亿美元的报价;如能在预计于10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中石油将彻底锁定这一交易。 虽然交易金额尚不足中海油优尼科之“世纪收购”的四分之一,但如获成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金额记录将被刷新。此前的记录是联想去年底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部门。 更实质性的意义在于,这或将成为中国石油公司收购的第一家海外上市的能源类公司。一个毗邻中国的千万吨级一体化石油基地,将在收购完成后呼之欲出。 八年铸剑 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之前,相关各方自然相当谨慎。正如一位接近该交易的知情人士接受《财经》采访时所说:“不到最后一分钟,兼并收购的游戏就没有结束。” 中石油外事局综合处有关人士也对《财经》表示,交易尚未最后完成,不方便发表任何评论。 到手的交易在最后一刻告吹,此前不乏先例。2003年3月,中海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决定分别斥资6.15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持有的哈萨克斯坦北里海项目1/12的权益(参见《财经》2003年3月20日“中国的哈萨克石油‘盛宴’”)。但就在60天期限的最后关头,由于原有股东行使了优先认购权,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不得不抱憾而归,余下中石油一家继续在这个中亚邻国唱“独角戏”。 不过,中石油这一次所处的位置要有利得多。 1997年夏天,中石油正式进入哈萨克斯坦,并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国家油气公司(下称哈油气)建立了合资的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经过八年的辛勤耕耘,目前在该公司持有70.4%经营权益的中石油,在哈萨克油气公司中产量位居前列。 同时,由中石油持有49%权益、全长448公里的肯基亚克-阿特劳输油管道,也于2003年3月28日正式开通。另一条双方合作的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也于去年9月正式开工,预计将于今年12月正式全线完工。这一管道全长988公里,比之前者更为宏大,这也是迄今中国惟一的跨国长距离运输管道。 从中石油公布的资料看,到去年年底,阿克纠宾地区肯基亚克盐下油田每年200万吨的产能已经基本建成;在其拥有50%经营权益的北布扎奇,年100万吨产能建设也已全面展开。截至去年年底,中石油在哈萨克拥有的权益原油储量达到4.31亿桶,天然气也达4480亿立方英尺。 然而,由于进入哈萨克较晚,仅依靠自身勘探开发,中石油要想在当地脱颖而出,殊非易事。2004年,中石油在哈萨克的权益产量仍不足400万吨,不仅远落后于哈萨克政府控股的哈油气,即使在私人石油公司中,其产量还不足雪佛龙的一半。 因此,知情人士透露,中石油在过去几年,一直在关注收购哈萨克境内其它石油公司的可能性,希望借此提升发展速度。而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业务全部集中在这个中亚国家的哈石油,显然早就在中石油视野之中。 哈石油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飓风碳氢公司,早在1991年,该公司就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在1996年的私有化浪潮中,飓风碳氢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哈萨克南部的大量轻质原油储量。 然而,这笔交易最初给公司带来的不啻一场灾难。1998年全球油价狂跌,到年底,公司的原油销售价格一度跌至每桶6美元以下;加上早期需要大量的开发投入,这一年,公司营业额仅为1.76亿美元,却录得2.29亿美元的亏损。 到1999年6月,公司已经陷入了破产保护状态。为摆脱困境,是年9月,公司董事之一博纳德伊索提尔开始担任CEO(首席执行官),牵头重组公司。此前,伊索提尔曾经担任过加拿大西方石油公司以及法国汤姆逊消费电子公司的CEO。 这个法国人显然赶上了好时候。此后,全球油价从谷底开始强劲走高。仅仅两年之后,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003年5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目前,哈石油已经同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以及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哈萨克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其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2%,而拥有的什姆肯特(SHYMKENT)炼油厂,更供应了哈萨克超过50%的石化产品。2004年,哈石油净利润超过5亿美元,与六年前的困顿判若云泥。 “龙象之争” 哈石油走出低谷之后面临的并非一派坦途。尽管高油价带来了丰沛的现金流,但和众多小型石油公司一样,哈石油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勘探投入,使得公司的可持续增长面临挑战。从1997年到2004年,虽然其日产量增长了236%,但已探明及潜在油气储量仅增长了50%。 虽然哈石油拥有的开采许可证离到期尚有时日,但其拥有的油田多已进入或者过了生产高峰期。 此外,1996年至今,哈萨克整个石油投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加强了对产业的控制,哈石油作为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与政府之间摩擦不断。尤其在2000年收购什姆肯特炼油厂之后,这种矛盾更加激化。考虑到国内农业对柴油等的大量需求,哈政府要求公司必须以折扣价供油,并在收获季节禁止出口,以确保供应。 这显然是加拿大、美国的机构投资者难以接受的。目前,哈石油近七成的股票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出口石油将能给股东带来更高的回报。以2004年的统计为例,出口的收益比在国内炼油加工销售的收益,每桶几乎整整高出了6美元。受本地市场容量以及出口限制的影响,今年二季度,哈石油炼油厂的开工率只有56%。 2004年底,哈政府通过了油田开采伴生气处理的法律,要求必须确保资源的利用。受该政策影响,2005年预计哈石油每天的产量将从15万桶减少到11万桶,比早先预期17万桶的产量整整低了35%。 发展的瓶颈和与政府的摩擦,使得哈石油的投资者坚定了去意;迭创新高的油价,则提供了退出良机。一年前,哈石油正式选定高盛作为财务顾问,与潜在的买家正式进行接触。不久,高盛就和中石油开始接洽。 今年6月,哈石油正式向外界证实,正在进行出售全部或股份股权的谈判。 但中石油并不是惟一的“求婚者”。有消息称,在哈萨克斯坦的众多西方石油公司,以及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均对其表示了浓厚兴趣。其中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则是来自邻国印度的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与米塔尔集团(MITTAL)组成的“联队”。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作为国家石油公司,也是印度惟一的综合性石油公司,目前年原油产量约2700万吨,占印度国内总产量的84%。 同中国一样,拥有11亿人口的印度目前也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其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了70%。因此,印度一直积极寻求海外油气领域的扩张机会,而毗邻的中东以及中亚地区,正是必争之地。 米塔尔集团则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2004年其钢铁产量超过了4200万吨,营业额也达到220亿美元,经营利润突破60亿美元。“ONGC + MITTAL”的组合,比之中石油毫不逊色。 谈到双方的竞争优势,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对《财经》表示,印度公司在资本运作经验以及市场化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中石油在技术和综合实力上仍略胜一筹。 鉴于中印两国与哈萨克都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投资银行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在交易的可执行性方面差别不大的话,最后的焦点显然集中在价格上。 最终,中石油以41.8亿美元——折合每股55美元的报价,获得了哈石油董事会的认可。这一交易价格比8月19日收盘价高21.1%,比截止到8月19日之前20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价高出24.4%。交易当日,哈石油在多伦多交易所的股价暴涨了18%,创单日最大涨幅。 另据印度媒体披露,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米塔尔最终的出价为39.8亿美元。此番说中石油“险胜”,并不为过。 胜券在握 对于这样的结局,印度人自然心有不甘。 交易宣布的第二天,印度媒体便纷纷表示,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米塔尔联盟打算重新提出报价,展开反攻。同时,媒体也指责哈萨克方面偏袒中石油,事实上允许后者提出了“二次报价”。 但接近该交易的知情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否认了上述指责。他指出,中间的价格“其实谁也不了解”;中石油的报价,是建立在哈萨克多年运营基础上的价值判断。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在哈石油董事会已经接受了中石油的报价之后,今后将不得再主动寻求新的报价。但如果印度公司主动提高报价,董事会仍可以选择改变决定。 但是,改变要付出代价。按照协议,如果哈石油终止交易,必须向中石油支付高达1.25亿美元的分手费用。这就意味着,印度石油天然气和米塔尔的联盟,必须出价在43亿美元以上才有现实意义。 更为致命的是,对于印度对手的任何出价,中石油均拥有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收购权,这将使得印度组合在重新报价时非常被动。 中石油对管理层的安抚,也为自己增加了胜算。中石油同意哈石油原来以伊索提尔为首的管理层,重新成立一家注册资金为7600万美元的新公司,由伊索提尔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条件是该公司须遵守不竞争原则,即只能在除哈萨克之外的其他中亚国家从事油气业务。 在政治上,中哈关系也正在进入一个“蜜月期”。今年年初,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式访问中国,这也是其在任期间第十次访华。7月3日到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又访问了哈萨克,两国还正式发表了《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目前,石油产业仍然是哈萨克最为重要的产业,它创造了政府收入的30%,以及整个国家出口收入的50%。但哈萨克斯坦一直希望摆脱“自然资源的诅咒”,像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那样,逐步从资源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为此,哈萨克斯坦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石油基金,防止油价对经济的冲击。目前该基金规模已经超过50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近年来,哈萨克非石油产业的成长令人印象深刻,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远低于委内瑞拉以及中东等传统产油国。 而与正在崛起的中国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可使得哈萨克能够在石油产业上摆脱过度依赖俄罗斯的局面,更能为众多产业部门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和贸易伙伴。 因此,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要想借助政治上的优势阻止中石油的收购,可能性并不大。8月28日,新华社的消息指出,哈萨克斯坦政府高层人士已经明确表示欢迎中方的收购,因为中石油一直是其“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即使联手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印度也难有多少胜算。 实际上,知情人士指出,中石油的收购进程,在7月胡锦涛访哈之后骤然提速。显然,中哈政府高层已达成某种默契。 目前,哈石油在哈萨克拥有的探明和潜在油气储量共计5.5亿桶,其中探明储量约为3.9亿桶。按照探明储量计算,德意志银行估算收购成本为每桶储量10.30美元,瑞士信贷的估计相若,而位于莫斯科的ATON CAPITAL的测算则是每桶探明储量11.77美元。 如按总储量计算,每桶收购价格则在7美元以上。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勘探投入不足,哈石油最终的油气储量肯定将高于现在公布的数字;需知,哈石油拥有接近六成的主要生产基地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如获重大进展,势必将极大地降低收购成本。 中国曾被视为“贫油国”。而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石油公司在石油开采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积累了丰富的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开发经验,在延长油田的寿命及周边二次开采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这点也是印度甚至日本的石油公司难以比拟的。 “第二支点” 收购哈石油,势将改变中石油未来的海外版图。 经过十多年的拓展,中石油已经成功进入中亚、南美、中东以及非洲等重要油气产地。截止到目前,中石油海外投资项目已经增加到48个,进入国家达到20个。但真正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仅苏丹一地。 目前,中石油不仅在苏丹的大尼罗石油公司拥有40%的权益,同时还修建了输油管道,并在其首都喀土穆兴建了炼油厂。 如果对哈石油的收购得以顺利完成,哈萨克无疑将成为第二个类似的“旗舰基地”。按照2004年的数据计算,合并之后中石油在哈萨克的权益产量将接近1100万吨,超越雪佛龙、中亚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以及卢克石油等众多强手,在当地牢牢占据第二把交椅。 同时,收购之后,中石油将在哈萨克拥有其最为现代化的炼油厂,该厂年加工能力约为700万吨。加上中石油正在中国新疆建设的独山子综合石化项目(1000万吨炼油以及120万吨乙烯项目),在建设中的中哈输油管线的勾连之下,大的一体化跨境布局呼之欲出。 分析人士指出,一旦这一布局形成,对中石油海外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哈萨克与苏丹相比,不仅毗邻中国,区位优势明显,可能的政治风险也低得多。 早在中石油股份在海外上市的时候,其母公司在苏丹的投资就因为安全问题,饱受美国投资者和政治家杯葛。或许也是出于这种顾虑,中石油股份在今年6月份宣布以207亿元人民币收购母公司海外资产的时候,苏丹不出意料地被排除在外。 相比之下,哈石油是一家在多个资本市场上市的能源公司,信息透明,投资者对此肯定放心得多。 也有分析指,哈萨克斯坦的政策环境相对于成熟市场仍不够完备。但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立山认为,只要这种风险是可控的,而且有足够的投资回报作为补偿,投资者仍会积极尝试。 直接进行这一收购的,实际上是中石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NPCI)。根据今年6月达成的一项协议,在完成对母公司海外资产的收购后,中石油股份将和母公司以50%对50%的比例,组成新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中油勘探),全面负责收购的十多个国家的油气资产运作。 分析人士预计,一旦完成收购,哈石油的相应资产有望被置入新的中油勘探中,中石油股份则自然获得其中50%的权益。届时,中石油股份无论在海外的油气储量还是产量,都将获得长足的提升。目前,中石油股份的海外油气储量仅为8.66亿桶,日产量则只有不足15万桶,基本上与哈石油去年的日产量持平。 9月1日,中石油股份宣布通过配发H股,完成筹资24.4亿美元,折合约200亿元人民币。由于该金额与收购母公司海外资产费用大体相当,这肯定将进一步增强其海外收购的财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