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财经杂志:中国石油三大巨头会盟哈萨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10:18 和讯网-《财经》杂志

  中石化明确表示将参与联合收购哈石油,中海油也将与中石油携手进军里海地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有望会师哈萨克斯坦

  □本刊记者 王以超/文

  9月12日,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下称哈石油)正式宣布,将于五周后,也就是10月18日
举行股东大会,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的收购事宜进行表决。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案的命运揭晓,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就在9月6日,《亚洲华尔街日报》还刊载文章称,中石油有意将哈石油33%-50%的股份,出售给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哈萨克国家油气公司(下称哈油气),以避免哈政府可能阻止这一交易。这或多或少给交易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石油随即否认了该报道。但种种迹象显示,联合收购似大局已定——不过参与方很可能不是哈萨克国家油气公司,而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在9月10日的“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股份)总裁王天普向《财经》证实,中石化正在参与联合收购哈石油。

  备受瞩目的中石油斥资41.8亿美元收购哈石油案(参见《财经》2005年第18期“中石油重写海外版图”),终于临近终局。

  9月13日,接近这一交易的知情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明确否认了哈油气直接参与了收购哈石油股份,“中石油仍然是惟一的收购方”。在谈到如中石油独立完成收购,会否遭遇哈萨克方面的政策障碍时,他则谨慎地表示:“迄今(我们)尚未看到任何政策上的障碍。”

  但在此前一天,透过哈石油发表的公告,外界仍然观察到了一些变化。

  公告称,中石油拒绝了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提议。哈石油本来提议,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将成立一家新的注册资本为7600万美元的新公司,由其现任CEO伊索提尔担任董事长,可以从事在中亚除哈萨克之外的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而哈石油原来的股东原本可以有两种选择:或者接受每股55美元的现金,或者接受每股54美元的现金外加一股新公司的股票。

  现在,随着这项提议被否决,这种选择也就消失了。

  变数仍存

  这原本是中石油在收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安排,为原来的管理层安排一个“归宿”以便获得其支持。但观察家指出,较大的收购动作历来风云多变,更不用说与地缘政治牵连良多的石油交易。如果在该交易中涵盖成立新公司的条款,可能在程序上和时间上,都会对最终的交易表决产生制约。

  分析人士指出,中石油此举显然是想加快收购进程,避免节外生枝。此前落败的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米塔尔集团联合组成的阵营,始终不言放弃。中石油显然不愿因为新公司的设立,给对方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在早些时候的雪佛龙收购优尼科一案中,从优尼科董事会接受收购方的报价,到最终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锁定该交易,其间历时四个多月。后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双方能提前结束交易,或许中海油当无机会重新提出竞标,也不至于导致最后复杂局面的出现。

  中石油显然从中汲取了教训。此次从哈石油董事会正式宣布接受收购报价,到最终的股东投票表决之间,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

  尽管拒绝了哈石油成立新公司的提议,知情人士对《财经》表示,这并不会对交易产生影响,哈石油管理层亦不会因此改变对该交易的态度。因为中石油已经明确表示,一旦交易顺利完成,不反对哈石油董事长、CEO以及其他一些高管在中亚地区寻求机会。

  另一方面,对以伊索提尔为首的管理层而言,只要交易条款上已大开“绿灯”,待交易完成后再单独成立新的公司,与此前的提议并无本质区别。因为虽然出售了一些股份,但管理层仍持有哈石油3%的股份,仍可从交易中获利。况且,在最初的提议中,作为交易组成部分的新公司,将只能在哈萨克斯坦之外的中亚地区从事油气业务。这次中石油或作为补偿,则取消了这一限制,实质上给了哈石油管理层未来更大的活动空间。

  但是,一旦中石油完成收购,会否主动出售部分股权给哈油气?这种可能性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毕竟,中石油无论是在苏丹还是哈萨克之前的项目上,所在国政府或者控股的国家油气公司均持有一定股份,这样可以更好地规避政策上的风险,消除所在国的忧虑。

  中石化以退为进

  就在哈油气会否收购部分股权仍处于一片疑云的时候,中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石化股份总裁王天普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披露:“中石化正在参与联合收购哈石油,(具体的情况)到时候大家就知道了。”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消息。因为早在今年6月就有媒体披露,中石化有意竞标哈石油,但此后没了下文。

  分析人士指出,这很可能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商务部居中协调的结果。因为在中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收购的过程中,避免在大型国有企业间形成竞购与内耗态势,一向为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中石油在哈萨克已经营多年,以它为收购的主体,在决策层面看来或许更加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观察家认为,如果王天普的说法实现,意味着交易完成后,中石油可能会把部分股权转卖给中石化。这也很可能是中石化退出竞标哈石油的条件之一。中石化之前虽已在哈萨克斯坦获得了一些项目,但能顺利参与这笔交易,对于中石化而言,仍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突破。

  中石化对于获取上游资源的动力,远比中石油要来得强烈。因为上游业务的“短板”始终是中石化的一个隐痛。今年上半年,中石化股份的营业收入为359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却只有180亿元人民币,远低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股份)的616亿元。

  就连上半年营业额只有247亿元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股份),净利润也达到了118亿元。其69%的利润增长幅度,更是让只有20%利润增幅的中石化股份备感压力。

  争夺上游业务

  中石油股份和中海油股份之所以利润大涨,主要得益于油价飙升,使得上游业务成了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受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制约,中石化股份上半年炼油业务的经营收益,从去年同期的盈利43亿元,下滑到今年的亏损13亿元。幸赖上游业务的经营利润从105亿元增长到178亿元,才得以维持整体的成长性。

  但与另外两大石油公司相比,中石化上游的业务仍然脆弱。今年上半年,中石化股份的原油产量仅增长了0.62%,而中石油股份和中海油股份分别增长了2.1%和15.7%。

  在新增储量方面,中石化股份的进展也乏善可陈。今年上半年,其新增原油地质储量为9572万吨,但新增原油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却仅为1166万吨,而去年同期为1693万吨。

  据统计,2004年中石化股份仅原油进口量就达到8903万吨。如不能在上游业务上大力拓展,随着国际油价居高不下,这家国内最大的原油加工商势必承受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虽然国内仍有发展空间,但在王天普看来,国内原油不仅储采比低于国际水平,且生产成本在不断升高,因此中石化进军海外是“必须的选择”。

  不过,由于起步较晚,截止到目前,中石化仅在伊朗、沙特、哈萨克斯坦以及阿塞拜疆等地小有斩获,其海外业绩仍相对滞后。中石化一内部人士对《财经》表示,中石化去年的海外份额原油产量为20多万吨,中石油则已经超过了千万吨。如能在哈石油中获得相当权益,可望大幅提升上述数字,毕竟哈石油去年的产量达到了700万吨。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张抗也认为,从技术上看,中石化完全具备海外从事上下游一体化项目的能力。因此,与中石油之间这种“既有一定分工,必要时又可合作”的格局,应该说是“双赢”的选择,对国家整体而言也是有益的。

  中海油另辟蹊径

  另一家中国石油的巨头也瞄准了这片与中国毗邻的富矿。8月31日,中海油迈出了通往里海的重要一步。当天,中海油、中石油与哈油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备忘录,决定联合开发里海达尔汉区块。

  实际上,今年年初以来,中海油一直对哈萨克斯坦海上区块的开发抱有浓厚的兴趣。

  中海油在国内海上区块的开发,正在面临来自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现实挑战。前者在陆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力,一旦学会“游泳”之后,在浅海油田开发上的实力不容小觑,目前中石油已经开始在南海涉水;而在中海油仍不擅长的深海开发上,中石化去年也已经与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巴西石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错过优尼科这一机会之后,里海毫无疑问将成为中海油海外拓展的重头戏之一。早在2003年,中海油和中石化均试图以6.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拥有的北里海项目1/12的权益。但由于其它股东行使了优先认购权,而未能完成交易。

  中石油苦心经营多年之后,中石化以及中海油渐次进入哈萨克斯坦,将如何改变原来的格局?或许,这一切要留待10月18日哈石油收购案正式落定之后,才能初露端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