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化 还原人民币真实汇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 10:09 证券时报 | ||||||||
□金三林 2005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6591亿美元,同比增长49.9%,关于我国外汇问题的争论更是越来越激烈。笔者认为,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均衡产物,多一些或者少一些本身并不太重要。真正的问题是,我国外汇储备在短期内连续激增,已不是经济正常运行的结果。
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导致外汇储备激增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从有关数据来看,2004年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且大多数为 “热钱”。2005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133.88亿美元,进出口顺差165.8亿美元,其它项目的数字都不大,而新增外汇储备为492亿美元,这意味着“热钱”在继续流入中国。而“热钱”的流入,都是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投机行为。 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又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它将使国内企业进出口行为产生变异,加速出口和延期进口,使进出口顺差进一步扩大;它会影响外商投资,降低投资增速;它还驱使境内金融机构减少国外资产运作,并将资金回调。而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强化升值预期,进而产生循环作用。因此,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升值预期情况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占主流的看法是:人民币汇率不宜做大幅调整,但可以适当扩大浮动区间,建议的幅度在1%到5%不等。但笔者认为,即使将人民币名义升值5%,也无法根本解决国际国内的任何问题。反而,对压力的任何屈服都将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维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仍应该是当前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而且要利用各种渠道坚定地宣传这一政策,努力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但维持名义汇率不动,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换个思路,我们或许有更好的选择。 人民币升值问题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合唱,其实质在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价格太低。国内很多学者将这归因为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笔者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商品价格低廉还有其它成本被严重低估的因素,包括企业以超低价格获取生产要素并规避了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 中国的水、电、气、成品油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符合国家标准。笔者自己估算,通过上述两个途径,国内企业至少不合理地节省了20-40%的生产成本。如果这些成本被充分显现,并假设企业自身消化其中的50%,那么我国商品的价格至少会上升10-20%。换句话说,即使名义汇率水平保持不动,人民币实际上将升值10-2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汇率只不过是成本低估的替罪羊而已。 总之,与变动人民币名义汇率的策略相比,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性管制、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真实地显现出来,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也是一个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选择。而在短期内,适度的通胀水平也一样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名义利率升值的压力。(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