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看明年物价走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12:33 中国经济时报 | |||||||||
金三林/文 从2003年年中开始,中国三大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全面上涨,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已经不容置疑。同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胀不算剧烈,但争论却异常激烈。其原因在于,本轮通胀确实有一些与前几次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政策效果评估、未来走势分析、下一步的政策
温和性、结构性和混合型是本轮通胀的基本特征 温和性。发达国家认为,不超过3%的物价上涨属于温性通胀,对于经济运行没有什么危害。国内普遍认为,5%是我国温和通胀的上限,而笔者自己的研究也与此相符。 本轮物价上涨始于2003年中,CPI 同比增长从2004年3月份起连续8个月超过3%,并在6—9月份连续4个月超过5%,但超出幅度并不多,也没有出现加速上涨。而且,前10个月CPI的平均涨幅只有4.1%,预计2004年全年平均涨幅也不会超过5%。所以,到目前为止,本轮物价上涨还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 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温和性通货膨胀需要温和性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比较频繁,但每次幅度都较小。 结构性。本轮通胀的结构性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高于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又高于最终产品。 二是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CPI中的食品、居住、烟酒、教育文化四类上涨,而其它四类则持续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生活资料;九大类购进产品价格也是涨幅不均。 三是城乡和区域差别较大。从2003年4月到2004年10月,农村CPI涨幅连续18个月超过城市,而且涨幅差距在拉大。从全国来看,13个粮食主产地区、资源和能源输出大省的CPI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总量性的政策(如利率政策)往往不能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对于结构性的通胀,应该综合采用货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有保有压。 混合型。本轮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拉动,也有成本推动,是典型的混合型通胀。 从价格指数构成来看,食品价格和能源、金属价格上涨分别是CPI和 P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但粮价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当属于成本推动。能源、金属价格上涨则是投资需求膨胀导致的,主要属于需求拉动。但这些上游产品价格向下传导、并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时,又变成成本推动了。 弄清楚通胀的成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某些反通胀政策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也会增加成本,反而会使混合型通胀更加剧烈。好的政策应该是从需求和供给同时入手,协调使用。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