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三林
什么将左右2005年物价走势
2004年前10个月CPI的平均涨幅只有4.1%,预计全年也不会超过5%。而且,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物价涨幅差异很大,在成因上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所以
,温和性、结构性和混合型是本轮通胀的基本特征。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和国际传导是本轮通胀的主导因素,而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管制则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粮食缺口和投资膨胀叠加再次推动本轮物价上涨。CPI和粮食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历史经验也证明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次也不例外。首先,粮食供求缺口逐年扩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随后,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带动上游产品涨价。这样,粮食缺口和投资膨胀二者叠加,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国际传导成为本轮通胀新的主导因素。分析还发现,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高速增长,2001年以来,CPI与进出口增长、尤其是进口增长的相关性在不断提高。出口需求的扩张,会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导致其价格上涨。外商直接投资则会先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后又大大增加出口需求。这两种需求对通胀的影响在我国早已存在,但这次更加突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初级产品进口这一新的因素。近两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同时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增速竟达50%-80%,从而将国际通胀传导到国内,进一步刺激国内价格上涨。从前10个月的数据看,上涨最快的行业也是初级产品进口最多的行业。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价格供给弹性。而产品的供给弹性又与资源约束程度负相关,与市场竞争程度正相关。可以说,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管制正是导致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政府在价格和市场准入方面的不合理管制是诱发和加剧通胀的直接原因。粮食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几年对粮食流通领域的管制,只允许国有粮食企业进入。其结果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国家政策在实际中很少得到执行,导致粮食价格连年下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投资膨胀的一个重要诱因,是资源和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因管制而严重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使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能源、资源、运输等行业又几乎被国有企业垄断,一旦出现供求缺口,也不能很快增加生产能力,供求缺口和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到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资源约束。如果说政府的不合理管制降低了短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能迅速增加的话,那么资源约束就制约了长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我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矿产资源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这些因素正在并将长期制约着国内生产能力的提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快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取消价格管制,放松市场准入,使价格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并引导市场行为,对于减轻长期内的通胀压力是有益的。
但市场化改革同时会增加2005年的通胀压力。实际上,正如笔者以前所分析的,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而市场化改革将使“缺煤”、“限电”、“油荒”等隐蔽性通胀显化,使资源和要素价格继续上涨。在已经出现通胀预期的情况下,要素价格上涨会推动生产资料价格(PPI)上升,并带动CPI上涨。笔者的计量分析结果是:这些因素将使PPI在2005年平均上涨9.4%,CPI上涨5.8%。同时,粮食缺口依然存在、投资增长不会大幅下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理论上CPI涨幅应该高于6%。但考虑到政府会通过限定提价等措施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则2005年的CPI涨幅还可能在5%左右波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