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全球财经观察》2005 > 正文
 

浦东开发十五年的光荣与梦想(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20:15 《全球财经观察》

  第三篇:

  1980年代末,在外资纷纷撤离上海的情况下,李慈雄毅然投资浦东。今天,被台湾 《商业周刊》称为“磁砖大王”的李慈雄期待浦东能出现世界级的企业

  李慈雄:到浦东做大事

  文|李敏辉

  本世纪初,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云集上海黄浦江岸,在目不暇接于浦东一栋栋世界级标准的高楼时,很多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此之多的世界级高楼,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有几个?

  这批专家的接待者上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李慈雄,日前在浦东世纪大道的斯米克大厦接受《全球财经观察》专访时,着重指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很多都已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或投资建厂 ,可真正将总部建在上海的世界级大企业却少之又少。”

  “不要老指望国外的跨国公司把总部迁过来,而是要立足于建设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浦东,就是实现这一宏图的舞台。” 李慈雄说。

  李慈雄是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关门弟子,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9年他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CIMIC(China Industry Mangagement &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斯米克)。次年李慈雄就力排众议,卖掉美国的别墅,携家带口赴浦东投资。

  李慈雄带来的100多万美元,是在1980年代末外资纷纷撤离中国的背景下,上海吸收到的第一笔外资,也是浦东开发以来的第一笔外资。当时刚刚开发的浦东一片荒凉,晚上看不到灯光。李慈雄的一位朋友评价他“愿为理想而牺牲生活品质”。

  温文、随和而简朴,却掩饰不了李慈雄内在的“勃勃野心”。到浦东投资时李慈雄才35岁,当日本三菱公司的一名常务董事问他在中国想做什么时,他回答,“斯米克要做中国的三菱”,此语让对方惊诧。

  李慈雄宣称斯米克要“致力于开发中国的经济潜力”。在浦东,李慈雄最初和上海的一家国营企业成立斯米克金刚石模具公司,在打破国企“大锅饭”过程中,半年就使旧体制下的企业效益发生了质变。

  当时新华社的报道将此命名为“斯米克现象”,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史上的一个亮点。

  然而跨国公司在和国企的合作中通常很难掌握经营权。1990年代初上海到处都在搞建设,装修用的瓷砖需求量很大。李慈雄先搞瓷砖研发再建厂,销售的第一年就实现盈利。

  在瓷砖市场初步积累资本后,斯米克渐渐扩展到今天参股的多家公司,集中于磁砖、家用纸、通讯电源等几大核心竞争力产业,成为了总投资额达20亿人民币的企业集团。

  2001年,李慈雄成了台湾《商业周刊》的封面人物,报道称他是中国的“磁砖大王”。文章还援引李慈雄一个大学同学的话说:“他(李慈雄)有大中国情结和中国读书人的使命感”。

  能吸纳到大量国内外的人才,这是斯米克看重浦东的一大要点。李慈雄对《全球财经观察》特别谈到,他的很多同事都很认同浦东的氛围,浦东与国外大都市的生活环境差不多,区别只是中文的语言环境。

  浦东可以作为建设世界级企业的舞台,源自于他对大环境的综合判断:一个集全国之力建设的浦东一定会发展起来,浦东的背后,是连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广袤的中国腹地这一能开发无尽宝藏的市场。国家和上海市对浦东的支持、浦东官员的开明和办事明快,都给他留下了印象。李慈雄对《全球财经观察》表示:“要做大事,就要到这里来。”

  由于浦东的国际化程度高,给整合国际资源开发大市场提供了便利。而浦东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也给国外公司来华的本土化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桥头堡。

  有着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的李慈雄,对《全球财经观察》提及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中体西用”,并称“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是现代商业领袖的“王者之学”。他说:“谈这些,会被现在的人们看作是古董,其实是超前,因为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一定会起飞,发展需要远见。”

  从放弃美国优裕的生活条件早早到浦东拓荒,和津津乐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李慈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清教徒式的气质和新儒家的思想似乎在走向一种和谐的统一。

  他认为,上海作为一座世界级城市已经初具雏形,未来亚太地区的中心在上海,无论东京还是香港,都会变成上海的卫星城市。

  “要做到这一点,上海需要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矗立起来,而浦东大开发,给建设中国的世界级企业提供了机遇。”李慈雄说。

  第四篇:

  浦东本是一张白纸,担负起建设国际水准、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一历史性的任务,有其独到的优势

  吴大中:浦东十五年,纽约一百年

  文| 李敏辉

  “浦东将会是上海的代表性城区,今后人们一说到上海,通常都会是指浦东。”见证了新旧上海和浦东开发沧桑巨变的吴大中老人,在浦东世纪广场的蓝天碧水绿草间,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很肯定地说。

  吴大中老人挺精神,思路清晰,反应快。他祖籍江苏宜兴,1937年出生于上海市徐家汇,在这座城市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目睹了浦东的沧桑巨变。

  抗战胜利后,当时年仅十岁的吴大中随亲人去了台湾,1970年代移民加拿大。1983年美国宝来电脑公司聘请来华拓展业务,这是多年后吴大中第一次回到上海。

  踏上阔别数十年的故土,吴大中感慨很深。他记得十岁离开上海时,浦西已经很繁华,像霞飞路和外滩都有很多的西点店和霓虹灯,夜夜笙歌。多年后旧地重游,吴大中觉得浦西数十年来没有什么显著发展。而当时的浦东,还是以农业为主,兼带一些传统的小工业,一条黄浦江将浦东隔离在上海市区之外,只有少量的摆渡船往返于两岸之间。

  1990年代浦东开发之初,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工作数年后,吴大中又回到了上海。这一次,他代表台湾百家大企业之一的远东财团来发展大陆业务,投资浦东,并在此安居。

  在浦东刚开发时,吴大中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无法想象浦东这样一个“新上海”说造就造起来了。过去,上海市民把去浦东叫作“出城”,很多市民可能一连几年都不到浦东去。然而随着浦东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十五年弹指之间,一片片商务大厦和生活小区在荒野苇草中拔地而起,这一切都令人目眩神摇。他说:“世界城市发展还没有像上海这样快的,而浦东新区尤其突出。”

  吴大中认为,现在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浦西的改造成本太高了,而浦东本是一张白纸,担负起建设国际水准、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一历史性的任务,有其独到的优势。 

  这也是中国人从近代落伍以来,第一次由自己作主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1999年12月31日晚,吴大中和人们一起,在电视上看到从陆家嘴横贯世纪广场之间的世纪大道的通车典礼。抚今追昔,他感到这一浦东交通主干道于此时开通,是浦东开发的世纪伟业过程中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

  吴大中在浦东办公,参与着浦东的建设,他看到在全国打先锋的浦东,起点很高。浦东的总体规划方案是向全世界的设计公司、建筑公司招标的,设计草案从入围、遴选、一改再改,直到最终定稿。吴大中回忆说,政府部门当时的共识是“浦东一开始就不要满足于做中国最好的,而是要做世界最好的。”

  在投资过程中,吴大中接触了大量的政府官员,看到任期制、岗位轮换、学历门槛等人事干部制度的相继出台,官员的素质在优化。他认为,邓小平提倡干部要出去考察,让干部跳出了原来的封闭思维,开阔了视野。“现在浦东发展水平一直在提高,与干部规划和建设水平的提升不无关系。”吴大中说。

  浦东开发的最初几年,穿过黄浦江的隧道和桥梁陆陆续续地建了起来,车辆实行从浦西到浦东的单向收费。那时浦东虽然已经建造了不少高楼和生活小区,可是人气不旺,房子空置很多,还挺便宜。直到2000年5月1日取消过江收费,吴大中发现,不到一个月,过江的隧道、桥梁和浦东的道路就堵车了。

  在连接浦江两岸的地铁二号线于1999年底开通后,浦东房价一路走红,就业、居住都火了起来。原来吴大中逛街、购物、招待客人常要跑到浦西去,而此后在浦东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到。

  吴大中认为,如果要将浦东开发十五年的历程划分阶段的话,那就是以取消过江隧道桥梁收费和地铁二号线的开通为分界线,浦东开始和浦西融为一体,上海市的整体规模就像是增加了一倍多。

  在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单是作为长江流域广阔腹地的龙头,上海的发展前景已不可估量。吴大中感触到上海赶超世界各超级大都市的脉搏,是在浦东这一主战场上跳跃。他说:“浦东高标准的规划和高速的发展,这种效果,在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都用了一二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浦东,仅仅才十五年。”

[上一页] [1] [2] [3]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浦东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