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中国环保业为何难长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1:44 《环球财经》杂志 | |||||||||
企业家眼中的环评风暴与市场 本刊记者 王羚/文 通过对中国环保企业的采访记者发现,如何变“环评风暴”为长效机制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市场机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利益保证。
“其实,政府不用想太多,只要你政策、执法到位,真正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工作,并确保投融资体系的畅通,中国的环保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在文一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的眼里,中国的环保问题与环保产业发展就是这么简单。 是什么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呢? 变潜在需求为现实市场 自1993年底创建以来,桑德集团已在环保领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1个年头。从最初创业的5万元,到如今在全国拥有30多个分、子公司,企业总资产30多亿元的规模,科班出身的文一波和他的桑德集团绝对称的上成功,但在与记者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文一波对中国的环保及环保产业却充满了一言难尽的感慨。 “目前,中国的环保产业只能算得上是一个边缘产业。政府对于环保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奥运经济热的时候,环保、环保经济被拿出来喊一喊,热过之后就没了下文。”其实文一波和众多的环保企业们要求的并不多,“我们要的只是环保领域的长效机制,要的是政策与行业规范。” 而在接下来的众多采访中,记者发现企业及专家口中的长效机制其实理应包括两个层面,那就是政策、法律法规层面的“长效”以及市场机制的健全与有效,而无论是那一个层面政府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环保长效机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立法。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基本同步。从1995年开始,随着环保法制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环保投入的增加,中国的环保产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李宝娟对《环球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预计2003年全国环保产业年产值(收入)超过2300亿元,相关产品实现销售产值1500亿元,实现利税约250亿元,产业年均增长率约15%-20%。200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达到1627.3亿元,比2002年增长19.4%。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直接拉动了环境产品生产与环境工程涉及、施工等服务市场,带来700-900亿元的市场份额,比2000年增长约53%。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环保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产业,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拉动。 环保长效机制的确立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因如此,多数环保企业也就成为了中国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律环境宽松与否最直接的反应。“环保风暴过后,过去不少态度模棱两可的企业也开始非常认真的和桑德谈环保问题和项目了,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决心与态度让不少生产污染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环保的潜在空间、市场很大,但是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就需要有关政府通过设立标准,严格执法,增加监督监测频次,形成外部压力。正如北京绿创环保集团主席姜鹏明所说,“在这方面,政府进步较大,但还做的还远远不够” “发展经济是第一首要,这往往是不少官员忽视环保的主要理由。但解决环保的同时,也能解决经济问题。环保不光意味着投入,也意味着产出。如湖水改造就可带来附近地皮的升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北京肖家河地区的污水处理就让该地区的地皮由过去每平米800元升值到每平米3000元的。”文一波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于‘长官的环保意识’。”
相关专题: 《环球财经》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