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中国环保业为何难长大(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1:44 《环球财经》杂志 | |||||||||
投融资机制之缺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外,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道理很简单,资金是政策实施、技术开发与应用和最终实现环保目标的基本保障。
“在国外,环保产业可以运用的融资渠道和手段实在是太多了,银团、债券市场、股市、基金……,利用开放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他们能较快的融到资金,从而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环保企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但国内的资本市场并未真正的流通,资产体制的限制让我们很难做到如此灵活。”文一波说。 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利用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环保投资不足是由巨大的实际需求和投融资供给能力较低共同造成的,前者是客观需要,后者是机制和政策问题。而目前环保投融资市场的情形是:相对滞后的政策、法规像一道篱笆把环保企业,特别是民营环保企业挡在了环保产业的门外。 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CECO)是中国最大的废弃物设备制造商。该公司的董事长张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在公司成立最初的1亿元注册资本中,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占了较大的比重。按张卿的话来说“那时候高科技的优惠政策比较好,现在想以此注册这么要大的资本就比较难了。”所以从一开始,CECO就非常重视对技术的开发。 近年来,CECO以技术参股的形式收购了台湾一家设在江苏宜新的固体废弃物设备制造厂50%的股份,同时又在与上汽集团申联公司旗下的车辆改装厂进行合作。但无论是引进技术、推动技术的更新、保持技术优势,还是进行相关的企业收购,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投入与支持。 对此,张卿的回答是,“我们拥有几个实力强大的股东,一部分资金来自股东的后续注入。” 但依靠原有股东的追加投资能否满足企业的发展,记者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 上市的环保企业我们屈指可数,且大多具有国字号的背景。中小环保企业利用银行贷款等渠道融资难度较大。而社会上闲散资金对环保领域的投资又多为战术性投入,讲求短期高回报,往往是做完一个项目就撤,反而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结果是环保融资在我国,从组织吸纳、项目利用、利润回报等方面,都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政府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项目的融资,更多的要靠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去赢得市场。 根据国际经验,环保的投资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政府、污染者和其它赢利性机构。可以选择的融资手段如:政府财政预算和专项资金;环境税费等经济手段;相关政策性融资手段,如“三同时”制度、税收优惠、贴息和补贴等;项目融资手段如BOT等;商业信贷;长期资本市场融资手段,如国债、债券、基金和彩票等。 在波兰,波兰环保银行是波兰环保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属商业银行,在波兰环保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波兰环保项目筹集资金并扩大其投资额,对环抱现代化的项目进行贷款与投资,为波兰绿色环保项目提供投资咨询业务。波兰环保银行主要负责环保项目的带看与投资,提供优惠贷款,贷款的利率比其他银行低,还款期长。 近年来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渠道及手段组成的环保投融资格局,但从各投资主体和手段的作用与贡献看,传统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除了有限的政府财政资金、尚不健全的环境相关收费和企业自筹资金等渠道外,其他投资主体和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商业融资手段的作用严重不足或缺位。(本刊记者史斌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专题: 《环球财经》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