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中银香港高层涉案幕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09:48 《财经》杂志 | |||||||||||||||||||||||||||||||||||||||||||||||||||||||||||||
一笔由来已久的“小公账”,在中银香港上市前被少数人部分私分并销毁了账本,此事随刘金宝涉嫌犯罪的司法调查东窗事发 □ 本刊记者 凌华薇 特派记者 康伟平 发自香港 2004年8月2日,香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下称中银香港)副总裁丁燕生与一位商界
中银香港8月2日深夜发出的这份公告使人们获知,和丁燕生一起涉案的还有另一位副总裁朱赤。朱、丁二人,分居中银香港二三把手,地位仅在当今的和广北及当年的刘金宝之后。 两天后,中国银行再度宣布,原中银香港总裁办总经理、今年4月间被调回中行总行的张德宝,也在接受司法机关的调查。张被称作是中银香港“小公账”的“掌柜”。 以上数人纷纷落马的直接原因,均可追溯到2003年5月开始接受调查、今年1月被正式移交司法的前中银香港分行行长刘金宝身上。 至此,刘金宝担任中银香港分行、上海分行行长期间的几乎所有助手,已因各种理由全部涉案。 由于国有驻海外机构的一些特殊性,中行海外分行的“小公账”由来已久。这些钱确为公款,也曾用于一些内部支出或补贴。中行内部并不以为怪。问题在于刘金宝利用中银香港重组之机将其私分给了部分个人。此外更有令人吃惊的消息,称总计资金高达3亿港元的相关账本已被悄悄销毁。 “小公账”由来 中国银行由于有大量境外机构,各机构的小金库在中行内部有一个半正式的名称:“小公账”。这意味着这个账户具有相当的内部公开性。一位中国银行总行的前高层管理人员说,小金库的问题存在了几十年,不论是在香港、澳门,抑或伦敦、纽约分行,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小金库现象。不过总的来说,其他地方的数额都相对较小,即使是年终分给员工,数额也不会太大,多被视为福利金而已,然而香港的情况和金额要相对复杂一些。 “小公账”的来源有多种,但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外派人员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额,二是各分支机构的小金库。 外派人员的工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这一部分工资差额,是在当地完税后再扣除的,统一归入分行的某个账户,属于比较规范的账外账,其所有权是国家,如果需要使用,必须走自上而下的程序支取:各分行可以各种名目向总行要求支取,例如高管租房、公关招待费、疗养费、内部培训或年底分发奖金等。 长期以来中银香港是中国银行最重要的利润奶牛。中国银行的利润一度主要来自海外分行,而海外利润的80%是由香港中银创造的。事实上中银香港外派人员非常多,高峰的时候达到四五百人(目前大约只有100人左右),外派者均为管理人员。 中行海外分行账外账的另一个构成部分是小金库,这与一般意义上国有企业的小金库没有什么不同。中行在香港的业务涉猎广泛,房地产、保险、投资银行等无所不包。在香港中银重组前,中国银行在香港事实上有12家银行,各行管理体制不同,也缺乏严格统一的制度。因此小金库的来源不成问题,主要靠业务“截流”或费用多支。 私分公帑 销毁账本 此次被刘、朱、丁等参与私分的这部分“小公账”,究竟涉资多少?目前尚无可靠的官方数据。中银内部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称这笔钱总额达3亿港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招待、员工福利等,但也有以奖金为名落入高管个人的腰包。消息人士说,刘金宝本人分得400万港元,而朱赤、丁燕生各150万港元。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三人不但决定私分部分“小公账”,居然最终将账本付之一炬。 在2001年中银香港重组之前,中行在香港的8200亿港元资产由12家姊妹行和若干专业公司管理和经营,是为中行港澳事务管理处。在此期间,各家银行多多少少都有一笔小公账。 小金库、“小公账”一般没有规范而公开的账本,往往又以个人名义私存,是典型的账外账。尽管如此,分行的主管领导和财务部总经理或办公室主任中必然有人负责对这一账目进出进行记录,并非外界认为无账可循。不过,由于钱的来源不规范,使用起来自然也不规范。因此,除了核心管理层外,很少有人能够明晰其中丘壑。 由于国有企业小金库司空见惯,因此一般国人对此见怪不怪,也不太容易认为这是什么侵吞公款的行为,但这显然是违规违法的行为。中银的一些香港雇员便直称“感到尴尬”,因为身为公司管理人员,任何公司业务赢得的收入都应该属于公司,怎能账外有账?同时为了建立小金库必然要虚减收入或虚增费用,这也严重违反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税法。 2001年中银香港重组之际,据称中行总行曾要求香港中银将小金库的资金归入到正常的银行账目中。然而这笔钱是原封不动地归入正常账目还是私分一部分犒劳管理层?现在并不清楚重组执行者有多大权限处置这笔资金,但很明显刘金宝作为中银香港重组的操刀者,朱、丁也均有职务上的便利与方便,在参与处理这些资金期间,从浑水摸鱼到销毁账簿均有机可乘。 “刘金宝集团”起底 今年7月间,监察部负责人表示,中行原副董事长刘金宝涉嫌利用职权违规发放贷款、谋取私利、涉嫌贪污受贿,正受到中纪委、监察部、检察机关的深入调查。2003年6月,刘金宝接受“双规”,今年1月被移交司法机关。据《财经》了解,目前对刘案的取证和检控工作由吉林省高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此次私分“小公账”事件正是司法机关调查的延续。 此间评论人士认为,刘金宝为求自保,很可能自动交待出分钱销账的事,而所供认的这一笔钱也可能是属于管理层的集体决策,因之承担的个人责任相对较轻。 2001年10月,香港中银集团完成重组,包括时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主任刘金宝在内的五名高管组成了此后上市的中银香港的首届管理团队,另外四人分别为林炎南、柯文雅、朱赤及丁燕生。在2003年“周正毅事件”后,刘金宝和柯文雅相继被解职。目前,在五人管理团队中,只有来自香港本土的林炎南尚平安无事。 在被免职前,朱赤和丁燕生均为中银香港的实力派人物。朱赤今年49岁,大学毕业起就任职于中国银行。1998年6月,朱赤由总行调任中行澳门分行总经理,直至2001年4月。其间,朱赤还担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案发前,身为中银香港副总裁的朱赤,在公司负责中银香港企业银行及资金策略业务。在中银内部,但凡与朱赤相熟者,均对他的人品和业务能力相当肯定,香港业界对其也不乏好评。 丁燕生现年50岁。他曾是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金融干部调配的处长,据说与王雪冰关系熟稔。1996年3月丁受王氏之邀加入中行,先后担任中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后来又调至香港,曾担任过中银国际董事、中行港澳管理处人事部总经理,又在中银香港重组完成后,成为公司副总裁。案发前,丁负责业务支援服务策略业务单位,同时还担任中银香港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可能与早年组织部门工作的背景有关,丁燕生在中银系统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为人较为低调。 张德宝原任中银香港总裁办公室总经理,后被调往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中银内部,张以“刘金宝、王雪冰的同班同学”为人所知。 以上三位的经历表明他们与中银香港前总裁刘金宝有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中国银行发言人王兆文证实,三人所涉事由性质是一样的:都在接受司法部门的调查,如证据充分就可以逮捕。 在香港之外,刘金宝担任过行长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他事发后也已有五人涉案,其中四名被逮捕、一名取保候审。据了解上海方面的涉案人员包括以下几人: 王政,2003年7月被“双规”后逮捕,此前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主管个人银行等业务。在刘金宝时代任中行上海分行办公室主任,被认为是刘的重要心腹。 严庭富,2003年7月被“双规”后逮捕,此前担任中银香港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一职,曾任中行上海分行副行长。 顾继东,2004年春节后被逮捕,此前担任中银香港总裁办主任助理,在刘金宝担任中行上海分行行长时任行长办公室副主任。 薛章能,2003年被逮捕,此前为香港中银物业公司一部门负责人,在刘金宝担任中行上海分行行长时任瑞金大厦总经理。瑞金大厦曾是中行上海分行迁往陆家嘴中银大厦之前的机关办公所在地,亦是中行拥有的物业。 张人模,2004年春节后被逮捕,后被取保候审,逮捕前任浦东中银大厦总经理。中银香港为浦东中银大厦的最大股东,中银集团以及中行上海分行亦是其股东。刘金宝曾长期担任中银大厦的董事长。 中银上海案被业内戏称是刘金宝集团的全部覆灭,期间还发生了鲜为人知的命案:戴礼和,早年间供职于中行上海分行下属公司,与刘金宝私交甚笃,据说负责为刘看管小金库,并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此人在接受调查期间,竟突然割颈自尽。■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