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透视基金话语权1:基金不作为 话语权正在丧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8:33 中国证券报

  编者按

  近期,基金在投资上整体表现为“不作为”,陷入完全的被动跟随。但跟也跟不上,前期的反弹中,基金重仓股走势疲软,涨幅落后大盘。而从1230点附近开始的回落,基金也跟随市场,积极杀跌。这与2003年基金主导市场、领导大盘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基金在投资上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甚至基金话语权正在逐步丧失。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
一种局面?应如何认识这样一种现象?这是暂时的还是只是一种新的趋势的开始?未来市场将由谁主导,市场博弈格局如何?基金还能重温昔日辉煌吗?从今日起,我们将连续约请有关专业人士就此发表看法,敬请垂注。

  记者 易非 深圳报道

  庞大资金赋予基金话语权

  共同基金一直拥有着中国股市的绝对话语权,这由其掌握的巨大资金量所决定。根据有关统计,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成立的

证券投资基金总数达到190只,发行在外的基金份额合计4389亿份,净资产总额超过4200亿元。各类型基金持有的股票资产合计也超过1600亿元,约占整个A股市场流通市值的16%。

  绝对话语权受到挑战

  但是,基金的这种绝对话语权今年却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在今年第三季度,基金重仓股一直表现疲弱,部分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甚至成为了股市做空的主力。在第三季度,股市出现了20%左右的反弹,基金却与之擦身而过,基金的净值增长持续落后。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此出现了:共同基金在这个市场上还有无话语权?按照一般的逻辑,即使基金投资不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话,那么,基金以其拥有的巨大资金量似乎也可以自拉自唱,维持基金重仓股的股价?但现在这二者都落空了。

  基金业2003年的风光更能对比出基金话语权的这种失落。在2003年,基金高举价值投资大旗,重仓持有汽车、钢铁、石化、金融、

能源电力等板块,形成了良好的财富效应,最终引发了2004年上半年的基金销售井喷。数据显示,2003年所有基金简单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20.27%,同期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涨幅仅为10.27%。基金整体的收益高出同期市场收益近一倍,财富效应加之源源不断涌进基金的资金让基金的话语权达到了最高峰。

  挑战来自QFII、保险

  业内人士分析说,在目前的机构投资者中,明显体现出共同基金、QFII、保险资金三足鼎立的特点,但就是后者,形成了对共同基金的围攻,使基金的话语权日渐趋弱。这些都是基金在2003年不曾遇到的强大对手。

  先看QFII,这是不断壮大的代表国际投资理念的一极。中国证监会日前批准了高盛国际资产公司的QFII资格,这是中国政府在原有40亿美元基础上,新增60亿美元QFII投资额度之后首家获得QFII牌照的境外金融机构,至此,在中国境内拥有QFII牌照的境外机构已达27家。QFII们在中国共同基金们尚在犹豫之时,不断加仓,大有气势汹汹抄底之势。其增持行为明显体现出进攻色彩更浓的特点,比如在股改试点初期,境内投资者一度抛弃试点股,而QFII积极吸纳。除此之外,业内人士认为,QFII们有可能在投资上刻意避开基金的重仓股,另树一帜。这也代表了很多场外资金的观点,他们多数认为机构在基金重仓股板块的价值挖掘体现出极大的趋同性,过分集中的投资使重仓股的估值已经合理,股价被高估或被低估的可能性都非常小,新进场的资金要想继续在这类股票上获取短期收益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避开基金重仓股,从多个角度来挖掘市场的阶段性的机会。更让基金担心的是,如果QFII的资金量进一步增加,其将形成对基金话语权的严重挑战。

  在这三角中,来自保险资金的压力更让基金的绝对话语权岌岌可危。这种压力并不是完全来自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行为,因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资金毕竟相对较少,目前因为不能超过总资产5%的上限,可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最多不会超过600亿。这种压力更多来自于保险资金的持续赎回行为。今年以来,据推测,基于谨慎投资的原则,保险资金一直在赎回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将其转移到货币式基金以及国债方面以规避风险。即使如此,截至今年8月底,保险资金投资各类基金同比7月还是减少了69亿元,这让基金在投资方面非常苦恼。此前,基金虽然同样有保险资金在申购、赎回方面的压力,但并没有如今这么明显。这主要源于基金今年以来在个人销售方面的不理想,据统计,今年基金的销售呈小型化趋势,4亿以下的基金并不鲜见。这同2004年基金销售时的“井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只有更加依靠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的赎回也更加削弱了基金的话语权。正如某基金人士所言,“我们的话语权掌握在保险资金手里,他们想分红,我们就要卖股票,他们想赎回,我们即使再看好市场,也还是得卖股票。”

  透视基金话语权系列

  透视基金话语权1:基金不作为 话语权正在丧失

  透视基金话语权系列2:话语权渐失有四大原因

  透视基金话语权系列3:机构多样化有益股市生态

  透视基金话语权4:话语权易手市场走向成熟标志

  基金边际影响力显著降低 百花齐放胜于一枝独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0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