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显露信心杀手凶兆 2005是否成为基金淘汰元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7:40 中国经济时报

  顾纪生

  2004年3月,郎咸平教授在成都演讲中说,“基金入市是把双刃剑,虽然使股市增加了资金,但一旦出现大的事件,基金就可能集体退场。中国股市这些年来,经历了大户淘汰年、庄家淘汰年、证券公司淘汰年。说不定,2005年又将是基金淘汰年”;同年12月,他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重申上述预言。

  恐怕连郎教授自己也没有想到,基金的萧条现正以比他的预料快得多的速度在演绎:年初只是“销售困难”,但仍“惠存”能“招摇”于市的净值基础;年中则开始滑入“净值塌陷”状态,几乎所有基金的累计净值皆小于其发行面值;下半年更露出“信心杀手”的凶兆,据说6月8日以后上证指数200余点的升幅,是在国家队资金“接走”其甩卖后的大量筹码后才得以出现的,换言之,以股改为特征的一波沪深本地股的火爆行情又使其事实上成为“边缘化”一族。怪不得在8月18日上证指数45个指数点的暴跌中,领跌者清一色地被基金持股所占据!也许事实已开始应验并将继续印证郎咸平的上述预言,但笔者想强调的是,2005年也许只是基金走上淘汰之路的“元年”——如若它仍无视自身危机或延续无为之举,淘汰的命运则可能不可避免,理由如下:

  其一,其“创新”优势渐失,制度缺陷日显。证券基金过去几年的“大发展”,一来靠行政力量扶持而非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二来因产品“创新”多少沾光于国际潮流的暗示和迎合了市场尝新的心理。其实它并不反映原有制度框架会使其大发展的客观“规律”;反之,缺失内在发展所需的良好制度,反而促使其难以摆脱逐步被边缘化、式微化、淘汰化的市场阴影。据《北京晨报》8月18日报道,当记者问及某基金管理人为何在本次行情中无所作为而听任净值“沉沦”时,该人士一语道破制度“天机”:“你感觉

股票型基金大面积回到一元以上是好事吗?不出现大面积赎回才怪!”以此观点看,基金公司不作为有毫不为“怪”的制度内因,毕竟基金不愿做涨行情却赔了管理费。

  其二,对“新兴+转轨”市场特点认识不清,投资价值理念呆板凝固。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基于市场特点的对现状趋势的“活”的认识,而非出自基于西方教科书的由个股、行业研究派生而来的对市盈率等指标的“死”的理解,否则很难弄懂为何百度在美上市也会遭遇“市场先生”如此狂热的“投机”之事。反观我国,作为“新兴+转轨”的经济体和股票市场,要寻找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式的行业与企业,这现实吗?就行业而言,大多呈周期性波动特征即“各领风骚没几年”,近年来冶金业、

房地产业等的“火爆”,恰恰是前几年其全行业亏损局面的“轮回报复”;同理,证券基金目前重仓的“五朵金花”,在未来会否成为人见人弃的“明日黄花”?大资金进入容易退出艰难,一旦发现行业衰落拐点出现时,它还来得及从容退出吗(别把其他交易对手视为阿斗)?对我国目前股市的个股来说,报表绩效不等于真实绩效,一年绩效不等于常年绩优,利润可观不等于分红丰厚,一时丰厚不等于可持续丰厚的现象属于“常态”,完全用“市盈率”标准去挖掘行业和个股现在或未来的所谓投资价值,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而证券基金在选股时除了考虑短期的“静态”标准外,究竟还考虑多少长期的“动态”标准(如国际化视角下收购兼并所蕴涵的投资机会)?有人认为基金管理人只投资“白马绩优股”是为了防控风险——这不对,将几乎所有资金“押宝式”地集中于数量极少的股只,这恰恰不是以投资组合为“天职”来规避风险的应有之举。

  其三,笔者之所以在郎咸平预言的基础上,更明确地指出2005年可能是基金淘汰的“元年”,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生态环境”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基金原有的“盈利模式”正面临着釜底抽薪式的灭失。不可否认,基金原有的盈利模式与其说是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之上,不如说主要凭藉“群体联手坐庄”模式;而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客观上恶化了“坐庄食利”的生存环境。换言之,在股改之前,证券基金最大的风险尚只是流动性风险——联手炒高股价后,虽然为其承接的“外盘”极为鲜见,但只要新基金轮番为老基金输血的“资金链”不断,或者不发生如银广夏、东方电子等“绩优股”神话的破灭,自娱自乐的“内盘”足可抵挡任何零星外盘的抛压袭击,一则因为某些个股的流通筹码基本为基金所“控盘”,市场上浮码较少;另则由于浮码成本较接近于基金的高价成本,意愿认赔出局者较少。但股改之后,这两个虽能导致基金流动性缺失但不足以引发市值雪崩的“支撑平台”彻底消失:一则其流通股的“霸主”地位逐步被整个股权结构中的“仆人”劣势所替代,二则非流通股成本与其持股成本存在的“悬河式差异”也必然“内生”出近乎恐怖的抛售压力。如果这两个支撑平台一旦失去,基金加速淘汰之势便不可阻挡。

  还是让统计数据来反映整个市场概貌。据海通证券一份报告分析,股改后市场将经历三次非常规性大扩张,预计在2007年上半年,二级市场流通规模将迅速超过非流通股规模。第一次扩张在2006年6月份,假定10送3为市场的平均对价水平,那么流通股东获得的30%对价股将进入流通状态,因此,A股流通量将在现有2142.02亿股的基础上增加642.61亿股,预计将在现有流通规模上增长30%。第二次扩张预计在2007年6月份。根据证监会有关规定,2007年6月份后两类非流通股股东持股将获得流通权,总计达993.1亿股。也就是说,2007年二级市场A股流通供应总量在2006年的基础上再扩张35.66%,流通股总量将首次超过非流通股总量(考虑到股改后恢复发行新股,这一时间可能还要提早很多)。第三次扩张预计在2009年6月份,原有的非流通股全部获得流通权,预计A股流通总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将再增加66.46%,2737.35亿非流通股将获得流通权。

  另以上海机场(600009)作为个股实例。上海机场的总股本为1,926,958,448股,其中国家持股占60.72%,流通A股占39.28%。在756,958,448流通股中,到今年6月30日,前十大持有者全是易方达、嘉实和上证ETF等证券基金,总共持有172,919,551股,仅此十家基金便持有整个流通股的22.84%,可见控盘程度之高和股价坚挺之“谜”。但股改第二年,假若上海机场集团“正常”减持117,000万股中的10%,市场便陡增10,700万股流通筹码,一方面按现价计需新增近20亿元资金才能接纳,另方面这批筹码已经占到目前第一大流通股东持股量的4倍,更不要说这些筹码属于任何价格都可抛售的“无成本筹码”。有人会说“好公司”的大股东不会轻失筹码,股改政策也会对其实施一定的抛售限制甚至禁售,但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一时的公司承诺或行政性的“窗口指导”,难道最终能抵挡住由“市场化、国际化”运作带来的潜在抛压吗?

  郎咸平以往的预言多有应验,不知这是郎氏之福还是市场之殇?郎氏虽然给出了“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的警言,笔者又加上了可能是淘汰“元年”的猜测,但凭心而论,笔者倒更希望自己只是一个“乌鸦嘴”,同样,想必郎氏也会高兴于自己的这一个预言不幸“破产”。

  (作者为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基金相关网页共约12,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