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
2008年,深圳GDP达到7807亿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达到1315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位。
专题摘要: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方案提出,深圳将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并在八个方面加强与香港的合作。[评论]
2008年全国各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区域经济平稳增长。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强自主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基本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
|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
||
自主创新成效突出。 |
||
核心
|
《总体方案》的基本框架由总体要求、改革举措、组织实施三大板块共八大部分构成。 |
|
关注
|
关于深圳的目标定位。 |
|
关于“四个先行先试”。 |
||
关于金融改革创新。 |
||
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
-
|
要点
|
意义
|
四个先行先试
|
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 |
为深圳市今后的改革探索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
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 |
深圳市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
|
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 |
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经验。” |
|
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 |
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
|
六个方面 |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有利于深圳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自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强发展后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有利于深圳市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珠三角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
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
第三,有利于深圳更好地承担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
|
|
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
||
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
|
第四,有利于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粤港澳地区紧密合作,促进粤港澳地区共同繁荣稳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
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
|
||
九方面建金融综合试验区
|
进一步发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作用,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支持在深圳设立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
深圳特区是发展“深港合作”模式,是一个创新的定位、高科技的定位,主要是为PE(私募)等群体服务的。 |
探索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 |
||
大力发展期货交易,整合规范发展各类产权市场 |
股市上,对创业板的利好都已经有所反映了,分析师认为对深圳本地股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建议关注深圳地产股的投资机会。 |
|
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机构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 |
||
积极探索房地产、高速公路、码头、电力等资产证券化。 |
||
加快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
版图扩大,将有利于扩展城市发展空间,缩小各区域间城市建设差距、提升深圳人居环境。 |
|
积极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 |
||
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营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
特区扩容,宝安、龙岗城市价值未来将获提升,对深圳房地产是重大利好,建议关注深圳地产股投资机会。 |
|
探索和建立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模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
我国七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
地区
|
类别
|
获批时间
|
上海浦东新区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05年6月 |
天津滨海新区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06年6月 |
重庆市 |
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07年6月 |
成都市 |
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07年6月 |
武汉城市圈 |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07年12月 |
长株潭城市圈 |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 |
2007年12月 |
深圳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0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