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
最近,有机会到了几个省市,与一些基层银行的工作人员交流。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有两个问题十分突出:一就是近几年来国有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改革上面热火朝天,下面基层则感觉变化不多,有些人甚至说下面基层根本没有变化;二就是大家关注2006年底国内银行业完全业开放之后,如何面临外国银行业的竞争。
当时,我给他们回答是,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的改革,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无论是从改革的规模、速度还是深度等方面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不良贷款率的下降、银行利润的增长、银行组织形式及运作规则的变化、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等,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的企业文化、管理层及职工的思维观念在短期内要得到完全的改观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这种改革必然是一个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在这种利益关系调整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改善时,银行改革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也就自然呈现了。
对于如何应对外国银行竞争的冲击,我认为目前不用太担心了。一是中国的银行业经过十多年的竞争,市场份额基本上为不同的银行所占有,尽管国有银行所占比重较大,但基本上也是竞争之结果,外国银行想借开放之力进入国内市场并非易事。早几年不少外国银行在深圳经营没有几年就纷纷打道回府,原因就在于此。
也就是说,外国银行业并非会采取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来占领国内市场,而是会以本土化的方式参股国内不同的商业银行,并由此来传输该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及种种风险管理控制技术技能。可以说,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肯定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之间、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及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如果说,这种竞争格局一旦形成,国内银行业自然会走向良性发展之轨道。
二是这几年的银行业改革使国内银行业体质得到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为不少国内银行财务重组、组织结构的重造上,也表现为银行业运作机制的改变、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用人机制的更新。近几年是国内银行业改革步伐迈得最大、经营业绩最好、成长最快的几年,也正是国内银行业的快速成长自然缩小了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
三是在高端服务上,无论是国外银行推广出什么新产品与新服务,国内银行在短期就能够模仿。而且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量的受到良好教育的金融人士纷纷进入国内银行业,这种学习与模仿更是便利。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等方面都是这种快速模仿之结果。
四是国内银行的全面开放,并不是说WTO的规则可以网罗国内银行业中所有的经济行为,对WTO规则的调整与完善,对国内银行业制度的创立与调整,肯定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当制度规则的设定权仍然是自己掌握时,国内谁也不会制定新规则来给自己的行为设立障碍而有利于他人发展。
以上讨论的两个问题实质不外乎一点,就是如何来评估近几年国内银行改革的成效。
对此,我曾与国外的朋友谈到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首先要纵向的去比,看看我国银行业这几年来改进了没有,进步了没有。我们只要查看一下国内银行业所公布的数字(当然这些数字可能有人会认为不是那样准确),只要看看这几年央行及银监会所公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就可以发现:正是这几年国内银行业的重大改革(如市场、产品、机制、制度安排等),才保证了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避免了不同的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
当然,从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与现状来看,和现代商业银行业差距还实在太远。而且,国内银行业改革的滞后仍然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这种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业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大行其道,追求规模扩张而对资产质量及风险规避的重要性考虑不多。早几年,政府对四大国有银行下达每年下降3-5%不良贷款率的指标,结果看上去计划指标是完成了,却造成了2002-2004年银行业的信贷严重失控。各大银行为了完成这些指标,拼命竞争在短期内不会发生不良贷款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在这个期间,无论是任何人只要去购房,没有不能够从银行贷到款的,甚至有些银行为了让个人做成这笔住房信贷业务而帮助个人造假证明。这样做是让银行的贷款规模上去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迅速下降了(因为不良贷款的分母扩大但分子不变),但银行的信贷却失控性的迅速扩张,有些地方的房价通过这种银行的金融杠杆而快速飚升,房地产泡沫出现。
即使在目前,国内的一些地方的银行还正准备来改变个人房贷急速下降的状况,否则就无法完成上面所下达的计划指标。其实,有几个问题这些银行没有弄明白:一是要完成的计划是在以往信贷失控基础上形成的,而以这种计划为银行的经营目标,只能导致进一步信贷失控;二是以信贷失控为基数的计划,是在严重违规操作情况下达成;三是数量性的银行信贷盲目扩张,在房地产周期性上升时期,其风险可能不大,但这种贷款一般都是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上。长期来看,房地产周期性下降同样必然,一旦房地产周期性下降,那么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质量就得严重质疑了。
可以说,目前国内银行业过分注重规模扩张,轻视资产质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少银行的业绩考核往往是看该银行的扩张规模、扩张速度、贷款条件高低,从而使得一些无利可图甚至危害银行长期发展的有巨大潜在风险的业务大行其道。如果这些方面不改进,仅仅是以“棘轮效应”的方式来过分规模扩张,那么国内银行新一轮的不良贷款又会出现了。而不良贷款不仅会吞食银行的账面利润,也会严重削弱银行业的竞争力,限制银行业的发展。
其次,是对银行资本必须覆盖风险的认识不足。可以说,银监会成立以来,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认识已经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其含义有:一是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家银行的安全性;二是银行资本的主要功能是要覆盖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敞口;三是银行资本覆盖业务风险敞口又是有限的。任何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都不是随心所欲和无限的。因此,在监管机构看来,最低资本充足率是现代商业银行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正在朝这方面迈出大步。如汇金向中行、建行、工行等银行的注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为了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相互持有次级债是一个十分形式化的事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10%以上,而国内银行则与此差距则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银行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如何来应对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是令人质疑的。
最后,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量化与控制方式上,尽管监督机构一直在出台相关的规定与文件,如最近银监会通过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希望对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管理具体细化,如对银行市场各风险点设计相应的检查方法和程序,促进提高监管人员对市场风险监管的专业水平和现场检查的有效性,及时了解掌握和评估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真实情况和风险状况,引领商业银行尽快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等。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基层银行工作人员不仅缺少相应的知识,而且要达到银监会所规定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