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互联网周刊:银行改革要摒弃计划思维模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3:42 《互联网周刊》

  突击上市对国有银行有害无益,使他们真正改变运作机制才是根本

  最近交行在香港上市的成功,使四大国有银行上市的心情更急迫了。对于央行与相关主管机构来说,一方面以注资的方式来帮助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帮助四大国有银行卸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包袱;另一方面,央行定下了中行与建行硬性的运营指标,以此来促进中行与建行早日达到上市的标准并成功上市。央行最近表示,到今年年底,中行、建行两
家试点银行应该满足四项指标要求,包括总资产回报率为0.6%、股本回报率为11%、不良贷款率为3%~5%,至于拨备覆盖率,对中行的要求是60%,建行则为80%。

  突击上市不可取

  对于四大国有银行来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资助下,股改进程会大大加快。可以说,从2004年初以来,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不仅进展迅速,而且初见成效。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走不出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阴影,走不上真正的市场之路。我们的四大国有银行市场改革往往是只入其表,无法入其里。

  四大国有银行股改上市是向现代商业银行迈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它不仅能够促进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治理机制的改变、新的运作机制的形成、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制度的引进,而且也能够让整个银行的运作真正置于公众投资者的监督之下,让银行运作更为国际化、商业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不是一上市就一了百了的事情。四大国有银行要想真正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能够成功上市仅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但并不是全部。国有银行上市以后,仅是四大国有银行发展的开始。因此,四大国有银行股改的核心,不仅是如何通过财务重组达到上市的标准,而是让他们通过这种股份制改革及财务重组真正实现运作机制的转换。

  还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一家公司上市,这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公司只要达到市场要求的标准就行了。但是,公司上市了,既有当时买卖的价格高低问题,也有该公司未来价格走势的问题。这些都决定了上市公司的价值。如果一家公司上市时能够在市场卖得一个好价钱,而且市场对这家公司未来看好,那么这家公司就会受到投资者青睐。否则,公司即使上市了,不仅上市时卖不到好价钱,而且最后会沦为垃圾股,那么这样公司上市不上市都是一样。比如,这次交行到香港上市成功,当然是好事。但是,交行上市时的价格与中银香港比则十分逊色,更不要说与香港的汇丰控股相比了。在我看来,四大国有银行争取上市,千方百计做好上市准备是好事,但决不可为上市而上市,而是应该争取卖个好价钱。

  要做到这一点,四大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不应以计划思维的模式,计划在什么时候一定要上市,或搞突击上市,而是要使银行真正脱胎换骨,不可只求快,只求量,不求质,这样做可能会欲速则不达。而且这样做,有时候即使是上市了,但股票卖不到好价格,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更不可设定什么硬性指标,要求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在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指标,这种完全以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来影响四大国有银行的股改,只能是有弊无利。因为,如果不按照市场法则让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水到渠成,结果一定会后患无穷。

  计划思维的隐患

  我们应该看到,在本轮的经济快速增长及经济过热中,最大的问题是在政府严格控制金融资源的条件下以银行信贷冲动为代价。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仅在2002年至2004年这3年的时间里,国内银行金融体系的贷款就增长了58%,增长数额近65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近200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个人住房信贷。这种以银行信贷推动的“经济繁荣”当然让国内银行20世纪90年代积累起来巨大的不良贷款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如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的28%降至2004年末的13.2%。但是,这却可能给四大国有银行未来发展留下很大隐患。因为,我们可以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亚洲国家的情况来看,当时他们的银行体系逐渐放宽了限制,但因为监管不严且拥有政府的绝对支持,银行几乎不考虑借款人是否有资格接受信用贷款,从而导致国内信贷的急速扩张,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这种做法自然为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埋下巨大的隐患。

  在中国,2002年至2004年为什么国内银行的信贷能够迅速增长?为什么国内银行会一改以往“惜贷”态度而诱发出巨大信贷冲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因为在这几年国内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硬指标要求各家银行每年的不良贷款率下降3~5个百分点,在5年之内把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到10%以下,否则相关的行长就要承担责任。而各银行(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为了完成该项指标,都以千方百计增加中长期贷款来扩大银行贷款总额的分母,以便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如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及政府基础建设信贷有求必应(可以说,在这几年,只要人们说购房,没有拿不到贷款的地方与时候,估计这就是某些地方房地产大量炒作、房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这样,银行贷款总额的分母放大了,不良贷款率的分子自然也就降低了,但国内银行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却大为增加。有研究表明,由于早几年四大国有银行信贷迅速增长,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迅速增长,不仅导致银行贷款期限错配及结构错配的巨大风险,而且这些贷款的不良率将在2008年前后逐渐地显露出来。

  也就是说,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有银行的改革一直是中国政府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但四大国有银行改革的低效率,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和改变。尽管这几年政府下大力气在处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但是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因此,在四大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决不可重走下达硬指标之路,要求国有银行如何来完成这些指标。如果这样做,不仅说明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仍然在左右着国有银行的改革,而且相关的当事人肯定会寻找计划经济的应对方式。从最近一些银行的行为就可以看到,国内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早已放开,为什么国内大多数银行就是不愿意让贷款利率向上浮动、让利率市场化走向正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市场没有这种需要,也不是银行不愿意来形成银行风险定价机制,而是在于计划指标硬性规定下,当事人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

  所以,从目前国有银行改革的现实来看,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四大银行的改革从计划经济的思维阴影中走出,以市场经济的法则为依据对四大国有银行进入全面改革。这种改革首先关注的是银行必须承认问题的存在,并及时估算出银行系统坏账的数额大小和严重程度。特别是要考虑目前抵押贷款,资产价格变化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然后,银行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一步步注销、外销或以其他方式确认产生的损失;第三,银行必须及时整顿基本的贷款秩序,创建讲究信誉的风气。目前国内的信贷秩序之所以难以确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上级部门的管制太多,在于贷款者根本没有信用。贷款者不仅敢贷也敢不还。在这样的信贷文化背景下,无论其相关法律制度与规则如何规定,都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最后,银行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体系,并对所有主营业务建立检查和平衡制度,这样才可对违规者严厉处罚。

  总之,目前四大国内银行的改革,尽管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没有真正地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中走出。如果这种思维模式仍然左右着目前国有银行改革时,那么四大国有银行改革要想真正走向市场化之路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银行上市只是一种工具,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也无法根本转换。同时,这也可能使得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卖不到好价钱,从而远离国有银行上市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因此,四大国内银行改革应该更多关注这些方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银行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