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中国移民成头号公敌?

2013年02月19日 10:17  作者:张圆  (0)+1

  文/新浪财经新加坡特约撰稿人 张圆[微博]

  前日,一篇题为“中国移民在新加坡成头号公敌”的新闻引来无数网友评论,几大主要网站竞相转载。据笔者观察,“公敌”名号并未在新加坡媒体的报道中出现,而是中文媒体的“自封”。与新国相比,中文媒体反而不用心维护群众情感。

新加坡政府发布人口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最多增至690万,其中,预计将有250万非居民,即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白皮书的发布在新加坡引发了当地的一片指责。16日下午,更是有3000左右新加坡民众在参与集会,“向690万说不”,反对政府引入移民的政策。  新加坡政府发布人口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最多将增至690万,其中将有250万外来务工人员。16日下午,3000左右新加坡民众参与“向690万说不”集会,反对政府引入移民。

  近日,新加坡政府发布人口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最多增至690万,其中,预计将有250万非居民,即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白皮书在新加坡当地引发了一片指责。16日下午,更是有3000左右新加坡民众在参与集会,“向690万说不”,反对政府引入移民的政策。

  有关人口白皮书的争论如火如荼,标题党也借此东风,争相博出位、吸眼球、煽情绪。在一些中文媒体的变相“诠释”下,矛头直直对准了中国移民。

  “中国移民成狮城人口头号公敌”“新加坡移民新政遭抗议中国移民成头号公敌”类似标题出现在几大主要中文网站上,新闻上线短短一两天,便引来无数网民参与讨论。然而,新加坡本地的几大主要媒体却毫无“公敌”的言论。

  谁让中国移民成为“头号公敌”

  细读上述报道,并对比新加坡本地主要媒体,包括《海峡时报》、《联合早报》的相关文章,我发现“头号公敌”称谓的罪魁祸首,源于这些媒体对抗议集会举办者吴家和一篇文章的解读。

  吴家和在去年写过一篇文章,列出各国移民特征,其中指中国移民“没有礼貌”“喜欢在公共场所喧哗”“中国女性抢别人老公”。文章在活动前夕重现,引来网民批评,指出该歧视性言论煽动排外情绪。作者也删除了该文,并在集会当天道歉,表示无意仇视外国人。

  这个被当事者澄清的插曲,经由一些中文媒体的变相解读,居然给中国移民扣上了“头号公敌”的帽子。

  尽管新加坡民众集会的初衷是希望政府反省移民政策,标题党们却将人们的情绪导向另一个极端——新加坡排斥中国人。似乎这个攻击性话题,总能挠到各方情绪的兴奋点:让对移民本就有情绪的新加坡人对中国人更添敌意;让中国移民感到自尊被践踏,中国人无论如何都得“回敬”新加坡以泄愤。而以点击率求生存的网络媒体,无疑用毫不费力的一句话博取了巨大流量。

  观这类标题党的留言评论,“华人小国歧视华人,令人恶心”的谩骂不绝于耳,“中国人素质就是差”的自我否定也十分悲剧地出现在自嘲性评论中。无疑,新加坡的这宗内政探讨性集会,在新加坡以外的各大中文网却演变成了新加坡对中国移民的批判。不仅新加坡开放多元的形象受损,中国移民的感情也被这类言论伤害。

1新加坡的这宗内政探讨性集会,在新加坡以外的各大中文网却演变成了新加坡对中国移民的批判。

  土著的情绪与衙门的无奈

  “无礼”“吵闹”“抢老公”,经过标题党的渲染,仿佛成为中国移民的三宗罪,新加坡人是否真的把中国移民当成头号公敌呢?

  新加坡地小、无天然资源,唯一能让其高效运转的是人力。依靠300万本地人建设新加坡显然无法满足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低工种如建筑业服务业本地人不愿干,某些高端技术工种本地人又不能胜任,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一降再降,长期引进移民是政府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涌入的移民给新加坡带来了持续繁荣,同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土著们的生存空间。交通拥塞、房价高企、文化习俗的摩擦,致使2011年政府开始持续收紧移民政策。同时,新加坡民众对中国移民的情绪曾在两个事件中被煽动:法拉利[微博]事件,以及留学生孙旭针对新加坡人的不当网络言论。

  新闻事件的外延,往往积累成民众情绪,对政府移民政策的不满也造成了一些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的看法。但是,摩擦与情绪是每一个城市的本地人与外来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国内各大城市讨生活的外来人口也必须面对本地人的骄傲。但是,把中国移民上升到“公敌”的高度,却不是朝夕相处的本地人,标题党的作为是否已经突破的媒体公允的底线?

  笔者在新加坡生活期间,尽管能耳闻一些对移民的抱怨,但实际生活中接触,新加坡本地人算是十分友好和善的。母亲来新独自出门游玩,找不到地铁站,问了几个路人,素不相识却热心相助,一直将她送到站口为止。类似的事件也时常发生。如果生活在标题党的世界里,恐怕还真以为两类人的敌意已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新加坡媒体并无公敌之论

  与“公敌”之声对比,新加坡主流媒体,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对该事件的报道的标题大体是“民众集会反对人口白皮书”。虽提及吴家和招致批评的文章,却并未渲染。也指出他为该言论道歉。

  同时,新闻还报道了几位集会演讲者的立场:这场抗议行动是要抗议白皮书政策,不是新加坡人“排外”或反对外籍人士的表现。

  在新加坡,这次活动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集会,是向政府请愿的民众呼声,矛头对准的是国家政策。至于中国移民的劣根性,并不是探讨的重点。也未将中国移民钉在“公敌”的耻辱柱上。

3    依靠300万本地人显然无法满足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长期引进移民是政府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新加坡本地媒体态度谨慎,丝毫不敢玩标题党,原因在于新加坡的特殊性,排外的言论在新加坡的公共场合是不能见光的。新加坡的发展建设与移民的贡献息息相关,同时,新加坡属于小国,与中国之类的大国相比在武力与资源上根本无法抗衡。地处东南亚,周边是马来人的海洋,却拥有七成华人,与各方都友好和谐相处是小国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放任排外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只能让新加坡走向失道寡助。所以,“公敌”的字眼在本地主流传媒上基本绝缘。

  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标题改为“一个女人与七个男人的恩怨”以博人观瞻,标题党制造的尚属喜剧,而将“新加坡民众反人口白皮书”改为“中国移民在新加坡成头号公敌”,潜在的代价并不是什么好玩笑。

  为啥要“自黑”

  看来,中国移民成“公敌”的名号来自中文媒体的自封。

  除了赚取点击率,“自黑”仿佛是中国媒体目前盛行的潮流。仿佛不黑一下自己人,就会被当成五毛和喉舌。

  央媒主导的颂歌类新闻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国人视野的拓展,变得越来越无公信力,甚至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在这种潮流下,仿佛又走向了反面:只有“坏话”才足够使人感到信任。

  况且,攻击性言论的新闻往往是口水大战的好话题,随意践踏某类群体的尊严,成本低廉,还能博得热议,无论从何种角度讲,这个买卖都划算。

  或许标题党们从没想过,国际关系与群众情感都在混淆是非中掉价。

  (本文作者介绍:阴差阳错来到新加坡工作并常驻于此,体验香蕉式华人世界。)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新加坡头号公敌移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