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业务全面停摆的大公资信借国资之力终于迎来新生。
4月18日,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国新宣布收购大公资信58%的股份。
2018年8月,作为国内主要评级机构之一的大公国际资信被证监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并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此举在债券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公资信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
针对市场关注的中国国新为何收购业务停摆的大公资信,是否是评级行业中“国进民退”,未来将如何助力大公资信业务发展等热点问题,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首度作出回应。
一度遭遇业务暂停危机
2018年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评级业务一年。同日,证监会也称暂停其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给出如上处罚的原因,交易商协会称,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资信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资信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证监会的通报中指出: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处罚并非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
推进各项整改
中国证券报:有报道称,大公资信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中国国新: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资信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资信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资信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资信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资信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资信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并非简单“国有化”
将保持其评级独立性
中国证券报: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未来准备怎样恢复大公资信原有的市场地位?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资信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
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资信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资信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资信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资信的管理水平。
中国证券报: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如何保证大公资信评级的独立性?
中国国新:一方面,大公资信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资信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资信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将适时推进国际化发展
中国证券报: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资信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资信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中国国新: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资信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资信香港、大公资信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资信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资信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
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资信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中国证券报:“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资信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中国国新:大公资信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编辑:郑雅烁
责任编辑:李铁民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