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内部管理的确存在问题,员工收入责任担当不成比例,董事长关建中像学者而不像领导,但愿意带领团队回归大公,前提是,关建中必须改变![详情]
大公评级此次受罚主因是大公及其关联公司向东旭集团等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含10家民营企业和3家政府平台公司)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详情]
大公资信做法是,承诺给一些AA信用评级的民企调到AA+信用评级,条件是企业必须购买大公集团的一套数据管理咨词系统。系统费用大约是970万元,以后每年的系统服务费约80万元。据悉,这套系统名叫“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由大公集团子公司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研发。[详情]
大公国际为全牌照评级公司,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同时拥有债券评级资质。据悉,大公国际此次被罚,主因是在开展评级业务的同时,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向发行人收取高额费用,即业内所称“左手评级,右手咨询”的利益冲突问题。[详情]
被停掉业务一年的大公国际准备反击了,信奉毛思想的董事长关建中签发了直接递向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控诉书,标题《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紧急报告》。[详情]
自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3起。其中,2018年发生4起;2017年发生3起;2016年发生5起;2015年发生1起。[详情]
有微博网友爆料,疑似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文件流出,文件中称,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不正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详情]
国内高评级债券信用风险事件在今年上半年显著增多,也令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虚高”问题再次回到投资者视野之中。[详情]
8月17日下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详情]
近期,就有业内人士传言大公可能面临监管机构处罚,随着昨天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监会两份重磅罚单的落地,证实了传言,刷爆朋友圈。[详情]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7日表示,证监会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详情]
打了十几年“民族牌”的评级公司,本来是公信力的象征,原来早就一手收黑钱,一手卖报告!变成了卖评级、收黑钱的“不公”。[详情]
2015年1月21日,与上述被查的大公评级同属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下简称“大公国际”)旗下的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大公数据”)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详情]
今天民族评级公司遭受如此严重的监管处罚,作为曾经的评级人我们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想每个评级人都回头看看我们当年做评级时的初心是什么?[详情]
五大评级公司中,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占比,大公资信最低。老司机爆料已有大公的员工自寻出路,为他们鞠一把泪。[详情]
大公评级此前曾给多只今年深陷债务危机的公司债主体高评级,包括盾安集团、西王集团、五洋建设集团等,主体评级都在AA以上。[详情]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详情]
经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8次自律处分会议初审、2018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复审,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详情]
摘要 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占比从21%上升到了45%。 去年遭遇两部门严重警告处分的大公资信,正在借新的战略重组以求新生。 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在京宣布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此前业内亦简称为大公国际)。中国国新有关负责人表示,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上述负责人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国新收购了大公资信58%的股份,经过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大公资信将会持续审视国际市场中的机会,适时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之路。” 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3月,是国内知名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两家公司走到一起颇令外界意外,机缘源于一场危机。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双双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并作出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以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处罚。 另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大公资信正在研究是否改名的事宜。 在大公资信遭遇处罚的同时,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于今年年初正式获准入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今年1月,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央行指出,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目前,除标普外、穆迪、惠誉全球信用评级机构也已在积极筹划在华独资经营事宜。 外资评级机构的入场竞争,无疑将加剧大公资信的市场竞争,中国国新究竟为何要收购大公资信,又准备如何整改和重塑大公?对大公的未来有何规划与安排?中国国新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21世纪:大公资信之前因为违规被处罚,行业信誉严重丧失,中国国新作为一家央企,为什么还要去收购大公资信?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十分关注并长期看好评级行业的发展。大公资信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而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也展现了监管部门科学监管、营造良好行业环境的决心,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领先的评级思想和方法论,而在当前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收购大公资信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国新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央企责任。中国国新也有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引领大公资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努力为市场客户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为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有报道称,大公资信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 中国国新: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资信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过,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资信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 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资信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资信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资信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21世纪: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趋严。大公资信在合规方面有哪些举措,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中国国新:从历史上看,大公资信的技术水平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资信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专业素质及合规意识的培训;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21世纪: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如何保证大公资信评级的独立性?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此次控股大公资信,实现了大公资信从单一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改善了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大公资信践行评级机构独立性原则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大公资信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作为负责任的央企,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资信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资信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21世纪: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资信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中国国新:大公资信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大公资信将继续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大公资信25年来积累的技术水平和数据资源,结合自身国际化的经验,和“三大”评级机构以及其他国内机构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投资者需要。 21世纪:大公资信怎么看待主权评级业务? 中国国新:主权信用研究是信用风险研究中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主权评级的评定是判断该国境内发行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公资信系统的开展了主权评级研究,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基础,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主权评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今后,大公资信将会根据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开展主权评级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风险研究,以期促进资金融通,服务经济发展。 21世纪:中国国新控股后,大公资信是否有计划在海外设立评级机构?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会坚定地将大公资信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大公资信下一步的国际化发展会以契合国家战略、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于全球投资者的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大公资信将会持续审视国际市场中的机会,适时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之路。 21世纪: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资信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资信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中国国新: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资信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资信香港、大公资信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资信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资信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资信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21世纪: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准备怎样恢复大公资信原有的市场地位? 中国国新: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资信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资信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资信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资信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并充分保障大公资信业务开展的合规性,支持大公资信以专业、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提升评级质量,加大投资者服务和客户服务力度,精耕细作,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市场美誉度,以信誉赢回市场,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评级企业。 21世纪:中国国新的控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合规管理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大公资信的合规意识和合规能力,民企股东的持续参与则有助于大公资信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并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因此,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资信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用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详情]
去年业务全面停摆的大公资信借国资之力终于迎来新生。 4月18日,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国新宣布收购大公资信58%的股份。 2018年8月,作为国内主要评级机构之一的大公国际资信被证监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并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此举在债券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公资信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 针对市场关注的中国国新为何收购业务停摆的大公资信,是否是评级行业中“国进民退”,未来将如何助力大公资信业务发展等热点问题,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首度作出回应。 一度遭遇业务暂停危机 2018年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评级业务一年。同日,证监会也称暂停其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给出如上处罚的原因,交易商协会称,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资信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资信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证监会的通报中指出: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处罚并非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 推进各项整改 中国证券报:有报道称,大公资信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中国国新: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资信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资信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资信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资信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资信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资信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并非简单“国有化” 将保持其评级独立性 中国证券报: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未来准备怎样恢复大公资信原有的市场地位?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资信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 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资信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资信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资信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资信的管理水平。 中国证券报: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如何保证大公资信评级的独立性? 中国国新:一方面,大公资信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资信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资信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将适时推进国际化发展 中国证券报: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资信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资信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中国国新: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资信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资信香港、大公资信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资信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资信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 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资信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中国证券报:“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资信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中国国新:大公资信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编辑:郑雅烁 [详情]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2019年4月18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距离大公资信被处罚不到一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处罚不到一年,中国国新对大公资信进行了战略重组。 而对于中国国新重组大公资信的原因,中国国新对此作出了十大原因回复。以下为详细内容: 第一:大公之前因为违规被处罚,行业信誉严重丧失,中国国新作为一家央企,为什么还要去收购大公? 答:中国国新十分关注并长期看好评级行业的发展。大公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而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也展现了监管部门科学监管、营造良好行业环境的决心,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领先的评级思想和方法论,而在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收购大公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国新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国新也有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引领大公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后,将以培育民族品牌、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中国国新将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为市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为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有报道称,大公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 答: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过,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 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第三: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趋严。大公在合规方面有哪些举措,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答:从历史上看,大公的技术水平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评级结果质量的检验中,违约率是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2016年-2018年,信用评级行业累积违约率分别为0.82%、0.94%和1.77%,大公累积违约率分别为0.50%、0.66%和1.78%;2014年、2015年大公评级的债项无一例发生违约;与其他评级机构相比,2016年、2017年大公违约率均为行业最低。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专业素质及合规意识的培训;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第四:中国国新控股大公后如何保证大公评级的独立性? 答:中国国新此次控股大公,实现了大公从单一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改善了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大公践行评级机构独立性原则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大公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作为负责任的央企,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第五: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答:大公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大公将继续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大公25年来积累的技术水平和数据资源,结合自身国际化的经验,和“三大”评级机构以及其他国内机构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投资者需要。 第六:大公怎么看待主权评级业务? 答:主权信用研究是信用风险研究中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主权评级的评定是判断该国境内发行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公系统的开展了主权评级研究,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基础,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主权评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今后,大公将会根据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开展主权评级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风险研究,以期促进资金融通,服务经济发展。 第七:中国国新控股后,大公是否有计划在海外设立评级机构? 答:中国国新会坚定地将大公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大公下一步的国际化发展会以契合国家战略、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于全球投资者的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大公将会持续审视国际市场中的机会,适时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之路。 第八: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香港、大公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第九:中国国新控股大公后,准备怎样恢复大公原有的市场地位? 答: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并充分保障大公业务开展的合规性,支持大公以专业、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提升评级质量,加大投资者服务和客户服务力度,精耕细作,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市场美誉度,以信誉赢回市场,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评级企业。 第十:中国国新的控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 答:中国国新控股大公,使得大公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合规管理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大公的合规意识和合规能力,民企股东的持续参与则有助于大公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并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因此,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用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实锤!中国国新果然收购了大公资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高江虹 北京报道 国资加持,大公资信能否迎来新生? 去年遭遇两部门严重警告处分的大公资信,正在借由国资焕新生。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控,4月18日上午双方举行签约仪式。 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双双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并作出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以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处罚。在去年9月交易商协会公布的2018年信用评级机构排名中,大公国际排名也垫底。 发生这些危机之后,大公资信的行业信誉和未来显得风雨飘摇,国资缘何还要入手?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今天上午,在签约仪式上,国新方面或会解释为何要收购大公,以及将会对大公作何调整。不过,摆在国新面前的,不仅仅是内部问题,还有严峻的外部竞争。在大公资信被严处的同时,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正在组团进入中国市场。 今年1月,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央行指出,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除标普,穆迪、惠誉全球信用评级机构也已经开始筹划在华独资经营事宜。 届时,大公资信面临的不是一群国内小羊,而是一群国际猛狼。 国资加持,大公资信能否迎来新生?[详情]
相关阅读:大公评级被严重警告 责令整改 知情人士称,大公香港考虑放弃香港信贷评级牌照。(彭博) 新浪债券注:此前,中国证监会决定暂停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详情]
【等深线】严管大公“信号” 一家“老牌”信用机构,二十多年的信用积淀被一纸公告击穿,沦落为被公众舆论所“吊打”的境地。然而,一切已早有征兆。 8月17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接连收到两份处罚。在监管“优胜劣汰”机制启动不久之后,谁也未曾料到,会是大公评级率先“中枪”。 监管棒喝 “作为评级行业的‘老三家’之一,大公评级所犯的事儿很大,是一家信用机构绝不该沾染的,性质极其恶劣,触犯了行业的底线!”有接近监管人士告诉《等深线》(ID:depthpaper)记者。 据上述人士表示,调查得知大公评级的所作所为,令监管层极为震惊和震怒,祭出了“双杀棒”,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处罚”。 8月17日,大公评级接连收到了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两张罚单,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本次处罚的确超预期,没想到会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对大公评级的严惩也是对其他评级机构的警示,可以看出监管层对评级乱象严厉打击的决心。”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胡莉表示。 “此次对大公评级的处罚力度出乎意料,评级行业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多由监管因素和行业地位决定的,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因此,此前监管的处罚也以警示函居多。”一家银行证券风险管理部信用风险团队负责人李洋认为,但此次信用机构首先失信,是监管无法容忍的。 “暂停相关业务一年,而且是全面停,虽说只是停一年,但实际上市场会进行迅速的调整,一年之后将物是人非。”一知名证券公司固收部主管认为,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严监管”已不仅仅是趋势,而是在实操层面真正落地的表现。 此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资协”)发布《提示函》,提示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持续关注大公评级在评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内部评级能力,审慎使用外部评级;将协助监管与行业防范保险资金运用信用风险,维护保险资产安全稳健运行。 《提示函》同时披露,从中资协历年评级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大公评级质量整体呈下滑趋势,并且因重大信用评级事故、人员或机构违规等因素被扣减的分数逐年增加,2017年度评级质量评价大公国际最终得分在10家受评机构中排名第8。 专业人士表示,从中资协的《提示函》之后,接下来发改委等部门采取行动是大概率事件。 “保险业资管协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同属银保监下面的单位,采取动作并不出人意料。发改委不是金融系统,动作可能会慢一点,但很可能也会暂停大公评级企业债的评级资格。”李洋表示,即便不公告,也可能会采取窗口指导或者不接收由大公评级给出评级的企业债材料的做法给出态度。如果是这样,那大公在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评级业务将全面暂停。 严重影响 当然,无论是在处罚决定下发之前,还是遭受各界口诛笔伐之时,大公评级也通过各种方式尝试自保,做求生挣扎。 8月18日有疑似大公评级“求情书”流出:8月2日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出的《交易商协会对大公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紧急报告》流出,文件中称,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不正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8月19日,有疑似大公评级8月3日向交易商协会的“复审申请书”流出,申请书恳请从轻做出处分,取消“对申请人严重警告、暂停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的原处分意见,给予申请人“通报批评的自律处分并责令整改”。 申请书称,大公评级近年公司管理出现一些漏洞,特别是不应在税收优惠的利益驱使下, 以申请人的名义签订3 份合同,尽管主观上没有为相关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故意,但客观上形成了对协会相关规定违反的事实。 申请书指出,如果处罚过重,可能带来三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导致大公评级从此一蹶不振,毁掉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二是当前国家债务形势严峻,大公评级涉及几千家企业和上千万投资人,目前客户存量发债规模为10万亿元,约占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的五分之一。如处罚过重, 不排除引发债券市场竞相抛售,出现全国数万亿元债务 “雪崩”的连锁反应。三是大公评级也再难扮演配合党中央实施重大国际战略的重要角色。 从流出文件来看,“求情书”和“复审申请书”编号分别为:大公资信报告(2018)2号和大公资信报告(2018)4号,签发人均为关建中。 《等深线》记者就两份文件的真实性向大公评级外宣求证,对方答应“稍后回复”之后,再无回音。 “上万亿元债券受到影响,这个数据与我们统计的数据大致相符,但是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不会出现评级机构受处罚、公司发的债就一文不名的情况。”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陈悦竹表示。 “占有五分之一份额就以此要挟金融管理部门,只能说大公评级太高看自己了。”有专业人士直言不讳,大公评级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无论是“求情书”还是“复审申请书”均未起到作用。8月17日,处罚公告如期而至。 严管征兆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评级行业的乱象治理决心早已下定。 自2013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对证券评级机构采取了26次行政监管措施。记者注意到,这26次处罚,覆盖了所有开展证券评级业务的机构,无一遗漏。从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时间段来看,近两年处罚密度和频率大幅增加:2013年7月~2016年1月两年半时间处罚共6起;2016年1月~2018年4月两年零三个月内,处罚20起。 2016年人民银行发布《评级业务管理办法》,2018年放开境外评级机构准入,都呈现出加强管理、加强竞争的严管思路。现场检查成为加强严管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证监会已分别在2015年、2017年对从事证券业评级工作的评级机构进行了两次现场检查。 2018年上半年,伴随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评级机构对于相关主体评级“下调”的声音亦此起彼伏,业界对于评级行业积弊的诟病也达到了一个高点。 在此背景下,证监会、央行以及自律组织交易商协会重拳出击“评级乱象”。 6月15日,《等深线》记者独家报道,针对证券评级机构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泡沫,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2018年度的现场检查启动,本次现场建厂是由证监会、央行和市场交易商协会三大监管机构的首次联合检查,也是史上力度最强的一次现场检查。 证监会人士在接受《等深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的监管实践表明,监管机构严格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理念,加强评级行业监管,提高评级行业公信力。在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严格执法,加大证券评级机构违规和失信成本,建立健全自律管理、行政问责和市场筛选相结合的行业治理机制。 上述人士特别强调,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身的诚信问题,要求严格执行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对恶意造假、严重不尽责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格处理,尤其对违法违规的直接责任人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一周以后,监管再施高压。 《等深线》曾率先披露了《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证券评级机构监管的监管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化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启动能出能进、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淘汰机制。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努力弱化市场对外部评级的依赖,降低监管规则对评级结果的机械使用。 证监会人士表示,监管层正在研究启动自主选择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试点工作”,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明示、暗示、提醒、会议强调、行政监管、现场检查、通过媒体喊话,多种警示方式能用的都用了,但显然,对大公评级来说并不发生作用,利令智昏,最终遭受严厉处罚。”前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前途堪忧 经此一役,大公评级前途堪忧。 “大公评级极有可能重蹈上海远东的覆辙。”有专业人士断言,“暂停一年”约等于“判了死刑”。 大公评级官网简介显示,大公评级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的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而在行业内,大公评级在行业初建期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大公评级作为评级行业非常重要的一家公司,曾经为评级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公的评级技术和研究能力,包括报告质量,曾经都处于行业较为领先的地位,也为中国债券市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信用研究人才。”前述债券资深研究人员表示,大公评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骨干人才,虽然大公高评级自称是行业的“黄埔军校”有一定夸张,但其分析师和大公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不乏对信用理解深刻、思维创新的高水平人才。 然而,受到“双杀”处罚,大公评级在业务、人才以及声誉方面的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业务方面,大公评级至少在一年内失去了中国最大的两个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的公司债市场承揽业务的资格,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本来评级行业的产品就相对同质,各家评级公司能够提供的服务都差不多,客户缺乏黏性。此次处罚一出,大公客户大量流失几乎是必然事件。 市场影响 从统计数据看,大公的高评级造成上半年兑付危机的并不是很多,最多的高评级违约的机构并非是大公评级。 但是,涉及大公评级高额收费比较典型的新光控股和三胞集团,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流动性危机都很明显。 新光控股11新光债自2017年年底起价格波动明显,当时市场的质疑主要是因为新光集团今年三四月集中到期的债券,以及还有5期私募债密集进入回售期。 新光控股最终如期兑付了上半年到期的债券,且同时在3月大公国际上调了新光集团的主体信誉等级以及部分债项信誉等级:新光控股在付费后两个工作日,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 然而,今年7月底,新光控股再受兑付压力,旗下多只债券再度异动。新光控股虽然公告称能够充分保障近期到期债券的本息兑付,但仍无法止住债券下跌。 Wind信息显示,新光集团目前债券总余额120.42亿元,共计11只债券。除了11新光债将于11月23日到期外,发行规模均为20亿元的15新光01和15新光02,将分别于9月25日以及10月22日进入回售。此外,新光集团旗下还有17新光控股CP001、17新光控股CP002两期共20亿元的短融分别将在9月和10月到期,待回售的债券除了15新光01、15新光02,还有16新光债。 “在大公评级受处罚之前,市场就普遍认为外部评级存在虚高的情况。长期以来,外部评级在机构投资中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投资人不会单单因为外部评级而下决策。”胡莉认为,本次处罚会导致市场对大公评级更谨慎些,但不至于完全“一刀切”。 “没有参与‘买卖评级’的企业会存在‘错杀’的情况,尤其是债券的流动性比较低,短期内错杀是会有的,但长期来看‘错杀’的可能性不大。债券的价格是投资者在市场上博弈的结果,对于优质资产,市场会给出相应的价格,要相信市场、敬畏市场。”陈悦竹如是表示。 Wind信息显示,从9月第一周的债券市场的表现来看,大公评级所评债券的交易和估值都没有特别明显的波动。 李洋认为,从买方的角度,基本上大的机构投资者都具备较强的信用研究能力,很多也有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市场上的卖方评级基本也都是辩证的看待,不管是大公评级的还是其他评级机构的,其实大部分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也都基本没有太采信,还是以自己的信用研究能力和内评结果作为投资的依据。 而事件对于评级行业,也会产生相应影响。 前述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事业部投资经理认为,目前做好隔离墙,做好利益输送的防范尤其重要。对几大评级的业务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格局会被其他的几家公司侵占;另外,外资会加快在国内的布局,起码人才招聘难度会大大下降,但是对国内的业务拓展和评级体系影响不大。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投融资咨询处处长罗桂连博士认为,国内的信用评级行业还很脆弱,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共同问题,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还很不够。即便如此,外部信用评级报告对债券投资者、债券发行人和监管机构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性作用。对于这个弱势行业,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监管机构的呵护和支持,通过全流程的监管规范其行为,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罗桂连认为,大公作为一家老牌的有较高市场份额的评级机构,如果确实干了违法违规的事情,应当依法依规严格处理。建议首先严格处罚相关责任人,包括其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问题严重的可以剥夺其终身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资格,甚至没收财产判刑入狱。如依法依规应当剥夺其业务牌照,建议借鉴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机制,建立行政接管制度,防止对债券市场造成不利的严重冲击,还要防止对所在机构的众多无辜专业人员造成过大损失。 “这次处罚,对信用评级行业的震撼确实很强烈,但如果不着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仍然起不到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有序竞争、专业独立的作用。”罗桂连表示。[详情]
大公“有私”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 顾湘 李慧敏 北京 上海报道 2017年的一天,一家名叫北京德明弘鑫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明弘鑫”)的企业,收到了因未按期申报纳税的罚单,开出这张罚单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地方税务局。截止到这张罚单发出,德明弘鑫“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已经逾期130天。 这似乎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但他却是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数据”)的二股东。大公数据嫡出于“大公系”名门,在中国债市扩张周期的近5年间,由大公系做出的评级,将实质影响众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命运。 多位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负责人告诉《等深线》记者,在对公司进行评级时,他们会被推荐使用一套“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即由大公数据研发,基于互联网构建,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套系统付费使用,且收费高昂,大公系能够从使用者身上收取的费用,将超过千万元,而且,其收费还按年延续。 这意味着,通过这套系统,大公系在评级费用之外,可以在评级企业身上收取超过千万元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这些费用系在评级费用之外。甚至,相比于此收费,评级费用已经不足为道。 企业对此怨声载道。监管层终于出手,8月17日,中国证监会也宣布了严厉的处罚意见,责令大公资信限期整改,暂停大公资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不得承接证券评价业务、限期更换不合格的高管人员。此后,大公系的业务陷入停摆状态。而隐藏在这家“大打民族牌”的评级机构背后的秘密,似乎才刚刚被揭开盖子。 昂贵软件 8月17日,证监会对大公资信的惩罚报告中曾提及,“(大公资信)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而这其中收取高额费用的咨询服务,其实就是一套收费昂贵的咨询软件。 这套软件名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由大公数据进行研发。多位了解情况的企业界人士告诉《等深线》记者,这套系统的收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初装费”,即安装这套系统时需要缴纳的费用,是一次性缴纳;另一部分则相当于使用费,分年缴纳。总体而言,费用高昂。 《等深线》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的“初装费”一般将近1000万元,使用者需要在安装时一次性缴付;此后,还要按年度为单位,缴纳相当于使用费的费用,每年将近100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大公方面每年从一个使用单位身上收取的费用,就可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而这部分费用,是在评级费用以外的。 这套系统,在企业融资负责人的圈子中,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多方信息都显示,安装并使用这套系统,同时又涉及利益冲突的企业,至少有26家。这其中就包括新光控股集团、东旭集团、南通三建等。所谓“涉及利益冲突”,是指既购买使用该套系统,又由大公资信进行买卖评级。 “在2013年之前,大公绝对没有这套所谓的管理系统,甚至是超过央行规定的最低25万元的收费标准几乎也没有。”一位曾供职大公评级多年的前员工表示,有个别的情况是,比如一个集团想级别想评高一点,然后他下面三家子公司(其实三家子公司不一定有发债需求或者够发债条件),可能就把集团和子公司算在一起进行评级,四家总计收费100万元,相当于战略合作,但是收的都是评级费用。 在信用评级业,利益冲突是明面上的“大忌”。具体而言,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在与发行人之间存在利益关联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为谋求私利而出具不客观、不公正的评级报告,进而损害投资者等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行为。从大公资信的操作模式看来,“左手评级、右手咨询”已经涉及到了典型“利益冲突”的范畴。 如果按此标准计算,通过这套昂贵的软件,这26家公司,大公方面就可以至少收取2.6亿元以上的系统软件费用。而按照一般行业标准,正常业务中的评级报告收费应为25万元人民币左右。两者相比,差距着实令人咋舌。 “一个咨询软件就能卖千万,太黑了。一个评级报告也就二三十万,比较简单的项目甚至十万就够了。”一位评级行业分析师言语之间仍在感慨,“评级行业作为中介机构,总体来说收费是不高的。一个项目一只债券,评级的价格多年来几乎没变过,即使另外附加一些追踪评级类的收费,但是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来说,都是小钱。” 多位行业内从业人士和企业人士都告诉《等深线》记者,大公资信的评级业务较为激进,过往出现过在承接评级业务时,向企业做AA+评级承诺,但承接业务后,告之企业资信不够,如果购买软件,则可以进行调整的情况。“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想要高评级的企业,只能妥协。” 这些昂贵收入的分配,不仅在母公司层面,也隐秘而辗转地在个人层面分配。开发这套系统的大公数据设立于2014年,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的结果显示,2014年3月5日,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集团”)实缴出资2550万元,作为大公数据第一大股东持股51%。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即是德明弘鑫。认缴出资2450万元,持股49%。 《等深线》记者查询的法定资料显示,德明弘鑫的大股东,为关建中,其个人持有该公司62%的股权,但并未在公司中担任任何职务。德明弘鑫的法人是武建平,总经理为关婷月。 德明弘鑫的其他三位股东分别为北京明德华安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18%;北京仕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12%;另一位自然人股东武艳,占股8%。不过,北京明德华安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仕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法人同为武艳,但是经过对股权结构的层层穿透,实际控制人仍为关建中。 关建中是“大公系”的实际掌门人,他出任大公系中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还大打“本土牌”,力主通过中国评级机构,夺回掌握在欧美评级公司中的话语权,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不过,《等深线》记者了解到,给大公方面带来丰厚收入的大公数据,从去年开始,便开始压缩人员规模。2016年时,大公数据的正式人员配置为171人,经过压缩,其正式人员配置数降至82人。 同时,关建中个人持股62%的德明弘鑫也陷入“涉税问题”中。《等深线》记者确知,2017年,德明弘鑫接到了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地方税务局的处罚通知,被处罚的缘由是“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其逾期的时间为130天。 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在2017年,北京市证监局即在检查之后指出了关联公司往来款项问题。在《关于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监措施的决定》中,北京市证监局明确提出,“大公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大额往来款,财务独立性不足”。 “一般来说,评级机构的母公司可能会开展一些其他业务,这在行业内是正常的。但是在持牌的评级机构中,咨询业务是被监管禁止的,因为咨询会有出谋划策的过程,如果一个评级机构在教企业如何提高评级、如何进行包装,那这个行业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从何而谈。”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向《等深线》记者表示。 而据多名内部员工透露,目前大公的员工正在排队离职中,集团已停止招聘。大公评级的离职率本来就很高,2017年离职人员有98名,入职人员仅65名。 利益“黑箱” “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软件,但是从未要求大公提供任何服务,我们也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为了提高评级而额外支付的成本。”一位评级行业分析师告诉《等深线》记者。 根据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2017年全年,评级机构共对332家发行人做出评级调整,正面调整为270家,其中大公资信正面调整家数占本机构存续家数的比最高,为14.04%。 “更高的外部评级对企业来说总归是好事,比如AAA级债券利率大概在4.5%到5%这个区间,AA+大概在5.5%到6%这个区间,评级越高融资成本越低这是事实。”前述评级机构人士坦言,AA级及以上的外部评级对一些企业能否通过发债进行融资,也算是一个必须的“门槛”。 根据发改委的要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城投企业,每年发行企业债券不超过4只,地级市所属城投企业每年发行企业债券不超过2只;经济总量较大、综合财力较强的百强县(县级市)所属县域城投企业,每年发行不超过2只企业债券。但是,债项级别为AA及以上的发债主体(含县域企业),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对那些资质一般的企业来说,想要突破这个限制,调高评级就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了。”前述评级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根据中证登《质押式回购资格准入标准及标准券折扣系数取值业务指引(2017年修订版)》, 主体评级在AA级(含)以上是债券入库开展回购的必要条件。因此,AA-及以下级别的债券无法满足入库条件,投资者要求更高的票面利率。 一位银行金融市场部工作人员坦言,“我们现在进行债券投资时,企业信用债一般要求在AAA、AA+才可以,这是硬性指标。” “近些年觉得城投债业务好,评级机构收入又紧张,因此把整个城投债标准放松,然后多做城投业务,但城投确实风险低,当时在大公评级就是这么做的。放松金融机构的标准,几家主流机构都是这么做。”一位曾在大公供职的人士表示。 据介绍,国际三大标普、惠誉、穆迪也是这样的操作手段,也是基于对这个行业风险信用风险的判断,谁的风险低就放松哪一部分。 但如此操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评级本来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能这两年谁好了你就调这样的话,最后发现级别就都上到AA、AA+、AAA了,AA以下没有了,造成评级虚高和泡沫。 根据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旭的统计,从发行数量上看,年初到8月中旬这段期间内,主体评级为 AAA、AA+、AA、AA-、AA-以下级的信用债发行只数依次为1797只、1258只、813只、57只、11只。很显然,发行量在AA-级出现了明显的跳降。“AA级以下主体的发行难度相较于AA级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发行量明显降低。” 一位接近大公资信的行业内人士坦言,“调整评级时,如果商定了要AA+评级,评级机构就直接用AA+的模型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报告也直接按照AA+的内容去写。有些企业在分析师们看来不够到AA+,但是领导任务压下来了,分析师只能去想方设法调整。” 来自Wind和光大固收研究团队的数据显示,2017年初至2018年8月17日,大公评级的上调率为19.16%,处于银行间各评级公司的首位,且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信用利差检验也凸显出个别评级公司虚高的问题。AAA级的利差均值中,大公评级超过了其余所有评级公司,达到为143bp,高出第二名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新世纪”)约30bp。在AA+级组别中最高的仍为大公评级,其利差均值为325bp,高出第二名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金诚”)17bp。 隐含评级数据也可以作证上述数据,在全市场的可比样本中,大公评级给出的评级结果平均高出隐含评级0.88个级别,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仅仅高出0.67个级别。 事实上,大公资信作为外部评级机构,早已在券商等债券相关环节方“声名远播”。 “现在的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评级部门,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主要依靠自己来评定资质,但是会取‘孰高’,比如市场和评级不认可的我们坚决不投,他们认可的我们会再进行删减。2015年之前大公资信也可以,但是现在我们主要看中诚信和联合资信。”一位大型券商内部人士告诉《等深线》记者。“如果一家债券投资公司完全依靠外部评级来做判断,那说明这家公司水平太差。” 他坦言,对于企业资信,金融机构通常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评级只是辅助作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主要负责提示突发性的风险。“外部评级对企业来说,面子工程的意义更多,有的则是因为机构准入门槛问题。由于监管层对债券发行做了信用评级上的要求,评级过低的债券不能顺利发行,信用评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迎合监管的需要。不过,不同评级的债券在融资成本上确实还是有所区别。评级高了,还是能多吸引一些融资的。” 不过,尽管名声如此,但是大公资信的收入,却年年攀高。2014年,大公资信营业收入2.03亿元,净利润5257万亿元;2015年,大公资信营业收入2.67亿元,净利润达到8133万元的高峰,营业利润率为 32.22%;2016年,营业收入有所下滑降至2.28亿元,但净利润暴跌至2798万元,相当于2015年的三分之一;2017年,大公资信营业收入2.64亿元,净利润上升至6400万元,营业利润率为27.13%。 前途未卜 然而,对于评级行业乱象的整治问题,本次监管层发出的整治信号早已有之。但是,大公系和他的掌门人关建中,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早在2015年9月,证监会组织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证监局联合沪深交易所、中国结算、证券业协会等对取得证券资信评级业务许可的全部7家证券评级机构开展了现场调查(此后2017年、2018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现场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行业普遍存在问题。北京证监局依法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责令公司追究责任人员;天津证监局依法对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2名相关负责人进行监管谈话;上海证监局依法对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对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2名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深圳证监局依法对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 当时暴露出的问题包括:证券评级机构对同一类对象评级未采用一致的评级标准和工作程序;评级过程中使用的评级方法、模型与其披露的评级方法、模型不一致;证券评级未进行尽职调查或者未按规定进行尽职调查;评级委员会未按规定要求和业务流程进行评审、决议和确定信用级别;未建立复议制度或未按规定开展服役工作;流失未按规定及时出具定期或者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未按照规定勤勉尽责地开展跟踪评级;受原委托评级机构未按规定公布未被发行人采纳的评级结果;未按要求管理证券评级业务档案或业务档案不完整。 曾几何时,大公资信的“掌门人”关建中公开呼吁称,中国应在评级机构资格认定方面形成更为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在评估机构的规模、人员素质、评估技术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然而十年时间过去,将我国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收入囊中的大公资信,却开始对行业自律规范“视而不见”了。 这9张牌照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证监会认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保监会认定的保险公司投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批准的欧盟评级牌照;香港证监会批准的香港评级资质。 如今,大公系的业务,几近停摆。 “这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的客户量激增,很多大公资信的客户都自己跑来希望我们承接他们的业务。”一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的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但有些客户我们并不想接,比如此前他们在大公资信的评级能到AA、AA+,但是在我们这里AA的评级都不想给。” “债券评级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评级机构出的报告有价值是因为机构有公信力。如果机构自砸招牌、公信力受损,那么评级报告的价值就约等于零。即使一年后恢复业务,也会元气大伤。” 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陈悦竹表示。 “双重处罚加之负面舆论基本等于对一个评级公司判了‘死刑’。首先,处罚导致部分业务暂停,而评级工作是有持续性的,如果中途更换了评级机构,因为更换成本高,后面再换回原先评级机构的可能性较小;其次,处罚及负面舆论导致市场对大公信任下降,即便后面过了处罚期,因为市场的不认可,发行人也不敢选大公。” 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胡莉表示。 [详情]
大公国际受罚不足一月,央行证监会发文力图结束多头监管之弊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来源:澎湃新闻 在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做出处罚不到一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以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的统一监管。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2018年第14号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围绕着逐步统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业务资质,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进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内部制度,统一评级标准,提高评级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公告》发布肯定是一个好事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系讲师钟辉勇告诉澎湃新闻,评级机构实行的是多部门监管,每个部门的标准还不一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的监管部门有央行、发改委和交易商协会,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则是证监会负责监管,每个部门的标准不完全一致。这会带来两个市场里面看起来相同的评级结果,里面的信息可能也不相同,因此统一评级标准有极强的积极意义。 此前一个月,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爆发了一桩丑闻,信用评级机构的“看门人”功能受到广泛质疑。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证监会在检查中发现,大公国际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交易商协会的公告指出,2017年11月到2018年3月间,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钟辉勇此前向澎湃新闻分析称,上述大公国际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行业中普遍存在。 近几个月来,中国债券市场违约进入高发期,违约主体不乏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这令国内债市的评级弊病也随之暴露。 根据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二季度新增5家违约发行人,评级机构在发行人违约后大跨度下调级别,基本都要违约后才会有级别调整,丧失了评级预警的效果。 《公告》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以及相关分支机构和自律组织有权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通过现场、非现场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和自律调查,必要时可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联合调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或自律规则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自律处分;同时,将建立健全评级监管及自律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并将逐步统一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以投资者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 此外,《公告》还对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和业务制度,防范利益冲突,统一评级标准,保证评级质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详情]
自吃到来自证监会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史上最严“双料”罚单后,大公国际受到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一段时间以来,大公的裁员传闻时有传出。今天,券商中国记者在大公国际办公楼实地确认了大公裁员的消息。 民营评级机构明星大公国际,是会就此陨落还是会依然闪亮? 今日中新经纬报道,大公国际已开始大规模裁员,目前已有近百名员工被人力部门“谈话”要求主动离职。另有多位其他评级公司的人士称,近期有不少来自大公国际的人员跳槽到了其他评级公司。 一位大公内部人士称,公司出事以后,大家本来已经人心涣散,期待着领导能打打气聚拢一下人心,但是结果让人失望。“关总(大公董事长关建中)表现出的是不想承担责任,纠结于这次被罚背后的阴谋,也不重视我们员工的感受。” 据他称,大公加班无偿,一直以来的待遇在评级行业也不算高,员工普遍留存时间不长。受罚以后,大公对内宣布裁员、办公区撤租,加速了员工离职情况。 大公内部人称“两周前开始裁员” 有大公国际员工对券商中国记者称,两周前公司开始裁员,公司千数来人中,已经走的加上要走的,可能有半数了。 根据中新经纬报道,大公国际的大规模裁员中,已有近百名员工被人力部门“谈话”要求主动离职。 而在大约20天前的8月17日,大公国际因缺乏独立性、上报材料存在不实,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开出两大罕见严厉的罚单,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这一年大公不得承接新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还需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当时,一位曾在大公任职的人士从业务角度分析,认为这次处罚的影响“比较严重”。除了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业务暂停一年外,由于业务有黏性,所以不只丢一年客户这么简单,这个不利影响会持续很多年。 其他评级公司接到“大公人”面试增多 同时,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其他评级公司的人士了解到,近期有不少来自大公国际的人员跳槽到了其他评级公司。 “最近来我们这里面试的评级分析师多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来自大公国际的。就算大公国际自己不裁员,因为被暂停了一年的评级业务,大公国际的业务量骤减,公司不少员工也会自己主动跳槽离开的。”北京一评级公司人士说。 办公区已经撤租一层楼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大公此前租用了鹏润大厦29、30、31层共计三层楼,不过目前30层已经退租了,员工集中到了29楼和31楼。 记者晚上大约7点到达时,29楼办公区的灯光已经相对较暗。夜里负责守门的人则称,里面尚有人在加班。“这里加班是常事,现在好多了,以前经常有人半夜一两点走不了的。”该人士称。 记者随后到达31楼,与记者一同上楼的一位女士拿着便当,刷卡走进了办公区。向左望去,办公区比29楼要有人气,也要亮堂得多。据大公一位内部人士称,现在31楼加班的人较多,30楼撤租以后,“留下的爱加班的人都集中到了31楼。” 暂停一年评级业务影响有多大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在没受处罚事件影响之前,其评级业务在业内的市场份额占比居于前列,接近20%左右。根据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大公国际被暂停一年证券评级业务和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这对大公国际的核心主业——评级业务来说,打击颇大,也会牵连其他业务受影响。 一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所谓暂停评级业务,是指一年内大公国际不能新增和续签针对债券发行人的评级服务,但对于仍在合同存续期内的业务,如跟踪评级,大公国际仍可按照合同规定履约。 不过,对评级公司来说,存量的跟踪评级服务收费相对较低。“从行业平均定价水平看,针对债项跟踪评级的费用一年约在5万元左右,每年收取;发行人主体评级10万元左右,有效期1年;新发行债券的首次债项评级为15万左右。”一评级机构人士表示。 除了对业务暂停期内经营有影响外,不少评级业内人士分析,即便一年后大公国际重新恢复评级业务,未来大公国际的业务发展也会前景不明朗。 “我觉得被罚这件事对大公国际影响还是挺大的,当年远东资信也是因为部分债券业务被监管暂停,导致业务萎缩严重,最后即便有国开行接手,近几年的市场占有率也一直比较低。”上述北京评级机构人士称。 远东资信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根据早年间媒体报道,2006年,福禧投资因违规拆借32亿元上海社保基金,用于购买沪杭高速上海段30年的收费经营权的丑闻被揭露,导致主要财产遭法院冻结,10亿短融券投资者直面偿付风险,彼时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一次性将相关的福禧债降到C级,成为中国首只垃圾债券。突如其来的大幅降级给市场各方带来剧烈影响,尤其是评级公司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损害。受此影响,远东资信被监管部门暂停了相关债券的评级业务,远东资信业务萎缩严重。 不过,根据中新经纬报道,大公评级内部人士爆料,在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称还要开发新产品,并称新产品“未来前景广阔”。 大公国际此次被罚消息公布后,大公国际官方发布声明称,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并将继续坚持走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客观、公正、独立的评级原则,坚持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推进评级模式创新,坚持积极推动国际评级体系改革。 前总裁说了这些真心话 近期,已经离开大公国际18个月的大公国际前总裁宋杰,看到大公受罚后,向大公国际的董事长关建中写信称:“大公”二字依旧闪亮。他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信中所写,都是真心话。 他在信中称,对关建中这位大公国际的领军又爱又恨。 “我是从2009年加入大公,于2017年1月正式离职,这8年我见证了大公最为辉煌的发展历程,人数由百到千,办公面积由千平到万平,从国内评级到国际评级,从学习三大到敢于亮剑,从单一评级到集团化运营,作为一名民营企业独自挑起民族品牌大旗在同行里绝对算是特立独行。” “没有外资背景的支撑,没有国有背景的背书,您自己掏腰包联合美国、俄罗斯评级机构组建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聘请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四国前政要奔走世界宣讲中国评级,只有一个目的——呼吁中国在世界的评级话语权。” 他在信中,也指出关建中的问题: 1、过于专注于评级研究导致脱离市场,使您的决策有一定滞后性。 2、您不是个老板更像个学者,哪有每天自己钻在评级研究中做管理的,成天对内对外都是科研、原理、思想,至少应该因人而异、用人之长啊。 3、耳朵太软,宁信其有的风格成就了多少不良风气,结果变成做事的人越做越累,做得越多罚的越多。 4、回归本质,我知道您的高风亮节,但中国的评级话语权不是一日之功,信用信息消费模式的创新引领需要夯实基础,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评级变革尚需努力。 并坦承,员工也需要诗和远方:每个周末都拿感动开会不现实,期待员工坚持兢兢业业、早出晚归的结果是让员工发觉自己都不如楼下饭馆小二赚的多后,迟早会崩溃,他们要诗也要远方。 宋杰称,坚信大公过去20多年的沉淀不会就此抹去。过去二级市场对于大公评级的客观认可,同等评级下接近30bp-50bp的优势是绝对的市场化行为。近万亿规模的债券配置仍然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辅助、需要评级思想的不断创新去引领,而委托评级的放缓恰恰给了主动评级的机会;从股票的市值管理思考如何形成更有意义的债值管理是一个方向;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和其背后的发行主体以及机构投资者巴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是否会存在监管要求双评级的可能性,对此也需要思考,“过去18个月我组建的队伍随时愿意无条件回归,可以肯定有此情结的绝不止我一人,当然前提是您需要改变。记得早年在大公曾经有句玩笑话叫‘剩者为王’,我们不妨先行忍耐,坚持到最后才能有机会拥抱未来。”[详情]
大公评级开始大规模裁员,半个月前遭监管处罚暂停业务一年 来源:中新经纬 就在半个月前,证监会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评级开出两大罚单,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31层还剩下三分之一的员工,很多人都是3个人共用两张办公桌。”他同时强调,由于人力部门要求员工“主动离职”,因此员工并不会得到离职补偿。 “公司业务被暂停一年,分析师基本上就废了,没有项目来历练,一年后想跳槽也跳不了了。”大公评级一名分析师透露,他目前已经顺利在新公司入职,还有好几名同事也拿到了offer,目前正在走离职流程。 “好在大公被认为是评级业的‘黄埔军校’,虽然这次出事了,但是对于员工的素质,市场还是认可的,跳槽并不难。”上述分析师补充说。 上述业务经理指出,尽管办公区域已经这么拥挤,但公司并没有打算裁掉“970项目”的相关子公司人员。所谓“970项目”,指的是大公评级承诺可以给一些民企上调级别,前提是企业必须购买大公评级的产品:一套价格为970万元的数据管理系统。 也因为此,大公评级近年来屡屡踩雷,多只被大公评为AA级以上的债券出现违约,包括16弘债02、16长城01以及16凯迪债等。 交易商协会的公告也指出,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到处罚后,大公评级曾在官网公告中称,大公资信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但据大公评级内部人士爆料,在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称还要开发新产品,并称新产品“未来前景广阔”。 截图来源:大公评级官网[详情]
摘要 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占比从21%上升到了45%。 去年遭遇两部门严重警告处分的大公资信,正在借新的战略重组以求新生。 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在京宣布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此前业内亦简称为大公国际)。中国国新有关负责人表示,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上述负责人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国新收购了大公资信58%的股份,经过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大公资信将会持续审视国际市场中的机会,适时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之路。” 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3月,是国内知名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两家公司走到一起颇令外界意外,机缘源于一场危机。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双双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并作出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以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处罚。 另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大公资信正在研究是否改名的事宜。 在大公资信遭遇处罚的同时,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于今年年初正式获准入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今年1月,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央行指出,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目前,除标普外、穆迪、惠誉全球信用评级机构也已在积极筹划在华独资经营事宜。 外资评级机构的入场竞争,无疑将加剧大公资信的市场竞争,中国国新究竟为何要收购大公资信,又准备如何整改和重塑大公?对大公的未来有何规划与安排?中国国新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21世纪:大公资信之前因为违规被处罚,行业信誉严重丧失,中国国新作为一家央企,为什么还要去收购大公资信?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十分关注并长期看好评级行业的发展。大公资信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而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也展现了监管部门科学监管、营造良好行业环境的决心,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领先的评级思想和方法论,而在当前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收购大公资信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国新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央企责任。中国国新也有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引领大公资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努力为市场客户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为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有报道称,大公资信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 中国国新: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资信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过,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资信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 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资信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资信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资信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21世纪: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趋严。大公资信在合规方面有哪些举措,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中国国新:从历史上看,大公资信的技术水平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资信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专业素质及合规意识的培训;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21世纪: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如何保证大公资信评级的独立性?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此次控股大公资信,实现了大公资信从单一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改善了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大公资信践行评级机构独立性原则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大公资信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作为负责任的央企,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资信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资信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21世纪: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资信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中国国新:大公资信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大公资信将继续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大公资信25年来积累的技术水平和数据资源,结合自身国际化的经验,和“三大”评级机构以及其他国内机构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投资者需要。 21世纪:大公资信怎么看待主权评级业务? 中国国新:主权信用研究是信用风险研究中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主权评级的评定是判断该国境内发行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公资信系统的开展了主权评级研究,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基础,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主权评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今后,大公资信将会根据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开展主权评级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风险研究,以期促进资金融通,服务经济发展。 21世纪:中国国新控股后,大公资信是否有计划在海外设立评级机构?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会坚定地将大公资信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大公资信下一步的国际化发展会以契合国家战略、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于全球投资者的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大公资信将会持续审视国际市场中的机会,适时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之路。 21世纪: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资信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资信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中国国新: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资信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资信香港、大公资信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资信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资信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资信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21世纪: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准备怎样恢复大公资信原有的市场地位? 中国国新: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资信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资信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资信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资信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并充分保障大公资信业务开展的合规性,支持大公资信以专业、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提升评级质量,加大投资者服务和客户服务力度,精耕细作,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市场美誉度,以信誉赢回市场,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评级企业。 21世纪:中国国新的控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合规管理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大公资信的合规意识和合规能力,民企股东的持续参与则有助于大公资信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并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因此,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资信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用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详情]
去年业务全面停摆的大公资信借国资之力终于迎来新生。 4月18日,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国新宣布收购大公资信58%的股份。 2018年8月,作为国内主要评级机构之一的大公国际资信被证监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并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此举在债券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公资信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 针对市场关注的中国国新为何收购业务停摆的大公资信,是否是评级行业中“国进民退”,未来将如何助力大公资信业务发展等热点问题,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首度作出回应。 一度遭遇业务暂停危机 2018年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评级业务一年。同日,证监会也称暂停其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给出如上处罚的原因,交易商协会称,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资信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资信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证监会的通报中指出: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处罚并非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 推进各项整改 中国证券报:有报道称,大公资信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中国国新: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资信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资信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资信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资信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资信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资信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资信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资信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并非简单“国有化” 将保持其评级独立性 中国证券报: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未来准备怎样恢复大公资信原有的市场地位? 中国国新: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使得大公资信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资信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资信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 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资信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资信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资信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资信的管理水平。 中国证券报:中国国新控股大公资信后如何保证大公资信评级的独立性? 中国国新:一方面,大公资信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资信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资信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将适时推进国际化发展 中国证券报: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资信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资信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中国国新: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资信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资信香港、大公资信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资信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资信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 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资信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中国证券报:“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资信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中国国新:大公资信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编辑:郑雅烁 [详情]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2019年4月18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距离大公资信被处罚不到一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处罚不到一年,中国国新对大公资信进行了战略重组。 而对于中国国新重组大公资信的原因,中国国新对此作出了十大原因回复。以下为详细内容: 第一:大公之前因为违规被处罚,行业信誉严重丧失,中国国新作为一家央企,为什么还要去收购大公? 答:中国国新十分关注并长期看好评级行业的发展。大公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而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也展现了监管部门科学监管、营造良好行业环境的决心,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领先的评级思想和方法论,而在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收购大公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国新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国新也有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引领大公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后,将以培育民族品牌、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中国国新将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为市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为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有报道称,大公受处罚后人员流失严重,业务全面停摆。中国国新是否只是收购了一个“壳公司”? 答:从处罚至今的九个月的整改期内,大公的工作重心为严格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进行整改,人员和业务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过,从目前的人员和业务情况来看,大公仍然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评级机构。 从人员情况看,相比处罚之前,目前大公的总人数略有减少,这是和受处罚后公司的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在经过了九个月的整改后,大公的从业人员结构在实质上得到了优化,其中,从业三年以上的分析师从46人增长到71人,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上升到了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高到了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高到了23%。 从业务上看,北京证监局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并非是停止大公全部业务,而是一年内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方面,大公仍然对900多个主体的约2000多个债项承担跟踪评级义务,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在新业务承揽方面,其他不在监管处罚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均正常开展,包括主体评级、处罚之前已经在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并在注册额度内的续发项目、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其他国家机关监管发行的债务工具项目、储架发行的证券化项目的后续发行、信托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贷市场的各类评级业务等。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 第三: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趋严。大公在合规方面有哪些举措,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整改的情况? 答:从历史上看,大公的技术水平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评级结果质量的检验中,违约率是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2016年-2018年,信用评级行业累积违约率分别为0.82%、0.94%和1.77%,大公累积违约率分别为0.50%、0.66%和1.78%;2014年、2015年大公评级的债项无一例发生违约;与其他评级机构相比,2016年、2017年大公违约率均为行业最低。 从具体的整改进度来看,在过去九个月,公司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优化了评级业务与内控制度,根据监管规则新增制度,并对原有制度根据最新组织架构进行修订;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规范评级作业流程;优化评级信息系统,改进用印审批流程,加强对存档资料的审核和管理;加大监测力度和结果检验,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专业素质及合规意识的培训;建立投资者服务团队,让评级指导思想回归投资者服务本源。 第四:中国国新控股大公后如何保证大公评级的独立性? 答:中国国新此次控股大公,实现了大公从单一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改善了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大公践行评级机构独立性原则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大公将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独立开展业务,在评级业务开展过程中和股东之间实现有效的人员隔离、系统隔离、业务隔离、办公地点隔离。作为负责任的央企,中国国新将会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确保大公评级业务开展的独立性,成为行业内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开展业务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大公内部,一切评级决策均由信用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流程、规则和标准做出,其独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第五:三大外资评级机构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大公准备如何应对“三大”的挑战? 答:大公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我们乐见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他们的进入虽然短期内会加剧行业竞争,但中长期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并充分激发国内评级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国内评级企业不断提升评级专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大公将继续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大公25年来积累的技术水平和数据资源,结合自身国际化的经验,和“三大”评级机构以及其他国内机构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投资者需要。 第六:大公怎么看待主权评级业务? 答:主权信用研究是信用风险研究中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主权评级的评定是判断该国境内发行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公系统的开展了主权评级研究,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基础,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主权评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今后,大公将会根据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开展主权评级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风险研究,以期促进资金融通,服务经济发展。 第七:中国国新控股后,大公是否有计划在海外设立评级机构? 答:中国国新会坚定地将大公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大公下一步的国际化发展会以契合国家战略、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于全球投资者的需要、服务于“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大公将会持续审视国际市场中的机会,适时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之路。 第八:同类的发行人,包括大公在内的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AAA或者高级别,只能对应美国三大给出的A-甚至更低的级别。大公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从信用评级专业上而言,具体级别的评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排序,排序范围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是通常是国内刻度评级,而美国“三大”在国际市场上给出的是国际刻度评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级别符号进行比对。大公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展国际刻度评级的评级机构,包括大公资信出具的主权评级结果,大公香港、大公欧洲出具的评级结果,其实都属于国际刻度评级,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出具的中国主权的本币信用级别是AA+(国际刻度),而大公评定的我国企业可以达到AAA(国内刻度)。在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其实也有其区域或者国别的评级刻度,和国际刻度不能等同。毫不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刻度评级的区分度的确不及国际刻度评级,而提高评级的区分度是当前市场和投资者的共同需要。下一步,大公会继续发挥自身积累的国际刻度评级技术优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提升评级区分度上有所突破。 第九:中国国新控股大公后,准备怎样恢复大公原有的市场地位? 答:从评级的覆盖面来看,大公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部分业务的暂停,对大公评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覆盖范围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从评级结果来看,大公评级的客户违约率在行业内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中国国新控股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大公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并充分保障大公业务开展的合规性,支持大公以专业、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提升评级质量,加大投资者服务和客户服务力度,精耕细作,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市场美誉度,以信誉赢回市场,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评级企业。 第十:中国国新的控股是否意味着评级行业中的“国进民退”? 答:中国国新控股大公,使得大公的股权结构实现了从单一集中股东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这并非简单的“国有化”。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合规管理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大公的合规意识和合规能力,民企股东的持续参与则有助于大公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并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因此,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公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大公更加独立地开展评级业务,从而用更高质量的评级产品和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金融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 (本文来自于经济观察网)[详情]
实锤!中国国新果然收购了大公资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高江虹 北京报道 国资加持,大公资信能否迎来新生? 去年遭遇两部门严重警告处分的大公资信,正在借由国资焕新生。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控,4月18日上午双方举行签约仪式。 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双双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并作出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以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处罚。在去年9月交易商协会公布的2018年信用评级机构排名中,大公国际排名也垫底。 发生这些危机之后,大公资信的行业信誉和未来显得风雨飘摇,国资缘何还要入手? 中国国新作为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5+1”业务格局,即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今天上午,在签约仪式上,国新方面或会解释为何要收购大公,以及将会对大公作何调整。不过,摆在国新面前的,不仅仅是内部问题,还有严峻的外部竞争。在大公资信被严处的同时,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正在组团进入中国市场。 今年1月,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央行指出,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除标普,穆迪、惠誉全球信用评级机构也已经开始筹划在华独资经营事宜。 届时,大公资信面临的不是一群国内小羊,而是一群国际猛狼。 国资加持,大公资信能否迎来新生?[详情]
相关阅读:大公评级被严重警告 责令整改 知情人士称,大公香港考虑放弃香港信贷评级牌照。(彭博) 新浪债券注:此前,中国证监会决定暂停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详情]
【等深线】严管大公“信号” 一家“老牌”信用机构,二十多年的信用积淀被一纸公告击穿,沦落为被公众舆论所“吊打”的境地。然而,一切已早有征兆。 8月17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接连收到两份处罚。在监管“优胜劣汰”机制启动不久之后,谁也未曾料到,会是大公评级率先“中枪”。 监管棒喝 “作为评级行业的‘老三家’之一,大公评级所犯的事儿很大,是一家信用机构绝不该沾染的,性质极其恶劣,触犯了行业的底线!”有接近监管人士告诉《等深线》(ID:depthpaper)记者。 据上述人士表示,调查得知大公评级的所作所为,令监管层极为震惊和震怒,祭出了“双杀棒”,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处罚”。 8月17日,大公评级接连收到了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两张罚单,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本次处罚的确超预期,没想到会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对大公评级的严惩也是对其他评级机构的警示,可以看出监管层对评级乱象严厉打击的决心。”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胡莉表示。 “此次对大公评级的处罚力度出乎意料,评级行业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多由监管因素和行业地位决定的,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因此,此前监管的处罚也以警示函居多。”一家银行证券风险管理部信用风险团队负责人李洋认为,但此次信用机构首先失信,是监管无法容忍的。 “暂停相关业务一年,而且是全面停,虽说只是停一年,但实际上市场会进行迅速的调整,一年之后将物是人非。”一知名证券公司固收部主管认为,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严监管”已不仅仅是趋势,而是在实操层面真正落地的表现。 此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资协”)发布《提示函》,提示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持续关注大公评级在评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内部评级能力,审慎使用外部评级;将协助监管与行业防范保险资金运用信用风险,维护保险资产安全稳健运行。 《提示函》同时披露,从中资协历年评级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大公评级质量整体呈下滑趋势,并且因重大信用评级事故、人员或机构违规等因素被扣减的分数逐年增加,2017年度评级质量评价大公国际最终得分在10家受评机构中排名第8。 专业人士表示,从中资协的《提示函》之后,接下来发改委等部门采取行动是大概率事件。 “保险业资管协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同属银保监下面的单位,采取动作并不出人意料。发改委不是金融系统,动作可能会慢一点,但很可能也会暂停大公评级企业债的评级资格。”李洋表示,即便不公告,也可能会采取窗口指导或者不接收由大公评级给出评级的企业债材料的做法给出态度。如果是这样,那大公在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评级业务将全面暂停。 严重影响 当然,无论是在处罚决定下发之前,还是遭受各界口诛笔伐之时,大公评级也通过各种方式尝试自保,做求生挣扎。 8月18日有疑似大公评级“求情书”流出:8月2日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出的《交易商协会对大公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紧急报告》流出,文件中称,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不正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8月19日,有疑似大公评级8月3日向交易商协会的“复审申请书”流出,申请书恳请从轻做出处分,取消“对申请人严重警告、暂停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的原处分意见,给予申请人“通报批评的自律处分并责令整改”。 申请书称,大公评级近年公司管理出现一些漏洞,特别是不应在税收优惠的利益驱使下, 以申请人的名义签订3 份合同,尽管主观上没有为相关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故意,但客观上形成了对协会相关规定违反的事实。 申请书指出,如果处罚过重,可能带来三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导致大公评级从此一蹶不振,毁掉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二是当前国家债务形势严峻,大公评级涉及几千家企业和上千万投资人,目前客户存量发债规模为10万亿元,约占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的五分之一。如处罚过重, 不排除引发债券市场竞相抛售,出现全国数万亿元债务 “雪崩”的连锁反应。三是大公评级也再难扮演配合党中央实施重大国际战略的重要角色。 从流出文件来看,“求情书”和“复审申请书”编号分别为:大公资信报告(2018)2号和大公资信报告(2018)4号,签发人均为关建中。 《等深线》记者就两份文件的真实性向大公评级外宣求证,对方答应“稍后回复”之后,再无回音。 “上万亿元债券受到影响,这个数据与我们统计的数据大致相符,但是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不会出现评级机构受处罚、公司发的债就一文不名的情况。”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陈悦竹表示。 “占有五分之一份额就以此要挟金融管理部门,只能说大公评级太高看自己了。”有专业人士直言不讳,大公评级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无论是“求情书”还是“复审申请书”均未起到作用。8月17日,处罚公告如期而至。 严管征兆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评级行业的乱象治理决心早已下定。 自2013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对证券评级机构采取了26次行政监管措施。记者注意到,这26次处罚,覆盖了所有开展证券评级业务的机构,无一遗漏。从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时间段来看,近两年处罚密度和频率大幅增加:2013年7月~2016年1月两年半时间处罚共6起;2016年1月~2018年4月两年零三个月内,处罚20起。 2016年人民银行发布《评级业务管理办法》,2018年放开境外评级机构准入,都呈现出加强管理、加强竞争的严管思路。现场检查成为加强严管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证监会已分别在2015年、2017年对从事证券业评级工作的评级机构进行了两次现场检查。 2018年上半年,伴随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评级机构对于相关主体评级“下调”的声音亦此起彼伏,业界对于评级行业积弊的诟病也达到了一个高点。 在此背景下,证监会、央行以及自律组织交易商协会重拳出击“评级乱象”。 6月15日,《等深线》记者独家报道,针对证券评级机构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泡沫,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2018年度的现场检查启动,本次现场建厂是由证监会、央行和市场交易商协会三大监管机构的首次联合检查,也是史上力度最强的一次现场检查。 证监会人士在接受《等深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的监管实践表明,监管机构严格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理念,加强评级行业监管,提高评级行业公信力。在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严格执法,加大证券评级机构违规和失信成本,建立健全自律管理、行政问责和市场筛选相结合的行业治理机制。 上述人士特别强调,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身的诚信问题,要求严格执行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对恶意造假、严重不尽责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格处理,尤其对违法违规的直接责任人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一周以后,监管再施高压。 《等深线》曾率先披露了《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证券评级机构监管的监管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化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启动能出能进、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淘汰机制。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努力弱化市场对外部评级的依赖,降低监管规则对评级结果的机械使用。 证监会人士表示,监管层正在研究启动自主选择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试点工作”,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明示、暗示、提醒、会议强调、行政监管、现场检查、通过媒体喊话,多种警示方式能用的都用了,但显然,对大公评级来说并不发生作用,利令智昏,最终遭受严厉处罚。”前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前途堪忧 经此一役,大公评级前途堪忧。 “大公评级极有可能重蹈上海远东的覆辙。”有专业人士断言,“暂停一年”约等于“判了死刑”。 大公评级官网简介显示,大公评级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的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而在行业内,大公评级在行业初建期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大公评级作为评级行业非常重要的一家公司,曾经为评级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公的评级技术和研究能力,包括报告质量,曾经都处于行业较为领先的地位,也为中国债券市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信用研究人才。”前述债券资深研究人员表示,大公评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骨干人才,虽然大公高评级自称是行业的“黄埔军校”有一定夸张,但其分析师和大公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不乏对信用理解深刻、思维创新的高水平人才。 然而,受到“双杀”处罚,大公评级在业务、人才以及声誉方面的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业务方面,大公评级至少在一年内失去了中国最大的两个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的公司债市场承揽业务的资格,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本来评级行业的产品就相对同质,各家评级公司能够提供的服务都差不多,客户缺乏黏性。此次处罚一出,大公客户大量流失几乎是必然事件。 市场影响 从统计数据看,大公的高评级造成上半年兑付危机的并不是很多,最多的高评级违约的机构并非是大公评级。 但是,涉及大公评级高额收费比较典型的新光控股和三胞集团,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流动性危机都很明显。 新光控股11新光债自2017年年底起价格波动明显,当时市场的质疑主要是因为新光集团今年三四月集中到期的债券,以及还有5期私募债密集进入回售期。 新光控股最终如期兑付了上半年到期的债券,且同时在3月大公国际上调了新光集团的主体信誉等级以及部分债项信誉等级:新光控股在付费后两个工作日,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 然而,今年7月底,新光控股再受兑付压力,旗下多只债券再度异动。新光控股虽然公告称能够充分保障近期到期债券的本息兑付,但仍无法止住债券下跌。 Wind信息显示,新光集团目前债券总余额120.42亿元,共计11只债券。除了11新光债将于11月23日到期外,发行规模均为20亿元的15新光01和15新光02,将分别于9月25日以及10月22日进入回售。此外,新光集团旗下还有17新光控股CP001、17新光控股CP002两期共20亿元的短融分别将在9月和10月到期,待回售的债券除了15新光01、15新光02,还有16新光债。 “在大公评级受处罚之前,市场就普遍认为外部评级存在虚高的情况。长期以来,外部评级在机构投资中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投资人不会单单因为外部评级而下决策。”胡莉认为,本次处罚会导致市场对大公评级更谨慎些,但不至于完全“一刀切”。 “没有参与‘买卖评级’的企业会存在‘错杀’的情况,尤其是债券的流动性比较低,短期内错杀是会有的,但长期来看‘错杀’的可能性不大。债券的价格是投资者在市场上博弈的结果,对于优质资产,市场会给出相应的价格,要相信市场、敬畏市场。”陈悦竹如是表示。 Wind信息显示,从9月第一周的债券市场的表现来看,大公评级所评债券的交易和估值都没有特别明显的波动。 李洋认为,从买方的角度,基本上大的机构投资者都具备较强的信用研究能力,很多也有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市场上的卖方评级基本也都是辩证的看待,不管是大公评级的还是其他评级机构的,其实大部分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也都基本没有太采信,还是以自己的信用研究能力和内评结果作为投资的依据。 而事件对于评级行业,也会产生相应影响。 前述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事业部投资经理认为,目前做好隔离墙,做好利益输送的防范尤其重要。对几大评级的业务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格局会被其他的几家公司侵占;另外,外资会加快在国内的布局,起码人才招聘难度会大大下降,但是对国内的业务拓展和评级体系影响不大。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投融资咨询处处长罗桂连博士认为,国内的信用评级行业还很脆弱,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共同问题,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还很不够。即便如此,外部信用评级报告对债券投资者、债券发行人和监管机构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性作用。对于这个弱势行业,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监管机构的呵护和支持,通过全流程的监管规范其行为,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罗桂连认为,大公作为一家老牌的有较高市场份额的评级机构,如果确实干了违法违规的事情,应当依法依规严格处理。建议首先严格处罚相关责任人,包括其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问题严重的可以剥夺其终身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资格,甚至没收财产判刑入狱。如依法依规应当剥夺其业务牌照,建议借鉴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机制,建立行政接管制度,防止对债券市场造成不利的严重冲击,还要防止对所在机构的众多无辜专业人员造成过大损失。 “这次处罚,对信用评级行业的震撼确实很强烈,但如果不着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仍然起不到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有序竞争、专业独立的作用。”罗桂连表示。[详情]
大公“有私”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 顾湘 李慧敏 北京 上海报道 2017年的一天,一家名叫北京德明弘鑫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明弘鑫”)的企业,收到了因未按期申报纳税的罚单,开出这张罚单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地方税务局。截止到这张罚单发出,德明弘鑫“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已经逾期130天。 这似乎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但他却是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数据”)的二股东。大公数据嫡出于“大公系”名门,在中国债市扩张周期的近5年间,由大公系做出的评级,将实质影响众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命运。 多位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的负责人告诉《等深线》记者,在对公司进行评级时,他们会被推荐使用一套“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即由大公数据研发,基于互联网构建,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套系统付费使用,且收费高昂,大公系能够从使用者身上收取的费用,将超过千万元,而且,其收费还按年延续。 这意味着,通过这套系统,大公系在评级费用之外,可以在评级企业身上收取超过千万元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这些费用系在评级费用之外。甚至,相比于此收费,评级费用已经不足为道。 企业对此怨声载道。监管层终于出手,8月17日,中国证监会也宣布了严厉的处罚意见,责令大公资信限期整改,暂停大公资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不得承接证券评价业务、限期更换不合格的高管人员。此后,大公系的业务陷入停摆状态。而隐藏在这家“大打民族牌”的评级机构背后的秘密,似乎才刚刚被揭开盖子。 昂贵软件 8月17日,证监会对大公资信的惩罚报告中曾提及,“(大公资信)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而这其中收取高额费用的咨询服务,其实就是一套收费昂贵的咨询软件。 这套软件名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由大公数据进行研发。多位了解情况的企业界人士告诉《等深线》记者,这套系统的收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初装费”,即安装这套系统时需要缴纳的费用,是一次性缴纳;另一部分则相当于使用费,分年缴纳。总体而言,费用高昂。 《等深线》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的“初装费”一般将近1000万元,使用者需要在安装时一次性缴付;此后,还要按年度为单位,缴纳相当于使用费的费用,每年将近100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大公方面每年从一个使用单位身上收取的费用,就可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而这部分费用,是在评级费用以外的。 这套系统,在企业融资负责人的圈子中,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多方信息都显示,安装并使用这套系统,同时又涉及利益冲突的企业,至少有26家。这其中就包括新光控股集团、东旭集团、南通三建等。所谓“涉及利益冲突”,是指既购买使用该套系统,又由大公资信进行买卖评级。 “在2013年之前,大公绝对没有这套所谓的管理系统,甚至是超过央行规定的最低25万元的收费标准几乎也没有。”一位曾供职大公评级多年的前员工表示,有个别的情况是,比如一个集团想级别想评高一点,然后他下面三家子公司(其实三家子公司不一定有发债需求或者够发债条件),可能就把集团和子公司算在一起进行评级,四家总计收费100万元,相当于战略合作,但是收的都是评级费用。 在信用评级业,利益冲突是明面上的“大忌”。具体而言,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在与发行人之间存在利益关联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为谋求私利而出具不客观、不公正的评级报告,进而损害投资者等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行为。从大公资信的操作模式看来,“左手评级、右手咨询”已经涉及到了典型“利益冲突”的范畴。 如果按此标准计算,通过这套昂贵的软件,这26家公司,大公方面就可以至少收取2.6亿元以上的系统软件费用。而按照一般行业标准,正常业务中的评级报告收费应为25万元人民币左右。两者相比,差距着实令人咋舌。 “一个咨询软件就能卖千万,太黑了。一个评级报告也就二三十万,比较简单的项目甚至十万就够了。”一位评级行业分析师言语之间仍在感慨,“评级行业作为中介机构,总体来说收费是不高的。一个项目一只债券,评级的价格多年来几乎没变过,即使另外附加一些追踪评级类的收费,但是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来说,都是小钱。” 多位行业内从业人士和企业人士都告诉《等深线》记者,大公资信的评级业务较为激进,过往出现过在承接评级业务时,向企业做AA+评级承诺,但承接业务后,告之企业资信不够,如果购买软件,则可以进行调整的情况。“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想要高评级的企业,只能妥协。” 这些昂贵收入的分配,不仅在母公司层面,也隐秘而辗转地在个人层面分配。开发这套系统的大公数据设立于2014年,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的结果显示,2014年3月5日,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集团”)实缴出资2550万元,作为大公数据第一大股东持股51%。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即是德明弘鑫。认缴出资2450万元,持股49%。 《等深线》记者查询的法定资料显示,德明弘鑫的大股东,为关建中,其个人持有该公司62%的股权,但并未在公司中担任任何职务。德明弘鑫的法人是武建平,总经理为关婷月。 德明弘鑫的其他三位股东分别为北京明德华安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18%;北京仕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12%;另一位自然人股东武艳,占股8%。不过,北京明德华安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仕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法人同为武艳,但是经过对股权结构的层层穿透,实际控制人仍为关建中。 关建中是“大公系”的实际掌门人,他出任大公系中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还大打“本土牌”,力主通过中国评级机构,夺回掌握在欧美评级公司中的话语权,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不过,《等深线》记者了解到,给大公方面带来丰厚收入的大公数据,从去年开始,便开始压缩人员规模。2016年时,大公数据的正式人员配置为171人,经过压缩,其正式人员配置数降至82人。 同时,关建中个人持股62%的德明弘鑫也陷入“涉税问题”中。《等深线》记者确知,2017年,德明弘鑫接到了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地方税务局的处罚通知,被处罚的缘由是“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其逾期的时间为130天。 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在2017年,北京市证监局即在检查之后指出了关联公司往来款项问题。在《关于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监措施的决定》中,北京市证监局明确提出,“大公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大额往来款,财务独立性不足”。 “一般来说,评级机构的母公司可能会开展一些其他业务,这在行业内是正常的。但是在持牌的评级机构中,咨询业务是被监管禁止的,因为咨询会有出谋划策的过程,如果一个评级机构在教企业如何提高评级、如何进行包装,那这个行业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从何而谈。”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向《等深线》记者表示。 而据多名内部员工透露,目前大公的员工正在排队离职中,集团已停止招聘。大公评级的离职率本来就很高,2017年离职人员有98名,入职人员仅65名。 利益“黑箱” “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软件,但是从未要求大公提供任何服务,我们也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为了提高评级而额外支付的成本。”一位评级行业分析师告诉《等深线》记者。 根据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2017年全年,评级机构共对332家发行人做出评级调整,正面调整为270家,其中大公资信正面调整家数占本机构存续家数的比最高,为14.04%。 “更高的外部评级对企业来说总归是好事,比如AAA级债券利率大概在4.5%到5%这个区间,AA+大概在5.5%到6%这个区间,评级越高融资成本越低这是事实。”前述评级机构人士坦言,AA级及以上的外部评级对一些企业能否通过发债进行融资,也算是一个必须的“门槛”。 根据发改委的要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城投企业,每年发行企业债券不超过4只,地级市所属城投企业每年发行企业债券不超过2只;经济总量较大、综合财力较强的百强县(县级市)所属县域城投企业,每年发行不超过2只企业债券。但是,债项级别为AA及以上的发债主体(含县域企业),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对那些资质一般的企业来说,想要突破这个限制,调高评级就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了。”前述评级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根据中证登《质押式回购资格准入标准及标准券折扣系数取值业务指引(2017年修订版)》, 主体评级在AA级(含)以上是债券入库开展回购的必要条件。因此,AA-及以下级别的债券无法满足入库条件,投资者要求更高的票面利率。 一位银行金融市场部工作人员坦言,“我们现在进行债券投资时,企业信用债一般要求在AAA、AA+才可以,这是硬性指标。” “近些年觉得城投债业务好,评级机构收入又紧张,因此把整个城投债标准放松,然后多做城投业务,但城投确实风险低,当时在大公评级就是这么做的。放松金融机构的标准,几家主流机构都是这么做。”一位曾在大公供职的人士表示。 据介绍,国际三大标普、惠誉、穆迪也是这样的操作手段,也是基于对这个行业风险信用风险的判断,谁的风险低就放松哪一部分。 但如此操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评级本来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能这两年谁好了你就调这样的话,最后发现级别就都上到AA、AA+、AAA了,AA以下没有了,造成评级虚高和泡沫。 根据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旭的统计,从发行数量上看,年初到8月中旬这段期间内,主体评级为 AAA、AA+、AA、AA-、AA-以下级的信用债发行只数依次为1797只、1258只、813只、57只、11只。很显然,发行量在AA-级出现了明显的跳降。“AA级以下主体的发行难度相较于AA级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发行量明显降低。” 一位接近大公资信的行业内人士坦言,“调整评级时,如果商定了要AA+评级,评级机构就直接用AA+的模型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报告也直接按照AA+的内容去写。有些企业在分析师们看来不够到AA+,但是领导任务压下来了,分析师只能去想方设法调整。” 来自Wind和光大固收研究团队的数据显示,2017年初至2018年8月17日,大公评级的上调率为19.16%,处于银行间各评级公司的首位,且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信用利差检验也凸显出个别评级公司虚高的问题。AAA级的利差均值中,大公评级超过了其余所有评级公司,达到为143bp,高出第二名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新世纪”)约30bp。在AA+级组别中最高的仍为大公评级,其利差均值为325bp,高出第二名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金诚”)17bp。 隐含评级数据也可以作证上述数据,在全市场的可比样本中,大公评级给出的评级结果平均高出隐含评级0.88个级别,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仅仅高出0.67个级别。 事实上,大公资信作为外部评级机构,早已在券商等债券相关环节方“声名远播”。 “现在的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评级部门,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主要依靠自己来评定资质,但是会取‘孰高’,比如市场和评级不认可的我们坚决不投,他们认可的我们会再进行删减。2015年之前大公资信也可以,但是现在我们主要看中诚信和联合资信。”一位大型券商内部人士告诉《等深线》记者。“如果一家债券投资公司完全依靠外部评级来做判断,那说明这家公司水平太差。” 他坦言,对于企业资信,金融机构通常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评级只是辅助作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主要负责提示突发性的风险。“外部评级对企业来说,面子工程的意义更多,有的则是因为机构准入门槛问题。由于监管层对债券发行做了信用评级上的要求,评级过低的债券不能顺利发行,信用评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迎合监管的需要。不过,不同评级的债券在融资成本上确实还是有所区别。评级高了,还是能多吸引一些融资的。” 不过,尽管名声如此,但是大公资信的收入,却年年攀高。2014年,大公资信营业收入2.03亿元,净利润5257万亿元;2015年,大公资信营业收入2.67亿元,净利润达到8133万元的高峰,营业利润率为 32.22%;2016年,营业收入有所下滑降至2.28亿元,但净利润暴跌至2798万元,相当于2015年的三分之一;2017年,大公资信营业收入2.64亿元,净利润上升至6400万元,营业利润率为27.13%。 前途未卜 然而,对于评级行业乱象的整治问题,本次监管层发出的整治信号早已有之。但是,大公系和他的掌门人关建中,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早在2015年9月,证监会组织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证监局联合沪深交易所、中国结算、证券业协会等对取得证券资信评级业务许可的全部7家证券评级机构开展了现场调查(此后2017年、2018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现场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行业普遍存在问题。北京证监局依法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责令公司追究责任人员;天津证监局依法对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2名相关负责人进行监管谈话;上海证监局依法对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对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2名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深圳证监局依法对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监管警示函,对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 当时暴露出的问题包括:证券评级机构对同一类对象评级未采用一致的评级标准和工作程序;评级过程中使用的评级方法、模型与其披露的评级方法、模型不一致;证券评级未进行尽职调查或者未按规定进行尽职调查;评级委员会未按规定要求和业务流程进行评审、决议和确定信用级别;未建立复议制度或未按规定开展服役工作;流失未按规定及时出具定期或者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未按照规定勤勉尽责地开展跟踪评级;受原委托评级机构未按规定公布未被发行人采纳的评级结果;未按要求管理证券评级业务档案或业务档案不完整。 曾几何时,大公资信的“掌门人”关建中公开呼吁称,中国应在评级机构资格认定方面形成更为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在评估机构的规模、人员素质、评估技术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然而十年时间过去,将我国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收入囊中的大公资信,却开始对行业自律规范“视而不见”了。 这9张牌照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证监会认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保监会认定的保险公司投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批准的欧盟评级牌照;香港证监会批准的香港评级资质。 如今,大公系的业务,几近停摆。 “这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的客户量激增,很多大公资信的客户都自己跑来希望我们承接他们的业务。”一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的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但有些客户我们并不想接,比如此前他们在大公资信的评级能到AA、AA+,但是在我们这里AA的评级都不想给。” “债券评级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评级机构出的报告有价值是因为机构有公信力。如果机构自砸招牌、公信力受损,那么评级报告的价值就约等于零。即使一年后恢复业务,也会元气大伤。” 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陈悦竹表示。 “双重处罚加之负面舆论基本等于对一个评级公司判了‘死刑’。首先,处罚导致部分业务暂停,而评级工作是有持续性的,如果中途更换了评级机构,因为更换成本高,后面再换回原先评级机构的可能性较小;其次,处罚及负面舆论导致市场对大公信任下降,即便后面过了处罚期,因为市场的不认可,发行人也不敢选大公。” 债券在线资深研究员胡莉表示。 [详情]
大公国际受罚不足一月,央行证监会发文力图结束多头监管之弊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来源:澎湃新闻 在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做出处罚不到一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以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的统一监管。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2018年第14号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围绕着逐步统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业务资质,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进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内部制度,统一评级标准,提高评级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公告》发布肯定是一个好事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系讲师钟辉勇告诉澎湃新闻,评级机构实行的是多部门监管,每个部门的标准还不一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的监管部门有央行、发改委和交易商协会,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则是证监会负责监管,每个部门的标准不完全一致。这会带来两个市场里面看起来相同的评级结果,里面的信息可能也不相同,因此统一评级标准有极强的积极意义。 此前一个月,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爆发了一桩丑闻,信用评级机构的“看门人”功能受到广泛质疑。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证监会在检查中发现,大公国际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交易商协会的公告指出,2017年11月到2018年3月间,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钟辉勇此前向澎湃新闻分析称,上述大公国际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行业中普遍存在。 近几个月来,中国债券市场违约进入高发期,违约主体不乏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这令国内债市的评级弊病也随之暴露。 根据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二季度新增5家违约发行人,评级机构在发行人违约后大跨度下调级别,基本都要违约后才会有级别调整,丧失了评级预警的效果。 《公告》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以及相关分支机构和自律组织有权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通过现场、非现场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和自律调查,必要时可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联合调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或自律规则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自律处分;同时,将建立健全评级监管及自律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并将逐步统一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以投资者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 此外,《公告》还对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和业务制度,防范利益冲突,统一评级标准,保证评级质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详情]
自吃到来自证监会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史上最严“双料”罚单后,大公国际受到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一段时间以来,大公的裁员传闻时有传出。今天,券商中国记者在大公国际办公楼实地确认了大公裁员的消息。 民营评级机构明星大公国际,是会就此陨落还是会依然闪亮? 今日中新经纬报道,大公国际已开始大规模裁员,目前已有近百名员工被人力部门“谈话”要求主动离职。另有多位其他评级公司的人士称,近期有不少来自大公国际的人员跳槽到了其他评级公司。 一位大公内部人士称,公司出事以后,大家本来已经人心涣散,期待着领导能打打气聚拢一下人心,但是结果让人失望。“关总(大公董事长关建中)表现出的是不想承担责任,纠结于这次被罚背后的阴谋,也不重视我们员工的感受。” 据他称,大公加班无偿,一直以来的待遇在评级行业也不算高,员工普遍留存时间不长。受罚以后,大公对内宣布裁员、办公区撤租,加速了员工离职情况。 大公内部人称“两周前开始裁员” 有大公国际员工对券商中国记者称,两周前公司开始裁员,公司千数来人中,已经走的加上要走的,可能有半数了。 根据中新经纬报道,大公国际的大规模裁员中,已有近百名员工被人力部门“谈话”要求主动离职。 而在大约20天前的8月17日,大公国际因缺乏独立性、上报材料存在不实,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开出两大罕见严厉的罚单,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这一年大公不得承接新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还需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当时,一位曾在大公任职的人士从业务角度分析,认为这次处罚的影响“比较严重”。除了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业务暂停一年外,由于业务有黏性,所以不只丢一年客户这么简单,这个不利影响会持续很多年。 其他评级公司接到“大公人”面试增多 同时,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其他评级公司的人士了解到,近期有不少来自大公国际的人员跳槽到了其他评级公司。 “最近来我们这里面试的评级分析师多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来自大公国际的。就算大公国际自己不裁员,因为被暂停了一年的评级业务,大公国际的业务量骤减,公司不少员工也会自己主动跳槽离开的。”北京一评级公司人士说。 办公区已经撤租一层楼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大公此前租用了鹏润大厦29、30、31层共计三层楼,不过目前30层已经退租了,员工集中到了29楼和31楼。 记者晚上大约7点到达时,29楼办公区的灯光已经相对较暗。夜里负责守门的人则称,里面尚有人在加班。“这里加班是常事,现在好多了,以前经常有人半夜一两点走不了的。”该人士称。 记者随后到达31楼,与记者一同上楼的一位女士拿着便当,刷卡走进了办公区。向左望去,办公区比29楼要有人气,也要亮堂得多。据大公一位内部人士称,现在31楼加班的人较多,30楼撤租以后,“留下的爱加班的人都集中到了31楼。” 暂停一年评级业务影响有多大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在没受处罚事件影响之前,其评级业务在业内的市场份额占比居于前列,接近20%左右。根据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大公国际被暂停一年证券评级业务和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这对大公国际的核心主业——评级业务来说,打击颇大,也会牵连其他业务受影响。 一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所谓暂停评级业务,是指一年内大公国际不能新增和续签针对债券发行人的评级服务,但对于仍在合同存续期内的业务,如跟踪评级,大公国际仍可按照合同规定履约。 不过,对评级公司来说,存量的跟踪评级服务收费相对较低。“从行业平均定价水平看,针对债项跟踪评级的费用一年约在5万元左右,每年收取;发行人主体评级10万元左右,有效期1年;新发行债券的首次债项评级为15万左右。”一评级机构人士表示。 除了对业务暂停期内经营有影响外,不少评级业内人士分析,即便一年后大公国际重新恢复评级业务,未来大公国际的业务发展也会前景不明朗。 “我觉得被罚这件事对大公国际影响还是挺大的,当年远东资信也是因为部分债券业务被监管暂停,导致业务萎缩严重,最后即便有国开行接手,近几年的市场占有率也一直比较低。”上述北京评级机构人士称。 远东资信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根据早年间媒体报道,2006年,福禧投资因违规拆借32亿元上海社保基金,用于购买沪杭高速上海段30年的收费经营权的丑闻被揭露,导致主要财产遭法院冻结,10亿短融券投资者直面偿付风险,彼时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一次性将相关的福禧债降到C级,成为中国首只垃圾债券。突如其来的大幅降级给市场各方带来剧烈影响,尤其是评级公司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损害。受此影响,远东资信被监管部门暂停了相关债券的评级业务,远东资信业务萎缩严重。 不过,根据中新经纬报道,大公评级内部人士爆料,在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称还要开发新产品,并称新产品“未来前景广阔”。 大公国际此次被罚消息公布后,大公国际官方发布声明称,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并将继续坚持走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客观、公正、独立的评级原则,坚持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推进评级模式创新,坚持积极推动国际评级体系改革。 前总裁说了这些真心话 近期,已经离开大公国际18个月的大公国际前总裁宋杰,看到大公受罚后,向大公国际的董事长关建中写信称:“大公”二字依旧闪亮。他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信中所写,都是真心话。 他在信中称,对关建中这位大公国际的领军又爱又恨。 “我是从2009年加入大公,于2017年1月正式离职,这8年我见证了大公最为辉煌的发展历程,人数由百到千,办公面积由千平到万平,从国内评级到国际评级,从学习三大到敢于亮剑,从单一评级到集团化运营,作为一名民营企业独自挑起民族品牌大旗在同行里绝对算是特立独行。” “没有外资背景的支撑,没有国有背景的背书,您自己掏腰包联合美国、俄罗斯评级机构组建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聘请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四国前政要奔走世界宣讲中国评级,只有一个目的——呼吁中国在世界的评级话语权。” 他在信中,也指出关建中的问题: 1、过于专注于评级研究导致脱离市场,使您的决策有一定滞后性。 2、您不是个老板更像个学者,哪有每天自己钻在评级研究中做管理的,成天对内对外都是科研、原理、思想,至少应该因人而异、用人之长啊。 3、耳朵太软,宁信其有的风格成就了多少不良风气,结果变成做事的人越做越累,做得越多罚的越多。 4、回归本质,我知道您的高风亮节,但中国的评级话语权不是一日之功,信用信息消费模式的创新引领需要夯实基础,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评级变革尚需努力。 并坦承,员工也需要诗和远方:每个周末都拿感动开会不现实,期待员工坚持兢兢业业、早出晚归的结果是让员工发觉自己都不如楼下饭馆小二赚的多后,迟早会崩溃,他们要诗也要远方。 宋杰称,坚信大公过去20多年的沉淀不会就此抹去。过去二级市场对于大公评级的客观认可,同等评级下接近30bp-50bp的优势是绝对的市场化行为。近万亿规模的债券配置仍然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辅助、需要评级思想的不断创新去引领,而委托评级的放缓恰恰给了主动评级的机会;从股票的市值管理思考如何形成更有意义的债值管理是一个方向;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和其背后的发行主体以及机构投资者巴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是否会存在监管要求双评级的可能性,对此也需要思考,“过去18个月我组建的队伍随时愿意无条件回归,可以肯定有此情结的绝不止我一人,当然前提是您需要改变。记得早年在大公曾经有句玩笑话叫‘剩者为王’,我们不妨先行忍耐,坚持到最后才能有机会拥抱未来。”[详情]
大公评级开始大规模裁员,半个月前遭监管处罚暂停业务一年 来源:中新经纬 就在半个月前,证监会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评级开出两大罚单,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和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31层还剩下三分之一的员工,很多人都是3个人共用两张办公桌。”他同时强调,由于人力部门要求员工“主动离职”,因此员工并不会得到离职补偿。 “公司业务被暂停一年,分析师基本上就废了,没有项目来历练,一年后想跳槽也跳不了了。”大公评级一名分析师透露,他目前已经顺利在新公司入职,还有好几名同事也拿到了offer,目前正在走离职流程。 “好在大公被认为是评级业的‘黄埔军校’,虽然这次出事了,但是对于员工的素质,市场还是认可的,跳槽并不难。”上述分析师补充说。 上述业务经理指出,尽管办公区域已经这么拥挤,但公司并没有打算裁掉“970项目”的相关子公司人员。所谓“970项目”,指的是大公评级承诺可以给一些民企上调级别,前提是企业必须购买大公评级的产品:一套价格为970万元的数据管理系统。 也因为此,大公评级近年来屡屡踩雷,多只被大公评为AA级以上的债券出现违约,包括16弘债02、16长城01以及16凯迪债等。 交易商协会的公告也指出,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到处罚后,大公评级曾在官网公告中称,大公资信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但据大公评级内部人士爆料,在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称还要开发新产品,并称新产品“未来前景广阔”。 截图来源:大公评级官网[详情]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对大公国际的处罚,再一次让关建中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违规收取受评企业咨询费用等,大公国际遭证监会处罚;曾给原铁道部AAA评级遭受质疑 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和关建中正处于漩涡之中。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分别暂停了大公国际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一年。8月17日,大公国际在官网公告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整改。大公掌门人关建中目前未对受罚做出直接回应。 这家曾称要走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评级机构,在国内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风暴中被重罚震动了金融圈。这是关建中执掌大公的第二十年。二十年间,他和大公曾经历辉煌,也曾屡屡陷入争议中心。 从最年轻处长到大公总裁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起步于1992年,由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核心人物是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审计室主任刘继忠,当时在航空航天工业部财务司任职的关建中亦是大公筹备组的一员。 也正是在1992年,毛振华创立了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朱荣恩创立了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中诚信、上海新世纪与大公国际后来都成为国内信用评级领域的主要机构。于是在一些语境中,人们会将1992年称作中国评级业的元年。 如果比较关建中与毛振华的履历,不难发现两人在经历上偶有重合的时代色彩。毛振华在24岁时被提升为海南省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他最终选择下海经商,是有感于“在庞大的公务员体系里,我是大单位里的小干部,拍不了板”。关建中曾是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处长,他接任大公国际总裁是在1998年5月。在此之前,他留在体制内,但并不安于斯。关建中后来在采访中说,自己彼时“想超越当时的一些环境限制,做一些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 他牵头组建了中航技投资公司,并获批赴美国华尔街设立投资公司。1993年,刘继忠访问美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学习国际评级同行经验,亦是通过了关建中的运作和斡旋。 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后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战略改变,下令已运作三年的美国投资公司撤回。关建中决定真正脱离体制,进入大公。 大打“民族牌”的野心 在2011年央视的《面对面》访谈中,被问到为何当年下海选择了评级行业,关建中将这个行业称作“一个金融领域的战略制高点”。他依据自己在美国工作时的见闻,认为评级机构起着发放进入资本市场通行证的作用,足以呼风唤雨。而评级在中国作为新生事物,对关建中来说“可能符合我的性格,就是挑战一些事情,要去做”。 他与所有抱持野心的人一样,天然渴望向上走。“当时我在世贸89层,看着汽车就这么点大,当时真有一种征服纽约的冲动。”这是他在早年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自己在美国时的一段感想。后来关建中卖掉在北京的房产,用卖房的钱从刘继忠手中接过了大公国际。 关建中时代,大公国际首先在1999年与穆迪建立了为期三年的技术合作关系。关建中在《面对面》访谈中称,对大公而言与穆迪的合作是“借船出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统学习技术之外,更显著的意义在于借助穆迪的声誉将大公迅速推向了世界。 在三年合作结束后,关建中放弃了穆迪提出的与大公合资的构想。彼时国内评级机构不乏走向合资的例子:2006年穆迪买入中诚信49%股份,2007年惠誉收购联合资信49%股权。关建中的坚持独立,被猜想为或许有他掌握主导权的需要。一名接近大公国际的人士告诉记者:“大公管理就是一言堂,落实关的全部要求。这也是为何后期新来了很多管理层,都是比较会讨关的欢心,但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能力。” 关建中需要找到带领大公突围的核心方法。在大公国际官网的大事记中,2006年6月这个时间点对应的“首次确定大公民族品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被放大字号突出,彼时关建中发表了署名文章《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再认识》,提出信用评级业“是信用时代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责任”,号召扶持行业发展并进入国际市场,“努力培养具有成长潜力的信用评级机构”。 呼吁政府支持此后常常被关建中提及。在2011年《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中,关建中称大公因为非政府出资建立,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明确支持意见,并表示需要国内提供明确的政策与政府部门的认可,因为“中国评级机构的崛起将能够保障中国债权国的利益”。 给原铁道部AAA评级曾引发质疑 2009年,大公发布中国第一部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方法,次年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后者在大公国际官网上被描述为“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 而早年让大公引发公众关注的,还有大公给出的颇具争议的评级结果。 2011年8月,原铁道部发行200亿元人民币90天超短期融资券。大公给予原铁道部AAA的主体信用评级,高于其对中国AA+的主权信用评级,引起社会的关注与争议。彼时的原铁道部正处于“7·23”动车事故的漩涡中。 大公之后解释对原铁道部给出的评级,称对原铁道部评级与对中国主权评级属于不同范围的评价,且原铁道部属于公共事业型公司,有政府财政支持,偿债能力不会受影响。大公对媒体表示,信用等级是对发债主体偿债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价。“7·23”动车事故属于原铁道部生产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管理问题,其所造成的损失不足以对其债务偿还能力产生影响。 此外,大公在同时期还持续下调美国的主权评级至A,低于其对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特别是城投债给出的评级,也低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给出的结果。 有舆论声音认为,大公是在“搅局”。《面对面》访谈中,关建中说:“也可以说是搅局吧。因为我们新的评级的观点、新的评级的结果跟他们是有差距的。” 关建中所谓大公与美国评级机构评级观点的差异,据他日后的文字表述,在于西方评级方法与意识形态挂钩,而大公更关注财富创造能力与偿债来源组合衡量的偿债能力。关建中在2014年一篇署名文章中提出“西方评级方法完全错了”。而他的大公方法,亦面临难以检验的质疑。 正是在大公给出原铁道部高评级与降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这一年,外界对大公与关建中的疑虑有过一次爆发,起因是关建中获得央视2011年年度经济人物的提名。入围理由中多次强调了关建中关于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理念。 消息一出,当时已淡出中诚信经营活动的毛振华发布多条微博,评论“央视挑战基本常识”、“普及常识比制造噱头重要”。当年年度经济人物评委信中利董事长汪潮涌与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亦发文反对关建中的提名。潘石屹、许小年等先后转发了上述帖子。最终,关建中未获评年度经济人物。 评级同时收取高额咨询费被证监会处罚 大公国际近日受到监管处罚,有业内人士认为,暂停业务将对大公国际造成重创。 在此之前,大公曾有评级行业“黄埔军校”之称。据大公国际研究院前任院长金海年不久前的说法,“中国主要的评级公司都有来自大公的人员,许多是技术研究骨干和管理骨干”。 一位已从大公离职的分析师告诉记者,大公国际在2017年或说2016年前,整体环境是不错的,“分析师清一色全球500强留学硕士,国内毕业的也都是数一数二的名校,知识基础扎实,学术氛围浓厚,集中于1985-1990年出生的员工整体素质都不错,多数人很靠谱,因此整个团队进步速度也很快”。 这名分析师说,其印象中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前后,集团整体扣绩效现象过于严重,“我记得曾出现过数个月分析师人均工资3000-4000元的情况”,加上部分管理层因为对关建中的管理意见较大而离开,研究院人员规模从超过200人缩减至半。公司内产生了恐慌情绪,从而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恶性循环,“那个时候只有人力部门最忙,每天都在处理离职和入职的工作”。 记者查询裁判文书网发现,大公曾多次陷入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纠纷中,时间跨度至少从2013年起,案由多为大公离职员工要求大公支付工资差额与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媒体报道称,关建中在办公室里有一幅书法,上书:诚信天下。如今,左手评级,右手咨询,“买卖评级”的曝光让大公从诚信二字上重重跌下。 “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这是证监会发现大公存在的问题之一。证监会对大公国际采取责令整改监管措施。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处罚中表示,大公评级及相关从业人员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大公评级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提供的多份文件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每家评级机构其实都多少涉嫌大公的问题。一些评级公司销售人员公开吆喝要级别与我私聊的事情不胜枚举。这是整个市场的乱象,大公只是第一个倒下的。”前述接近大公的人士表示。 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zhuyueyi@xjbnews.com[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29日,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总裁,现华科金控(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杰,致信大公董事长关建中。 摘要:宋杰表示,大公内部管理的确存在问题,员工收入责任担当不成比例,董事长关建中像学者而不像领导。愿意带领团队回归大公,但前提是,关建中必须改变! 致关总:“大公”二字依旧闪亮 关总: 上周五,大公被监管部门处罚的消息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手机的刷屏让我自己都没办法选择忽略,其间不断有电话信息进来,有对本人表示关心的,也有想从我这里询问具体细节的,甚至有几个大公老同事直接询问我是否跟此事有关系。换正常人来讲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沉默,就像18个月前我递交辞职报告一样,无论后来有多少关于我和您的是非传说我都选择了缄默。如果问我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每一个关于大公的问题都不是可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既然说不清又何必自寻烦恼…… 上个周末井不平静,期间不断收到朋友们发来的大公给央行主管领导的信件,看到陆续有自己过去多年熟悉的机构、朋友都开始站出来表达个人观点,有莫名的感同身受,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煎熬,因为如果说在所有大公人心目中评选一个过去十年在大公体系中最受恩宠被重用的人,那我一定毫无悬念的当选。人说成功来的太快不是好事,真的不假。在大公沉淀的8年,从个市场小兵到总裁也算是奇迹了,8年中无论市场、人事行政、公共关系还是最后的管理我皆有参与,只可惜自己的离开太过匆忙,以至于很多员工还没缓过神来,留下的可能更多是别人的人云亦云和您对我的恨吧。 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我开始特别能理解它的意义。曾经我认为您不会对外去过分批评我,因为否定我就是对您自己最大的否定,但哪知道我的离开会给您带来如此之深的影响,以至于在过去的18个月从来没有间断过对我的各种版本的评述。直到前几日由于业务关系在和一个您的老朋友寒暄时仍然得知您始终没有真正原谅我。所谓员工离职了、业绩下降了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都会被误会是我在背后捣鬼,就连这次监管的处罚我也难逃这口黑锅,可能在这一切误解背后只有一句话可以解释如果让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平凡成什么样子? 借此机会,我也想就目前舆论或媒体所掺杂的各种真假言论客观地从自我情怀上有一个表述,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想还原这所在我眼里的大公学校和那批尚在求学或已然毕业的大公学员,当然还有您这位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校长。 我是从2009年加入大公,于2017年1月正式离职,这8年我见证了大公最为辉煌的发展历程,人数由百到千,办公面积由千平到万平,从国内评级到国际评级,从学习三大到敢于亮剑,从单一评级到集团化运营,作为一名民营企业独自挑起民族品牌大旗在同行里绝对算是特立独行。 没有外资背景的支撑,没有国有背景的背书,您自己掏腰包联合美国、俄罗斯评级机构组建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聘请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四国前政要奔走世界宣讲中国评级,只有一个目的——呼吁中国在世界的评级话语权。从低调联合某高校成立信用学院,每逄周末安排大公技术大牛去为学生义务进行专业辅导,提供各类岗位给学生进行实习,这种付出效果显而易见——第一届学院学生就业率100%。联合55所高校成立信用教育联盟,希望由此推动整个国家的信用教育水平。为了在评级方面提前匹配国家发展战略以一己之力撬动亚洲各评级机构进行深度交流合作,率先在博鳌论坛成功举办亚洲评级论坛分论坛······诸如此类凭借情怀与责任以一己之力而做的大事要事确实不少,我就不一一赘述。这也就不难理解大公为什么会经常被人误解为国资背景,因为大公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做了太多本该国家去支持投入的事情。 说到大公人,从市场到评级再到管理,在千人规模时也继续保持相当严苛的入职条件。对于一家重研究的机构,近80%的硕士研究生,30%的博士博士后们,在这里学历不能说明一切,清华北大毕业生一点都骄傲不起来,牛津哈佛也一样要以报告质量为标准,科研报告才是核心竞争力。说起离职率高的确不假,说大公是北京的黄埔军校我一点都不脸红,放眼看看围绕债券市场的各大板块,评估、担保、审计、券商、银行、资管······哪里没有大公人的身影,在大公工作一年只要愿意跳槽工资翻番是最基本的待遇,这是市场对大公人的认可。 编者注:收入与责任担当不成比例 换个角度看看,监管部门规定一份评级报告不低于25万的标准从10年前就有了,同时比照其他链条,每年上千万的承销费,破百万的评估审计费。而拥有间接影响发行资格、对发行成本如此重要的评级机构却拿着如此低的费用又怎能不掉链子,评级机构的工作真心不好干。发行人付费模式决定客户是我们的上帝,但最终我们需要揭示上帝的问题,这是一个矛盾。市场人员是评级的矛,攻城掠寨是本,对外自掏腰包求客户求渠道,飞机加高铁争分夺秒只为签下一单没想到才是噩梦的开始,客户的各种不合理要求,时间的要求、结果的要求就像唐僧的紧箍咒任由你再能万千变化日行千里又如何,因为在同一屋檐下的分析师是盾,他们必须要遵守公司的防火墙制度,哪怕市场是亲人也爱莫能助,有谁见过在同一屋檐下有这么两拨可爱的人时而剑拔弩张为自身所代表的立场拍案而起,时而把酒高歌一笑泯恩仇?“大公24小时”记录了他们的点滴,我也曾有幸带领这帮可爱的人进行全国路演、开展投融资服务论坛、举办“奔跑吧大公”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大家彼此理解、互相感动,但这只能解决一时却无法治本。纵然关总绩效给你们200分也解决不了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评级行业的整体收入和围绕债券服务生态的其他机构在收益和责任担当上极不成比例的现象仍然存在,让市场人员怎么来拓展渠道维系资源,让分析师们如何愿意始终加班加点、主动承担技术研究,当分析师去进场访谈时发现其它的中介机构都是五星酒店而自己只能入住快捷酒店时让他们如何坚守底线,内心不出现丝毫委屈,接受企业的招待不对,接受市场人员的援手也不对,不去拒绝就更不对。当然大公自身肯定有自己的问题,但往往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编者注:员工不仅需要信仰,也需要钱 尊敬的校长,从2017年1月21日发给您的最后一条消息至今已有500多天了,还是那句话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离开了您,我也不会有对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到理解。我在过去的日子里一点不比您好过,创业该走的弯路我都走了,很多人都说我和您特别像,尤其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像呢?可能对认定的事情太过于执着,情商都太低了,外表看似强悍内心都太善良了,典型的嘴硬心软。山西人所谓的“抠文化”,于您而言,我更理解为是一种艰苦朴素,公司发展到今天您也算倾囊而出了,所谓的绩效扣罚、工资不高、奖金几乎没有的确是实情,这我都很理解,但也想斗胆第一次正面有个评述,至少我敢说过去十年除了您自己要真说谁最了解您我至少应该排前三吧。 1、过于专注于评级研究导致脱离市场,使您的决策有一定滞后性。 2、您不是个老板更像个学者,哪有每天自己钻在评级研究中做管理的,成天对内对外都是科研、原理、思想,至少应该因人而异、用人之长啊。 3、耳朵太软,宁信其有的风格成就了多少不良风气,结果变成做事的人越做越累,做得越多罚的越多。 4、回归本质,我知道您的高风亮节,但中国的评级话语权不是一日之功,信用信息消费模式的创新引领需要夯实基础,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评级变革尚需努力。 所有大公人都认同您的理论,但无法接受现实的残忍,因为彼此的标尺不一样,曾经我也不理解但今天我渐渐懂了,每个行业的发展及完善都需要不同的时期有人去主动肩负,乃至被误解,甚至是牺牲。不是所有员工都能知道您把钱用在了世界评级集团的建立、专家顾问的聘请、海外机构的设立,包括过程中被国外机构欺负设障所花的冤枉钱,您也不能因为自己很清楚自己所做的无愧于心就可以无视现实、自我催眠。每个周末都拿感动开会不现实,期待员工坚持兢兢业业、早出晚归的结果是让员工发觉自己都不如楼下饭馆小二赚的多后迟早会崩溃,他们要诗也要远方。 编者注:愿意带领团队回归,但关建中必须改变! 我坚信,大公过去20多年的沉淀不会就此抹去!过去二级市场对于大公评级的客观认可,同等评级下接近30bp-50bp的优势是绝对的市场化行为。近万亿规模的债券配置仍然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辅助、需要评级思想的不断创新去引领,而委托评级的放缓恰恰给了您主动评级的机会;从股票的市值管理思考如何形成更有意义的债值管理是一个方向;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和其背后的发行主体以及机构投资者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是否会存在监管要求双评级的可能性,对此我们也需要思考。过去18个月我组建的队伍随时愿意无条件回归,可以肯定有此情结的绝不止我一人,当然前提是您需要改变。记得早年在大公曾经有句玩笑话叫“剩者为王”,我们不妨先行忍耐,坚持到最后才能有机会拥抱未来。 我坚信,“大公”二字依旧闪亮! 您的学生 宋杰 2018年8月21日 宋杰简介 根据资料整理,宋杰于2009年加入大公,2017年1月正式离职,离职前曾任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总裁。 2016年创办华科金控(深圳)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华科金控(深圳)有限公司简介: 华科金控是一家专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咨询业务覆盖债券融资、非标融资、财务顾问、跨境金融服务等。 成立时间:2016年09月26日 法定代表人:宋杰 注册资本:1000万元[详情]
大公深陷“买卖评级”丑闻 大公研究院前院长揭秘真相 ■金海年 8月17日,曾被业内誉为“评级行业黄埔军校”的大公评级,正深陷买卖评级的舆论漩涡。大公先后被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处罚,而后各种报道和评论,让我这个曾经的大公人五味杂陈,有些感想不得不发。 我曾经负责大公的研究院超过两年,与大公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直接接触共事,范围包括主权评级、地方政府评级,和企业评级的标准方法研究;曾经历了大公最辉煌的时期,与一百多名研究员和一百多名分析师朝夕相处,其中的好事坏事都有感触。 更重要的是,作为了解部分大公历史和真实情况的过来人,看到各种报道、评论真真假假、形形色色,和看其他热点新闻感受不同。因此不了解情况,是与公众一起看新闻、猜真相、发感想,而这一次是真的了解情况,而且已不在此山中,可以客观冷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媒体、公众和当事人的不同反应,由此触发了我对这些反应的思考。 第一,事实、媒体报道及公众认知的差异。 大公评级流程出现商业勒索、搭售软件,因而影响了评级的公正性,导致了评级结果的不准确,这是事实,也是监管部门处罚的核心。但由此引发对大公评级业务和之前历史事件的陈述和分析,就往往不那么准确了。 这是我的感受之一,即人们一发现某人犯了错误,就一无是处,从来都是坏人,这太极端了。能理性全面看到自己或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历史和今天,不极端,才是社会成熟起来的表现。 第二,真实的大公。 大公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评级机构,创始股东是中航技、社科院、中国金融学会等几家机构,1998年以后才逐步变为关建中。当时评级机构几乎没什么收入,转出是无奈,接手说明企业家对中国改革开放大趋势的眼光和魄力。 大公的成长,一方面有中国债券市场自2007年开始快速增长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有关建中在关键节点的战略抉择:1999年在没有太多收入的困难时期敢于购买穆迪的技术合作,学习了美国先进的评级技术与经验;2002年又拒绝了穆迪的入资,发布了大公自主知识产权的评级原理和方法,保持了评级公司独立的评级技术这一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被质疑时,又及时探索主权评级这一不营利的业务;2012年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现时,大公又推出了地方政府评级方法;而后又拓展全球市场,虽然在美国市场准入遇挫,但获得了ESMA(欧洲证券市场)和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评级许可,也在伊斯兰金融市场有所涉及。应该说,大公在2013年之前,战略上是非常有远见而且成功的。 大公是中国评级行业的黄埔军校。大公率先成立了不营利的研究院,专门研究主权评级、地方政府评级和公司与项目评级的基础理论,研究三大评级机构的理论与标准方法,建立了独立于评级业务团队的数据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同时,由于承接评级需求繁多,但评级流程规范、评审严格(我在职的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评级数据(几万家企业连续多年的跟踪数据,当然与标普等更长期更大范围的积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评级人才,中国主要的评级公司都有来自大公的人员,许多是技术研究骨干和管理骨干。 大公的人事制度一直是个问题。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强项和缺点,大公一直以来的问题就是员工的薪酬福利体系。大公长期按低限给员工缴纳社保等,利用考核借口经常克扣员工工资,拿户口要挟员工等等,造成了大量的人事纠纷,也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 大公在早期评级方法、评级理论研究方面非常深入、科学,发现了许多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技术缺陷,做了许多自主创新。但后来搞出来XXX思想,在评级流程上发生了管理问题,导致目前监管处罚的后果,也有其治理结构缺陷和决策者个人缺点导致的必然性。 第三,关于处罚。 中兴事件仍未结束,与大公的问题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起因都是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缺陷和价值观问题;其次公司都有其发展的可取之处,绝非一无是处;第三,处罚都会波及到错误责任人之外。 因此我个人觉得,美国对中兴的处罚目前看来也有让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对大公的处罚是否也可以通过接管、改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让中国的评级行业有一个重新反省、重新思考、发挥其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作用的机会。因为买方付费都有评级“贿赂”的可能性缺陷,中国的第三方评级有着整体的问题和风险。但对比美国和欧洲等发达成熟市场,买方付费仍然是比卖方付费更有操作性的商业模式,仍可通过不断改革来避免其缺陷。 第四,关于原铁道部评级。 当年大公给铁道部评级给了AAA,而给中国的主权评级是AA,许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这是不同范围的评价。因为主权评级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对比较,是一国政府主权外债的违约风险的评价,因此是在全球两百多个经济体内的比较;而铁道部的级别是国内债券市场的风险比较,比如许多国内企业都有AAA的级别,难道铁道部就不能有?这不是与中国主权风险相比较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虽然当时发生了高铁事故,但偿债能力还是有保证的。不能简单地把事件的社会影响与偿债违约风险等同起来,还是要保持客观理性。 第五,关于中国和美国的主权评级。 当年大公给美国的评级还是比较全面的。2010年在大公首次发布50个国家的主权评级结果时,与三大评级机构有不少差别;但随后的一两周内,三大机构都先后修改了其评级结果,更加靠近大公的结果。三大机构对主权评级标准中有其统计和评级理论的缺陷,确实很难发现历史尚未起作用的因素,而且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中的负债特点与发达国家投融资结构方面的阶段性差异,也有些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不同理解,因此对中国的评级是有待商榷的。怎么也不能与塞尔维亚、韩国等有相同甚至更低的等级。但后来大公也犯了三大犯过的错误,无视美国的经济复苏,将民族情绪搅入本应客观理性的主权评级,对自身的品牌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公司可以是民族的,但评级不可以掺杂民族情绪。 中国现在正处于转折的历史关头,国内外许多事情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微观企业的危机。正如我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信用违约已经成为新常态,刚性兑付正在打破,但这些现象都是有规律的,信用评级正应揭示这个规律,反映经济起伏的情况,为金融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起到基础建设的支持作用。 希望此事件,能让评级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金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机构、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行业,有所思考,有所改进。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曾任大公国际研究院院长、诺亚控股首席战略官,现任清华控股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详情]
相关阅读: 评级与咨询挂钩:大公内设营销名单 涉及26家公司发债 披露大公“买卖评级”细节:31家发行人交钱就能改评级 他是中国最老牌的评级机构之一,长期肩扛民族大旗,一度被外界以为是国家的评级机构,但最近露出“真容”。 8月17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勒令大公国际停业整顿,暂停债券评级资格一年。 同日,证监会也发布公告,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8月20日晚间,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在其官微头条位置发布了一则提示函,提示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不断提升内部评级能力,审慎使用外部评级。” 另据财新报道,主管企业发债的发改委后续也会对大公国际作出同样处理。 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对大公国际的违规做法处罚远未结束。大公国际用24年建立了来之不易的信用,现在正在被不断放大的“污点”摧毁。 -01- 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的处罚都源自同一个原因:大公国际在评级业务中涉及典型的利益冲突违规行为,具体如下: 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 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 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 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上述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上述四条中,最严重的是第二条,这是典型的“买卖评级”,严重违背了评级机构中立的原则。 大公国际发布的处罚公告 其实,监管部门对大公国际的调查早就开始了。去年3月份,有市场成员向交易商协会匿名举报大公资信的违规问题,但当时未启动立案调查。 今年4月,交易商协会开始对大公国际进场调查。发现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国际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8月21日,《上海证券报》披露了更详尽的大公国际“买卖评级”的细节,称31家发行人交钱就能改评级。 监管人士称,大公评级此次受罚主因是大公及其关联公司向东旭集团等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 而交易商协会公告中提到的“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具体就是将评级级别与咨询服务收费直接挂钩,也即通常所理解的“买卖评级”。 《上海证券报》称,大公国际分别与东旭集团、新光控股、南通三建这三家企业直接签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委托服务协议,合同协议金额均为970万元,并约定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企业信用管理报告费用。 企业支付高额的“咨询费”后,大公国际迅速对评级进行调整。新光控股在付费后2个工作日,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三建股份在咨询服务签订后几个月,其主体和债项评级均由AA调整为AA+。 -02- 显然,上述操作是典型的违规行为。 交易商协会在公告中称,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 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 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另据交易商协会8月1日发布的最新通报中,大公资信的负面表现也较多。大公国际2017年年初所评AA+主体,在一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达18%,在所有机构中为最高。 除此之外,大公国际被外界质疑最多的就是对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和对铁道部超短融资券的评级。 2010年7月,大公国际发布了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被认为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 在这份号称斥资2000万元、耗五年的报告里,中国信用等级本币AA+、外币AAA,美国本币AA、外币AA,中国高于美国。 当时市场哗然,大公国际的评级结果和美国三家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的评级结果差异明显,但大公国际的解释是:“根本原因则在于它反映了大公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平等维护国家信用关系各方利益的根本立场。” 2011年8月,大公国际对原铁道部发债给出AAA的主体信用评级,高于对中国的AA主权信用评级。这在国际上都实属罕见。 要知道,在评级之前的三年里,铁道部负债高企,总债务增至原有水平的三倍,达到2.091万亿元人民币。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的评价称,大公国际的AAA评级非但没有让人们对铁道部放心,反而令人对其自身的可信度产生了疑虑。 今年1月21日,大公国际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原因是“美国政治体系对经济带来负面作用,使得政府偿债能力下降。” -03-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迎来下海潮,在航空工业部财务司担任处长的关建中也是其中之一。 当年,关建中远赴美国考察项目并加以探索实施。而由于历史背景因素与当时较今日更为严重的中美摩擦问题,关建中牵头的中航卫星、造纸项目均以失败告终。 和关建中一起下海的还有航空航天工业部审计室主任刘继忠,刘当时创建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深圳中诚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同人会计师事务所前身),另外一家就是大公国际。 1994年,通过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8家社团发起,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 成立之初,大公国际对评级行业比较陌生,想出去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于是在关建中的运作下,刘继忠带着总经理助理王文灵相继访问了美国的标准普尔和穆迪。 回国之后,刘继忠和王文灵就合作写了《资信评估概论》,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综合论述资信评估理论和实务的学术专著。 然而,当时的评级行业还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方法,在很多年里,大公评级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王文灵选择出走光大信托,之后一路升迁,如今已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而刘继忠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会计师事务所上,对大公国际的关注度并不高。 2016年,王文灵副理事长会见MSCI公司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亨利·费尔南德斯 1998年,在美国郁郁不得志的关建中选择回国,在美国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信用评级对整个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于是他加盟大公国际。 关建中出售了位于北京的房屋,将大公国际从王文灵、刘继忠手中私有化。从此以后,大公国际进入了关建中时代。 1999年,大公与穆迪开展评级合作,关建中付费60万美金将穆迪的评级专家邀请到大公学习评级标准和研究方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尚福林亲自出席了合作仪式。 -04- 关建中主导后的大公国际主打民族品牌,为国家说话,坚决捍卫中国的国际地位。 大公国际内部的《大公集团运营管理手册》则有类似描述: “关建中思想是大公坚持走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关建中思想为指导方针“等等。 大公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必须坚持以关建中思想为指导方针,掌握和运用关建中思想的精髓,才能建立有大公特色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大的战略目标。 关建中还有一招就是“为国家而战”。这几年,大公国际隔三差五就要下调美国评级。甚至直到2018年1月,大公国际仍在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BBB+。 大公的理由是“美国政治体制缺陷形成的政治生态使政府难以有效执政。” 之前,根据大公国际官网的信息,8月28日,大公将面向世界发布包括美国在内的42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报告,并在报告中重点揭露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失信危害。 不过,昨天(8月21日)有消息称,本次发布会已经延期,具体时间未定,发布会宣传文稿也从官网、官微删除。 注:文中的大公国际指的是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详情]
资料图 国内信评行业史上最严处分尘埃落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评级)受罚案震动债券圈。背后真相更值得挖掘。 据接近监管的相关人士独家透露,“买卖评级”是大公评级此次受罚的主因。具体模式为:收取企业巨额“咨询费”后,迅速“帮助”企业调升评级。共涉及发行人31家公司,分别收取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逾7800万元、18家公司债发行人逾1.2亿元。 交钱就能改评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助推评级泡沫,扭曲市场定价。而随着监管禁令的下发,一场涉及评级行业的“去泡沫化”风暴行将刮起。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黄蕾 大公踩了哪些“红线” 今年6月以来,媒体数次报道称,监管机构针对评级虚高、评级泡沫以及信用评级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现场检查等相关工作。坊间传闻称,有评级机构开展业务时涉嫌严重违规,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8月17日,“靴子”正式落地。当天下午2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一条公告开始被刷屏。公告指出,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决定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当日下午5点,证监会的相关公告也出炉,处罚力度与交易商协会近乎一致,大公评级的公司债业务也被暂停一年。 事件旋即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仅仅处罚一家评级机构”般简单。这不仅是近年来评级公司在信用债市场受到的最严厉处分,同时还是第一起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统一执法事件,对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上述公告发布后,当即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去杠杆逐步推进、风险逐步释放的背景下,部分投资人受资金方风险偏好或者内部规定的限制,只投资AA+及以上、甚至AAA及以上级别债券。而发行人为了更顺畅地融到资,也想与评级机构合谋提升评级,这种“考虑”未必普遍存在,但确实也代表了一部分发行人的想法。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公评级的做法直接越过了规则红线。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记者,大公评级及其关联公司向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含10家民营企业和3家政府平台公司)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在支付巨额咨询费后,相关企业的评级迅速被调升。 交易商协会公告中提到的“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具体就是将评级级别与咨询服务收费直接挂钩,也即通常所理解的“买卖评级”。这种行为不仅与评级行业独立性原则不符,也被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规则所明令禁止,是不折不扣的违规行为。 2013年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不正当交易、商业贿赂以及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影响信用评级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上述人士指出,大公评级在与相关企业签订咨询服务协议并收取费用后,将多数发行人的评级级别调升,直接买卖级别,影响了信用评级质量,违反了上述规定。 一位评级机构研究员告诉记者,为发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是典型的带来利益冲突,进而影响评级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性的行为。国际上各评级机构对于利益冲突的防范非常重视。 国际证监会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5月修订的信用评级机构操守准则基本原则就明确指出,“评级机构不应经营任何可合理地推断为可能与其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专业产生任何利益冲突的业务,例如提供与该获评实体或者有关联人士的企业的咨询或顾问服务。评级机构应设立程序及机制,藉以尽量降低在其经营任何附属业务方面出现的利益冲突。” “评级买卖”的三种隐秘方式 记者了解到,大公评级及其关联公司通过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买卖评级”,具体涉及新光控股、南通三建、三胞集团等多家发行企业。 大公评级分别与新光控股、南通三建等企业直接签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委托服务协议,合同协议金额均为970万元,并约定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企业信用管理报告费用。知情人士表示,上述发行人基本上很快就支付了全款或者接近全款的费用。在收到费用之后,大公评级迅速调升相关企业的评级。 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咨询服务从签署到执行都明显不合常理,乃至严重违规。 最明显的异常就是金额巨大。900万元左右的咨询费不仅远高于大公评级提供的评级服务费用,也远高于业内一般水平。正常而言,单个主体评级收费大约10万元左右,单个债项一般为15万元左右。《2017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信用评级业务开展和合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大公评级的评级业务收入为2.63亿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服务费用都在签约后的短时间内支付,部分服务费用的支付甚至早于合同生效日期,且大部分服务费用一次性全款支付,这种做法不太符合商业惯例。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公评级与这些发行人约定的咨询服务,全部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部分甚至完全未履行。 企业支付高额的咨询费后,大公评级迅速对评级进行调整。记者在经查阅资料发现,新光控股在付费后的几个工作日之后,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三建股份在咨询服务签订后的数月后,其主体和债项评级均由AA调整为AA+。 事实上,大公评级的评级向上跃迁的比例远高于同业。交易商协会公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个别机构评级的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级别向上跃迁的情形显著,大公评级2017年初所评AA+主体在1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达18%,上海新世纪的这一比率为13.07%,其他评级机构该比率均在7%以内。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大公评级的工作人员参与了上述咨询服务的营销与实施,在向发行企业提供评级营销服务的同时,还向企业营销咨询服务。“这明显违反行业公认的独立性原则。”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大公评级及其关联公司通过咨询服务进行评级买卖的方式共有三种,除上述这种“买系统”方式之外,还包括可变现资产价值评估和企业融资能力咨询服务等另外两种形式。 可变现资产价值评估,主要是指对评估企业总资产中能够快速变现以满足债务偿付的价值进行评估,该结果被大公评级作为重要参考。记者发现,这类报告在深度上并不高于通常意义上的评级报告,但购买金额却高达200万元。另外,大公评级为未购买其咨询服务的企业出具的主体评级报告中,也有可变现资产价值的评估结果。花数百万资金专门购买一项原本也可享有的服务,实在有些反常。 企业融资能力评估,则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债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短中长期的优化路径。以记者获悉的一份大公评级报告为例,全文篇幅大约30页至40页,购买价格为200万元。 业内人士对此指出,交钱就能改评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助推评级泡沫,扭曲市场定价。 评级行业去泡沫化 有评级人士向记者坦言,在我国,由于评级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以往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信用评级对风险的揭示不够充分,各种信用级别的结构分布也不甚合理,评级泡沫化现象一直存在,资本市场“看门人”角色亟待提升。 对于评级“注水掺假”的危害,业内表示出担忧。“评级结果是我们投资债券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评级被发现是‘掺水的’、‘掺杂质的’,那评级的参考价值就越来越小了。如果哪一天,评级机构给出的级别失去公信力,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我想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也就到顶了。”一位资管机构的负责人说。 大公评级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5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同时也是交易所市场7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本次大公国际被两个市场的管理部门同时处以市场禁入一年的严厉处分,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警醒震慑。 看似严厉的处罚背后,是监管层希望推动评级行业回归初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作长远考量。 “越是‘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信用风险定价逐步回归正轨,就越需要评级机构坚持独立性,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推动信用评级‘去泡沫化’。为了维护债市运行秩序,推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监管部门对评级买卖等违规行为采取联手行动,实属情理之中。”前述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解决好“谁来评估‘评估者’”的问题,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评级虚高、评级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态势得到有效转变,这也对当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虽然前几年,大家对我国评级虚高的现状颇有微词,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各监管部门在治理评级泡沫方面的努力。此次对大公评级下重拳,相信对其他几家评级机构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信用评级自律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市场对未来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抱有信心。”前述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详情]
大公国际被罚:信用评级机构为何丢了信用? 行业观察 由于我国市场上存在过多的评级机构,使得其更容易引发与企业的“合谋”行为。若某评级机构不能为“金主”利益着想,企业可以选择其他评级机构。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证监会在检查中发现,大公国际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结果却因为利益守不住自己的信用,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一些高评级的企业或债券不断爆雷,其背后就是评级机构丢了信用的缘故。“大公被罚”事件暴露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亟待关注。 相比标普、穆迪等发展了上百年的国外评级机构,我国的评级机构可能还处在婴儿阶段。国际评级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与我国评级机构遍地开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国际评级市场,仅有几家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更好地招揽人才,更好地实施整体管理,并且利于评级标准的制定。而且,少量评级机构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真正地为评级而评级,而不是为了自身发展而评级。 为什么这么说?由于我国市场上存在过多的评级机构,使得其更容易引发与企业的“合谋”行为。若某评级机构不能为“金主”利益着想,企业可以选择其他评级机构。这样一来,评级机构为了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牺牲其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说明,我国评级市场发展得不充分,并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做到脱颖而出。 当然,发展不充分并不能完全解释国内评级市场的乱象,公司债发行的硬性指标也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严格的发行规定无可厚非,可AA级的严苛程度让很多公司失去了债务融资的机会。如此一来,企业迫于发行压力,机构迫于企业压力,将评级变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并非作为一种投资价值指标而存在。今年以来,多家AA级债务发生违约可以证明之。 评级机构评级失真,不得不引起社会关注。要解决评级市场问题,应脚踏实地,对症下药。首先,评级市场的寻租行为亟待解决,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公司报复行为的存在(即寻求其他评级机构,减少某评级机构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评级监管部门,不定期地抽查公司债的情况,若真实情况与评级机构报告有严重不符,对评级机构进行停业整顿或处罚金。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可自发组织监管机构,为债券评级机构打分,如此一来,评级机构迫于名誉和影响力的考虑,也会在今后的评级及事后追踪中尽职尽责。 其次,改善公司融资环境问题。上文分析,评级机构扎堆现象源于企业债发行要求的严苛。这反映的是公司的融资问题,融资约束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成长性好的企业,由于资金问题可能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危险。解决社会资本合理分配问题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在该问题的解决上,可能放大公司债风险的“阵痛式疗法”会更加有效,即让投资者真切地感受到损失的存在,继而有意识地做出决策上的改变。从源头改变资金错配问题,让资金真正流向价值企业,年初取消刚兑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效果。 最后,继续致力于信息公开。信用风险产生的来源即信息不对称,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要考虑到,即使是评级机构和公司间也存在信息流动不通畅的问题,发行前逆向选择问题和发行后道德风险问题,最终导致社会资本逐利热情高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针对发行公司的发行条件或许可以放开,可在信息披露上应做到更为严格。如此一来,无论是专业评级机构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可以更好地去进行选择。 信用评级机构自身丢了信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交织导致的结果。借助“大公被罚”、整治信用市场的契机,加上年中大批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可以真正对市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唯有经历此轮阵痛,才可做到我国信用市场真正的涅槃。 □盘和林(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详情]
原标题:被判凌迟还那么嚣张!花970万就能升AAA 这家公司背后的信用危机… 作者:隔壁Jack王 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 “大公评级”被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很多朋友觉得这次处罚轻了,其实不然,这次处罚把“大公评级”放上了凌迟台,一年整改,无业务,对于一个评级机构可以说是判了死刑。“大公”的倒下对评级业更像是一场“杀鸡儆猴”的表演。 前几天看到“大公”出事了,就和同行们聊了起来,大家也都一样,没有震惊,就像谈论一个圈子外的事一样。其实圈内人对评级机构都有一个共有的默契:国内评级机构评级自动降半级甚至更多,或者根本不采纳评级机构的评级打分标准。所谓的“左手评级,右手咨询”在业内早已司空见惯,这也是A股随便上市几家公司就扛不住的原因。 烂树先烂根,上市公司烂,而评级机构更烂,开头就烂了,股市能好到哪里去,“大公”的倒下对评级业更像是一场“杀鸡儆猴”的表演,在金融业审查严格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评级机构栽跟头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大公评级被罚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公告,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表示:在检查中发现,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公用,内部管理混乱;二是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三是委员资格不符合要求;四是部分评级项目底稿缺失。 大公评级970 “970项目”指的是大公可以承诺给一些民企上调级别,前提是企业必须购买大公的产品:一套价格为970万元的数据管理系统。大公的内部员工的吐槽说:“今年我就有个项目,企业想上调级别,来我们这儿拜访总裁,见面以后先不说风险,不说优势,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有个新产品了解一下?和街边推销游泳健身的一样。” 某民营企业,主体评级AA+,970万可以提高到AAA,这对于民营企业的诱惑还是很大的,今年以来的债券行情较差,AA+的民企债和AA的国企债一样很难卖掉,如果提高到AAA就不一样了,民企AAA债,还是有很多机构可以买的,评级机构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这费用高到企业都接受不了。 多家企业抱怨,这套系统不仅没什么实际用途,费用要970万,另外每年还要追加80万的系统服务费! 当评级变成一个花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这种评级你还敢相信吗?就像债券圈内公认的那家浙江民营企业XG偿债风险很大,大公还是在众目睽睽下把评级从AA提高到AA+,能不能扛过这一年还不一定,这评级费怕是不简单! 是什么助长了“大公”非一般的嚣张 Wind数据则显示,2014年以来,截至2018年8月17日,共发生213起债券违约事件,其中债项评级事件有111起。而自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3起,而大部分评级都在AA以上,这样的虚高大公丝毫不掩饰。 然而这样的评级机构不在少数,可以说套路都没什么新花样的。不过“大公”遭调查的第一时间竟是反咬,网友们纷纷表示“感觉他们很狂妄,公然虚改信用评级”。 而业内人士则能明显感受得到,这不仅是狂妄,甚至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这样的纠纷他们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在大公相关的工商资料里,有众多和离职员工的劳务诉讼。知乎上有位匿名用户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下载了跟员工纠纷的诉讼,有120多页。大公和上百名员工打过官司。 而这些官司的结果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大相径庭”。 嚣张的原因也就清楚明了了——市场的纵容。 很多朋友觉得这次处罚轻了,其实不然,这次处罚把“大公评级”放上了凌迟台,一年整改,无业务,对于一个评级机构可以说是判了死刑,参照2006福禧债事件,远东资信几乎告别了评级市场。 希望各金融机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此次处罚影响有多大? 根据大公官网相关信息,大公评级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还拥有欧盟、香港地区等境外评级牌照。具体有: 1、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2、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3、中国证监会认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 4、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5、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6、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 7、中国保监会认定的保险公司投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8、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批准的欧盟评级牌照; 9、香港证监会批准的香港评级资质。 评级机构的职能是什么?评级机构主要业务就是中国三大债券审批机构的债务融资,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审批的短融、中票、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证监会体系的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 大公评级这次轰然倒地,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金融市场的一员,说直白些,目前市场情况本就不乐观,投资情绪低迷,上半年券商私募唯一的比拼点是“谁亏的少就是赚”。 可以想象,评级机构信用崩塌带来的不仅是评级机构的整顿,市场情绪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低迷,信用评级都无法相信了,难道去相信劝你投资、只顾销售的券商吗?[详情]
来源:寒飞论债 评级不靠谱,我们靠什么? ——中国债市观察第145期 每日话题: 评级不靠谱,我们靠什么? 上周五,交易商协会披露大公评级在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评级业务过程中,存在“一、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二、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提供的多份文件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等违规行为,给予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处罚决定也使我国评级市场再一次受到拷问。 协会对大公的处罚公告暴露出大公的评级质量及公允性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对过去1年内被大公调高评级的债券进行了梳理,筛选出了值得关注的发行主体及债券。其次,我们还对房地产、采掘、建筑装饰等传统的“高风险”行业从多个维度比较了不同评级机构评级中枢的差别,以期能对投资者使用不同机构的评级结果时起到辅助作用。 最后,我们还对在当前评级市场现状下,如何减少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并更为独立地进行信用研判以辅助投资给出了相关建议。 上周五,交易商协会披露大公评级在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评级业务过程中,存在“一、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二、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提供的多份文件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等违规行为,给予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处罚决定也使我国评级市场再一次受到拷问。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但一直到2000年以后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信用评级行业才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评级的主体范围及债务工具品种均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评级市场也慢慢进入到寡头垄断阶段,但迄今为止,评级市场依然存在着评级机构独立性较差、评级结果虚高、评级区分度不高、不同评级机构评级可比性较差等等弊端,大公的处罚公告再一次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协会对大公的处罚公告暴露出大公的评级质量及公允性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对过去1年内被大公调高评级的债券进行了梳理,截至2018年8月20日共有未到期的存量债券193支,债券余额近1660亿元,涉及27个发行主体,这些发行人及债券的最新评级结果及实际信用资质值得关注。 其次,我们以房地产、采掘、建筑装饰等从历史经验来看违约风险较高的行业为样本,从盈利能力、债务负担、偿债能力等维度,选取样本中位数对不同评级机构相同评级主体的信用资质中枢进行了比较,以期能对投资者使用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指标选取为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债务覆盖率(有形资产/总债务)及EBITDA利息保障倍数。由于大部分中报数据仍然暂未披露,以上时点指标选取2018年1季度数据;营业利润率选取自2018年1季度过去12个月的期间值;季报不披露附注,因此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基于2017年报数据计算。 综合来看,AAA级的房地产行业发行人中,大公评级的主体信用资质较弱,盈利能力不强且债务负担较重。其次,鹏元资信和中诚信的AAA评级主体信用资质中枢也略差于新世纪和联合信用。在AA级房地产行业发行人中,东方金诚的信用资质中枢显著低于其他机构,其他各机构的评级中枢则差距不大。 AAA级采掘行业发行人中,联合信用评级的主体盈利能力较差,债务负担重且偿债能力弱,信用资质中枢显著低于大公及中诚信,其他机构则因样本缺失原因无法比较。而在AA级采掘行业主体中,联合信用评级主体的信用资质显著弱于其他机构。其他机构的信用中枢则参差不齐,大公评级的主体债务负担重,新世纪评级的主体盈利能力差,中诚信评级主体偿债能力较弱,这些特征值得关注。 在AAA级建筑装饰行业发行人中,大公及鹏元评级的主体盈利能力略差,债务负担较重且偿债能力略差,信用资质中枢稍弱于其他机构。AA级建筑装饰行业发行人中,各机构的评级中枢则相差无几。 我国评级行业的诸多不足,与发展时间较短有关,但也与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不足脱不开干系。评级行业缺乏统一的监管立法及监管主体,分割的债券市场导致评级机构的资质认定和业务管理也是由不同部门进行,容易引起无序竞争。其次,评级行业还缺乏对信息披露完善的监管制度,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也必然对评级质量产生影响。再次,由于大部分机构采取发行人付费模式,利益冲突不仅是评级“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监管的重点加难点。此外,整体评级虚高与监管机构在发行及交易的制度设计层面认为设置了最低门槛也不无关系。 但制度及监管层面的完善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因此在当前评级市场现状下,如何能更好地进行信用债投资应当是思考的重中之重。由于外部评级对于主体信用资质区分度较差,我们认为应当减少在信用资质研判层面对于外部评级结果的依赖,可选用中债估价收益率及隐含评级作为补充参考。其次,对于规模较小,自身不具备系统研究能力的机构,可以考虑采购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评级服务,从而能以性价比较高的方式获得较为独立的信用评价结果以服务投资决策。而对于具备扎实的研究力量的大型机构而言,搭建内评体系则是更好的选择。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也于周一发文表明将“持续关注大公国际在评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督促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需“不断提升内部评级能力,审慎使用外部评级”。随着债券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机构对收益率要求的逐渐提高,加之债券估价收益率可较为公允的反应其信用资质的变化,或许可以尝试新的投资思路。从收益率要求出发,选出在要求收益率区间中的债券,然后结合当时信用市场风险特点及机构自身风险偏好情况在一定框架内筛选掉信用资质较差的主体,生成投资“白名单”不失为可操作性更高的选择。 [详情]
上证报讯(记者 金嘉捷)8月17日,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同时发布公告,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被分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公司债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上证报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独家获悉,大公评级此次受罚主因是大公及其关联公司向东旭集团等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含10家民营企业和3家政府平台公司)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 大公踩了哪些“红线” 今年6月以来,媒体数次报道称,监管机构针对评级虚高、评级泡沫、以及信用评级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现场检查等相关工作。坊间传闻,有评级机构开展业务时涉嫌严重违规,引起了监管部门注意。 8月17日,靴子正式落地。当天下午2点,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一条公告开始刷屏。公告指出,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决定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当日下午5点,证监会的公告也出炉,处罚力度几乎完全一致,大公的公司债业务也被暂停一年。 事件旋即引发业内高度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处罚了一家评级机构。这不仅是近年来评级公司在信用债市场受到的最严厉处分,同时还是第一起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统一执法事件,对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公告发布后,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去杠杆逐步推进、风险逐步释放的背景下,部分投资人受资金方风险偏好或者内部规定的限制,只投资AA+及以上、甚至AAA及以上级别债券,发行人为了更顺畅的融资也想与评级机构合谋提升评级,这种考虑未必普遍存在,但确实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公评级的做法直接越过了规则红线。接近监管人士告诉记者,交易商协会公告中提到的“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具体就是将评级级别与咨询服务收费直接挂钩,也即通常所理解的“买卖评级”。这种行为不仅与评级行业独立性原则不符,也被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规则所明令禁止,是不折不扣的违规行为。 2013年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不正当交易、商业贿赂以及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影响信用评级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公在与相关企业签订咨询服务协议并收取费用后,将多数发行人的评级级别调升,直接买卖级别,影响了信用评级质量,违反了上述规定。 一位评级机构研究员告诉记者,为发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是典型的带来利益冲突,进而影响评级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性的行为。国际上各评级机构对于利益冲突的防范非常重视。国际证监会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5月修订的信用评级机构操守准则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评级机构不应经营任何可合理地推断为可能与其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专业产生任何利益冲突的业务,例如提供与该获评实体或者有关联人士的企业的咨询或顾问服务。评级机构应设立程序及机制,藉以尽量降低在其经营任何附属业务方面出现的利益冲突。” 评级买卖的三种隐秘方式 记者了解到,大公及其关联公司通过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买卖评级”,具体涉及到东旭集团、新光控股、南通三建、三胞集团、海王生物等多家发行企业。 大公分别与东旭集团、新光控股、南通三建这三家企业直接签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委托服务协议,合同协议金额均为970万元,并约定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企业信用管理报告费用。知情人士表示,三家发行人基本上很快就支付了全款或者接近全款的费用。收费后,大公迅速调升相关企业评级。 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咨询服务从签署到执行都明显不合常理,乃至严重违规。 最明显的异常就是金额巨大。900万元左右的咨询费不仅远高于大公评级提供的评级服务费用,也远高于业内一般水平。正常而言,单个主体评级收费大约10万元左右,单个债项一般为15万元左右。《2017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信用评级业务开展和合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大公的评级业务收入为2.63亿元。 这些服务费用都在签约后的短时间内支付,部分服务费用的支付甚至早于合同生效日期,且大部分服务费用一次性全款支付,这种做法不太符合商业惯例。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公与这些发行人约定的咨询服务,全部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部分甚至完全未履行。 企业支付高额的“咨询费”后,大公迅速对评级进行调整。记者经查阅资料发现,新光控股在付费后2个工作日,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三建股份在咨询服务签订后几个月,其主体和债项评级均由AA调整为AA+。 此外,大公工作人员参与了上述咨询服务的营销与实施,在向发行企业提供评级营销服务的同时,向企业营销咨询服务。“这明显违反行业公认的独立性原则。”该评级人士表示。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大公及其关联公司通过咨询服务进行评级买卖的方式共有三种,除上述这种“买系统”方式,还包括可变现资产价值评估和企业融资能力咨询服务等形式。 可变现资产价值评估主要是评估企业总资产中能够快速变现以满足债务偿付的价值进行评估,该结果被大公作为重要参考。记者发现,这份报告在深度上并不高于通常意义上的评级报告,但购买金额却高达200万元。另外,大公为未购买其咨询服务的企业出具的主体评级报告中,也有可变现资产价值的评估结果。花数百万资金专门购买一项原本也可享有的服务,实在有些反常。 企业融资能力评估,则主要对企业的债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短中长期的优化路径。记者获悉的一份报告篇幅大约30-40页,购买价格为200万元。 交钱就能改评级,最直接影响就是助推评级泡沫,扭曲市场定价。在去杠杆的背景下,这对债券市场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评级行业去泡沫化 前述评级人士向记者坦陈,在我国,由于评级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以往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信用评级对风险的揭示不够充分,各种信用级别的结构分布也不甚合理,评级泡沫化现象一直存在,资本市场“看门人”角色亟待提升。 对于评级“注水掺假”的危害,业内不无担忧。“评级结果是我们投资债券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评级被发现是‘掺水的’、‘掺杂质的’,那评级的参考价值就越来越小了。如果哪一天,评级机构给出的级别失去公信力,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我想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也就到头了。”一位资管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大公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5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同时也是交易所市场7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本次大公国际被两个市场的管理部门同时处以市场禁入一年的严厉处分,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警醒震慑。 公告出炉后,多位市场人士反思评级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评级人士告诉记者,整个评级行业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不能放任评级继续泡沫化,扭曲市场定价。 而看似严厉的处罚背后,是监管层希望推动评级行业回归初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长远考量。 “越是‘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信用风险定价逐步回归正轨,就越需要评级机构坚持独立性,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推动信用评级‘去泡沫化’。为了维护债市运行秩序,推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对评级买卖等违规行为采取联手行动,实属情理之中。”前述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解决好国务院提出的“谁来评估‘评估者’”的问题,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评级虚高、评级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态势得到有效转变,这也对当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虽然前几年,大家对我国评级虚高的现状颇有微词,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各监管部门在治理评级泡沫方面的努力。据我所知,交易商协会每年都开展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评价并向市场公布评价结果,两个市场的监管部门也定期开展对评级机构的检查。前段时间媒体还报道,两个市场的监管部门共同开展了对各家评级机构的联合检查,这对推动整个市场规范运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次对大公下重拳,相信对其他几家机构都是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信用评级自律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我对未来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抱有信心”。前述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详情]
据媒体报道,大公国际原定于8月28日举行的主题为“直面下一场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发布会延期举行,具体时间未定,该会议将发布42个国家信用评级报告。对于延期原因,该会议相关负责人称不方便代表公司回应。截至目前,该发布会宣传文稿从官网、官微删除。此前大公国际曾多次下调美国主体信用评级而引起巨大争议。近日,大公连续受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证监会行政监管处罚,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也发布相关提示函。(来源:财联社)[详情]
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张弛)8月20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资协”)发布公告称,将持续关注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在评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中资协指出,从中资协历年评级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大公国际评级质量整体呈下滑趋势,并且因重大信用评级事故、人员或机构违规等因素被扣减的分数逐年增加。据中资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度评级质量评价大公国际最终得分为69.14,在10家受评机构中排名第8。 据了解,大公国际被罚案是目前国内首个评级机构被监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例。此前在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根据有关部门与自律组织的检查发现,大公国际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随后,大公国际于8月19日发表致歉信称,对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公工作的各界人士表达深深歉意,并称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中资协表示,保险资金运用坚持稳健审慎与安全至上原则。为有效应对市场信用风险,保险机构应加强内部评级能力建设,提升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合理审慎使用外部评级,并着力防范交易对手风险。 下一步,中资协将以问题为导向,继续优化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价方法,持续跟踪评估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并将积极发挥监管部门与市场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整合内外部信评资源,不断提升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协助监管与行业防范保险资金运用信用风险,维护保险资产安全稳健运行。 公开资料显示,大公国际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17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经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8次自律处分会议初审、2018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复审,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公告称,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同日,证监会也发布公告称,证监会通过展开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大公国际证券公章混用,管理混乱;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收取高额费用;高管不符合要求;评估模型存在问题。证监会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不得承接证券评价业务,并更换高管人员。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落实债券市场部署,加大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敲诈企业:评级与咨询挂钩 据财新报道,大公资信做法是,承诺给一些AA信用评级的民企调到AA+信用评级,条件是企业必须购买大公集团的一套数据管理系统。系统费用大约是970万元,以后每年的系统服务费约80万元。据悉,这套系统名叫“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由大公集团子公司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数据”)研发。 知情人士透露,大公内部有一套对企业的精准营销的名单,目前监管已查证此名单涉及26家公司的发债项目。 大公数据曾“插手”互联网金融 2015年1月21日,大公数据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其中,广东以预警名单占比19.62%,黑名单占比19.58%,金融信用风险省份排名中位列第一,浙江、上海紧随其后。 从名单看来,不少大平台如陆金所、拍拍贷和一些已确定的问题平台如中汇在线等并列于预警名单中。对此,市场质疑之声不断,究竟大公信用制定名单的标准在哪儿?名单又有多少公信力? 将已确定问题的平台与其他平台并列,是否考虑过会给合规经营的平台造成不良后果? 不仅如此,大公国际也亲自参与互联网金融,2017年5月,大公国际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筹备三年的丝路互金网正式上线运营。 大公事件敲响评级虚高警钟 此次大公事件,可以说是给评级行业一个敲响一个警钟,尤其今年债券市场违约不断,债券评级存在虚高现象存在。 目前我国的债券评级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几乎没有低评级债券。从今年已经违约的债券来看,AA级相当于最低等级,完全没有起到预警的作用。 而已评级的债券大量扎堆AA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评级是发行人,自己花钱请评级公司评的,不给AA就换人。 当前我国的债券评级主要为发行方付费,这也就意味着评级方如果不给出较高的评级,发行人是不愿意买单的。 付费制度或需要改进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在国内14家信用评级机构中,中债资信评估、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北京中北联合信用评估、四川大普信用评级5家为投资者付费模式,其余9家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 可以看出,发行人付费模式,依然是我国债券市场主导的模式。而要改变我国评级制度,单由评级公司自身很难打破,必须借助外力。 此前有业内人士建议,或者可以由监管机构牵头成立临时中介机构。 1、如果企业想要发债,尤其是大额债券,需要先去监管层备案,并预交中介费(高于现行的行业内的白菜价通则,利用价格保证质量,如评级费可以介于60-100万之间)。 2、通过某种机制,由监管层随机指派合格的评级机构执行评级,并直接将中介费交于该评级机构。既避免了恶性竞争,也避免了企业跟某些机构关系良好,因此得到照顾的因素。 因为后续订单和本次评估没有关系,评级机构也不怕跟大机构交恶。 3、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直接交于监管机构,严格按照市场化流程推进。 4、交易所适当降低发债要求,不再强制要求AA评级,可以降低到BBB以上。在初期多种评级方式并存,这种申报的评级制度,可以称为“自由评级等级”等名词加以区分。 5、评级公司需要达成勤勉责任,定期跟踪债券动态,如果评级在AA以上的债券出现违约且没有提前预警,则应给与(例如评估费用的2倍到10倍)某种惩罚。 这样一来,从外部来看,评级公司就只用对债券的真实状况负责,避免了为了争抢客户而造成恶性竞争。从监管层来看,有效的区分了市场的债券等级,避免了债务风险。从购买者来看,一定是愿意购买有“真实”哪怕是“贴近真实”的信用评级的债券,从而保证自己的债券很少踩雷。 这样做的本质目的,就是恢复信用评级制度,对于债券市场的作用,让本应正常运转的信用融资功能回归本源,这也是预防系统性风险的最好的方法。 所谓正本清源,如果对于债券能够有清晰的信用评价,资金也不会投鼠忌器,不敢购买信用债了。而低评级债券,则可以单独想办法处置,此举相当于剥离不良资产,在运转若干年后,将使得中国债券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标杆。 新兴付费制度或将出台 此前有媒体报道,对于市场上围绕评级级别、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监管层正在研究推进由“两所一司付费”即沪深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付费,并启动自主选择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试点工作”,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详情]
来源:债券之星 8月17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对于处罚原因,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表示在检查中发现,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公用,内部管理混乱;二是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三是委员资格不符合要求;四是部分评级项目底稿缺失。 对此,评级机构一位人士表示:“大公国际被罚,对于评级行业而言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内高评级债券信用风险事件在今年上半年显著增多,也令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虚高”问题再次回到投资者视野之中。 债券评级“虚高” 最近一周搅动债券市场的莫过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发行的“17兵团六师SCP001”于2018年8月15日延期兑付的事件。而这也令该债券的评级机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评级”)面临“尴尬”的局面。 8月 13日“17兵团六师SCP001”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后,新世纪评级于8月14日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的信用等级从AA级下调至C级,同时将“15兵团六师MTN001”和“17兵团六师SCP002”的债项信用由AA级和A-1级断崖式下调至C级和D级。发行人主体长期信用等级C级、短期债券信用等级D等均代表不能偿还债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8月15日上清所公告“17兵团六师SCP001”已延期兑付完成。多位资深评级人士表示,此次违约事件是由于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内部财务流动性管理和对资本市场上规则意识淡薄所导致的“技术性违约”。 既然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的债券本息已经偿还,新世纪评级是否应该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相关债券的评级再次上调?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影响已经造成,评级短时间不好再次上调。建议评级行为先缓一缓。” 这次风险事件令评级机构再次陷入被质疑的“漩涡”。截止8月17日,根据记者统计,2018年上半年出现风险事件中,违约债券数量共有59只,14家新增违约主体。其中,债券发行时主体评级均在AA等级之上。 对此,很多债券市场投资人士对于评级机构给予的债券评级提出“质疑”,为何债券评级会存在“虚高”的现象?评级机构在当下信用风险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信评总监张成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第一,由于评级公司的数量在增多,竞争压力在逐步加大;第二,除了评级机构本身,另一个是监管的问题。例如,深交所公司信用类债券通过深交所招标发行,发行人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导致市场成熟度不够。” 一位新世纪评级人士表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很正常,但是一定得是观点的竞争,促进分析师水平和研究实力的提升,而绝对不能是级别竞争、价格竞争,后者就劣币驱良币了。” 关于国内评级机构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评级机构的数量增多造成评级机构竞争加大。第一不要扩大评级机构数量;建议推行债券的双评或三评。对监管机构来说,债券市场更加市场化。对于投资人而言,也可以获得更加受认可的债券。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债券市场健康长久发展的一个机制。 另一方面,从债券发行的角度,2017年4月10日深交所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招标发行业务指引》指出,公司信用类债券通过深交所招标发行,应当符合三个条件:发行人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当期债券发行总规模不少于人民币10亿元;深交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此,一位资深评级人士直言:“建议监管部门要有所行动,撤除证券发行的级别门槛。” 评级问题引监管关注 今年以来,评级机构多次出现风险事件债券的断崖式下调行为。例如,永泰能源、丹东港、凯迪生态,相关风险债券均被从AA以上等级下调至CC以下。 对于评级机构的断崖式下调行为,张成表示:“出现断崖有很多种原因,第一,实际控制人突发事件的风险导致公司经营出现停摆;第二种就是资金链突然断裂。但是这种从长期来说评级机构应该可以观察,资金紧张有先兆。” 而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表示:“断崖式下调的情况国外也有,比如雷曼兄弟。主要因为评级机构此前的一些假设突然发生了变化。可以理解投资人认为评级虚高的想法,但是并不赞同。因为国内的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个历史演进的规程,不是一夜间形成的。” 而这种评级现象也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 7月31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指出,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在2018年分别分6次和5次将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由AAA级下调至C级。交易商协会明确表示,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及预警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二,此外,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指出,评级机构在跟踪评级及时性、评级结果质量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跟踪评级的及时性不足,未能起到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的作用。联合资信和中诚信国际在受评对象违约前很短时间或违约后才将其信用级别下调,且在评级报告中未对影响受评对象信用级别的重要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和风险揭示,评级结果未能及时反映受评对象信用风险水平,未能发挥信用风险预警作用。第二,信用评级的稳定性、准确性不足,评级结果质量亟待提升。个别机构评级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级别向上跃迁情形显著,大公资信2017年年初所评AA+主体在1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达18%,上海新世纪的该比率为13.07%,其他评级机构该比率均在7%以内。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中诚信国际存在违约率倒挂情形。 一方面,评级报告在债券发行环节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评级机构应该减少类似断崖式下调行为债券评级行为,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东方金诚一位人士曾表示,评级机构在做出风险提示的时候也需要拿到“证据”方可再做出调整的行为,否则很可能构成“毁谤”。 如何破局 债券评级“虚高”,会令评级机构逐步失去公信力,评级机构应该建立防火墙制度。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17日表示,证券评级机构应制定科学的评级方法,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合理划分内部机构职能,防范利益冲突,建立内控机制,提高服务资本市场的内容。 张成表示,“因为外评的区分度不高,所以定价还必须依靠自己内部评级系统,内评的这个区分度是比较大,可以给投资经理一个更准确的判断标准。评级机构给的评级只是一个重要参考,并不能是唯一的决策依据。” 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称:“投资者参考信评,更加重视自己的内评,这是好事情。参考外部评级,但是并不依赖,这也是国外监管部门所提倡的。次贷危机后,欧洲的危机调查报告就指出之所以会蒙受这么大的损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者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过于依赖外部评级。” “评级机构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但不是先知和预言家,一旦现实和假设发生重大偏差,级别就会大幅下调。”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说。 投资者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评级制度环境? 在国内14家信用评级机构中,中债资信评估、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北京中北联合信用评估、四川大普信用评级5家为投资者付费模式,其余9家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 发行人付费指,评级机构向受评对象收取的评级费成为评级机构主要的利润来源,信用评级实行有偿评级,也就是“发行方付费”模式。不少债券人士把评级“虚高”问题矛头直指发行人付费模式带来的弊端。 对此,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表示,发行人付费的模式有利有弊,利在于信息公开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在最大范围内让投资者了解发行人和债务人信息,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弊在于,这种模式下,评级机构天然存在利益冲突,但是这是可以管理的,就像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一样,也是有天然的利益冲突。 关于债券评级国际化和规范化,联合资信建议表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可得到以下六点启示:一是持续加强评级质量的监管,提高评级质量;二是加大评级费用监管研究工作,增加评级收费信息披露及透明度;三是推动统一的评级监管体系;四是关注评级行业新领域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五是减少外部信用评级依赖,促使市场参与者理性看待外部信用评级;六是加强信息保密和责任追究工作。 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成熟市场以发行人付费+监管为主,辅以订阅者付费的机构,这也是市场逐步摸索中形成的,既照顾到效率又照顾到投资者保护规范化过程,也从国际市场的演变中得到借鉴,是通过提高评级的透明度来达到规范化。 从事评级工作近二十年的人士说,“评级本该是金融市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如今却成了一个笑话。”[详情]
评级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来源:央人街 大公国际评级暂停1年业务是我国评级业发展历史的大事,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内部人举报利益冲突和违规作业。该公司内部开发一款“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系统”,实用性不大,且强制推销给发债企业,以换取大公对其评级进行适当维护甚至评级上调。深层次原因则是我国评级业乱象由来已久,评级公信力缺失,评级虚高,上调不规范等,从远东的福喜事件到最近大公爆出的内部利益链。 评级公司产生的历史不长,国内更短,但立命之本均为通过信用评级,揭示发行人的信用风险,减少企业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尼普尔的一块写有楔形文字的石头,记载了公元前2400年发债过程,应该是历史上首次有文字记录的债券。1517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发行了第一只有记录的政府债券。直到16世纪90年代,债券这一金融工具名称才正式采用。 在债券市场蛮荒时期,评级公司可有可无。一是发行的债券以国债或者政府支持类债券为主,违约基本为零。尽管英国、荷兰发债历史远长于美国,但由于违约率非常低,信用评级的需求基本为零。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也需要在银行贷款之外寻求更多的融资方式,原有靠本地银行之间的人际关系信用或者担保关系不再管用,必须一个正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类似的工作,信用研究机构、投资银行等就承担了此类业务。以世界上最大的信用报告机构邓白氏为例,它专门报告批发商、进出口贸易公司、制造商、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的信用记录,1900年覆盖的商家就达到了100万。随着商业规模扩大,在银行信贷不能覆盖的区域,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发展债券市场融资功不可没。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产生源于1987年,“一窝蜂”就上的方式加剧了行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规范企业债券的发行开始牵头组建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之后这类评级公司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最多时曾达到96家。为了规范评级机构的从业行为,监管机构采用审批对机构资质进行认定,形成目前的寡头垄断以及不同市场评级机构分割局面,但“一窝蜂”发展模式为后期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信用评级机构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的评级泡沫化,一直是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的难题,我国更为严重。国际以三大评级为首的评级公司以建立职业操守为核心,减轻了道德风险。尽管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不多,但发行人通过竞争性评级、“价高者得”,造成评级的“泡沫化”,即所谓的rating shopping 和rating catering的现象。三大国际评级相对操守更为规范,评级相对靠谱。1958年,NBER对国际评级结果与企业违约率进行了研究,发现评级与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证实了信用评级的准确性。我国由于评级机构跑马圈地,“一窝蜂”就上,委托代理问题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评级等级缺失,等级虚高,区分度不足。相对于国际评级由AAA到BBB-共10个等级的投资级别,基本呈正态分布,其中BBB-级占比最高,达到17%左右,AAA等级连1%都不到。从标普的生存函数可以看出,AAA评级5年内的违约概率为零,A评级也是2年内不会违约。我国债券投资级别只有AAA、AA+、AA三个等级,甚至在今年AA及以下基本为垃圾级,AA评级接近40%,AAA和AA+均在15%以上,但我国2016年的违约表明,AA+、AA评级的债券违约比比皆是,AAA的华信债也已经违约。 业务模型缺失,评级公司常常拍脑袋发展业务,导致评级结果不准确,评级结果之间比对常常牛头不对马嘴。按照国际一般惯例,评级模型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力,也是监管的重点,美联储对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模型进行抽查,并对评级的准确性进行监测。以2008年危机为例,三大评级机构进入不熟悉的资产证券化领域,最终不得不下调MBS评级以挽回颜面。 从2007年至2008年,共有近2000只MBS被降级。我国由于评级历史较短,加上刚性兑付的市场环境,有违约的数据非常短,导致各种特征数据映射的违约率和损失率没有统一的规律,很多结果就是拍脑袋结果,评级结果似是而非。一是国内评级和国际评级比对不规范,比如大量房地产企业在境内外发债,应该评级结果之间有较好的比对关系,但实际非常勉强。 以碧桂园为例,2017年12月,穆迪将碧桂园的信用等级由BB1调降至BB2,均为垃圾级,但参照国内同类机构对万科等评级,我国境内评级机构评级在AAA左右。二是上调下调不规范,且与经济周期明显不匹配。由于人员流失严重,跟踪评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导致上调下调明显失调。 总体来讲,2018年来上调较多,有的评级机构上调比例在10%以上,但实际上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呈下行走势。三是行业评级简单粗暴,城投债一窝蜂高评级,民企一窝蜂低评级。其中,考虑到我国城投债所谓的政府信用金身不破,区县级平台有财务不规范、现金流缺失等特征,但也纷纷被评级公司评为AA以上。民营企业由于股东背景常常调低评级。以湖南的三一为例,作为全球挖掘机排名第一的企业,现金流充沛,管理规范,但评级仅为AA+,难道这样的企业信用会比中铝、中建材差吗? 大公爆出的问题只是该企业的个别现象,但折射是行业由来已久的发展困境。信用评级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信用评级机构更应该讲信用。[详情]
来源:金融圈女神经 8月17日,一首“凉凉”送给大公国际。 当日傍晚,大公国际接连受到了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两张罚单,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大公国际是中国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评级机构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债券发行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出具报告,某种程度上决定发行价格。 大公所犯之错,触目惊心。 最严重的一点是,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为多家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这很有可能是收费帮客户争取/提高评级。 其他指控以内控居多,例如向监管部门虚假陈述、不实消息;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高管资质不符合要求;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数据遗漏等等。 发行人付费模式 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本质,没有比电影《大空头》说的更赤裸裸了。 次贷危机前夕,空头们寻到标准普尔,质问:“那些次贷的违约率明明正在恶化,为什么住房抵押债券的信用评级仍在AAA级?” 标普老太太打了一阵官腔之后,无可奈何的回答:“如果我们不给银行AAA评级,他们转过街角就去了穆迪。” 空头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信用评级大商店。” 确实,在次贷危机之后,舆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质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发行人付费模式”。 也就是说,是债券发行人付钱让评级机构来给自己评级的。 次贷危机前,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都深度参与了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为次级债券的分层、信用增级等建议,并收取费用。同时,它们给与了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高等级评级,最终将全世界都拉入了深渊。 在中国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敢于全然信任外部评级,大基金们内部都有独立的债券信用团队,对债券进行重新内部评级和定价。 以前段时间违约的华信债、永泰能源为例,债券市场圈子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身在市场中的评级机构不可能毫无风声,然而,他们依然分别给予AAA级和AA+级,直到媒体报道之后才想起来下调评级。 早年前,关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传言更加恶劣。那时,买卖评级很普遍,很多发行机构进行公开级别招标,丝毫不藏着掖着,“按级别,价格好说,以级论价”,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民族大公 1996年,《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 “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这是因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存在。 信用评级关乎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主权评级可以一夜之间决定某个国家的外债生死, 欧债危机时的欧猪五国被连连降级就是生动例子,因而争夺信用评级的话语权,的确有其政治意味。 大公国际的名声大噪,正是始自2010年敢于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公开叫板。 那年7月11日,大公国际发布了一份“50国信用评级报告”,是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石破天惊,从此声名鹊起。 举个例子,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给予美国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当然都是AAA级,而大公只给了美国AA级,而给予中国AA+级。 一个月后,处于动车事故舆论漩涡的铁道部发行短融,大公国际给予了AAA的主体信用级别,高于中国国家信用AA+,又一次超越了信用评级体系约定俗成的基本法。 关建中独辟蹊径,杀出一条“民族评级”血路。这也是为什么大公国际的头顶始终环绕着毁誉参半的“爱国者”、“民粹主义”、“风格激进”头衔。 此后经年,大公国际隔三差五就要下调美国评级。甚至直到2018年1月,大公国际仍在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负面。大公的理由是“美国政治体制缺陷形成的政治生态使政府难以有效执政。” 如今,关建中的大公国际占据了全市场号称20%的份额,涉及债券余额高达1.92万亿。 是以,大公的内部手册里,骄傲的提及“关建中思想”、“民族品牌国际化”。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交易商协会的处罚,关建中的反应是在8月2号发出了一篇“战斗檄文”。 这篇以“首长好”称呼易行长的信中,有两个意思:1. 你们搞死我,怕不怕雪崩?2.你们搞死我,谁给你们唱空美帝? 最后,经此一役,大公国际是否就此陨落,一年之后便知分晓。 有案例在前。2006年,受上海社保案影响,福禧债被上海远东资信直接降级为最低级C,市场恐慌。福禧事件后,上海远东资信被央行暂停评级业务,从此一蹶不振,退出评级舞台。 打破刚兑下,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评级机构的皮袍下藏着的“小”,或到了现形时刻。 事实上,信用评级机构的天生缺陷,就连美帝都无计可施。美国政府将宪法第一修正案里的“言论自由的公民权”赋予了穆迪、标普等,所以,即便评级错了,那只不过是一个“意见”,不需要承受任何法律后果。 信用评级机构发迹于1929年大萧条,又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走下神坛。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山雨欲来前没有预警,在别人深陷危机时又连连降级,雪上加霜。它就是那样一个有存在必要性、但是其实并不完全合理的商业模式。 不过,所谓信用,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赢来的。早在七年前,美国资本大鳄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就说过了:“穆迪在过去十年从来没有准过,没有人在乎穆迪说什么。”[详情]
大公国际被罚整改一年债券、证券评级业务暂停 两部门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业务、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一年;公司回应称将彻底整改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两部门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业务、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一年;公司回应称将彻底整改 一场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风暴悄然降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首先倒下。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分别暂停了大公国际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业务、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一年。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评级市场,业内人士认为,暂停业务将对大公国际造成重创。 公司恐受重创,表态彻底整改 今年以来,企业信用债券违约频发,部分为AA评级债券。长久以来,评级市场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滞后的问题充分暴露,评级机构在其中是否尽责受到市场质疑。 2018年6月,证监会、央行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启动联合检查,主要针对证券评级机构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泡沫,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对大公国际的处罚就是上述联合检查的结果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大公国际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其公司官网称,大公国际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度逾万亿元。大公国际目前拥有银行间和证券业两大债券市场,四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中国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 业内预计此次处罚将对大公国际造成重创。2006年国内知名评级机构上海远东因“06福禧CP01”A1级的短期信用级别暂时失效,遭央行处罚暂停其评级业务,随后公司发展不利,逐步退出评级市场竞争。 8月17日,大公国际在其官网回应称,大公资信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回应中,大公国际称,大公资信已将需要说明的问题申诉材料提交有关部门。此前,网络流传,疑似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文件流出,文件中称,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不正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截至发稿时,关于该文件的真实性未得到大公国际的回应。 公司被指内控混乱,收取高额咨询费 根据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披露,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国际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据从业人士介绍,评级机构评级费用通常在25万元左右,但通过“咨询费”、搭售软件等形式可以向企业索要上百万元的额外费用。 交易商协会认定,大公国际上述行为明显违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相关自律规定,违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影响负面,决定给予大公国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证监会披露的要点更加详细,证监会披露,现场检查发现,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最终,负责办理此案的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目前,北京证监局已完成行政监管措施告知程序,相关后续工作正依法推进。 ■ 延展 年内踩雷五洋债、中弘债 Wind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截止到2018年8月17日,共发生213起债券违约事件,其中有债项评级的事件有111起。 而自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3起。其中,2018年发生4起;2017年发生3起;2016年发生5起;2015年发生1起。 数据统计显示,上述踩雷债券分别涉及“15五洋债”、“16弘债02”、“16长城01”、“16凯迪债”等。分别涉及五洋建设、中弘控股、中融双创、阳光凯迪等公司。上述4只债券在发行时的公司主体评级均为“AA”级。 除了上述踩雷债券,大公国际对企业评级曾引发争议。 今年2月,大公国际资通过对西王集团及“17西王CP001”、“17西王CP002”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评级,确定西王集团有限公司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调整为AA,评级展望维持负面,“17西王CP001”、“17西王CP002”的信用等级维持A-1。 西王集团发布声明称,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此次跟踪评级过程中,因未能充分掌握齐星担保事件所取得的尚未公布或公告的重大进展,评级结果未能真实、客观、公正的反映公司经营及担保状况。 今年8月3日,大公国际又上调了西王集团的评级至AA+,评级展望调整为稳定。 2010年进入美国市场遭拒 大公国际在官网宣称,二十余年来,一直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誉为一支新兴评级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构建互联网评级思想,承担起信用经济时代的评级责任;原创的改革国际评级体系思想理论和路线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潮与具体行动。 今年2月,大公评级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大公评级表示,美国政治体系对经济带来负面作用,使得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而特朗普税改将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美国的虚拟偿债能力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 2008年7月大公国际就已经启动了美国“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申请工作。2010年9月2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官方网站发布通告,以“无法履行对大公的监管”即不能“跨境监管”为由,拒绝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注册为美国“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的资质申请。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大公的申请被拒是因为它目前似乎不可能遵循联邦证券法对记录保存、生产和检查的规定。证交会要求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保存详细的记录,如评级支付人、合规报告和信用分析师身份等。 ■ 行业 证监会将加大对评级机构查处惩戒力度 目前,国内监管机构针对评级机构的处罚风暴尚未结束,而据多位从业人士透露,不止大公国际被罚,业内另一家知名评级机构也将受到处罚。 截至发稿时,记者未能从证监会、交易商协会获得对这一传闻的回应。 国内评级虚高的情况较为严重,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披露,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4家,AA级、AA+级、AAA级占比分别为37.67%、32.57%、26.61%;AA+及以上发行人占比59.17%。业内人士介绍,与国外评级机构相比,这一比例严重失真。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对证券评级机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 证监会表示,证券评级机构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制定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合理划分内部机构职能,从事证券评级业务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关联公司保持独立,严格防范利益冲突,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完善内控机制,提高服务资本市场的能力。 新京报记者 王全浩[详情]
“左手评级、右手咨询”大公被罚 评级泡沫难题仍待解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监管对评级业开了一张足以导致行业洗牌的罚单。 8月17日下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当日傍晚,证监会亦发布官方通报称,将“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大公国际为全牌照评级公司,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同时拥有债券评级资质。据悉,大公国际此次被罚,主因是在开展评级业务的同时,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向发行人收取高额费用,即业内所称“左手评级,右手咨询”的利益冲突问题。 “大公估计要凉。”8月17日下午,一位曾在大公国际工作多年前员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此事的严重性,“由于债券评级属于特许经营业务,暂停评级业务,市场会认为你被政府抛弃了, 别说一年,停业一个月都受不了。” “这基本上等于死刑,以前上海远东就这样。”该人士说。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资历最老的评级公司,一度拥有全牌照资质。但在2006年福禧事件发生后,央行暂停其评级业务,此后其银行间牌照已然作废。 8月17日晚间,大公国际发布公告称,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数位评级业人士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业务资格恢复后,大公国际很难恢复元气。“远东的大股东是国开行,都恢复不过来,何况民营的公司。”其中一位评级人士说。 在评级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衔接国内外评级体系之间的巨大断层?如何让国内评级机构回归本位,为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有效定价提供参考?这些问题,将是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未来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业内人士也希望,大公的终点,能成为评级业的一个新起点。 “左手评级、右手咨询” 交易商协会公告显示,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证监会则做了更进一步的情况披露。 据证监会官方通报,近日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开展了专项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发现大公国际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目前,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目前,北京证监局已完成行政监管措施告知程序,相关后续工作正依法推进。 一位前评级业资深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业内将证监会通报的“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的行为称作“左手评级,右手咨询”,这同时也是大公国际此次被罚的关键原因。 “提高评级可以降低发债成本,债券发行人往往有提高主体评级的动力。在债市环境严峻时,评级更是关乎债券能否成功发行。评级业务一单收费25万左右,跟踪评级约5万,但通过咨询费可以收到几十万到几百万。”该人士说,“这种事情实际上不只大公一家在做,只是程度不同,有的公司单笔金额,几十万,但数量众多;大公是最近这几年开始搞的,单笔数量大,就出事儿了。” 实际上,早在2周前,关于大公将被监管处罚的信息即已在坊间流传。彼时,流传的版本中还包括另外一家市场份额较大的公司。 评级业重生之难 处罚后,市场颇为关注存量债券的后续评级工作如何展开,但监管部门并未对此进一步披露。 “存续期业务,发行人可以终止与大公的合作,出现这种情况,更换评级机构,协会应该是认可的。”北京某评级机构业务部门总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事对行业影响重大,将注定重塑国内评级行业格局并导致整个行业洗牌,今天其他家评级公司已经开始大肆宣传自己了,还有公司开始准备从大公挖人。” Wind数据显示,目前大公国际参与评级的债券数量约2400只,占比为16.00%,略低于上海新世纪的16.81%;领头羊则是中诚信(30.24%)与联合资信(23.79%)。 “大公的市场份额在市场里排在第四的位置,业务暂停一年,发行人自己有发债需求,可不能等它恢复,基本上手头业务会被其他评级公司都抢光。”该人士说。 但沉疴遍地的评级业,目前正在失去其应有的公信力。其最为直观的体现,是市场诟病依旧的评级泡沫问题。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上旬,债市发行主体共有4440家。其中AAA评级主体795家,占比17.91%;AA+主体1022家,占比23.02%;AA主体2109家,占比47.50%;AA-主体417家,占比9.39%。这意味着,AA-及以上主体,占了全市场主体的97.82%,评级中枢落在了AA级,评级严重虚高,相应的定价功能亦存在严重缺陷。 相比之下,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中获得AAA评级的主体仅为个位数,评级中枢则在BBB的位置,整体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数位评级业人士均表示,此次监管对大公的重罚,将给行业敲起警钟,能起到“敲打其他评级公司,让他们收敛一些”的效果,但对“能否真正改变泡沫严重的局面”,则均表示悲观。 一位从事评级工作近二十年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与国际三大评级公司经历几十上百年的市场化发展、整合而来不同,中国评级业的发展自诞生之初,便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一个发债流程中的组成要件,评级公司地位低下,再加上各评级公司股东普遍比较短视,每年赚的钱大部分都分了,缺乏对能力建设的投入,使得国内评级机构在数据库、评级技术上,均与国际评级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现在知道它的重要性了,却已发现很难改动了。” 前述从事评级工作近二十年的人士说,“评级本该是金融市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如今却成了一个笑话。” [详情]
来源:wind资讯 监管对评级业开了一张足以导致行业洗牌的罚单。 8月17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介绍说,近日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开展了专项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发现大公国际存在如下问题: 上述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证监会令第50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大公评级在官网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频频踩雷!大公近三年摊上13只违约债券 Wind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截至到2018年8月17日,共发生213起债券违约事件,其中有债项评级的事件有111起。 而自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3起。其中,2018年发生4起;2017年发生3起;2016年发生5起;2015年发生1起。 评级“虚高”,今年债券违约金额创历史新高 今年债券违约数量大幅攀升。Wind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至今,跨过5个自然年,合计发生过违约事件的也只有213起,部分发行人资金困难,出现连续的违约。其中2014年较少,仅有6起债券违约事件,随后2015年有所上升,到2016年达到高点,全年违约事件有77起。2017年全面回落,2018年再度大幅攀升,截至8月17日,违约债券数量已经升至60起,超过去年全年的总数;违约金额约553亿元,创历史新高。 最近一周搅动债券市场的莫过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发行的“17兵团六师SCP001”于2018年8月15日延期兑付的事件。而这也令该债券的评级机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评级”)面临“尴尬”的局面。 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后,新世纪评级于8月14日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的信用等级从AA级下调至C级,同时将“15兵团六师MTN001”和“17兵团六师SCP002”的债项信用由AA级和A-1级断崖式下调至C级和D级。发行人主体长期信用等级C级、短期债券信用等级D等均代表不能偿还债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8月15日上清所公告“17兵团六师SCP001”已延期兑付完成。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违约事件是由于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内部财务流动性管理和对资本市场上规则意识淡薄所导致的“技术性违约”。 而在今年以来出现风险事件中,违约债券数量共有60只,14家新增违约主体,涉及金额291.87亿元,其中主体评级为AA及以上的有26只,合计违约金额达269.88亿元,占比逾九成。 违约债券新增主体向高等级迁移 实际上,整体来看,发生违约的新增主体级别不断向高信用等级迁移,信用风险逐渐增大。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AA级债券数据居前,达19家,占比68%,AAA级有1家违约主体的3只债券违约,为首次出现。从2014年以来每年新增违约主体级别的变迁来看,2014年主要集中在AA-级及以下,之后该类别项下的新增债券数量占比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级别AA级的逐年增多,自2015年起AA+级企业开始出现违约,近期17沪华信SCP002发生实质性违约,成为信用债历史上第一只发行主体评级为AAA的违约个券。 对此,很多债券市场投资人士对于评级机构给予的债券评级提出“质疑”,为何债券评级会存在“虚高”的现象?评级机构在当下信用风险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债券评级机构迎强监管 针对目前债券市场评级普遍存在的“虚高”现象,评级机构将迎来强监管,债市评级“泡沫”有望有效出清。《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针对评级乱象,证监会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债市监管机构正在对评级机构开展现场检查,交易商协会日前也启动了2018年评级机构业务市场化评价工作。 本月初,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4家,AA级、AA+级、AAA级占比分别为37.67%、32.57%、26.61%;AA+及以上发行人占比59.17%,同比上升3.8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评级机构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发生80次和32次。其中,级别上调集中在由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61%;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于CC级至AA+级,原级别AA级的发行人家数占比55.00%。 具体来看,二季度新增五家违约发行人,且评级机构在发行人违约后大跨度下调级别。交易商协会通报认为,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及预警方面的能力不足。例如,大连机床、丹东港、凯迪生态等主体的多只AA级债券发生违约,违约后,评级机构采取断崖式下调评级的方式,一次性调降16个子级到C。 业内人士认为,二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存在部分行业“扎堆”违约现象,很大一部分评级上调都存在水分。“二季度以来,AA级及以下的债很难发出来,发行人有动力让评级机构上调级别,评级上调集中在AA升到AA+也不足为怪了。”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说。[详情]
大公受处罚、评级虚高 评级业乱象拷问 蔡越坤龚紫君 8月17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对于处罚原因,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表示在检查中发现,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公用,内部管理混乱;二是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三是委员资格不符合要求;四是部分评级项目底稿缺失。 对此,评级机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大公国际被罚,对于评级行业而言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内高评级债券信用风险事件在今年上半年显著增多,也令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虚高”问题再次回到投资者视野之中。 债券评级“虚高” 最近一周搅动债券市场的莫过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发行的“17兵团六师SCP001”于2018年8月15日延期兑付的事件。而这也令该债券的评级机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评级”)面临“尴尬”的局面。 8月 13日“17兵团六师SCP001”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后,新世纪评级于8月14日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的信用等级从AA级下调至C级,同时将“15兵团六师MTN001”和“17兵团六师SCP002”的债项信用由AA级和A-1级断崖式下调至C级和D级。发行人主体长期信用等级C级、短期债券信用等级D等均代表不能偿还债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8月15日上清所公告“17兵团六师SCP001”已延期兑付完成。多位资深评级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违约事件是由于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内部财务流动性管理和对资本市场上规则意识淡薄所导致的“技术性违约”。 既然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的债券本息已经偿还,新世纪评级是否应该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相关债券的评级再次上调?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影响已经造成,评级短时间不好再次上调。建议评级行为先缓一缓。” 这次风险事件令评级机构再次陷入被质疑的“漩涡”。截止8月17日,根据记者统计,2018年上半年出现风险事件中,违约债券数量共有59只,14家新增违约主体。其中,债券发行时主体评级均在AA等级之上。 对此,很多债券市场投资人士对于评级机构给予的债券评级提出“质疑”,为何债券评级会存在“虚高”的现象?评级机构在当下信用风险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信评总监张成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第一,由于评级公司的数量在增多,竞争压力在逐步加大;第二,除了评级机构本身,另一个是监管的问题。例如,深交所公司信用类债券通过深交所招标发行,发行人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导致市场成熟度不够。” 一位新世纪评级人士对记者表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很正常,但是一定得是观点的竞争,促进分析师水平和研究实力的提升,而绝对不能是级别竞争、价格竞争,后者就劣币驱良币了。” 关于国内评级机构的良性发展,张成对记者建议,一方面,评级机构的数量增多造成评级机构竞争加大。第一不要扩大评级机构数量;建议推行债券的双评或三评。对监管机构来说,债券市场更加市场化。对于投资人而言,也可以获得更加受认可的债券。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债券市场健康长久发展的一个机制。 另一方面,从债券发行的角度,2017年4月10日深交所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招标发行业务指引》指出,公司信用类债券通过深交所招标发行,应当符合三个条件:发行人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当期债券发行总规模不少于人民币10亿元;深交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此,一位资深评级人士对记者直言:“建议监管部门要有所行动,撤除证券发行的级别门槛。” 评级问题引监管关注 今年以来,评级机构多次出现风险事件债券的断崖式下调行为。例如,永泰能源、丹东港、凯迪生态,相关风险债券均被从AA以上等级下调至CC以下。 对于评级机构的断崖式下调行为,张成表示:“出现断崖有很多种原因,第一,实际控制人突发事件的风险导致公司经营出现停摆;第二种就是资金链突然断裂。但是这种从长期来说评级机构应该可以观察,资金紧张有先兆。” 而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对记者表示:“断崖式下调的情况国外也有,比如雷曼兄弟。主要因为评级机构此前的一些假设突然发生了变化。可以理解投资人认为评级虚高的想法,但是并不赞同。因为国内的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个历史演进的规程,不是一夜间形成的。” 而这种评级现象也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 7月31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指出,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在2018年分别分6次和5次将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由AAA级下调至C级。交易商协会明确表示,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及预警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二,此外,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指出,评级机构在跟踪评级及时性、评级结果质量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跟踪评级的及时性不足,未能起到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的作用。联合资信和中诚信国际在受评对象违约前很短时间或违约后才将其信用级别下调,且在评级报告中未对影响受评对象信用级别的重要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和风险揭示,评级结果未能及时反映受评对象信用风险水平,未能发挥信用风险预警作用。第二,信用评级的稳定性、准确性不足,评级结果质量亟待提升。个别机构评级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级别向上跃迁情形显著,大公资信2017年年初所评AA+主体在1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达18%,上海新世纪的该比率为13.07%,其他评级机构该比率均在7%以内。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中诚信国际存在违约率倒挂情形。 一方面,评级报告在债券发行环节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评级机构应该减少类似断崖式下调行为债券评级行为,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东方金诚一位人士曾对记者表示,评级机构在做出风险提示的时候也需要拿到“证据”方可再做出调整的行为,否则很可能构成“毁谤”。 如何破局 债券评级“虚高”,会令评级机构逐步失去公信力,评级机构应该建立防火墙制度。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17日表示,证券评级机构应制定科学的评级方法,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合理划分内部机构职能,防范利益冲突,建立内控机制,提高服务资本市场的内容。 张成表示,“因为外评的区分度不高,所以定价还必须依靠自己内部评级系统,内评的这个区分度是比较大,可以给投资经理一个更准确的判断标准。评级机构给的评级只是一个重要参考,并不能是唯一的决策依据。” 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对记者称:“投资者参考信评,更加重视自己的内评,这是好事情。参考外部评级,但是并不依赖,这也是国外监管部门所提倡的。次贷危机后,欧洲的危机调查报告就指出之所以会蒙受这么大的损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者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过于依赖外部评级。” “评级机构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但不是先知和预言家,一旦现实和假设发生重大偏差,级别就会大幅下调。”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说。 投资者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评级制度环境? 记者注意到,在国内14家信用评级机构中,中债资信评估、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北京中北联合信用评估、四川大普信用评级5家为投资者付费模式,其余9家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 发行人付费指,评级机构向受评对象收取的评级费成为评级机构主要的利润来源,信用评级实行有偿评级,也就是“发行方付费”模式。不少债券人士把评级“虚高”问题矛头直指发行人付费模式带来的弊端。 对此,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对记者表示,发行人付费的模式有利有弊,利在于信息公开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在最大范围内让投资者了解发行人和债务人信息,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弊在于,这种模式下,评级机构天然存在利益冲突,但是这是可以管理的,就像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一样,也是有天然的利益冲突。 关于债券评级国际化和规范化,联合资信建议表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可得到以下六点启示:一是持续加强评级质量的监管,提高评级质量;二是加大评级费用监管研究工作,增加评级收费信息披露及透明度;三是推动统一的评级监管体系;四是关注评级行业新领域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五是减少外部信用评级依赖,促使市场参与者理性看待外部信用评级;六是加强信息保密和责任追究工作。 上述新世纪评级人士对记者称,成熟市场以发行人付费+监管为主,辅以订阅者付费的机构,这也是市场逐步摸索中形成的,既照顾到效率又照顾到投资者保护规范化过程,也从国际市场的演变中得到借鉴,是通过提高评级的透明度来达到规范化。[详情]
来源:金羊毛工作坊 被停掉业务一年的大公国际准备反击了,信奉毛思想的董事长关建中签发了直接递向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控诉书,标题《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紧急报告》。 报告开头第一句,首长好,风格奇特;报告核心主旨,则一言以盖之——以金融安全要挟中央金融管理部门。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一个成立 24年的知名评级机构,也是唯一在国际舞台捍卫中国评级话语权的民族品牌。鉴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可能引 发系统性风险,故斗胆向您反映有关情况。 关建中的控诉书就有俩逻辑——首长 ,1,你们敢搞死我们,那大家一起死; 2,你们搞死我们;谁给你唱空美帝。 这还是是那位去年挥斥方遒又是下调美帝评级,又是发表《关健中信用评级思想选集》的那位评级业大佬么? 一个市场占有率不到15%(自己宣称占有率到20%)却在近年来以风格激进和下调美帝评级等作秀搅动市场的评级机构,作恶多年,是整个债券市场恶性生态链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代表,甚至是始作俑者。 现在居然又打起了金融安全(系统性风险)和民族品牌旗帜,关建中这一套路其他产业领域曾被第一代第二代民营企业反复使用,他是第一个把这个套路公开搬到金融业的人。只不过玩得太过拙劣。 有些意思。 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紧急报告 尊敬的易行长: 首长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一个成立 24年的知名评级机构,也是唯一在国际舞台捍卫中国评级话语权的民族品牌。鉴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可能引 发系统性风险,故斗胆向您反映有关情况。 今年 3 月以来,交易商协会称 2 家企业级别调整引起市场 质疑而派人调查大公,发现了 3 件合同管理问题。7 月 30 日对 大公出具“处分意见书”,称给予大公严重警告处分和暂停相关 业务一年的处罚。大公存在的管理问题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后果, 但交易商协会处罚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问题性质。 由于大公行业特殊,此举可能成为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大公近年评级涉及几千家企业和上千万投资人,目前客户存量发 债规模为 10 万亿人民币,约占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 对大公不当处罚,可能向市场传递大公评级失真的错误信号,引起投资人对债券评级真实性、可靠性的严重质疑,不排除引发债 券市场竞相抛售,从而导致全国数万亿债务出现“雪崩”和“多 米诺骨牌效益”的连锁反应,几千家企业和上千万投资人可能蒙 受巨大损失,甚至酿成国家重大债务危机。 同时,对大公资信的不当处罚,将毁掉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维 护国家利益的民族品牌。大公资信是中国唯一发布国家主权信用 评级标准、拥有欧洲国家和香港信用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先后 为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主权信用评级,是国务院明确的落实 李克强总理亚洲信用体系建设倡议牵头单位,是国家指定的金砖 国家、上合组织信用评级联系人单位,牵头创建“世界信用评级 集团”。2010 年以来,大公针对美国债务危机加剧,4 次下调其 主权信用级别至 BBB+。2017 年 5 月,大公针对穆迪将中国主权 信用评级由 Aa3 下调至 A1、冲击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果断宣 布维持我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 AA+和 AAA。如果处罚失当搞 垮大公,这是美国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甚至为美国打贸易战攻 击我国提供口实。 我们请求,首长在百忙中关注此事。盼望党和政府对评级机 构加强指导扶持,尽快取消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大公将坚决贯彻 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各项监管制度规定, 为中国评级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录—— 大公评级的奇葩往事(本节资料部分来自新浪、财新报道) (一) 谜之评级 1. 疯狂的评级上调 2. AA+的垃圾债 “新光债”自从17年下半年就由于主体流动性问题,被机构投资者质疑,且被市场视为垃圾债,中债估值收益率一路上行。在债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国际上调新光的主体评级至AA+,市场一片哗然。 3. 与西王互怼 大公评级在今年2月西王集团发行短融期间,将西王集团的主体评级由AA+/负面大幅下调至AA/负面,而且是在申购日结束后、缴款日开始前,公布下调评级的公告,导致西王当期短融取消发行。当时市场盛传,西王集团遭遇评级下调的原因是不愿意花近千万的评级费。但8月3日,大公评级又上调了西王集团的评级至AA+,评级展望调整为稳定,可能与齐星担保的问题解决有关,也可能…… (二)兜售咨询系统 此次大公被查,根据财新报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评级内部人士向监管部门举报,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一套数据管理咨询系统。多家企业抱怨,这套系统费用要数百万,另外每年还要追加数十万的系统服务费。 (三)入手互联网金融 1.发布网贷黑名单及预警名单 2015年1月21日,与上述被查的大公评级同属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下简称“大公国际”)旗下的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大公数据”)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 然而该份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发出当天就遭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打脸。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表示,大公数据尚未说明相关的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亦未披露评价模型的可信度及历史数据拟合情况。 面对行业内的质疑,大公数据依然我行我素。半年后的2015年7月,大公数据再将40家网贷平台“拉黑”,涉及到信息披露不充分、偿债能力无法评估等关键问题。 2017年5月,大公国际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筹备三年的丝路互金网正式上线运营。丝路互金网的运营主体同样是上述发布网贷黑名单和预警名单的大公数据。 (四)下调美国评级 资本市场有个传说,一旦遇到中国对美国不高兴了,不定会放出大公国际。 这个传说似乎又得到了印证。今年1月,中国顶尖级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再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评级展望为负面,从A-降到BBB+接近垃圾债评级水平。并列举了几大理由,包括但不限于: 美国政治体制缺陷形成的政治生态使政府难以有效执政,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偏离正确轨道。 违背价值规律的畸形信用生态导致中央政府偿债能力异化。 大规模减税直接减少中央政府偿债来源,削弱偿债基础。 用增加债务收入弥补财政缺口势必加剧中央政府信用风险。 美国中央政府虚拟偿债能力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 [详情]
来源:资管君 一、犯太岁 大公的生辰是1994年3月10日,94年正月廿九日,农历甲戌属狗。 2018年本命年。 24岁属狗人今年与太岁相害,又无半颗吉星相助,事业运势并不是太旺。今年必须较以往加倍努力,才有望获得发展机会。在工作中会出现较多的变数,虽然会有贵人相助,切记在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恃才傲物,不可意气用事,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冷静对待,不急不躁,以和为贵,以谦虚宽容的态度面对赞扬和批评。做事一定要求稳,方能得财。 大公傲物啊。 大公于七夕被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双杀。 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会儿,同行正在关怀他家的客户,员工,朋友圈里说有需要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渠道商请联系我,绝对市场价合规收费,不推销不研发级别咨询软件。 一切被推倒了,但未必能重来。 二、大公是谁? 打民族牌的一家干评级的,标榜国家评级名片,华夏评级一把,国际评级话语权斗士。 去欧洲做业务,欧洲监管机构调查他两年,认定大公在内部制衡体系方面存在不足。大公补救未果。 去美国,SEC不认可其自我检查制度。 习惯性查询大公股东看不出所以然,只好看看大公的发展历程,倒是找到点有价值的: 1992年6月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金融学院等8家社团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没有政府和银行背景、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猜测还是有些背景的。 本次被罚,大公应该是求助过长辈们。 可是2018年风口浪尖。 据说之前也有过对大公评级的举报,但真正开始进行调查是今年的现场检查活动。今年对评级机构的现场检查不同以往,是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部署相关下属证监局联合进行的,即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行动,此次现场检查已于8月上旬结束,监管机构动作也很迅速。 三、大公曾低调过,但近年行事乖张。 曾遭市场投资者狂骂 在新光控股扣非持续亏损、核心资产抵质押殆尽、当地银行认可度低、公司债务负担沉重、短期偿付压力极大、公司再融资渠道受阻、公司对外担保已出现代偿风险各种槽点俱全的情况下,大公逆势上调新光控股的主体评级,从AA上调至AA+。 仅过4个月后,新光控股发行的两只债券均因大跌,而被上交所临时停牌。 还有五洋债,大公给了AA评级,结果大家都知道。证监会判这事儿是欺诈发行。 2017年初至今(2018年8月17日),大公资信的上调率为19.16%,处于银行间各评级公司的首位,且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信用利差检验也凸显出个别评级公司虚高的问题。AAA级的利差均值中,大公国际超过了其余所有评级公司,达到为143bp,高出第二名的上海市新世纪约30bp。在AA+级组别中最高的仍为大公国际,其利差均值为325bp,高出第二名的东方金诚17bp。(数据来自光大证券固收团队) 曾下调过美国评级 2010年和2013年,大公国际两次将美国主权信用从AA调到A+,然后调到A-。而2010年同期铁道部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大公国际给出了AAA的评级,高于当时中国的主权评级。“铁道部的偿债能力比中国政府还高?比美国还强?”引起了市场极大的质疑。 今年2月,大公评级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大公评级表示,美国政治体系对经济带来负面作用,使得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而特朗普税改将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美国的虚拟偿债能力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 被骂炒作。 8月28日,大公还要发布国家信用评级,该“国家信用评级发布会”将在北京xx酒店举行,届时将全球首次发布42个国家信用评级报告。 着眼于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发展问题,肩负对人类社会安全发展的忠诚和责任,大公将不懈奋斗、锐意创新,全力为世界经济治理、信用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看来不能如期举办了。 这些都是台面上的。 有些不能说的就难看了。能说的就是,大公不当竞争承诺级别不可怕,吊炸天的是他不压价,他抬价加价。业内盛传的西王,软件,上千万的收费都不是空穴来风,但这也的确是站着把钱挣了。在跪舔的这行也算得上行业清流啊! 大公乃评级风骨! 四、这次被罚,肯定有人举报。 从动机论上分析: 最可能举报他的有三种人, 被抢客户的同行,被戏弄过的客户,分赃被不均的自己人。 我觉得这三种人都举报了大公。 同行举报很好理解,我只能aa,他能aa+;客户举报也很好理解,说好的aa+呢,关键你多收了那么多钱;分赃不均窝里反也好理解,不细说。说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软件都是面上的。 这都不是大事,毕竟评级对于监管是边缘的,我要规模和发展,你评级高点,松点,从而债券供应量大点,其他不痛不痒罚点也没有太多互动了。 鸡毛蒜皮的事监管也没有精力。 但今年严监管的市场主题也该抓一家评级公司做典型了! 于是狗年杀鸡儆猴。 但你也得是典型啊。 承诺评级够得上。 乱收费也符合标准,还搞咨询,软件收上千万,完全上道! 但这都不够,最好是经济账目有问题,这是企业资产流失问题,才够严重。 贫穷限制不了我的想象力。 我猜测是某一笔业务,是民企的,民企不规范,国有性质的,哪怕浪得飞的平台也要入帐的,收入没有入帐,然后没有缴税。 哪怕我收2000万,远超25万底线,那只要企业不违约,你也不能说我哪里不对。 高收费是小问题。 但不入帐就是大问题,企业资产流失的问题。 不交税,那就别怪我下手狠。 税是什么,是国家的心头肉。 仅作猜测,大家别当真。 大公也不必太伤心,也不用担心中国评级失去自己一蹶不振。 其实业内对外评也就仅仅做参考,除非你做出下调动作。 外资行直接无视。 五、没有未来 大公此次被罚是国内评级行业史上最严厉的处罚。 哪怕一年后恢复,也元气大伤。 上一次被干趴下的还是远东。 自福禧事件发生后,曾一度在行业内排名靠前远东各项业务急剧萎缩。虽各种资质还在,监管层已在事实上暂停了它在融资券和金融债两方面的业务,而且证监会给予远东的债券评级牌照没拿到。之后远东几乎淡出国内评级市场。 远东的教训是慢慢下调,莫引起市场恐慌,因为那时候降级很少见,2006年,中国的短融券市场起步不久,容不得发生事故。当时远东无法及时获取信息,不知所为。在事态恶化后,一步到位将评级从A-1直接降入C,导致持有债券的投资者无以适从,只能不计成本抛售,出现了面值六折成交的情况。 监管很干脆,监管要求远东评的必须再找一家重新评,远东,被废。 而后来的海龙事件,联合资信就稳多了,根据事态发展逐步跟进,在披露问题的同时逐步下调评级,操作更加成熟,是,评级公司也在成长。 但大公复出面对的行业局势不一样了, 2017年7月3日,央行发布7号公告,放开境外评级机构“入境”。这意味着,包括惠誉国际、标准普尔、穆迪三大境外评级机构可以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 另外从大的趋势来讲,成熟的市场只有2-3家巨头存活。 大公的机会真的不多了。 劳改回来的朋友知道重新融入社会的艰辛。 被罚过的,机构都嫌弃。 六、生活要继续。 对大公来说,在被罚前做完评级的客户,监管方面不会说什么,但是新报材料进行评级就不要想太多,原有业务的跟踪评级可能还是大公自己擦屁股。 大公现有的客户,接下来就要开始换一家新的评级机构,反正45天,不是很漫长,下周一开始弄,差不多重阳节可以搞定,因为用大公的评级效果肯定是下降的。本身今年发债严监管,你用监管处罚的评级公司报告,发行难度,成本都上升,还不一定发得成功。如果我是企业肯定要换,没多少钱,白菜价,竞标更低,反正15-20万搞定。 这行当啊,发行人付费,定价复古,服务同质,技术粗犷,人员流散,各种不规范。 鹏元相比大公能好多少? 中诚信有亚布力,倒也不屑黑钱,但市场同样一堆非议。 联合换了些人,估计进来更毛躁。 大公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会流失掉,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会成就个别公司,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行业常青树的秘诀是做长珠三角,西南不碰,河北不跑。 据说还有一家评级也在被调查,在从严处理的2018年,会不会还有一个“大公”被罚? 让我们拭目以待。 后记 评级行业现状: 主要数据来源:《资本市场评级那些事》作者:丁继平 评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分析,但项目承揽岗却是核心岗位,信用评级分析是成本部门。分析师入行第一年待遇多为税前10万左右,入行3年以上待遇才税前30几万。部分评级公司为了节省分析师成本,甚至在债券发行市场繁荣时将“底薪+提成”转为“底薪+绩效”制度,名为提高底薪、增加福利、“旱涝保收”,实为不愿与分析师分享公司业绩提升成果。 失信的成本不高,每年有不少不痛不痒的罚单,各打二十大板,监管有存在感,评级公司有危机感,仅此而已。远东和大公这是特例。 行业内各家企业地位怎么样?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主要评级机构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实绩评价与综合评价两大部分。实绩评价以案例评价为依据,综合评价包括社会信用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发行人评价,技术评估,登记托管机构评价、市场评价和专家评价六方面。综合评价对受评机构的信用情况、业务素质、业务行为合规性、评级结果质量、评级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排序是: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这个评价结果与市场份额、行业和市场的认知基本吻合。 债券市场的分割、资质的分割,导致监管的分割。同一公司可能受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各部门监管的方式方法和思路也各不相同。证监会的监管相对市场化,其他监管部门行政化的痕迹相对较深。在准入门槛上,证监会有比较明确的准入门槛。在退出机制上,各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的退出标准。远东的退出有点简单粗暴的意味。在日常的监管上,还未能形成一套成体系的、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比如对目前比较严重的级别虚高、级别迁徙、无序竞争等并没有比较好的对策。同时在监管的着重点上,从债券违约事件入手,而不是以常规的、动态的监管为主。在整个监管的思路中,不是把评级机构当作整个债券发行链条上的一环,而是孤立的评价评级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忽略了评级机构在整个链条中的弱势地位,出台了较多治标不治本的举措。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结果过度、机械和不恰当、不科学地使用,客观上导致信用评级结果失真,如交易所评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市场评级结果,以及某一阶段企业债中AA级评级结果高度集聚,一定程度上是监管在评级结果上使用不当所致,这个与监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相背离的。 信用评级机构根据中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评级体系,在近年中国债券市场大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债券的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均具有较大影响,已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投资定价的参考标准、交易流通的重要条件、风险揭示的主要工具等。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揭示信用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行业的无序竞争、级别虚高、监管分割、人员流动过频等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后进入者由于缺乏其他的竞争手段,靠高级别抢占市场成为基本策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国际上经过10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大浪淘沙,现存的主要是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评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不能通过充分的自由竞争来实现行业最优化。理想的状态是两三家公司,达成比较均衡的状态。目前国内竞争无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级机构数量过多,未来趋势是数量的减少,可以通过行业的重组和有序退出来实现这个目标。 监管的统一是一个大趋势。债券市场的统一是未来的大趋势,按照国际经验,一般都会由统一的机构管理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分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分割在一定程度和历史条件下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但未来统一是大趋势。统一的债券市场将有利于监管的统一。统一的监管有利于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监管体系,有利于评级行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将越来越大,参与主体将越来越多,产品的品种将越来越丰富,评级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评级机构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多,但行业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优势明显、能真正以投资者为服务导向的评级公司,最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关于级别虚高问题的看法 近10年,级别虚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表现方式:一是几乎每年(特别是近三四年)普调一小级级别,有些公司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简单粗暴地向上调级;二是级别的区分度差,级别中枢集中于AA-~AAA。根据统计,2015年年底,中国公募市场债券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AA-占比13.07%,AA占比48.41%,AA+占比18.95%,AAA占比13.12%。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所评全球债券发行人主体等级主要集中在A级至B级之间,2014年年底,主体信用等级B占13.58%,BB占12.94%,BBB占31.20%,A占23.68%,AA占6.08%,AAA占0.71%;三是不同机构之间整体级别差异大,部分机构级别显著高于其他机构的级别;四是近年来经济环境较差,不少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但在级别下调上表现不明显。级别的虚高带来信用泡沫,不利于帮助投资者有效识别信用风险,目前各大机构已经纷纷成立自己的信评团队,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正在弱化,整个行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评级机构是级别的给定者,决定级别的基本流程是:分析师现场尽调——提交报告,建议级别——信评委决定级别,信评委有部门信评委,还有公司信评委,有些项目需提交公司信评委。在整个过程中,分析师的影响力不大,负责把情况了解清楚即可,级别的确定主要由信评委委员负责。公司信评委会有主管市场的领导参加,此外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公司领导也会参加,因此在级别确定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市场的因素。整体看,目前国内评级机构评级结果是专业和市场平衡的综合结果,各家机构都是如此,细微的差异是各家机构专业的力量强还是市场的力量强,普遍情况是市场的力量强一些。评级行业是一个小行业,目前行业年总收入在20亿元左右,不如一个中型券商的收入,评级公司面临着坚守品牌和生存发展的困境。坚持从严的信用政策,意味着客户的流失;实行宽松的信用政策,可能对品牌产生不利的影响。 评级行业也不应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两三家为宜。后来者的进入除了抬升级别之外,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获得客户,所以后来者其实也是扰乱市场的“鲶鱼”。目前的市场已经是一片混乱,大都失去了基本的底线和操守。前些年分析各家的信用政策,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近几年就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了。市场为导向,同一行业的序列都不存在了,有的以区域确定信用政策,简直是笑话,区域内企业处于不同行业,怎么能实行区域的信用政策呢?这违背了基本的评级逻辑。还有劣币逐良币的问题,现在看有些机构的级别迁徙率看起来很低,实际是初评的级别给得很高,其他机构想抢也没有空间,这些机构还号称级别给定具有前瞻性。这个行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处于乱象中,可能是大家都不太想坚守下去了,也可能资本运作的因素考虑得多一些,对行业真正有情怀的人其实不多了。 所以要改变行业的乱象,监管部门要重视级别的调整,要出调级说明,甚至可以召开专家听证会论证其合理性。目前可喜的是,已经看到监管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再有就是建立双评级制度,进行有效的制衡;还有就是建立真正的投资者评价体系;最后评级机构要能进能出,制订明确的准入标准以及退出标准,评级机构的数量要合理控制,鼓励机构间的合并重组。不能让评级机构仅仅依赖资质、吃政策红利的饭,要真正地让评级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立长效机制、树品牌、积累技术等方面。 债券市场的割裂带来监管的割裂以及监管的方法手段不到位,对评级结果的过度使用加剧了级别虚高。目前的债券市场公司债由证监会负责,中票和短融交易由商协会负责,企业债由发改委负责,相应券种的评级资质由各主管部门审批。从目前市场情况看,证监会公司债的评级普遍高一两个子级,这就是监管割裂带来的级别虚高。还有目前监管部门在债券的审批和管理过程中,级别导向比较明显,导致了目前市场上AA以下的级别很少。过度地依赖级别并以级别作为是否发行以及发行便利的主要参考标准,必然推动级别的上升。此外,监管的手段方法单一,目前由于监管的割裂,并没有形成系统统一的监管体系,形式和程序上的监管内容多、实质的少,标准也不尽统一。特别是违约事件发生后,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材料的真实性以及经济大背景下违约产生的必然性关注不够,对中介机构中由会计师主要承担的责任认定不足,在评级机构的责任处罚中,没有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导致评级机构往往“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所以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统一的监管部门、统一的监管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统一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监管。在债券发行和管理方面,不能只有级别这个维度,这是惰政行为,是对市场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主承销商的压力也是评级虚高的重要推手。 近几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这和主承销商的利益驱动紧密相关。目前大多数主承销商实行高额的业务提成,导致业务人员为保证债券的承揽和发行绞尽脑汁:有的用高级别低融资成本作为承揽项目的卖点;有的将弱主体包装成高级别保证发行。这里面都少不了评级公司的配合,主承销商会以介绍业务作为诱惑,甚至以建立战略合作为借口,有时候甚至威胁封杀,实际上面对威逼利诱,评级公司很难拒绝,因为主承销商是评级机构主要的业务来源渠道。主承销商人员变动频繁,所以每个项目基本都是考虑短期利益,因此行为也是短期的,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也是必然的选择。在我做评委的过程中,每每每跟主承销商在级别上有比较激烈的纷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主承销商找领导告恶状。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主承销商的主要经办人员实行类似IPO的保荐人代表制度,终身负责,有利于克服机构和个人的短期行为。 发行人的“成熟”也是推动评级虚高的重要力量。 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为发行人服务,必然要服务好,而级别高低是让发行人能否满意的很重要的一点。另外,债券市场的发展,评级级别对利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行人对评级费不像刚开始那么看重,每单25万元只是“毛毛雨”。他们转而对高级别带来的财务成本节约关注度很高。企业稍有好转,要调级;企业稳定发展,觉得自己稳定,抗周期能力强,波动性小,要调级;企业发展不好,为了继续发债,还是要保持级别。一言不合,就要换机构,甚至把所有的机构叫来,大家竞级别,高级别者得。评级机构能有多大的勇气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说“不”呢?所以对发行人的级别招标行为要严厉打击。 在违约率实际较低和监管对违约关注度高的大背景下,级别虚高是评级机构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目前这个市场虽然打破了刚兑,但是实际的违约率并不高,没有成为新的常态,国内也没有垃圾债市场,同时监管包括市场对违约事件关注度高,评级的项目出现违约监管就会问责。所以评级机构理性的选择就是找出那些违约可能性高的企业,不做或者给定很低的级别,其他的都可以给定高级别,这样做一是避免了监管部门找麻烦,二是也可以得到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的认可,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理性的经营者这么选择也是必然的。至少级别的区分度,这种吃亏不讨好的事还是少做为好。记得我当时离开的时候,领导问计于我,我提出了对好的稳定的行业普调,像省一级的城投公司级别基本往AAA靠,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级别中枢也往上移。我也是级别虚高的推手之一。我离开之后的2016年,跟踪结果出来,各家机构基本都是按这个思路执行的:像云南、四川的省级平台,像长沙、西安、福州、郑州、济南主要的平台也都调为AAA了。 所以放开垃圾债市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发债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中最优秀的代表,整体的违约率低。如果放开垃圾债市场,用利率和违约率来检验市场,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论证,并可以作为对其评价的主要指标,评级机构就会在级别区分度上真正下功夫。另外,监管部门对违约事件要提高容忍度,不能反应过度。反问一句,没有违约的项目,其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就一定没有问题吗?所以市场最终要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监管体系。[详情]
18.08.2018 本文字数:2032,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徐燕燕 “大公资信的关键点在于以评级要挟人家购买咨询,不是两个独立的业务。”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本上所有评级机构都有咨询和评级业务,但不要对同一对象,或者公司内部建立严格防火墙,比如成立子公司什么的都可以。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评级业务一年。同日,证监会也称暂停其证券评级业务一年。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几乎是评级机构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受到的最严厉的处分。 大公评级“有私” 给出如上处罚的原因,交易商协会称, 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资信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资信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证监会的通报中写明: 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 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 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 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评级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大公资信受罚程度可谓震惊,但走到这一步也实属必然。大公资信受罚的主要原因是一面向发行人提供评级服务,一面还要收取高额的咨询服务费。因为基本上所有评级机构都有咨询和评级业务,但不要对同一对象,或者公司内部建立严格防火墙,比如成立子公司什么的都可以。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此次对于大公资信的处罚力度不可谓不强。在此之前,因为绿地集团及上海云峰集团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等事项的自律调查中,曾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给予暂停其相关业务一年的处罚。而针对评级机构,这是头一回。 前述评级机构人士表示,过去提及评级行业的管理是“九龙治水”,不统一,而这次是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几乎同时发布消息,透露出一个信息:今后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协同监管会越来越强。 “对评级公司来说,监管处罚本身并不是是最重的,而是品牌形象的损失。两个市场同时被禁入一年,这12个月里绝大部分客户都会流失,原来的客户一年后能不能回到他碗里就不好说了。”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大公资信8月17日晚间也针对处罚发布公告称,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同时,大公资信表示,已将需要说明的问题申诉材料提交有关部门。 评级行业的顽疾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大公的处罚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体现在整个评级行业这么多年存在的类似问题,不论是媒体报道,还是监管,其实都有所了解,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事情,只是一个严重程度的问题。此次大公受罚也体现出监管对于评级行业乱象整治的态度和决心。 而且,尤其是在今年信用债市场违约潮爆发,事后发现很多评级机构并没有做好对违约风险的预警,很多发行主体都是在违约发生之后,评级骤然下调。 截至目前,发债企业2017年年报已经陆续披露,2018年的定期跟踪评级业接近尾声,大部分企业都披露了最新的跟踪评级结构。 wind数据统计发现,级别变动的企业中,上调比率高于下调比率。其中上调比率最多的是AA-也是样本数量最多的,上调比率高达10.44%,且全部为上调1个子级。下调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下调比率分别为2.51%、2.10%、1.99%和1.91%,且均存在跨级别下调的情况。从迁移范围看,在BBB级及以上级别主体中,除A-级外,各级别均有部分发行人的级别迁移范围超过3个子级,且均为大跨度调降。同时,在2018年跟踪期内,有10家发债主体信用等级被下调至违约级,其中有8家发债主体级别调降幅度在9个子级以上。 尽管分析评级调整的原因,有行业周期和企业自身的因素,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时,受“级别竞争”影响,评级机构客观性不足且级别调整存在滞后性。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之争再起,目前发行人付费模式已成为大部分评级公司普遍采用的模式。记者注意到,在国内14家信用评级机构中,中债资信评估、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北京中北联合信用评估、四川大普信用评级5家为投资者付费模式,其余9家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 但行业内也有关于付费模式的不同声音,前述评级机构人士认为,投资人付费还是发行人付费不是关键, 关键是如何消除每种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问题,评级机构必须公平对待市场参与各方。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孟庆斌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表示,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和受评公司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的博弈和勾连,使得信用评级虚高,即评级机构为留住或发展客户二调高评级结果,来取悦发行人;二是评级选购,即发行人在各个评级机构之间来回去的预评级结果,从中选择较高的评级水平。这两个问题在评级行业竞争激烈时尤为严重,对整个评级行业的公信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而此次大公资信的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收了钱评级还要卖咨询时的那种要挟,这里面实难再谈公允。[详情]
来源:票友-票据圈那些事 一、大公被处罚:被双杀,停业一年 8月17日下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当日傍晚,证监会官方微信号“证监会发布”亦通报称,将“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证监会官方通报,近日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开展了专项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发现大公国际存在如下问题: 1.疯狂的评级上调 交易商协会在通报中指出,大公资信2017年年初所评AA+主体,在一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高达18%,一枝独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五家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中为最高,其中上海新世纪为13%,其他评级机构该比率均在7%以内。 2.AA+的垃圾债 “新光债”自从17年下半年就由于主体流动性问题被机构投资者质疑,早已被市场视为垃圾债,中债收益率估值一路上行,甚至突破100%。 在债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国际上调新光的主体评级至AA+,市场一片哗然,简直可笑! 3.企业迎来转机,评级惨遭下调 与此同时,获100亿银行授信和邹平县政府力保,7月上岸的西王债,被大公国际下调评级至AA,明明企业运营环境已经迎来转机,却惨遭评级下调,市场直呼看不懂! 彼时市场盛传,大公国际调低西王集团主体评级的原因,就是因为希望集团不愿意花近千万的评级费。 4.黑心钱,来的容易 此次大公被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内部人士向监管部门举报大公资信,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一套完全没卵用的数据管理咨询系统。 多家企业抱怨,这套系统不仅没作用,费用要970万,另外每年还要追加80万的系统服务费,真正的是强买强卖! 二、影响分析:基本上等于死刑? 停业一年,两个市场都停,对于大公来说这实在太难! 不知有那个客户愿意等一年? 在信用及信仰崩塌的时候,大公要想一年后再杀回来就太难了,毕竟没有那么发债主体能1年内不发债等你! 另外,如果评级机构本身都被质疑,被这个评级机构评级的公司也难不被市场所怀疑!债券难发情况下,抛弃大公大概率是各家发债主体的选择之一! 早年的远东就是大公未来的写照!艰难!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是国内资历最老的评级公司,诞生于1988年,系中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一度拥有全牌照。但在2006年福禧事件发生后,央行暂停其评级业务,目前其银行间牌照已然作废。数位评级业人士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业务资格恢复后,大公国际难以恢复元气,“远东的大股东是国开行,都恢复不过来,何况民营的公司。”媒体分析到。 老司机爆料已有大公的员工自寻出路,为他们鞠一把泪。 另另外,已有体贴的友商开始承接大公的客户,也有友商承接大公的员工。真是有爱又机灵的同业们啊! 三,那些公司债中枪了 一家发债主体基本上会选择多个评级机构,但是,对于大公独家服务的发债主体,不免会被市场所怀疑,同时他们面临寻找新的评级机构的问题,另外也面临评级会不会被调整的问题!反正都是不确定性! 事实上,上述公司也是很多债券投资人所担忧的,这个债没有合格的评级主体了,合不合规,要不要卖?怎么办? 其公司官网称,大公评级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度逾万亿元。 大公评级目前拥有银行间和证券业两大债券市场,四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中国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 据统计,涉及到这么272家公司! 合计1781个债券,债券余额高达1.92万亿! *下表债券简称仅为样例债券 四、频频踩雷!三年摊上12只违约债券 统计发现,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2起。其中,2018年发生3起;2017年发生3起;2016年发生5起;2015年发生1起。 [详情]
原标题:震惊债券圈!违规收取高额费用,高管不够格,内控混乱,这家评级被判死刑? 来源:债市研究 近期,就有业内人士传言大公可能面临监管机构处罚,随着昨天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监会两份重磅罚单的落地,证实了传言,刷爆朋友圈。 债研君总结了几条大公犯的错,每一条都很致命: 左手评级,右手咨询,并收取高额费用; 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过程中,大公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大公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 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 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今年以来,中央对金融领域超严监管和重拳整治的大背景下,大公触碰了数条监管的底线,出事是早晚的事。 跟其它债券一级狗一样,债研君平时跟各家评级公司交流的也比较多,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公的几件事情。 1.16年下半年,曾经想给一家民营企业发债,由于企业跟评级公司不熟,债研君就推荐了大公。刚开始预评级大公给了AA,企业跟大公很快签了协议,付款25万。紧接着这家民营企业就找了一家有证券期货从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做3年连审审计报告,等到正式审计报告出来的时候,主要财务数据跟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大公开始着手出正式评级报告,这个时候,大公跟企业说,评级给不了AA,只能给AA-,除非降低一下负债和减少一些对外担保。他这一句话说的轻松,可是你让我怎么跟企业说,这张老脸往哪里放。 2.前段时间大公在官网公布东北某家债券发行人发行的小公募的18年跟踪评级报告,不知道什么神秘因素,很快大公就从其官网把这个跟踪评级报告撤下来了,债市研究曾经写文报道过,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删除。 3.跟其它评级公司一样,大公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在国内设有32个分公司,其中有都江堰分公司,最近网络上有篇爆文《某小小县级市,竟负债超520亿!》说的就是都江堰。 债研君没有刻意求证,大公应该是都江堰唯一一家设立分支机构的评级公司,都江堰市17年一般预算收入仅有25.8亿,GDP338亿,大公在这里设立分公司,你们看得懂吗? 大公有个分公司的业务人员曾经向债研君推介大公的评级业务,我才第一次知道“运作”这个词在评级领域的意思。这个分公司在某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城投公司所在的政府财政收入均比较高,大公就开始把目光锁定在这些城投公司身上。这个业务人员说这个提评级的业务很好做,跟城投公司都是一拍即合,他已经运作好几单了。 城投公司提升评级的动力很强,一方面可以降低融资成本,AA+的比AA的债券发行价格往往要低100BP以上,另一方面也可以算作政绩。大公可以把符合他们条件的城投公司评级由AA提升到AA+。 图片来源:票友--票据圈那些事 各家评级迁移矩阵如上图:红色区域表示调高概率,绿色表示调低概率 但是费用不是业内通常收取的10万主体评级费用,而是看运作难度大小,难度较小的收取200万,难度适中的收取400万,难度较大的收取600万。如果真能提升成功,这点钱对城投公司来说也不算什么,发一笔债,因为评级提高省下的利息支出远远高于这个运作费用。 4.某民营企业,主体评级AA+,大公的业务人员去营销,900万可以提高到AAA,这对于民营企业的诱惑还是很大的,今年以来的债券行情较差,AA+的民企债和AA的国企债一样很难卖掉,如果提高到AAA就不一样了,民企AAA债,还是有很多机构可以买的。 此次大公被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内部人士向监管部门举报大公资信,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一套数据管理咨询系统。 多家企业抱怨,这套系统不仅没什么实际用途,费用要970万,另外每年还要追加80万的系统服务费,联合、中诚信你们学不会! 当评级变成一个花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评级的结果谁还敢相信呢?就像债券圈内公认的那家浙江民营企业XG偿债风险很大,大公还是在众目睽睽下把评级从AA提高到AA+,能不能扛过今年还不一定,谁能告诉我这单收了多少评级费。 而这所有一切跟在大公的官网上今年8月7日挂出来的文章《感受服务市场的热度》格格不入: 大公的每一次市场开拓和服务都是一场对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洗礼,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多年来,大公始终恪守独立、公正、客观的评级服务,坚决抵制买卖级别的不正当竞争,从未因此自打折扣、降低标准,始终支撑着大公的是不为人知的隐忍和担当。 隐忍和担当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黑钱和勾当。 更为有意思的是,2011年,大公国际发布了人类历史中最为奇葩的评级报告,没有之一。大公国际给中国本币的信用评级为AA+,而给铁道部的信用评级是AAA。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假设中国破产了,铁道部依然不会破产! 那年的7月23日,浙江省温州市发生动车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这一重大事故将载入中国铁路发展史册,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原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原局长张曙光等54名事故责任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然而面对这样的特大事故,2011年8月8日,仍处于动车事故舆论漩涡的铁道部发行200亿元人民币90天超短期融资券,作为该项目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给予铁道部的主体信用级别为AAA。这一“铁道部信用高于大公给予的中国国家信用”的评级举动,读者朋友们,这个逻辑你看的懂吗? 无独有偶,奇葩的事天天有。今年的1月16日,大公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负面。这也是时隔5年后,大公国际再次给美国降级。2013年10月17日,大公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A-,评级展望负面。 BBB+,是国际三大评级公司给很多中国企业的评级,中国企业的评级怎么能跟老美评级相提并论,认真起来你可以当做一个笑话。不管大公怎么爱打民族牌,国人不会因为你给老美下调评级就觉得你爱国,老美也不会在意这样一个评级,老美强不强,看看怎么整中兴通讯的就知道了。 自媒体月颜如玉报道,出生于山西、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的关建中,骨子里有浓重的晋商情结。晋商的精打细算在中国商帮是出名的,简单来说就是“抠”。在这个思想的引导下,大公的人力成本控制也是评级公司里最细致的,从而导致大公员工的流动性也是评级公司里比较高的。在大公相关的工商资料里,有众多的和离职员工劳务诉讼,知乎上有位匿名用户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下载了跟员工纠纷的诉讼,有120多页,大公和上百名员工打过官司。 在大公内部,关建中的人治色彩非常浓厚。以大公员工最重要的《大公集团运营管理手册》为例,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让人震惊的话: 关建中思想是是大公坚持走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在长期从事信用风险评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集团总裁关建中先生对世界评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明,也是全体大公人智慧的结晶… 大公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必须坚持以关建中思想为指导方针,掌握和运用关建中思想的精髓,才能建立有大公特色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大的战略目标。 如果把名字改一下,让读者以为自己是在读党章,在学毛泽东思想。 昨晚12点钟整,大公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回应了被处罚一事: 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大公:大公资信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此次事件蓄意污蔑和诽谤的行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此次处罚对大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评级机构主要业务就是中国三大债券审批机构的债务融资工具,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审批的短融、中票、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证监会体系的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 根据大公官网相关信息,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还拥有欧盟、香港地区等境外评级牌照。具体有: 1、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2、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3、中国证监会认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 4、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5、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6、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 7、中国保监会认定的保险公司投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8、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批准的欧盟评级牌照 9、香港证监会批准的香港评级资质 目前国家发改委还没有下文处罚,债研君预计,下周发改委也会跟进处罚,届时意味着国内的债券市场,大公一年内都碰不了,其实跟判死刑也差不了多少。 历史总是不断上演,2006年福禧债事件发生后,作为其评级机构的远东资信部分债券业务处于监管机构要求暂停的状况,业务萎缩严重。此后,几乎退出了与其他几家信用评级公司的竞争。随后,远东资信的控股股东几经变更,从东方资产到国开行再到知名度并不高的汉富控股,在债券市场,远东资信业务量微乎其微。 此次事件,除了媒体的报道和分析,债研君已经收到其他家评级公司业务人员发来的微信,大体意思是:大公客户需要更换评级机构的欢迎推荐。 在关建中和关建中思想的带领下,大公国际还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债研君开了知识星球,旨在搭建一个债券知识学习和投融资业务(债券、融资租赁、信托和ABS)撮合平台,掌握最新政策,手握大量资金方,你才能运筹帷幄,欢迎老铁们加入。[详情]
每经记者 王小璟 每经编辑 陈星 8月17日,交易商协会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期限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值得一提的是,大公评级在官网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Wind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截至到2018年8月17日,共发生218起债券违约事件,其中有债项评级的事件有116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2起。其中,2018年发生3起;2017年发生3起;2016年发生5起;2015年发生1起。 数据来源:wind 2018年3起违约债券 2018年的3起违约债券分别是16弘债02、16长城01以及16凯迪债。 16弘债02违约发生在2018年7月31日,发行人为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7月31日,发行人与投资者已就债务展期达成共识,同意将16弘债02回售本息支付时间延长至2018年8月30日。 2015年12月4日,大公评级对16弘债02给出的信用评级为AA;2017年6月22日,大公评级维持了该评级;2017年12月29日,大公评级将该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为A+;2018年1月3日,继续降为BBB-;2018年5月29日,信用评级降为B;2018年6月27日,信用评级调为CCC。 16长城01违约发生于2018年6月13日,发行人为中融双创(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行人未按时完成债券的兑息工作。 2016年5月24日,大公评级对16长城01的首次信用评级为AA;2017年6月6日,大公评级维持了该评级;2018年6月14日,该债券信用评级被降为BB;2018年6月26日,大公国际维持了BB评级;2018年7月24日,该债券信用评级再次被调低至CCC。 16凯迪债2018年6月1日发生实质违约,发行人为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对于该债券,大公评级给出的首次评级为AA,时间为2016年5月24日。 随后,该债券信用评级一直为AA,直到2018年5月8日,大公评级决定下调其信用评级至A+;2018年5月16日,继续下调至BBB+;2018年5月25日,又被下调至B;2018年6月5日,大公评级继续下调其评级至C。 2017年3起违约事件 2017年的3起违约事件分别是14亿利集MTN002、15五洋02、15五洋债。 14亿利集MTN002违约发生于2017年11月21日,发行人为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违约原因在于“在筹措本期债券偿债资金的过程中,资金归集出现意外情况。” 对于该债券,大公评级给出的首次信用评级为AA,此后一直保持AA,直到2017年6月15日,大公评级上调其评级至AA+。 15五洋02、15五洋债违约发生日期均为2017年8月14日,发行人均为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未能完成回售资金、利息发放;未能清偿到期银行借款本金或利息。 对于15五洋02,大公评级给出的首次信用评级为AA,时间为2015年8月20日。此后一直维持AA,直到2017年4月24日,下调至AA-,又于2017年7月26日,下调至A-;随后在2017年8月4日到2017年8月15日,大公评级对该债券进行连续下调,从BB+下调至CCC,又下调至C。15五洋债信用评级历史走势与其相同。 2015年~2016年共6起债券违约 2016年的5起分别是15国裕物流CP002、15亚邦CP004、15国裕物流CP001、15宏达CP001、15亚邦CP001。2015年1起是14波鸿CP001。 15亚邦CP004、15亚邦CP001的发行人均为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违约时间分别为2016年9月29日、2016年2月14日。 大公评级对于15亚邦CP001首次信用评级为A-1;在2016年2月4日,下调至A-2;2016年2月14日,又下调至D。15亚邦CP004首次评级同样为A-1;在2016年9月26日被下调至D。 15宏达CP001违约发生于2016年3月8日,发行人为淄博宏达矿业有限公司。大公评级对其首次评级为A-1;在2016年2月29日将其信用评级下调至B;又在2016年3月8日下调至D。[详情]
中国基金报 若晖、泰勒 监管风暴蔓延至评级机构!大公评级一天内受到两次暴击。 先后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传来大消息,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随后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也就是说,大公在未来一年内不能再进行债券评级的工作。 大公评级受到严重警告处分 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经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8次自律处分会议初审、2018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复审,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经两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大公评级上述行为明显违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相关自律规定,违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影响负面,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上述自律处分。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 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 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证监会: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证监会今日称,大公国际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 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 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上述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证监会令第50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北京证监局已完成行政监管措施告知程序,相关后续工作正依法推进。 发行人付费模式或难完全改变 在多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人士看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等债券市场主要外部评级机构多年来评级虚高的现象,与债券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有很大关系。 “目前国内债券评级主要是债券发行人付费模式,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多只次级债券都是高等级债券类似,无论国内国外都存在发行人付费体系下,外部评级虚高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也没有完全改为投资人付费模式。”华南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认为,将发行人付费模式改为投资人付费模式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由投资人付费模式或存在第一家机构付费,之后机构搭便车的可能,因此投资人付费模式难以完全推广” 上述华南固定投资总监建议,约束债券评级机构利益输送、评级虚高等现象最好通过加强行政监管等手段解决。 近年来在整个宏观经济去杠杆大环境之下,债券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自建内部债券信用评级团队是多家基金公司加强固定收益投资上的举措。 “基金公司基本都依赖内部债券信用评级,但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也有它存在的价值,根据监管要求,企业发债的时候,一定需要外部评级机构给予评级才能发行,尽管对债券评级的发行门槛没有特别规定,但评级太低的债券也不好意思发行。”北京一位债券基金经理称。 “我们基本都是看内部评级,外部评级也会作为参考,但各家基金公司内部评级比较个性化,没有统一标准,银行在给多家基金公司进行委外投资的时候,还是会划定统一的标准,例如各家基金公司在管理这笔委外资金时都只能投外部评级在3A级的债券。”上述华南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指出,从这个角度上看,外部评级机构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对于单只债券,基金公司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得到的评价结果确实会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多位受访债券基金经理看来,地产类债券就是目前比较典型的例子。“很多地产类债券的外部评级都是3A,但基金公司考虑到很多地产企业负债率、杠杆率极高,基本内部都列入禁止投资的范围,除了少数的万科、金融街等大型地产企业,很多民营类地产公司都不能入库。”上海一位债券基金经理称。 “沪华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上述华南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称,沪华信违约之后,,评级机构才将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体评级由“AA”调整为“B”,15华信债债项评级由“AA”调整为“B”。事实上,在基金公司内部,考虑到它的经营情况,这家企业发行的债券早就不能入库。 “目前大中型基金公司内部债券信用评级团队基本完备,其余小型基金公司也要看整个固定收益管理规模扩张的情况,随着管理基金规模的扩大,逐渐扩张信用评级研究员的队伍。”上述华南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结称。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旭称,评级公司在授予评级时,通常会授予AAA、AA+、AA这三个级别,当主体接近违约边缘时,又会进行大量跨级下调。 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信用评级的峭壁效应。峭壁效应的产生,是因为AA级以下主体的发行难度相较于AA级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发行量明显降低、一级市场收益率和二级市场收益率也都有明显的上升。发行量以及利率的突变是发行人以及持有人都非常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因此,评级公司在将评级下调到AA级以下时会遇到明显更大的阻力,而且这个阻力来自于发行人以及持有人双方。从更深层次思考,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为现行的债券发行、交易、投资制度安排。在这些制度中,我们人为地设置了门槛,而且部分门槛过多地依赖于外部评级结果,而非企业自身的实际信用资质。 左手评级,右手咨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市场上存在个别评级机构向其评级客户提供所谓“咨询服务”的现象,其收取的服务费远高于评级费用,扰乱市场秩序。 “左手评级,右手咨询,在这样的利益关联下,很难相信评级机构得出的级别、出具的报告还能够保证其独立、客观和公正。”其中一位评级业人士说。 北京某券商资管部人士表示,评级报告本应充分揭示受评对象风险、客观表达评级机构中介意见,但在实践中却成为了“美化”甚至“宣传”评级对象的平台。“特别是对于发生级别变动的项目,从评级报告中看不出调整的理由和依据,部分报告仅更新年度数据、与上年内容大同小异。” 目前,评级市场的行政规章、自律规则均对评级机构提供附属业务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比如交易商协会《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第十五条规定“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不正当交易、商业贿赂以及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影响信用评级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大公评级8月7日在官网挂出的文章《感受服务市场的热度》称: 大公的每一次市场开拓和服务都是一场对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洗礼,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多年来,大公始终恪守独立、公正、客观的评级服务,坚决抵制买卖级别的不正当竞争,从未因此自打折扣、降低标准,始终支撑着大公的是不为人知的隐忍和担当。 以上这些话,是不是跟今天被处罚有一种打脸的感觉? 债券评级普遍虚高 评级机构迎强监管 本月初,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4家: AA级、AA+级、AAA级占比分别为37.67%、32.57%、26.61%;AA+及以上发行人占比59.17%,同比上升3.85个百分点。 其中,二季度评级机构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发生80次和32次。 其中,级别上调集中在由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61%;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于CC级至AA+级,原级别AA级的发行人家数占比55.00%。 具体来看,二季度新增五家违约发行人,且评级机构在发行人违约后大跨度下调级别。交易商协会通报认为,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及预警方面的能力不足。 例如,大连机床、丹东港、凯迪生态等主体的多只AA级债券发生违约,违约后,评级机构采取断崖式下调评级的方式,一次性调降16个子级到C。 业内人士认为,二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存在部分行业“扎堆”违约现象,很大一部分评级上调都存在水分。 “二季度以来,AA级及以下的债很难发出来,发行人有动力让评级机构上调级别,评级上调集中在AA升到AA+也不足为怪了。”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说。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评级公司对民营企业累计开展了276次评级上调行动。其中,联合(包括联合信用及联合资信)最多,上调数量为79次;大公国际次之,共62次;中诚信(包括中诚信国际及中诚信证评)与上海新世纪分别为55次和54次。 其他评级机构同行开启“挖人”模式 在大公被罚的当日,多家评级机构开始随时关注可能从大公内部流失出来的人才。在互联网上,已经有评级机构开始甩出对外招聘的帖子。 在某机构布的招聘需求中,信用评级分析岗、信用评级市场营销岗都有用人需求。 大打民族牌的评级机构 大公评级于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创建者,拥有银行间和证券业两大债券市场,四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中国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 民族品牌是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在登上《中国金融家》封面人物的时候,他这么说: 民族品牌,即大公作为本土评级机构首先要研究中国信用风险的形成规律,运用揭示风险的服务能力维护本国经济社会安全发展,保障中国海外债权资产安全。国际化,即作为中国的评级机构有责任把大公在评级领域的智慧贡献给世界,为全球信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履行应尽的责任。 创建中国民族品牌的国际化信用评级机构,是一个评级企业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所应具有的责任感。 在公开场合上,关建中不止一次强调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他说: 大公从对西方评级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从对信用经济社会和评级发展规律的探索中,确立了对信用世界的认识方法和自身的历史方位,选择了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那就是把中国人在信用评级领域创造的成果贡献给世界。 关建中也一直强调自身的“民族品牌”属性,认为现存国际评级体系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强调大公国际致力于国际评级体系的重构。关建中还曾在2009年3月11日的《人民政协报》署名文章:《中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2010年7月11日,大公评级在北京发布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中国本币评级以AA+高于美国的AA级。 今年1月16日更是发布评级报告,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3B+评级展望负面。 大公的老对手,中诚信国际评级董事长毛振华在2012年的时候说“评级机构是百分之百的商业活动,不应赋予民族和国家主权功能。”,人民普遍解读为“暗批”大公评级。 毛振华称,评级机构从事的工作是风险揭示,应与主权、民族利益无关,如果一个评级机构成为了民族、国家的工具,它就丧失了在市场里对投资者负责的科学性和中立性。 “(形势)不好的时候不说自己,只说别人,这个公司有威信吗?它搞了几年成长不起来,这是我的判断。”[详情]
原创: 肉肉君 来源:债市风云 前些天债券信评狗的圈子里悄悄在流传某民族评级公司可能要受到监管处罚的消息,说是要暂停资格一年。今天中午这个消息终于实锤了。 还是挺震惊的,毕竟是评级行业自远东评级因福禧事件被暂停资格以来,有评级公司受到最重的处罚。震惊之余也能理解,作为曾经的评级人,评级行业有什么污垢大致也了解一二。前不久我们也曾撰文狠狠的嘲讽了这家民族评级机构。 屡屡出现匪夷所思的评级结果,屡屡出现火线下调级别,评级报告内容错漏百出,我们不想落井下石,这些都不想像某公号一样一一列举,没意思。但市场和监管对这样的评级行业早已不耐。当“看评级买债你就输了”成为买方的共识,当监管不断加强监管,并拟放开海外评级机构准入,卖方评级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今天民族评级公司遭受如此严重的监管处罚,作为曾经的评级人我们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想每个评级人都回头看看我们当年做评级时的初心是什么? 评级行业需要的不是下调美国主权评级的闹剧,不是民族评级机构的喧嚣,不是搞出什么所谓的关某人思想的个人崇拜,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为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用服务。 作为公司,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级别竞争不能避免,但是要在温饱和立身持正之间寻求平衡。 作为员工,为自己的每一次尽调负责,为自己的每一份评级报告负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声誉负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诸君共勉。[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17日消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7日表示,证监会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证监会通过展开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大公国际证券公章混用,管理混乱;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收取高额费用;高管不符合要求;评估模型存在问题。证监会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不得承接证券评价业务,并更换高管人员。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落实债券市场部署,加大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详情]
来源:债市观察公众号综合自蓝鲸财经、牛爷财经、财新 原标题:大公评级被查,兄弟公司大公数据既发布网贷黑名单又设立网贷平台 1、大公卖评级收黑钱变“不公” 打了十几年“民族牌”的评级公司,本来是公信力的象征,原来早就一手收黑钱,一手卖报告!变成了卖评级、收黑钱的“不公”。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加强市场自律管理 规范信用评级市场秩序》公告,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公告称,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大公奇葩往事 1.疯狂的评级上调 交易商协会在通报中指出,大公资信2017年年初所评AA+主体,在一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高达18%,一枝独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五家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中为最高,其中上海新世纪为13%,其他评级机构该比率均在7%以内。 2.AA+的垃圾债 “新光债”自从17年下半年就由于主体流动性问题被机构投资者质疑,早已被市场视为垃圾债,中债收益率估值一路上行,甚至突破100%。 在债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国际上调新光的主体评级至AA+,市场一片哗然,简直可笑! 3.企业迎来转机,评级惨遭下调 与此同时,获100亿银行授信和邹平县政府力保,7月上岸的西王债,被大公国际下调评级至AA,明明企业运营环境已经迎来转机,却惨遭评级下调,市场直呼看不懂! 彼时市场盛传,大公国际调低西王集团主体评级的原因,就是因为希望集团不愿意花近千万的评级费。 4.黑心钱,来的容易 此次大公被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内部人士向监管部门举报大公资信,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一套完全没卵用的数据管理咨询系统。 多家企业抱怨,这套系统不仅没作用,费用要970万,另外每年还要追加80万的系统服务费,真正的是强买强卖! 3、黑手还曾伸入互联网金融 但除了传统金融和资本市场,大公评级也频繁将手伸向互联网金融。 2015年1月21日,与上述被查的大公评级同属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下简称“大公国际”)旗下的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大公数据”)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 其中,广东以预警名单占比19.62%,黑名单占比19.58%,金融信用风险省份排名中位列第一,浙江、上海紧随其后。 从名单看来,不少大平台如陆金所、拍拍贷和一些已确定的问题平台如中汇在线等并列于预警名单中。究竟大公信用制定名单的标准在哪儿?名单又有多少公信力?质疑之声顿起。 对于陆金所也在预警名单中,大公数据总裁王再祥对中国网表示:“我们评价一个平台不能看背景,不能看出身,大不代表好。从评级专业的角度来看,陆金所是有很大风险的,它是在政策没有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做的一种政策套利,打的是擦边球。资金不明了,资金来源不明了,去向不明了,债项不明了。在投资者保护上有很多问题,甚至有法律陷阱。” 然而大公数据的网贷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发出当天就遭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打脸。 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表示,大公数据评定“黑名单”及“预警名单”的数据源主要为网贷平台披露的债务人信息以及平台自身信息,涉及平台特征与平台经营风险等内容。对于这些数据,大公数据尚未说明相关的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亦未披露评价模型的可信度及历史数据拟合情况。 必须指出的是,“黑名单”或“预警名单”具有负向激励作用,易于成为套利工具。尤其是在监管措施尚未出台的情况下,负面评价缺乏第三方监督与监管,客观性、公正性难以保证,或对合规、合法经营的平台造成严重伤害。 面对行业内的质疑,大公数据依然我行我素。 半年后的2015年7月,大公数据再将40家网贷平台“拉黑”,涉及到信息披露不充分、偿债能力无法评估等关键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裁判员的身份,大公国际早就下场“运动”,直接参与互联网金融行业。 2017年5月,大公国际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筹备三年的 丝路互金网正式上线运营。 新闻稿称,丝路互金网是大公发现互联网金融规律,把握金融科技未来趋势,坚持互联网金融正确创新方向,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资本互联互通需求,运用独创的互联网金融理论和数字化评级技术,创造的具有时代引领价值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丝路互金网的功能定位是,以信用评级信息为媒介的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公共投融资服务平台。 丝路互金网官网显示,仅有1页共8个投资项目,目前都已经结束募集,最近的标是2017年7月发布,官网已经超过1年未更新。 丝路互金网的运营主体同样是上述发布网贷黑名单和预警名单的大公数据。 几乎与丝路互金网上线同时,大公国际和其前员工的知识产权诉讼案在北京朝阳区开庭。 被告为大公数据原总裁徐志鹏。徐志鹏在任职期间担任网贷行业信用风险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领导团队进行该项目研发工作。 徐志鹏于2015年11月离职后,原告大公国际在2017年3月14日的“民事起诉状”中称,“后公司发现,被告在未经公司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个人名义将公司研发且未对外发布的网贷行业信用风险研究报告发布到互联网上。 “大公国际在2015年发布的网贷评级报告,将200多家业内平台拉入黑名单或预警名单,为了给自己上线‘丝路互金网’铺路。”徐志鹏在庭审举证、质证中说。 4、曾下调美国评级 听说,资本市场有个传说,一旦遇到中国对美国不高兴了,不定会放出大公国际。 这个传说,最近似乎又得到了印证,就在今天,时隔五年,中国顶尖级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再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评级展望为负面。并列举了几大理由,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美国政治体制缺陷形成的政治生态使政府难以有效执政,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偏离正确轨道。国民经济呈现高度债务化。 第二,违背价值规律的畸形信用生态导致中央政府偿债能力异化。资本的逐利性使美国金融部门通过资金产品和交易结构设计不断延伸债权债务交易链条牟取更多利润,脱离实体经济的资本自我循环的虚拟增值模式为美国中央政府不断吹大的债务泡沫提供生存空间。 第三,大规模减税直接减少中央政府偿债来源,削弱偿债基础。于2018年正式实施的税改法案未真正抓住美国债务经济难以维系的痛点,预计美国实际经济增速在2018年仅为2.3%,之后逐渐放缓。 第四,用增加债务收入弥补财政缺口势必加剧中央政府信用风险。此外,2017年政府可变现资产对总债务的覆盖率仅7.3%,完全无法实现对债务的有效清偿,政府仍不得不高度依赖债务货币化方式维持偿债来源与负债的表象平衡。 第五,美国中央政府虚拟偿债能力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偿债来源与负债的严重失衡使中央政府成为美国债务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看了大公国际的理由,我也算是涨见识了,原来美国经济不行了,最终原因是政治体制缺陷和违背价值规律的信用生态。看来美国要把经济搞上去,还得多向中国学习。[详情]
打了十几年“民族牌”的评级公司,本来是公信力的象征,原来早就变成了卖评级、收黑钱,充满着利益交换和寻租。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加强市场自律管理 规范信用评级市场秩序》公告,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公告称,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但除了传统金融和资本市场,大公评级也频繁将手伸向互联网金融。 2015年1月21日,与上述被查的大公评级同属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下简称“大公国际”)旗下的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大公数据”)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 其中,广东以预警名单占比19.62%,黑名单占比19.58%,金融信用风险省份排名中位列第一,浙江、上海紧随其后。 从名单看来,不少大平台如陆金所、拍拍贷和一些已确定的问题平台如中汇在线等并列于预警名单中。究竟大公信用制定名单的标准在哪儿?名单又有多少公信力?质疑之声顿起。 对于陆金所也在预警名单中,大公数据总裁王再祥对中国网表示:“我们评价一个平台不能看背景,不能看出身,大不代表好。从评级专业的角度来看,陆金所是有很大风险的,它是在政策没有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做的一种政策套利,打的是擦边球。资金不明了,资金来源不明了,去向不明了,债项不明了。在投资者保护上有很多问题,甚至有法律陷阱。” 然而大公数据的网贷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发出当天就遭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打脸。 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表示,大公数据评定“黑名单”及“预警名单”的数据源主要为网贷平台披露的债务人信息以及平台自身信息,涉及平台特征与平台经营风险等内容。对于这些数据,大公数据尚未说明相关的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亦未披露评价模型的可信度及历史数据拟合情况。 必须指出的是,“黑名单”或“预警名单”具有负向激励作用,易于成为套利工具。尤其是在监管措施尚未出台的情况下,负面评价缺乏第三方监督与监管,客观性、公正性难以保证,或对合规、合法经营的平台造成严重伤害。 面对行业内的质疑,大公数据依然我行我素。 半年后的2015年7月,大公数据再将40家网贷平台“拉黑”,涉及到信息披露不充分、偿债能力无法评估等关键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裁判员的身份,大公国际早就下场“运动”,直接参与互联网金融行业。 2017年5月,大公国际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筹备三年的 丝路互金网正式上线运营。 新闻稿称,丝路互金网是大公发现互联网金融规律,把握金融科技未来趋势,坚持互联网金融正确创新方向,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资本互联互通需求,运用独创的互联网金融理论和数字化评级技术,创造的具有时代引领价值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丝路互金网的功能定位是,以信用评级信息为媒介的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公共投融资服务平台。 丝路互金网官网显示,仅有1页共8个投资项目,目前都已经结束募集,最近的标是2017年7月发布,官网已经超过1年未更新。 丝路互金网的运营主体同样是上述发布网贷黑名单和预警名单的大公数据。 几乎与丝路互金网上线同时,大公国际和其前员工的知识产权诉讼案在北京朝阳区开庭。 被告为大公数据原总裁徐志鹏。徐志鹏在任职期间担任网贷行业信用风险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领导团队进行该项目研发工作。 徐志鹏于2015年11月离职后,原告大公国际在2017年3月14日的“民事起诉状”中称,“后公司发现,被告在未经公司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个人名义将公司研发且未对外发布的网贷行业信用风险研究报告发布到互联网上。 “大公国际在2015年发布的网贷评级报告,将200多家业内平台拉入黑名单或预警名单,为了给自己上线‘丝路互金网’铺路。”徐志鹏在庭审举证、质证中说。[详情]
本报记者 李慧敏 北京报道 8月17日下午14时44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官网上率先发布了对大公评级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的处分决定。 上述处罚消息,《中国经营报》记者也从证监会得到证实。据悉,今天下午晚些时候,证监会也将发布上述处罚公告。 业内人士表示,对大公评级的处罚或将拉开评级机构从严监管序幕。 据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公告显示,经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8次自律处分会议初审、2018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复审,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另据媒体报道,这次执法行动是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采取的首次联合行动,属于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跨市场统一执法之后的重要举措之一。经查,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经两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大公评级上述行为明显违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相关自律规定,违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影响负面,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上述自律处分。 监管人士表示,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8月17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的手机,但一直未接通。 大公评级官网显示,大公评级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官网同时介绍,作为新型评级信用评级标准的创建者,大公评级是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财政部推荐参加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评级机构,是参与评级信用评级体系改革,争取评级话语权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代表。 (编辑:夏欣 校对:颜京宁)[详情]
大公评级被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因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 经交易商协会2018年第8次自律处分会议初审、2018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复审,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经两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大公评级上述行为明显违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相关自律规定,违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影响负面,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上述自律处分。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交易商协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债券市场稳健发展的系列部署,加强对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着力维护市场良好运行秩序。市场各类主体应进一步增强合规意识和市场责任意识,严守底线、恪守规则,共同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稳健有序发展。同时,交易商协会也将继续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遵照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会议达成的各项共识,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