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评级被罚停业1年:频踩雷 三年摊上13只违约债券

大公评级被罚停业1年:频踩雷 三年摊上13只违约债券
2018年08月19日 12:01 新浪财经综合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典礼”,定于8月23日(周四)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举办。论坛将邀请监管层领导、银行业高管等重量级嘉宾做主旨演讲,并就金融业相关热点话题展开多场次的议题讨论。敬请期待!【参会报名

  来源:wind资讯

  监管对评级业开了一张足以导致行业洗牌的罚单。

  8月17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介绍说,近日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开展了专项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发现大公国际存在如下问题:

  上述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证监会令第50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大公评级在官网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频频踩雷!大公近三年摊上13只违约债券

  Wind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截至到2018年8月17日,共发生213起债券违约事件,其中有债项评级的事件有111起。

  而自2014年以来的所有债券违约事件当中,评级机构为大公评级的违约事件有13起。其中,2018年发生4起;2017年发生3起;2016年发生5起;2015年发生1起。

  评级“虚高”,今年债券违约金额创历史新高

  今年债券违约数量大幅攀升。Wind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至今,跨过5个自然年,合计发生过违约事件的也只有213起,部分发行人资金困难,出现连续的违约。其中2014年较少,仅有6起债券违约事件,随后2015年有所上升,到2016年达到高点,全年违约事件有77起。2017年全面回落,2018年再度大幅攀升,截至8月17日,违约债券数量已经升至60起,超过去年全年的总数;违约金额约553亿元,创历史新高。

  最近一周搅动债券市场的莫过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发行的“17兵团六师SCP001”于2018年8月15日延期兑付的事件。而这也令该债券的评级机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评级”)面临“尴尬”的局面。

  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后,新世纪评级于8月14日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的信用等级从AA级下调至C级,同时将“15兵团六师MTN001”和“17兵团六师SCP002”的债项信用由AA级和A-1级断崖式下调至C级和D级。发行人主体长期信用等级C级、短期债券信用等级D等均代表不能偿还债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8月15日上清所公告“17兵团六师SCP001”已延期兑付完成。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违约事件是由于兵团六师国资公司内部财务流动性管理和对资本市场上规则意识淡薄所导致的“技术性违约”。

  而在今年以来出现风险事件中,违约债券数量共有60只,14家新增违约主体,涉及金额291.87亿元,其中主体评级为AA及以上的有26只,合计违约金额达269.88亿元,占比逾九成。

  违约债券新增主体向高等级迁移

  实际上,整体来看,发生违约的新增主体级别不断向高信用等级迁移,信用风险逐渐增大。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AA级债券数据居前,达19家,占比68%,AAA级有1家违约主体的3只债券违约,为首次出现。从2014年以来每年新增违约主体级别的变迁来看,2014年主要集中在AA-级及以下,之后该类别项下的新增债券数量占比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级别AA级的逐年增多,自2015年起AA+级企业开始出现违约,近期17沪华信SCP002发生实质性违约,成为信用债历史上第一只发行主体评级为AAA的违约个券。

  对此,很多债券市场投资人士对于评级机构给予的债券评级提出“质疑”,为何债券评级会存在“虚高”的现象?评级机构在当下信用风险环境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债券评级机构迎强监管

  针对目前债券市场评级普遍存在的“虚高”现象,评级机构将迎来强监管,债市评级“泡沫”有望有效出清。《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针对评级乱象,证监会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债市监管机构正在对评级机构开展现场检查,交易商协会日前也启动了2018年评级机构业务市场化评价工作。

  本月初,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4家,AA级、AA+级、AAA级占比分别为37.67%、32.57%、26.61%;AA+及以上发行人占比59.17%,同比上升3.8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评级机构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发生80次和32次。其中,级别上调集中在由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61%;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于CC级至AA+级,原级别AA级的发行人家数占比55.00%。

  具体来看,二季度新增五家违约发行人,且评级机构在发行人违约后大跨度下调级别。交易商协会通报认为,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及预警方面的能力不足。例如,大连机床、丹东港、凯迪生态等主体的多只AA级债券发生违约,违约后,评级机构采取断崖式下调评级的方式,一次性调降16个子级到C。

  业内人士认为,二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存在部分行业“扎堆”违约现象,很大一部分评级上调都存在水分。“二季度以来,AA级及以下的债很难发出来,发行人有动力让评级机构上调级别,评级上调集中在AA升到AA+也不足为怪了。”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说。

责任编辑:牛鹏飞

债券 违约 评级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