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被停业了 XX还会远么?

大公被停业了 XX还会远么?
2018年08月18日 23:0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典礼”,定于8月23日(周四)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举办。论坛将邀请监管层领导、银行业高管等重量级嘉宾做主旨演讲,并就金融业相关热点话题展开多场次的议题讨论。敬请期待!【参会报名

  来源:资管君

  一、犯太岁

  大公的生辰是1994年3月10日,94年正月廿九日,农历甲戌属狗。

  2018年本命年。

  24岁属狗人今年与太岁相害,又无半颗吉星相助,事业运势并不是太旺。今年必须较以往加倍努力,才有望获得发展机会。在工作中会出现较多的变数,虽然会有贵人相助,切记在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恃才傲物,不可意气用事,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冷静对待,不急不躁,以和为贵,以谦虚宽容的态度面对赞扬和批评。做事一定要求稳,方能得财。

  大公傲物啊。

  大公于七夕被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双杀。

  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会儿,同行正在关怀他家的客户,员工,朋友圈里说有需要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渠道商请联系我,绝对市场价合规收费,不推销不研发级别咨询软件。

  一切被推倒了,但未必能重来。

  二、大公是谁?

  打民族牌的一家干评级的,标榜国家评级名片,华夏评级一把,国际评级话语权斗士。

  去欧洲做业务,欧洲监管机构调查他两年,认定大公在内部制衡体系方面存在不足。大公补救未果。

  去美国,SEC不认可其自我检查制度。

  习惯性查询大公股东看不出所以然,只好看看大公的发展历程,倒是找到点有价值的:

  1992年6月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金融学院等8家社团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没有政府和银行背景、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猜测还是有些背景的。

  本次被罚,大公应该是求助过长辈们。

  可是2018年风口浪尖。

  据说之前也有过对大公评级的举报,但真正开始进行调查是今年的现场检查活动。今年对评级机构的现场检查不同以往,是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部署相关下属证监局联合进行的,即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行动,此次现场检查已于8月上旬结束,监管机构动作也很迅速。

  三、大公曾低调过,但近年行事乖张。

  曾遭市场投资者狂骂

  在新光控股扣非持续亏损、核心资产抵质押殆尽、当地银行认可度低、公司债务负担沉重、短期偿付压力极大、公司再融资渠道受阻、公司对外担保已出现代偿风险各种槽点俱全的情况下,大公逆势上调新光控股的主体评级,从AA上调至AA+。

  仅过4个月后,新光控股发行的两只债券均因大跌,而被上交所临时停牌。

  还有五洋债,大公给了AA评级,结果大家都知道。证监会判这事儿是欺诈发行。

  2017年初至今(2018年8月17日),大公资信的上调率为19.16%,处于银行间各评级公司的首位,且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信用利差检验也凸显出个别评级公司虚高的问题。AAA级的利差均值中,大公国际超过了其余所有评级公司,达到为143bp,高出第二名的上海市新世纪约30bp。在AA+级组别中最高的仍为大公国际,其利差均值为325bp,高出第二名的东方金诚17bp。(数据来自光大证券固收团队)

  曾下调过美国评级

  2010年和2013年,大公国际两次将美国主权信用从AA调到A+,然后调到A-。而2010年同期铁道部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大公国际给出了AAA的评级,高于当时中国的主权评级。“铁道部的偿债能力比中国政府还高?比美国还强?”引起了市场极大的质疑。

  今年2月,大公评级将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大公评级表示,美国政治体系对经济带来负面作用,使得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而特朗普税改将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美国的虚拟偿债能力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

  被骂炒作。

  8月28日,大公还要发布国家信用评级,该“国家信用评级发布会”将在北京xx酒店举行,届时将全球首次发布42个国家信用评级报告。

  着眼于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发展问题,肩负对人类社会安全发展的忠诚和责任,大公将不懈奋斗、锐意创新,全力为世界经济治理、信用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看来不能如期举办了。

  这些都是台面上的。

  有些不能说的就难看了。能说的就是,大公不当竞争承诺级别不可怕,吊炸天的是他不压价,他抬价加价。业内盛传的西王,软件,上千万的收费都不是空穴来风,但这也的确是站着把钱挣了。在跪舔的这行也算得上行业清流啊!

  大公乃评级风骨!

  四、这次被罚,肯定有人举报。

  从动机论上分析:

  最可能举报他的有三种人,

  被抢客户的同行,被戏弄过的客户,分赃被不均的自己人。

  我觉得这三种人都举报了大公。

  同行举报很好理解,我只能aa,他能aa+;客户举报也很好理解,说好的aa+呢,关键你多收了那么多钱;分赃不均窝里反也好理解,不细说。说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软件都是面上的。

  这都不是大事,毕竟评级对于监管是边缘的,我要规模和发展,你评级高点,松点,从而债券供应量大点,其他不痛不痒罚点也没有太多互动了。

  鸡毛蒜皮的事监管也没有精力。

  但今年严监管的市场主题也该抓一家评级公司做典型了!

  于是狗年杀鸡儆猴。

  但你也得是典型啊。

  承诺评级够得上。

  乱收费也符合标准,还搞咨询,软件收上千万,完全上道!

  但这都不够,最好是经济账目有问题,这是企业资产流失问题,才够严重。

  贫穷限制不了我的想象力。

  我猜测是某一笔业务,是民企的,民企不规范,国有性质的,哪怕浪得飞的平台也要入帐的,收入没有入帐,然后没有缴税。

  哪怕我收2000万,远超25万底线,那只要企业不违约,你也不能说我哪里不对。

  高收费是小问题。

  但不入帐就是大问题,企业资产流失的问题。

  不交税,那就别怪我下手狠。

  税是什么,是国家的心头肉。

  仅作猜测,大家别当真。

  大公也不必太伤心,也不用担心中国评级失去自己一蹶不振。

  其实业内对外评也就仅仅做参考,除非你做出下调动作。

  外资行直接无视。

  五、没有未来

  大公此次被罚是国内评级行业史上最严厉的处罚。

  哪怕一年后恢复,也元气大伤。

  上一次被干趴下的还是远东。

  自福禧事件发生后,曾一度在行业内排名靠前远东各项业务急剧萎缩。虽各种资质还在,监管层已在事实上暂停了它在融资券和金融债两方面的业务,而且证监会给予远东的债券评级牌照没拿到。之后远东几乎淡出国内评级市场。

  远东的教训是慢慢下调,莫引起市场恐慌,因为那时候降级很少见,2006年,中国的短融券市场起步不久,容不得发生事故。当时远东无法及时获取信息,不知所为。在事态恶化后,一步到位将评级从A-1直接降入C,导致持有债券的投资者无以适从,只能不计成本抛售,出现了面值六折成交的情况。

  监管很干脆,监管要求远东评的必须再找一家重新评,远东,被废。

  而后来的海龙事件,联合资信就稳多了,根据事态发展逐步跟进,在披露问题的同时逐步下调评级,操作更加成熟,是,评级公司也在成长。

  但大公复出面对的行业局势不一样了,

  2017年7月3日,央行发布7号公告,放开境外评级机构“入境”。这意味着,包括惠誉国际、标准普尔、穆迪三大境外评级机构可以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

  另外从大的趋势来讲,成熟的市场只有2-3家巨头存活。

  大公的机会真的不多了。

  劳改回来的朋友知道重新融入社会的艰辛。

  被罚过的,机构都嫌弃。

  六、生活要继续。

  对大公来说,在被罚前做完评级的客户,监管方面不会说什么,但是新报材料进行评级就不要想太多,原有业务的跟踪评级可能还是大公自己擦屁股。

  大公现有的客户,接下来就要开始换一家新的评级机构,反正45天,不是很漫长,下周一开始弄,差不多重阳节可以搞定,因为用大公的评级效果肯定是下降的。本身今年发债严监管,你用监管处罚的评级公司报告,发行难度,成本都上升,还不一定发得成功。如果我是企业肯定要换,没多少钱,白菜价,竞标更低,反正15-20万搞定。

  这行当啊,发行人付费,定价复古,服务同质,技术粗犷,人员流散,各种不规范。

  鹏元相比大公能好多少?

  中诚信有亚布力,倒也不屑黑钱,但市场同样一堆非议。

  联合换了些人,估计进来更毛躁。

  大公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会流失掉,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会成就个别公司,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行业常青树的秘诀是做长珠三角,西南不碰,河北不跑。

  据说还有一家评级也在被调查,在从严处理的2018年,会不会还有一个“大公”被罚?

  让我们拭目以待。

  后记

  评级行业现状:

  主要数据来源:《资本市场评级那些事》作者:丁继平

  评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分析,但项目承揽岗却是核心岗位,信用评级分析是成本部门。分析师入行第一年待遇多为税前10万左右,入行3年以上待遇才税前30几万。部分评级公司为了节省分析师成本,甚至在债券发行市场繁荣时将“底薪+提成”转为“底薪+绩效”制度,名为提高底薪、增加福利、“旱涝保收”,实为不愿与分析师分享公司业绩提升成果。

  失信的成本不高,每年有不少不痛不痒的罚单,各打二十大板,监管有存在感,评级公司有危机感,仅此而已。远东和大公这是特例。

  行业内各家企业地位怎么样?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主要评级机构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实绩评价与综合评价两大部分。实绩评价以案例评价为依据,综合评价包括社会信用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发行人评价,技术评估,登记托管机构评价、市场评价和专家评价六方面。综合评价对受评机构的信用情况、业务素质、业务行为合规性、评级结果质量、评级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排序是: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这个评价结果与市场份额、行业和市场的认知基本吻合。

  债券市场的分割、资质的分割,导致监管的分割。同一公司可能受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各部门监管的方式方法和思路也各不相同。证监会的监管相对市场化,其他监管部门行政化的痕迹相对较深。在准入门槛上,证监会有比较明确的准入门槛。在退出机制上,各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的退出标准。远东的退出有点简单粗暴的意味。在日常的监管上,还未能形成一套成体系的、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比如对目前比较严重的级别虚高、级别迁徙、无序竞争等并没有比较好的对策。同时在监管的着重点上,从债券违约事件入手,而不是以常规的、动态的监管为主。在整个监管的思路中,不是把评级机构当作整个债券发行链条上的一环,而是孤立的评价评级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忽略了评级机构在整个链条中的弱势地位,出台了较多治标不治本的举措。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结果过度、机械和不恰当、不科学地使用,客观上导致信用评级结果失真,如交易所评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市场评级结果,以及某一阶段企业债中AA级评级结果高度集聚,一定程度上是监管在评级结果上使用不当所致,这个与监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相背离的。

  信用评级机构根据中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评级体系,在近年中国债券市场大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债券的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均具有较大影响,已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投资定价的参考标准、交易流通的重要条件、风险揭示的主要工具等。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揭示信用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行业的无序竞争、级别虚高、监管分割、人员流动过频等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后进入者由于缺乏其他的竞争手段,靠高级别抢占市场成为基本策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国际上经过10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大浪淘沙,现存的主要是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评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不能通过充分的自由竞争来实现行业最优化。理想的状态是两三家公司,达成比较均衡的状态。目前国内竞争无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级机构数量过多,未来趋势是数量的减少,可以通过行业的重组和有序退出来实现这个目标。

  监管的统一是一个大趋势。债券市场的统一是未来的大趋势,按照国际经验,一般都会由统一的机构管理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分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分割在一定程度和历史条件下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但未来统一是大趋势。统一的债券市场将有利于监管的统一。统一的监管有利于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监管体系,有利于评级行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将越来越大,参与主体将越来越多,产品的品种将越来越丰富,评级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评级机构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多,但行业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优势明显、能真正以投资者为服务导向的评级公司,最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关于级别虚高问题的看法

  近10年,级别虚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表现方式:一是几乎每年(特别是近三四年)普调一小级级别,有些公司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简单粗暴地向上调级;二是级别的区分度差,级别中枢集中于AA-~AAA。根据统计,2015年年底,中国公募市场债券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AA-占比13.07%,AA占比48.41%,AA+占比18.95%,AAA占比13.12%。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所评全球债券发行人主体等级主要集中在A级至B级之间,2014年年底,主体信用等级B占13.58%,BB占12.94%,BBB占31.20%,A占23.68%,AA占6.08%,AAA占0.71%;三是不同机构之间整体级别差异大,部分机构级别显著高于其他机构的级别;四是近年来经济环境较差,不少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但在级别下调上表现不明显。级别的虚高带来信用泡沫,不利于帮助投资者有效识别信用风险,目前各大机构已经纷纷成立自己的信评团队,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正在弱化,整个行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评级机构是级别的给定者,决定级别的基本流程是:分析师现场尽调——提交报告,建议级别——信评委决定级别,信评委有部门信评委,还有公司信评委,有些项目需提交公司信评委。在整个过程中,分析师的影响力不大,负责把情况了解清楚即可,级别的确定主要由信评委委员负责。公司信评委会有主管市场的领导参加,此外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公司领导也会参加,因此在级别确定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市场的因素。整体看,目前国内评级机构评级结果是专业和市场平衡的综合结果,各家机构都是如此,细微的差异是各家机构专业的力量强还是市场的力量强,普遍情况是市场的力量强一些。评级行业是一个小行业,目前行业年总收入在20亿元左右,不如一个中型券商的收入,评级公司面临着坚守品牌和生存发展的困境。坚持从严的信用政策,意味着客户的流失;实行宽松的信用政策,可能对品牌产生不利的影响。

  评级行业也不应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两三家为宜。后来者的进入除了抬升级别之外,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获得客户,所以后来者其实也是扰乱市场的“鲶鱼”。目前的市场已经是一片混乱,大都失去了基本的底线和操守。前些年分析各家的信用政策,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近几年就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了。市场为导向,同一行业的序列都不存在了,有的以区域确定信用政策,简直是笑话,区域内企业处于不同行业,怎么能实行区域的信用政策呢?这违背了基本的评级逻辑。还有劣币逐良币的问题,现在看有些机构的级别迁徙率看起来很低,实际是初评的级别给得很高,其他机构想抢也没有空间,这些机构还号称级别给定具有前瞻性。这个行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处于乱象中,可能是大家都不太想坚守下去了,也可能资本运作的因素考虑得多一些,对行业真正有情怀的人其实不多了。

  所以要改变行业的乱象,监管部门要重视级别的调整,要出调级说明,甚至可以召开专家听证会论证其合理性。目前可喜的是,已经看到监管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再有就是建立双评级制度,进行有效的制衡;还有就是建立真正的投资者评价体系;最后评级机构要能进能出,制订明确的准入标准以及退出标准,评级机构的数量要合理控制,鼓励机构间的合并重组。不能让评级机构仅仅依赖资质、吃政策红利的饭,要真正地让评级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立长效机制、树品牌、积累技术等方面。

  债券市场的割裂带来监管的割裂以及监管的方法手段不到位,对评级结果的过度使用加剧了级别虚高。目前的债券市场公司债由证监会负责,中票和短融交易由商协会负责,企业债由发改委负责,相应券种的评级资质由各主管部门审批。从目前市场情况看,证监会公司债的评级普遍高一两个子级,这就是监管割裂带来的级别虚高。还有目前监管部门在债券的审批和管理过程中,级别导向比较明显,导致了目前市场上AA以下的级别很少。过度地依赖级别并以级别作为是否发行以及发行便利的主要参考标准,必然推动级别的上升。此外,监管的手段方法单一,目前由于监管的割裂,并没有形成系统统一的监管体系,形式和程序上的监管内容多、实质的少,标准也不尽统一。特别是违约事件发生后,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材料的真实性以及经济大背景下违约产生的必然性关注不够,对中介机构中由会计师主要承担的责任认定不足,在评级机构的责任处罚中,没有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导致评级机构往往“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所以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统一的监管部门、统一的监管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统一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监管。在债券发行和管理方面,不能只有级别这个维度,这是惰政行为,是对市场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主承销商的压力也是评级虚高的重要推手。

  近几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这和主承销商的利益驱动紧密相关。目前大多数主承销商实行高额的业务提成,导致业务人员为保证债券的承揽和发行绞尽脑汁:有的用高级别低融资成本作为承揽项目的卖点;有的将弱主体包装成高级别保证发行。这里面都少不了评级公司的配合,主承销商会以介绍业务作为诱惑,甚至以建立战略合作为借口,有时候甚至威胁封杀,实际上面对威逼利诱,评级公司很难拒绝,因为主承销商是评级机构主要的业务来源渠道。主承销商人员变动频繁,所以每个项目基本都是考虑短期利益,因此行为也是短期的,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也是必然的选择。在我做评委的过程中,每每每跟主承销商在级别上有比较激烈的纷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主承销商找领导告恶状。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主承销商的主要经办人员实行类似IPO的保荐人代表制度,终身负责,有利于克服机构和个人的短期行为。

  发行人的“成熟”也是推动评级虚高的重要力量。

  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为发行人服务,必然要服务好,而级别高低是让发行人能否满意的很重要的一点。另外,债券市场的发展,评级级别对利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行人对评级费不像刚开始那么看重,每单25万元只是“毛毛雨”。他们转而对高级别带来的财务成本节约关注度很高。企业稍有好转,要调级;企业稳定发展,觉得自己稳定,抗周期能力强,波动性小,要调级;企业发展不好,为了继续发债,还是要保持级别。一言不合,就要换机构,甚至把所有的机构叫来,大家竞级别,高级别者得。评级机构能有多大的勇气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说“不”呢?所以对发行人的级别招标行为要严厉打击。

  在违约率实际较低和监管对违约关注度高的大背景下,级别虚高是评级机构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目前这个市场虽然打破了刚兑,但是实际的违约率并不高,没有成为新的常态,国内也没有垃圾债市场,同时监管包括市场对违约事件关注度高,评级的项目出现违约监管就会问责。所以评级机构理性的选择就是找出那些违约可能性高的企业,不做或者给定很低的级别,其他的都可以给定高级别,这样做一是避免了监管部门找麻烦,二是也可以得到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的认可,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理性的经营者这么选择也是必然的。至少级别的区分度,这种吃亏不讨好的事还是少做为好。记得我当时离开的时候,领导问计于我,我提出了对好的稳定的行业普调,像省一级的城投公司级别基本往AAA靠,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级别中枢也往上移。我也是级别虚高的推手之一。我离开之后的2016年,跟踪结果出来,各家机构基本都是按这个思路执行的:像云南、四川的省级平台,像长沙、西安、福州、郑州、济南主要的平台也都调为AAA了。

  所以放开垃圾债市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发债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中最优秀的代表,整体的违约率低。如果放开垃圾债市场,用利率和违约率来检验市场,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论证,并可以作为对其评价的主要指标,评级机构就会在级别区分度上真正下功夫。另外,监管部门对违约事件要提高容忍度,不能反应过度。反问一句,没有违约的项目,其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就一定没有问题吗?所以市场最终要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监管体系。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牛鹏飞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