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数据产业园。
□田宜龙范坤鹏张炜王亚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洛阳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优势,紧抓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机遇,抢抓国家自创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发展机遇,锚定“两个确保”,聚焦“十大战略”,以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坚持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产业作为决定因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洛阳奋力打造创新平台矩阵,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创新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尤其在科技投入方面,洛阳实现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14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2%,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03家,各类创新平台累计达2586个,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39倍、1.67倍。“洛阳创新”建功“筑梦天宫”“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洛阳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打造创新平台矩阵
日前,走进伊滨科技城,项目建设正热火朝天。
作为洛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洛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前瞻30年的要求,为伊滨科学确定了科技产业新城的发展定位,使伊滨再一次站在了洛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风口。
伊滨科技城,创新新风口。
创新平台始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洛阳市做大做强创新平台动作频频:加快重塑重振高新区;高起点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孵化平台建设;围绕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社区;在深圳、上海等地建设“飞地孵化器”,在更大范围对接优质创新资源等。
“揭牌!”3月22日,龙门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洛阳成立的省实验室,由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牵头,联合省内18家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组建,旨在解决新材料与智能装备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难题。
龙门实验室成功跻身省实验室序列,正在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逐步释放“龙头”效应。
此外,洛阳在打造创新平台矩阵方面成绩斐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全国农机行业独一份;组建省产业研究院4个,命名省中试基地3个,备案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省一半。全市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97个、占全省的30%。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今年5月,《洛阳市“十四五”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到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1200家。
这是洛阳市科技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打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的务实之举。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洛阳市科技局还完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政策服务精准直达,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81家,年内首批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5家,总数将突破1100家;培育瞪羚企业13家、创新龙头企业25家,分别占全省的12.5%、21.6%。
同时,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洛阳市科技局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坚持“一企一案”“一需一策”,建立科创成果直通车、双创城市会客厅等常态化产学研用对接交流机制,引导更多企业开展“四有”活动,今年前7个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2.4%,超过省定年度目标2.4个百分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洛阳市把汇聚紧缺实用科技人才,作为培育创新产业的核心关键。坚持政府“普惠+激励”和企业“高薪+股权”相结合,完善落实“以用为本、市场导向”的“1+22”人才政策,深度对接“中原英才计划”,用好“河洛英才创投基金”,实施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引育、重点创新平台引才、百名科技人才入企等人才计划,落地建设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洛阳中心,成功承办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全国赛、两届“院士洛阳行”、两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洛阳专场等活动。
目前,洛阳市共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1名,培育“中原学者”13名、中原英才计划领军人才24名,引育“河洛英才计划”人才(团队)35个,清科激光等38个优秀企业(团队)根植洛阳,科技高端人才遍布河洛大地。
强化创新科研攻关
7月24日14时22分,问天实验舱踏上“问天”之旅,标志我国空间站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由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问天舱太阳能帆板对日向心机构用轴承,为中国航天提供“洛阳动力”。
“洛阳造”高精度轴承助力“问天”之旅,源于近年来洛阳市聚焦产业链“卡脖子”难题,打好核心关键技术攻坚战。
传统产业“迭代”攻关。洛阳市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在轴承制造、矿山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依托创新龙头企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进一步巩固龙头产业领先地位,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掐尖”攻关。洛阳市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在风电轴承、智能传感器、5G通信、集成电路材料、中药材加工等领域进行攻关。
未来产业“破冰”攻关。在新一代通信、清洁能源、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洛阳市聚焦储能与氢能产业、钨钼钛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进行攻关。
“十三五”以来,洛阳市以企业为主体实施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等200余项,2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08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工业CT、高铁轴承、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等“洛阳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盾构机、高速连接器、钢轨铣磨车等“洛阳制造”填补国内空白,“天宫”“蛟龙”“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力量。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31.7%提高到43.9%,助力培育了14家超百亿企业和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洛阳市紧盯风口产业培育壮大工作目标,完善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加快开放合作联动创新,加速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推动创新生态优化提升。促使更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助力洛阳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建立以产业化为取向的政策环境,修订《洛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形成以《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为统领,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构建、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一揽子政策为支撑的“1+N”科技政策体系,引导鼓励创新成果落到转化上。
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开设科技中介超市,运营科技(金融)大市场,建设科技创新大数据平台,探索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目前,已培养技术经纪人981名,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64个。
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8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成果转化收益权。2018年至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领跑全省。今年前7个月,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8.49亿元,同比增长242%。
推进金融资本运作
“成功上市!”6月6日,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仪式在北京、洛阳、上海三地线上、线下同步举行,这是继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省首家科创板企业后,洛阳市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河南科创板企业达到了5家。
此外,洛阳科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洛阳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全市上市企业达到15家。
金融资本运作,搅动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洛阳市围绕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运用风险补偿、奖励补贴、投资引导等科技金融支持方式,探索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银行信贷和创业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民间投资为补充,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推出“科技贷”、科创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性科创金融等业务。
截至目前,“科技贷”签约合作银行11家,累计授信8.7亿元、放贷6.13亿元,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过50%,同期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0%以上。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等7支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
万里风正劲,重任再出发。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任丽君表示,洛阳将坚定不移走以创新引领发展之路,聚焦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主体落在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