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LPR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机制 商业银行须积极应对

专家:LPR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机制 商业银行须积极应对
2019年08月22日 03:49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评论丨LPR改革将畅通利率传导机制,商业银行须积极应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曾刚 王伟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改革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形成机制。公告对现有LPR报价做出了三大改变:增加报价品种,增加报价银行,改变报价机制(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方式取代之前盯住贷款基准利率模式)。其目的是引导贷款利率定价从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转向参考LPR,打通政策利率和实际贷款利率的传导通道。

  公告发布后,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各家报价行也按照新的报价机制抓紧构建加点模型,并向全国同业拆借中心报出本行的最优客户贷款利率。8月20日,首个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布,为4.25%,较之前小幅下降了6BP。

  随着我国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名义上均已放开,理想的利率传导应该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并传导政策利率,政策利率影响同业市场的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作为银行边际的借贷成本进而影响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并最终传导到贷款利率。

  但在银行体系内部实际操作中,货币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传导通道却并没有打通,依旧按照各自路径传导。其中货币市场利率能较好实现政策利率的传导,FR007和SHIBOR都与政策利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但存贷款利率却并非基于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目前商业银行确定本行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价格和贷款利率时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并存在隐性下限。由于存贷基准利率对市场变动并不敏感,市场利率下行并不能有效反映在贷款利率上,即使市场利率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却依然较高。

  LPR(Loan Prime Rate)即贷款基础利率,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并考虑抵押、期限、利率浮动方式和类型等要素,在LPR基础上加减点确定。从这个意义上讲,LPR构成了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定价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尝试,2013年,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但引入以来,LPR各家报价行不是参考货币市场利率而是参考贷款基准利率报价,未能体现市场利率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LPR几乎与贷款基准利率完全同步变化。2018年以来,随着央行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货币市场利率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但同期LPR一直维持在4.31%左右,没有体现出贷款利率市场化工具的作用。

  本次LPR改革的核心是完善形成机制,建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操作模式,这种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确定了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MLF利率是央行对满足宏观审慎标准的银行提供的有抵押融资利率,基本反映了银行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传导的重要政策利率。

  二是各家银行在MLF的基础上构建利率加点模型,银行需要构建满足自身管理要求的加点模型,体现银行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其中风险溢价由本行对于最优客户(一般为内部评级AAA级客户,部分中小银行是AA+级)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组成。

  三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在18家银行报价基础上,按照算术平均(去掉最高价和最低价)得到LPR。由于算术平均没有考虑不同银行之间的权重,而中小银行的加点会高于大型银行,会在一定程度制约LPR的下调。

  从上述LPR报价机制可以看出,新规则实施后,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市场利率都实现了直接与政策利率对接,利率传导的“双轨困境”有望逐步破局。如果利率并轨顺利,未来存贷款基准利率就会逐渐淡化并退出历史舞台。但最终是否实现有效传导,还有赖于各家银行在实际贷款中是否严格执行LPR规则,而这又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督、评价和考核以及同业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新LPR规则打通了政策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传导通道,央行政策利率的下调将会体现为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对于银行而言,将会带来较为复杂和综合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短期来看,银行利差将会收窄,利润会受到冲击。根据8月20日第一次报价结果,LPR为4.25%,较之前下降了6BP,总体下降幅度较小。初步测算,这会对银行利润负面影响0.1个百分点左右。但由于最近三年MLF利率仍处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同期1年期存款利率,后续央行为了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大概率会下调MLF利率,而存款定价机制并未调整,银行依然会面临利差进一步收窄的冲击。

  中小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又会大于大型银行,这是因为MLF的交易方主要是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部分中小银行由于自身资质达不到MLF融资标准,难以按照MLF价格融资,却需要按照MLF进行贷款定价,这会导致中小银行在与大型银行竞争中进一步处于不利地位。

  中期来看,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首先,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同业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各家银行必须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独立管理利率风险。其次,贷款利率与市场接轨后,也会倒逼银行存款利率的改革,存款利率不仅要盯住市场利率的趋势和变化,同时也需要结合客户属性和客户提前还款行为,施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第三,对于授信审批端的信用风险管理也会带来冲击。由于贷款利率和市场资金成本更加频繁的波动,信贷评审不能仅依赖于客户准入条件是否满足、信用缓释是否充分,贷款发放的时机、价格也将会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长期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会重塑银行风险偏好。一方面,LPR改革后优质客户的利率议价能力较强,银行为了达到预定利润目标,可能会被迫下沉客户等级以追求更高的信用溢价,会导致银行信用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利差缩小又迫使银行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发展中间业务和综合化经营,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复杂化增加。

  要有效应对贷款利率波动性加大和利率风险复杂度增加的冲击,商业银行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应对。

  一是需要建立LPR与客户最终贷款利率之间的分层管理机制。LPR是行业内最优客户的贷款利率,但实际上银行内部大部分客户达不到最优客户的评级,这些客户的最终贷款利率需要在LPR的基础上再加上客户的信用价差得到。要充分发挥LPR的利率传导机制,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利率分层机制,使得银行能够严格区分出最终贷款利率中的市场风险因素和信用风险因素,实现贷款利率风险和信用价差的分离管理。

  二是完善银行FTP体系,实现银行利率的顺畅传导。新规则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价格FTP和贷款市场利率LPR将会形成基于同一基准的自我调整反馈机制。一方面,FTP价格是商业银行确定自身贷款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核心变量,各家银行对外报出的LPR不可避免会受到本行FTP的影响;另一方面,LPR又构成了商业银行FTP定价的基准曲线。银行FTP定价的主要模式是参考某一基准曲线,并结合银行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随着未来存贷款基准利率逐渐退出舞台,LPR利率将会作为银行FTP定价参考的重要基准。所以,商业银行应着手于建立科学、成熟、完善的FTP定价机制,实现贷款利率传导途径的自我完善。

  三是加强主动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有效管理利率风险。在负债管理方面,应提前规划缺口的期限、结构、价格目标,合理利用同业拆借、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方式,增加资金来源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改善负债结构。资产管理方面,可在全行层面统一调度资产和负债,实现资产渠道与资金渠道的合理对接和匹配。结构调整方面,除了依靠传统贷款组合、债券投资、同业业务进行表内资产结构主动调节外,还可以主动通过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优化资产结构,满足价值创造和资本约束要求。

  四是优化负债结构,采取多种方式减低负债成本。贷款利率的下降会倒逼银行采取措施降低负债成本。首先,优化负债结构,平衡流动性与资金成本的关系。LPR形成机制的改变,会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端的利率敏感性。如果利率走势向下,银行的净息差会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应适度提升主动负债占比,以提高负债端的利率敏感性,降低负债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下市场流动性分层的环境下,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银行需要在降低负债成本与确保流动性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其次,在被动负债中,应重视个人客户、中小客户和企业基本结算户的稳定存款,个人客户储蓄存款占比越高,存款结构会更加稳健,而结算类存款越高,负债成本就会更低。第三,应重视资产派生存款,尽量采取存款派生较多的融资产品和方案设计,做好新增信贷投放的存款统筹,实现存贷款挂钩政策,充分发挥信贷资源的杠杆撬动效应。对于区域效应明显的中小银行,应利用其县域营业网点较多、本区域客户基础较好、存款竞争相对不充分等优势,在存款吸收策略上与大型银行错位竞争。

责任编辑:蒋晓桐

商业银行 贷款利率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8 中科软 603927 --
  • 08-28 安博通 688168 --
  • 08-27 瑞达期货 002961 --
  • 08-21 南华期货 603093 4.84
  • 08-15 日辰股份 603755 15.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