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光芒里的深圳、上海和青岛

未来光芒里的深圳、上海和青岛
2019年08月22日 00:36 秦朔朋友圈

  原标题:未来光芒里的深圳、上海和青岛

  这两天,深圳和上海,特别热闹。

  8月20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片区正式揭牌。临港片区提出“瞄准2035年经济总量1万亿的目标”。中国大陆/内地2018年万亿GDP城市共有16个,今年很可能是18个。浦东新区2018年GDP首破1万亿,也就是说,临港片区的目标是在未来再造一个浦东。

  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要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和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相比其他片区,它定位更高,产业突出,不仅强调长三角区域意义更强调国际意义,监管也更加创新。

  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开始,就喜欢以“再造新城”的方式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临港新城将是21世纪20年代的上海新篇章。

  8月18日,中央重磅文件出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闻刷屏,引发轰动。深圳在全国最早实现小康,人均GDP分别高出北京和上海37.9%和42.2%,人口最年轻,城镇化率100%,如今的新定位是“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7月24日中央深改委会议通过的。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总体方案。南深圳,北青岛,都承担了比以前更重要的国家使命。

  上海、深圳和青岛,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模式,我们一一分析。

  上海:“未来之城”的全新探索

  上海,总面积634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98.75平方公里。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先行启动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上海市内环内的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包括了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和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

  我们先来一窥临港简史。

  一千多年前,唐朝前后,南汇成陆。《旧唐书》记载,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因该地曲突入海,形状如嘴,故称“南汇嘴”,也曾称“海曲”、“南沙”等。临港就位于南汇,原是人烟稀少之地。

  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始于2002年。笔者2010年前后做过临港规划相关的研究项目,这是一块上海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后备之城、未来新城,人们仿佛有意保护着它,期待它在未来某一天成为新的东方明珠

  2009年8月9日,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原属于市级机构的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相关单位管辖权转到浦东新区政府旗下的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名下,隶属于浦东新区政府,并于2012年4月26日改称为“南汇新城管委会”,但产业区仍属上海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归属于上海市政府。

  2012年9月19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善,即合并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和南汇新城管委会,成立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和南汇新城镇。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浦东新区管理。原芦潮港镇和原申港街道合并,成立南汇新城镇。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014年12月28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升级扩容,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共34.26平方公里、金桥开发片区共20.48平方公里和张江高科技片区共37.2平方公里,即扩大91.94平方公里。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临港片区。

  时任浦东区委书记的沈晓明当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其实临港一直是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2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中就有临港部分。所以临港过去是自贸区,现在也是自贸区,只不过大家比较敏感的是管委会(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从临港新城搬出来了,因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合署了,所以他们搬出去了。临港一直会是浦东和全市开发的重点地区,而且市里对临港的定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临港和上海的关系就好比是横滨和东京的关系,对于100万和150万人口的城市来讲,五脏六腑都要全,一个城市有的功能它都要有。所以,临港城市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新城,也是一个独立城市。”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片区被正式纳入并揭牌。与已经试点的七个单一功能区相比,临港新城片区的自贸试点更综合多元,承担了产业、金融、人才信息要素流动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的综合试验职能,体现了世界级、最先进和综合性等特点,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再升级。在方案具体文本中,“开放”一词一共出现了23次。

| 官方解读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十大亮点| 官方解读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十大亮点

  临港地区经过17年的发展,目前汇集与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国内外的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并且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科研院校入驻。这是个年轻的新城,人口也在持续流入。根据临港地区“十三五”发展目标,到2020年,人口达到45万,各类科技研发机构达100家,各类创新型企业达1000家,创新型人才达10000名。

  从上海市区到苏州昆山,约60多公里,从人民广场到临港大约75公里。人们对它的认识,可以先视为“上海版的昆山”,因为这里必定是个产业先行的城市,是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硬核产业集聚地,包括“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等。它一定会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想象力。

  然后可以视其为“顶配版自由贸易城”,方案中“贸易”一词提到23次,贸易自由,就是要放开一些限制,取消不必要的监管、许可和要求,特别是强调了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的研究,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还要发展跨境数字贸易等,打造金融开放创新的新高地,支撑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然后可以视其为“探索试验田”。方案中“探索”一词出现九次,即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以安全监管为主的自由便利的监管模式、重点产业海关监管之都、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国际船舶登记和国际航权开放、司法鉴定合作和技术交流、外籍人员配额管理、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航运指数衍生品业务等。这里一直会是首创改革的田园。

  最后,一定要视其为“未来的希望之城”,这个年轻的城市是上海再升级、再爬坡、再创颠峰的应许之地。它还很年轻,人口不过数十万,可见的未来也不过是一百多万,但更广阔的未来,现在其实还想象不出来。这个城,完完全全是21世纪的作品,留给22世纪,甚至23世纪。

  临港的样子,在笔者的印象中,一直很像一只眼睛,眼珠子是滴水湖,它一直睁着眼睛,凸出在海上,特别耀眼,充满光芒。这个小半岛,随着人们讲它的故事变多,也会变得浪漫、充满烟火气。

  深圳:永远先行的“鹏城”全局探索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大鹏永远展翅高飞,这个名字真好。

  我们先来看深圳简史。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这就造成,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被割走,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香港、深圳,本都属于新安,这对“双胞胎”在日后的岁月里,各自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站在现在这个历史时点上看,不免让人感慨万分。

  1914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1949年10月16日,宝安解放。1958年12月,曾属惠阳的龙岗、横岗、坪山、大鹏、葵沙、南平等乡划出归宝安县。1979年1月广东省委发文,撤消宝安县,成立深圳市。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2010年,经济特区延伸到全深圳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注:截至目前,我国经济特区有7个,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霍尔果斯和喀什。)

  2019年8月,深圳市诞生40周年,深圳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分析下方案里的具体措施,非常实在,件件都是大事,笔者按自己的理解总结一下,大致分为几类:

  • 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包括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信息科技中心、医学科学院、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科技一直是深圳的王牌,这部分属于“加强效应”。

  • 国家级的教育文化,包括所有阶段的教育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以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创建;并努力推动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的落地;建立国家级博物馆深圳分馆;建立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突出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等等。这部分属于“补短板效应”。

  • 国家级改革的试验,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国企改革、外汇管理改革、法律法规的相应变通、社会信用平台等方面。这部分属于“先行先试效应”。

  • 大湾区相关政策的强化,包括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产品互认;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发展;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建设;港澳居民市民待遇;深港澳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等等。一个城市的发展终究要带动周边的发展,才是良性循环的发展。这部分属于“大湾区效应”。

  • 进一步优化国际资源引入和加强国际化定位,包括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邮轮港;加强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支持和鼓励境外人才创业;引入国际前沿医疗等等。这部分属于“国际化效应”,即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连串的遐想空间,让深圳又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80、90后朋友圈中不乏有人想立马成为深圳人,向上一辈学习,到南海边画的那个圈里勇闯天涯。可见,这个文件的示范效应确实还是很明显的。海岸向陆地凹入的地方叫湾,陆地向海岸凸出的地方叫半岛,深圳大体上更像个湾,上海临港大体上更像个半岛。这两个面向海洋的城市,相互呼应、比较、追逐,一定会越来越开放。

  青岛:一带一路,海洋里的机会

  青岛,昔日曾被称为“胶澳”,它曾经真的值得“骄傲”。

  照例看一下青岛简史。

  6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和繁衍。它的名字来源,据说是因为这里四季常青。青岛湾、青岛河、青岛口(明代万历年间的港口)、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青岛山……,这里的人们真的很爱用“青岛”这个名称。

  春秋战国时的即墨;徐福东渡日本的琅琊港;汉武帝年少时做过胶东王;唐宋时期的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元朝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明清时期北方最重要的海防要塞……这些素材表明,青岛在历朝历代都很重要。

  青岛有理由成为继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之后,在北方沿海开放区域中的一个引领城市。中央深改委,把关于它的规划与深圳一同推出,不是偶然的。

  经济大省中,广东有两个一线城市,深圳和广州。浙江有杭州和宁波,江苏有南京和苏州这样的双子星座。山东多年来省域经济的排头兵是青岛、烟台和济南,但这三个城市,无论知名度还是影响力和广东、江浙的大城市相比都有所逊色。所以近两年,山东省内从上到下都不隐藏自己的焦虑,光明正大、诚实勇敢地面对现状,并积极地对标学习,提出解决方案。

  其实青岛手上是有不少好牌的:

  第一,它是山东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城市,诞生了一批知名企业,曾经凭借“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辐射胶州半岛。

  第二,全中国最能体现出发达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配套完善的蓝色经济(海洋经济)的区域,非青岛莫属。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海洋经济比重超过四分之一(2018年为27.7%)。青岛拥有国内涉海大学和研究机构26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拥有包括18位涉海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科研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是海洋领域唯一的985高校。

  青岛拥有北方最知名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文化,青岛的定位也一直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等。如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到了深圳,目前青岛方案的细则还看不到,希望青岛也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

  第三,贸易机遇永不休,不时会出现国际性凸显区域地位的发展机会。原来青岛在东北亚的国际贸易中,就有很大的机会。现在,它又成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

  网上有一个热传的图片,是青岛要成为“北方深圳”、“文化延安”和“时尚巴黎”,这些定位是一位人民日报社领导的建议。不管是否准确,但寄托了一种愿望,即青岛的崛起,代表了北方城市的希望。70年前,北方的天津和青岛,南方的上海和南京,曾经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青岛的优雅是非常大气的,其气质是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应该精耕细作,发扬光大。

  笔者写过《“北上广深”之后,再论到底谁是第五城?》,无论从GDP、城市影响力、软实力等方面看,“北上广深+杭汉蓉宁苏津渝”,这11城都排在前列,而接下来的第12城就是青岛。

  全国有五个计划单列市,深圳、青岛、宁波、厦门、大连。今年2月21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青岛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讲了一句话:青岛要学深圳、赶深圳。一个月后,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到深圳考察,提出首先要“学深圳的企业家、赶深圳的企业家”。5月,青岛选派首批150名干部到深圳的大型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体悟实训。青岛在高新企业数量上距深圳还有4倍差距,青岛的信息技术企业呈现“小而散”特点,质量上与深圳也有较大差距。

  2018年,济南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青岛,烟台、潍坊等城市的经济增速也越来越快,青岛面临着巨大的追赶压力。

  中央领导人对青岛的要求是: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对外开放新高地。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一直都有不少的机遇。如1978年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1984年成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之一;1992年后,实施市区东部大开发战略,获批副省级城市;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后,青岛的对外经贸迅速发展;2008年青岛举办奥帆赛;2012年后,先后获批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成功举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

  上合示范区正在加速崛起,这是青岛的最新机遇。

  上海的改革开放升级模式是全力建设自由的新城,深圳的改革开放升级模式是“特区的平方”。青岛要加强的,也必然是全球贸易中的新地位、新格局。它的思维,应该和全球贸易的关联更强一些,更海洋一些,更开放一些。

  青岛不应该急,城市的发展是系统性的,都要增强优势、补短板、落地、试验、探索新模式。不焦虑,持续坚持,才是一个城市最后胜利的保证。谁都可能获得独一无二的政策,但政策并不是全能的,也要顺应周期和大势。城市本身的内生活力,对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人才在这里能够发挥出多大创造力,这才是核心实力,才能接得住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向新大陆走、内生发展与创新发展、向海洋去,这也许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些新方向。谁在这些方面仰望星空又真抓实干,谁就能更成功。

责任编辑:覃肄灵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8 安博通 688168 --
  • 08-28 中科软 603927 --
  • 08-27 瑞达期货 002961 --
  • 08-21 南华期货 603093 4.84
  • 08-15 日辰股份 603755 15.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