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年来,银行卡盗刷、信用卡纠纷、暴力催债、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黑猫投诉】
原标题: 全国政协委员、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中国金融市场深度开放 汇丰将进一步提升内地业务
来源:证券时报
当前的中国,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国际影响力来看,都可以说是今非昔比。我们预计,中国将于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监管层为推动资本市场开放所作的努力正在获得全球主流指数提供商的认可。可以预期,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中将日益受到关注。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从事银行业务近40年,王冬胜几乎完整地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这位处事低调的资深银行家,职业生涯转战三大顶级国际银行,历经了金融业的风风雨雨。
在香港,王冬胜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自2003年来,他的亲笔签名就一直出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流通的钞票上,也曾四次担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
而作为汇丰亚太区业务的领军人物,他在全球市场推广中国机遇,参与各类相关的业务活动和会议,仅这些就几乎填满了他的日程表。因此,王冬胜鲜有时间与媒体做深入的访谈。
参加全国两会间隙,全国政协委员、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在汇丰银行北京分行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从世界经济形势谈到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谈到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汇丰的中国业务战略布局。
王冬胜表示,面对外部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既要通过稳货币、宽财政、扩内需进行自我调节,也要继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包括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中国是汇丰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我们会继续把握中国市场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内地业务。珠三角地区是汇丰中国业务策略重点之一,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在2020年实现该地区营业收入倍增。”王冬胜说。
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日益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前景如何?
王冬胜: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无论对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来说,都面临新的挑战。当前的世界经济,整体前景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
中国GDP增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萎缩迹象,部分新兴经济体陷入衰退;贸易紧张局势仍在持续、英国脱欧前景不明等等。我们也预计,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继续小幅下降至2.6%。
压力之下,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现有多边合作框架机制面临边缘化风险,国与国之间贸易冲突加剧,中美贸易争端即是一例。
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二十年,当前的中国,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国际影响力来看,都可以说是今非昔比。我们预计,中国将于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格局变化,以及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王冬胜:在新的格局变化当中,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日益重要。
肩负更多责任并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从多个维度积极着手应对挑战:一方面,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通过稳货币、宽财政、扩内需进行自我调节。今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面对民营和中小企业实施定向宽松等政策措施。同时,将鼓励 “新基建”领域的投资,以助力经济企稳回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需无疑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汇丰最近一项面向中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计划在2019年保持或超过去年的消费水平。这印证了目前国内消费者信心依然接近于20年来的最好水平,服务业消费尤其亮眼。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相信,一个更为开放的中国市场将在多个层面上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
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
证券时报记者:您提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其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近期动作频频,包括3月份MSCI宣布增加A股权重、4月份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等等。在您看来,外资和外资机构的进入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帮助?
王冬胜: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迅速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主流。仅去年一年,中国债券市场外资净流入规模约为100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的80%,排名第一。
监管层为推动市场开放所作的努力也正在获得全球主流指数提供商的认可。可以预期,中国规模巨大的资本市场在国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中将日益受到与之影响力相匹配的关注。
在汇丰看来,金融市场开放无疑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资金来看,作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和第三大债券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潜力巨大。我们预计,MSCI宣布增加A股在其指数中权重的举动将在2019年为中国股市带来超过700亿美元的外资流入;而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之后,还将带来约15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未来流入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外资会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这不仅满足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另外,从机构来看,外资机构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本地服务的多样性,也可以通过促进良性竞争,提升中国金融业整体的服务水平。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标普作为首家外资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提振外资对中国债市的信心,也会促进中国债券评级市场的整体水准,从而进一步推进债市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
另外,就是资本的双向流动。当更多国企或者民企获得更多资金之后,都可以更有实力“走出去”,透过更活跃的贸易和投资行为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证券时报记者:您作为一位国际银行家,站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的金融开放?
王冬胜:把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放到全球的层面上看,也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中国不仅可以以此提高金融业的全球竞争能力和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还可以就应对目前多边主义所面临的挑战起到积极作用,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多边机构改革。
目前来看,中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上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必须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最终实现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大力促进海外机构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总量,当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在国际金融事务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影响力。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日益强大的中国可以就应对目前多边主义所面临的挑战起到积极作用,并在越发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及金融形势下,力争更大的话语权。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意义?
王冬胜:在我看来,谈到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把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和香港的金融市场优势一起讨论,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规划将对其助益。
首先是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已经在跨境贸易结算和资本市场开放层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让人民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货币其实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努力,而大湾区恰恰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试验田去尝试很多新的试点措施,尤其是在促进人民币回流方面。
因为,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机构通过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等方式持有人民币以后,他们就需要渠道可以通过投资等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以鼓励他们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因此,如何提供这种机制,令海外的人民币可以顺畅地回流到内地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大湾区完全可以在国家现有试点措施的基础上,在资本项下推进人民币回流方面走得更快一些,通过尝试更灵活的方式,令海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更便利地投资中国的债券和股票等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虽然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但总体仍然应当向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方向推进。
在“一带一路”方面,目前,很多沿线国家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与中资企业的跨境合作中存在人民币的交易和使用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期,基建项目多由国有金融机构或政策性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但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日趋多样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逐步成熟,利用大湾区作为新的试点,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提供跨境融资也大有可为,尤其是利用绿色债券发行支持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以及利用香港作为区域性财资中心的优势为内地民营企业提供净额结算等资金管理服务。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对于大湾区的讨论非常多,但从规划到落地,您认为还有哪些路要走?
王冬胜:国家已经发布了规划纲要,在这个政策框架下如何通过相关细则的拟定和实施,将各项措施逐个落地是大湾区发展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其中,既重要也实际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在不同市场间形成监管措施的互认,实现市场一体化的目标,为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提供政策保障。
在金融监管领域,国际上已有广泛认可的一些市场标准,涉及支付、清算、资本金管理等等。在此基础上,未来需要聚焦的是大湾区其他城市与港澳在具体规定细则方面的差异性,并在“一国两制”及国家的法律框架下,减少相关差距。
举例来说,跨境交易需要有广泛认可的监管标准,以确保资金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自由流动。在金融犯罪防范方面,香港具备相对比较成熟的监管要求,包括了解客户等严格的尽职调查流程,这些要求是否与内地的现行做法对接,都是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继续在珠三角地区加大投入
证券时报记者:无论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是重大投资机遇。汇丰将如何利用其中的机遇,做好在中国内地的布局?
王冬胜:作为汇丰的策略市场,中国是汇丰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我们会继续把握中国市场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内地业务。
其中,珠三角是汇丰加快亚洲业务发展的重点投入地区,也是我们中国业务发展策略的一个侧重点。汇丰是最早投资该地区的外资银行,过去数年更是加大了投资力度。目前,汇丰作为在广东省规模最大、网点最多的外资银行,64家网点覆盖广东全部地级市,其中50家网点设于珠三角地区。
截至目前,我们在珠三角地区无论是在数字化建设、产品创新,还是服务完善及业务拓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汇丰中国推出的独立品牌信用卡目前在该地区的发卡量已占其全国总量的一半左右;而汇丰前海证券的正式开业以及汇丰人寿在广州、深圳等地的布局更令集团在该地区具备了提供全面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
2018年,集团在珠三角地区的营收同比增长了三成,并将力争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倍增,将其打造成为集团业务的“规模市场”之一。
从珠三角地区拓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来看,规划纲要的发布给我们在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凭借在珠三角市场的先发优势,以及在粤港两地的领先地位以及集团广泛的国际网络,我们可以为大湾区内的客户拓展国际市场以及海外企业把握大湾区机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举例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内的科创企业,汇丰于去年上半年先后在广东及香港两地设立了“创新与科技业务团队”,通过更紧密的粤港联动以及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专注为区内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汇丰目前在中国内地有银行、券商、保险等各类金融牌照,也有对交行、多家村镇银行的股权投资,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挥集团军作用?如何看待与交行的合作伙伴关系?
王冬胜:汇丰在全球以其综合金融服务模式见长,涵盖工商金融、环球银行和资本市场、零售和财富管理,以及私人银行四大业务条线服务近4000万客户。我们推动业务增长的核心之一就是在四大业务板块间通过合作形成合力,多层面、多渠道地服务同一个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在内地,我们在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下也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布局。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2017年底在深圳前海开业的证券公司。
成立内地首家由港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彰显我们在内地众多外资银行中的领导地位,因为我们由此形成了商行、保险、资管和投行的全覆盖,也是唯一一家具备这一综合服务能力的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在内地的金融服务。
而设立汇丰前海证券的时间点恰逢内地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绝佳时机,我们可以通过海外的网络,面向全球机构投资者和发行人,扮演好一个桥梁的作用,协助全球客户把握好中国市场开放的商业机遇。
谈到合作伙伴,汇丰与交行紧密合作已走过了近15个年头,获得了行业的广泛认可。双方凭借自身的优势,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贷款及境外投融资、基金销售、托管业务、贸易融资、金融市场业务等方面持续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三道防线”防范金融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除了“再开放”,近两年我国金融市场还有一个关键词是“防风险”,您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王冬胜:防范金融风险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具体到操作层面,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起点,并最终形成持续有效的机制:
第一,企业自身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债务管理水平,严守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企业本身就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债务杠杆高等问题,就容易产生风险扩散、造成不良资产或形成违约,成为金融风险源头。
第二,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管控风险和风险定价能力,做好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强化其承担风险防范“第二道防线”的主体责任。
第三,要建立高效的政策协调机制,注重跨部门监管合作,重点关注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同时,应避免运动式监管,确保监管的连续性。
总而言之,防范金融风险的“三道防线”中,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各尽其责;而政府监管应该控制节奏、高效协调,从根本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的金融风险水平?
王冬胜:随着金融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正在进一步深度融合。目前我国金融形势总体稳定、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外部地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波动,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依然是重中之重,因为经济和金融是肌体与血脉、共生共荣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我们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突破性改革,尤其是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推进跨部门协调,弥补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漏洞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尽快形成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有效分析和化解各种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崭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强与各个国家及国际性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以进一步提升国家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有效应对海外市场政策效应及诸多挑战更有其现实意义。同时,此举也能为国家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对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的监管滞后在全球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对各国监管机构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长远来看,数字科技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需要得到更大的监管重视,当然这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共同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
责任编辑:杨希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