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都喜欢蓝色的券商 最终谁能更领先一步?

两家都喜欢蓝色的券商 最终谁能更领先一步?
2019年03月14日 11:16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年来,银行卡盗刷、信用卡纠纷、暴力催债、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来源: 大力如山

  1985年3月28日,国务院国发【1985】46号文件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继续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会议纪要》,决定继续给予这两个省份一些深化改革的政策优惠,其中有一条就是:同意两省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迅速反应的两个大省,“跑步向前”的时间,也用了整整三年。比如这两家银行虽说都是由省级层面牵头组建,但那时的沿海省份也都穷的揭不开锅。所以,央行对这两家银行要求的15亿注册资金,没有一家能够凑满的。后来两个省,一起去央行找了分管该事务的刘鸿儒副行长,几位说话带着港台腔的女性两省代表,硬是把这15亿给磨成了8亿。

  但即便是8亿,两省也都没有凑满。广东省先是号召国有银行,包括香港的中资银行来参股,接着又向商业部门和外资部门去筹集资金,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筹到3.9亿左右的注册资金。

  而隔壁的福建省就更惨了,不仅精抠的台湾朋友靠不上,包括用宣称入股300万元,就送一名董事名额的方式,也没凑到一根毛。最后还是靠着省内各级财政的预算外资金,去认购了大部分的股权,比照着广东省凑了3.8亿的注册资金。

  1988年,广东省的这家新银行在当年成立,被起名为广东发展银行,后来直接更名为了“广发银行”。同一年,福建省的这家新银行也正式成立,只是没有跟着被起名为“福发银行”,而是用了福建兴业银行,后来直接更名为了“兴业银行”。

  也许是“福发”这两个字,不太适合HF不分的胡建普通话吧。毕竟比兴业银行早成立两个月的华福证券,就扮演了这个活生生的尴尬例子。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请身边的胡建朋友,试着用普通话去快速读下面这段:

华福会挥发,灰华福会发黑,黑华福会发灰,灰华福挥发会发黑,黑华福挥发会发灰。

  请大家珍惜能一口气读出上段话的胡建朋友们,他们应该算得上是省里的秃出人才了。

  而如今同样秃出的广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也早已都成为了全国性的大银行。其中,广发银行的LOGO是一个纯红色的等边三角,说是用“三”去象征自己能够顺时而变。而兴业银行的LOGO,则是一个纯蓝色的“G”,寓意自己百年兴业的宏伟蓝图。

  这对比格外鲜明的红蓝两色,就像是人们会对未来作出的两个不同选择:变和稳。其中,有不少的人都喜欢红,但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蓝。

  01

  1988年,福建省内金融圈的同志们,普遍都认为本省本行业在当年最大的事,就是兴业银行的成立。但在全国同行们的眼里,福建省在这一年接连成立了闽发证券、厦门证券、华福证券三家券商的事,丝毫不比兴业银行成立的事小。

  因为当时的证券公司是由央行进行审批设立,而上面定好的调子是:每个省市只能申报成立一家券商。所以像福建这种,能在同一年里连续成立三家证券公司的破例情况,在整个全国范围内,也就只有两处地方。另一处就是上海,同样是在1988年里,先后成立了万国、申银和海通三家证券公司。

  只是这两处地方,像是“应许之地”一样,后来接连发生的一些事,让当年的破例不知该算做是赐福还是诅咒。

  首先,在福建省的那三家券商里,最早成立的闽发证券,因各项违规经营造成近90亿元的财务黑洞,在2004年被破产清算,当年受证监会委托对其进行托管的东方资产,后来就将其改组重建为了东兴证券

  而在上海的三家券商中,同样是最早成立的万国证券,后来在戴上“证券王国”的桂冠没多久,也因“327国债期货”一事的爆发,落得各被申银吞并成为申银万国的结局。

  其次,作为福建省第二家成立的厦门证券,用了二十多年时间都没能拿全券商业务的牌照,靠着经纪业务做做,一直撑到了2015年被长城资产出手控股,只是更名为长城国瑞证券之后,没多少人还记得当年有个厦门证券。

  而在上海的三家券商中,同样作为第二家成立的申银证券,即便从出生后开始,每一次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券商业务的牌照,但在经过万国、宏源证券的两次合并重组之后,如今的大多数人,也都只认识“申万宏源”这四个字。

  数来数去,公司简称勉强能算做从一而终的,也就只有两家成立最晚的华福证券和海通证券了。

  依托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成立的海通证券,之所以能够从一而终,是源于交通银行的关照也是从一而终。这样相对来看,华福证券的从一而终就显得有些勉强了。倒不能完全怪华福,毕竟其找的前几个干爹都不是银行,而兴业银行对华福证券的关照,是在自己的儿子离家出走之后才有的。

  就像广发银行和兴业银行是在同一年成立的,四年后的两家银行,也分别把自己行内的证券业务部,孵化成了两家独立的证券公司:广发证券兴业证券。其中,广发银行派出了北大博士员工陈云贤,去担任广发证券的首任总裁。兴业银行则派出了年轻的老员工兰荣,去担任兴业证券的首任总裁。

  红色的广发银行,在广发证券开业后的前几年,并没有给予其特别多的支持。倒是陈云贤自己从市场上招聘来的博士军团,带领着广发证券由南杀到北,几年时间就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自由发挥,像极了广发银行红色LOGO所蕴含的“顺时而变”。

  蓝色的兴业银行,在兴业证券开业后的前几年,则在内部下了死命令,凡是能用到证券公司牌照的业务,没有特殊情况,一律只跟兴业证券合作,进行火力全开的支持。光是在1993年,兴业证券就主承销了当年福建省5家上市公司中的3家。父子同心,倒也称得上兴业银行蓝色LOGO所寓意的“百年兴业”。

  而没能抱上银行大腿的华福证券,成立时是福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闽国投)的全资子公司,走的是当时同样很流行的信托系路线。只是还没能搞清楚自己的颜色归属,刚爽了几年的华福证券,就赶上了全国的信托业大整顿。在这个大整顿期间的2001年,闽国投被关闭并清算,华福证券则被完全剥离了出来,附带还接收了省内其他6家信托公司的9家营业部。背着额外包袱的华福证券,没了大腿心茫然。

  好在,一身大腿的中信证券,没多久就来了。

  2002年4月,中信证券开始与福建省有关方面接触,欲参股华福证券。两个月后,双方签署了华福重组协议,中信证券将拿出4亿元现金以及中信福州营业部资产作为出资,将华福增资扩股至8亿元,并持有新公司“中信华福”51%的股份。四个月后,中信派出的工作组入驻华福,并接管公司财务、投行、经纪等机要部门,新任董事长和总裁仍由华福证券原董事长和总裁担任。

  只是2002年的春节还没到,中信工作组就从华福撤离了。当时华福的人称:“中信与华福双方中止协议的原因,是中信证券没有按时交纳2000多万元保证金。”这话说的,中信证券会不想掏那点保证金么?人家是不想掏那4个多亿啊。毕竟当时正在冲刺上市的中信证券,在上市方案募集资金投向中,就只写了拟以2亿元收购青岛万通证券的事。

  而中信证券前脚刚走,广发证券马上就来摘了华福证券这个“桃”。

  2003年1月,广发证券开始与福建省有关方面接触,商讨广发参股华福的可能性。当月,双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互派工作组到对方单位进行尽职调查。三个月后,广发证券工作组进驻华福,重组方案是广发证券与华福证券换股,然后再出资1亿多元现金,最终控股新公司“广发华福”51%的股份。

  很少有人会知道,看到广发收华福只花了1个多亿现金,中信证券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很多人都知道,一年后的中信证券,带着狠劲突袭收购广发证券,若非最后功亏一篑,几乎就摘走了广发证券这颗“桃”。

  02

  如同“中信华福”的人员设置计划一样,更名为“广发华福”的华福证券,其董事长职务仍由华福证券原董事长王比担任。

  不同的是,原本只是华福证券副总裁的方加春博士,重组完成后反而到了广发证券担任副总裁,而且没多久就升为了总裁,成为了广发证券“博士军团”中的一员。但这并不能代表方加春跟中信证券的关系不好,只能说在福建师大读硕士时跟陈云贤是同学的方加春,更看重同学间的友谊而已。

  当然,在2003年陈云贤从广发证券离开,广州市政府又派了位新人接任,导致方加春没有按照预想,能接上陈云贤的广发证券董事长之位后,这艘友谊的小船,也就迅速的驶到了终点。

  后来负气离开的方加春,到了广发证券的小股东香江集团,去做了高管。同时,他又暗中牵线了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的事情。若不是中信最终没能突袭成功,说不定方加春还真能再续上广发董事长的前缘。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让刚放言要与母公司一同去探索证券控股集团发展模式的华福证券,只能干瞪眼。

  虽然在王比担任华福证券董事长的这段时期,副总裁方加春并没能真正的给华福证券带来“红色”。但王比时期的另一个副总裁,原福建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副局长黄金琳,在其接替王比担任华福董事长之后,机缘巧合之下,却成功的给华福证券带来了“蓝色”。

  其实这个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兴业证券“送”的。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银证分业通知,要求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十一家商业银行,与其所办信托、证券、保险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脱钩。兴业证券就借此完成了改制创立工作,由兰荣担任公司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独立后的兴业证券,大股东变为了福建省财政厅,与兴业银行的关系也由父子变为了兄弟。虽说血仍浓于水,但爹对儿子的爱,大多数时候都是要重于兄弟之情的。更重要的是,大家很少能见到爹跟儿子较劲,却经常会听说亲兄弟间的互相竞争。

  同样的,之后的兴业证券,也与兴业银行越走越远,远到兴业证券的LOGO上,蓝色只占据了一半,另一半则涂满了红色。而之后的兴业银行,因兴业证券出走缺失掉的那块“蓝色”,也给了华福证券一个“由红转蓝”的机会。2010年,兴业证券成功上市,就在这一年,兴业银行与准备转让华福证券股权的广发证券,开始悄悄的接触。

  2010年12月,广发证券将其所持广发华福的股权,转让给福建省能源集团、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和联华国际信托这三家福建企业。2011年1月,兴业银行接收了一些老股东的股权,正式成为联华国际信托的控股股东。两个月后,联华国际信托正式更名为兴业国际信托,法定代表人为杨华辉。

  杨华辉是兴业银行系统内的老证券人了,早在1990年兰荣被授命负责筹建兴业银行证券业务部时,杨华辉就是兴业银行南平分行证券业务科的科长。等到兴业证券正式创建,杨华辉也跟着过去担任了兴业证券上海业务部的总经理。几年后,兴业银行要筹建上海分行,杨华辉才又跳回兴业银行,担任筹建组的副组长。后来,杨华辉就从上海分行副行长、杭州分行行长,一直做到兴业国际信托的董事长,一身履历“蓝”的耀眼。

  2011年8月,广发华福更名为华福证券,成为福建省属全资国有金融机构。此后,市场上开始流传出兴业银行要收购华福证券的消息,虽然兴业银行屡屡否认,但华福证券的党委办公室却搬进了兴业银行的总行大楼里,包括其下属的分支机构大多也都入驻了当地兴业银行。

  那些年不少兴业证券的同行们,开始接连不断接到原合作伙伴兴业银行的留言,都说着类似的话:“未来我们不能再向你们推项目了,上面通知兴业银行所承揽来的股权和债权项目,都要全部推给华福证券,哪怕华福的业务牌照有些还未齐全。”

  不止是双方分支机构的业务合作,更重要的是在2014年,兴业银行推出了自己的银银平台“掌柜钱包”,其中证券公司网上开户的链接,也只通向了华福证券一家券商:

华福证券第三方存管支持兴业银行一步式签约及预指定,还可支持钱大掌柜多家合作银行。客户如需选择其他银行存管签约的,请到华福证券相关柜台办理。

  不过,因为不允许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存在,针对市场传言兴业银行将并购华福证券的事,兴业银行也曾发布澄清公告称:

目前公司没有直接收购或控股华福证券,公司控股子公司兴业国际信托持有华福证券4.35%的股权。

  不过,随后《第一财经日报》就援引兴业银行一名管理人员称: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持有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60.35%股权,并且其中56%为代持,代持自2010年12月起。

  个人觉得以上这个报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其内部根本就没人认同这个是“代持”,而是福建省觉得华福没管理好,也没资源,才委托给了兴业银行“代管”。所以不少的媒体,才能报道这样一件事:“兴业银行在2015年2月的内部文件中表示,华福证券董事长黄金琳兼任总行党委委员,该文件显示,黄金琳主要负责华福证券工作,不参与兴业银行党委日常分工。”

  2016年10月21日,兴业国际信托控股子公司——兴业期货有限公司与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举行业务联动研讨会。兴业国际信托董事长杨华辉,华福证券董事长黄金琳等高级管理层人员出席会议,双方总部、各分支机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那个会议上,兴业国际信托董事长杨华辉指出:“要将双方业务联动提升到集团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通过双方业务联动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华福证券董事长黄金琳则称:“对兴业期货及华福证券的全方面联动寄予厚望,将集团内联动发展落到实处、早出成效。”我想,当“集团”一词频频在会议上出现时,面对而坐的宾主双方,一定是相谈甚欢。

  但黄金琳可能没有想到,几年后的杨华辉,真就坐到了华福证券的对面。

  03

  兴业银行以其六万亿资产力挺华福证券,所有网点和资源都开放给华福证券共用,让那几年华福证券的业务,确实秃飞猛进。

  特别是兴业银行派到了华福证券几位领导,比如总裁黄德良,曾在兴业银行负责过同业、对公等业务,担任过分行高管,还在兴业国际信托担任过副总裁;负责投行业务的高管蒋松荣,不仅在兴业银行做过资金业务,在兴业信托干过投资总监,还在兴业期货担任过总经理。

  所以,当这些银行系的领导进驻之后,业务主要分布在福建区域内,且以经纪业务为主的华福证券,开始重建资管、投行、基金这些高大上的业务,同时杀入北上深这些一线城市进行布局,最终自己得以进入业内主流人群的眼前。

  但华福的弱点,同时也被暴露了出来:一个僵化的人事体制。

  尽管兴业银行调来了几位以前很能赚钱的大将,但他们只能在上层去决策业务的发展方向,而作为资本中介的券商,在业务的具体执行上,更需要依靠一个成体系的前线人才队伍。毕竟仅仅依靠牌照的话,任何一个券商,都会很难与其他同样拥有牌照的对手去竞争的。但这个体系人才队伍的建立,华福证券只考虑了体系,却漏掉了队伍。

  比如在投行条线上,业内大多数人就都知道,华福证券建立的是总分公司体系,当年猛推分公司的投行布局,在全国设立了十几个分公司投行部,然后到处挖人到各分公司,对外挂靠在投行条线事业部,人事和财务实质上都在分公司。只是华福更看重的,是那些坐落在兴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内的分公司,因为可以方便的从兴业银行获取业务合作机会,而不是那些去执行业务的员工。

  另外,兴业银行的人来华福担任领导之后,虽然推动了业务发展,但在薪酬人事方面,华福并没能向预想的同兴业看齐并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年市场恰逢牛市,很多券商从业者陷入了“奖金被公司坑掉”陷阱,而华福证券就在年末跳槽季的时候,到各从业群里散发自己的社招信息,其中特别强调“是不是奖金都被公司坑了?快来加入我们吧,绝对会按时发放奖金”的宣言。

  后来,那些因此而跳进去的一线同行们,不少都告诉我说:“发倒是挺按时发的,关键是并没有啥奖金啊。”时代已经不同了,以前干经纪业务对基层扣一点,似乎问题不大,毕竟经纪业务的从业人员们,属于业内最庞大的一个群体。但基金、资管、投行这些业务太抠门,怎么可能留得住本就不多的人才呢,因此最终只能劣币驱逐良币。毕竟从业人员们也不傻,如今谁还真靠那句“来都来了”而活,大不了就再跳走呗。

  可惜,我们又想的太简单了。大部分券商的人才流动,都是比较正常的市场化机制。但华福对人员的进出,采取了一个更保守的机制:

员工入职要经过一个面试官制度,招人的业务部门不许参与,由办公室直接临时指定一些老华福员工把关,问的问题不问专业,重点考察忠诚度。而出去就更难了,所有员工离职都要审计,审计部的几个人,面对每年几百人的进出完全接不住,办个离职至少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更长,不少人只好通过劳动仲裁申诉。

  以上,是一位离职时被华福整整搞了四五个月的朋友,含泪告诉我的。

  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华福这种总分体系的打法,在牛市时的优势也许会很明显,但在熊市时,却会转变为巨大的包袱。所以后来市场变差后,不设研究所而是在全国开了上百个网点的华福证券,好多网点也开始付不起兴业银行的租金。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蓝色秃大哥抽了口烟,对抱在自己腿上的小老弟说道。而不远处,另外一名身披红蓝双色LOGO的小老弟,在那几年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009年,是兴业证券上市的前一年,福建证监局机构处的处长刘志辉来到了兴业证券,接替代总裁张训苏,担任兴业证券的总裁。同时,兴业证券上市成功后的第二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年轻的副处级干部陈德富,也来到了兴业证券担任副总裁。为了兴业证券的上市,这些福建省空投到兴业证券来的这些“利器”们,逐渐成为了“红色”里的一抹蓝。

  2016年下半年,欣泰电器事件开始发酵,搞得刚接近实现TOP10计划的兴业证券元气大伤,当年就在投行业务上吃过大亏的兴业,再一次倒在了投行业务上。只是这一次,兴业证券那个最大的顶梁柱,已不复当年勇。

  2017年的1月份,在兴业证券子公司兴全基金担任多年总经理的杨东,离开了自己服役二十多年的公司,接任其总经理位置的老兴业人庄园芳,随后就卸下了兴业证券副总裁的职务。九个月后,兴业证券发布了董事会决议:

兰荣先生因个人原因,换届后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及董事长职务。

  接任兰荣董事长位置的,是兴业国际信托的董事长杨华辉。

  出身更蓝的杨华辉到任后,兴业证券与兴业银行的合作,就开始变得紧密起来。当时业内有传闻,杨董事长来是为了协助福建省整合兴业银行和兴业证券,要打造平安那种金融集团。虽然这事传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新的动静。除了2019年1月8日,福建省印发《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实施意见》,提了一嘴“加快组建福建省金融投资公司”。

  但华福证券的恐惧,却是真的到来了。比如兴业证券和兴业银行每开一场和合作会,华福证券就会开始紧张,必须马上也要来一场与兴业银行的合作会。同时,华福证券也要求所有的网点,都要搬进兴业银行的大楼。

  2016年,华福证券把几个子公司,更名为了“兴银资本“和“兴银基金”等,与兴业银行的子公司“兴银投资”名字很像。听说华福自己也想改名为“兴银证券”,结果被自己的第二大股东福建投资集团投了反对票。可能福建投资集团是怕自己未来会认错儿子吧,毕竟它除了持有华福证券的股权外,还同时持有兴业银行和兴业证券的股权。

  别人恐惧我贪婪。兴业证券这边,也开始学着华福证券进行总分体系的建立,比如在投行和债券业务条线,进行分公司的下沉,要求各分支大作投行承揽营销,给分支机构下承揽指标。

  别人贪婪我更恐惧。华福证券就把自己的总分体系,进行了升级,要搞分公司综合金融,比如要求投资经理要经纪、投行、资管啥都能做等等之类的。

  只是如今监管已发布投行内控指引,其中明确规定券商的分公司只能做承揽营销,不能做承做执行。这让就兴业证券总分体系的效果大打折扣,毕竟兴业银行的各网点如今仍是被华福驻扎。至于华福证券的综合金融,不知对投资经理的升级进行的怎么样了,就想问问你们对华信债和康德新债的事,具体是怎么看的。

  一直到现在,这两家都喜欢蓝的券商,仍在继续用银行的方式对自己进行重造或者升级,但最终谁能更领先一步呢?一家的官方口号是“共同兴业”,而另一家则直接就叫“兴业”。

  这个答案,一目了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译文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
  • 03-18 亚世光电 002952 --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03-13 新诺威 300765 24.4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