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0月24日(经济分析师刘立)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近日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指出,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业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一、“炒鞋”市场日渐火爆,证券化趋势显现
简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毒、Nice、斗牛、当客(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炒鞋”是当下最新的财富神话。一名20岁的大学生,靠“炒鞋”月入4万,赚足了学费、生活费,实现经济独立;一位年轻小伙,将父母给的100万元买房首付款,全部投入“炒鞋”,经过一年不断倒腾鞋之后,100万变成了500万元。这些都市神话不断引诱着人关注这个现象,并投入其中。这些都市神话,并非全为虚言。今年的“鞋市”也确实有些过热,“炒鞋”似乎成了一夜暴富、实现财务自由的“康庄大道”。
Travis Scott x Air Jordan 6 Medium Olive是今年10月11日开始发售的鞋圈热门款,这款鞋发售价格为1399元。笔者在手机端下载安装了毒、YOHO!有货两款软件。我们查询这两个平台可以发现,在毒APP上的最低价为5989元,在有货客户端上的最低价为6499元,大众尺码的价格都在7000元左右。目前这款鞋在毒平台已经成交破万双,不少粉丝还以高价求购中。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一款鞋的价格已经上涨四五倍的情况。这意味着若有卖家有渠道以发售价格拿到鞋子,转手卖出收益将在4倍以上。如此暴利的生意,怎么不让人趋之若鹜?
更让人惊讶的是鞋市的成交量。此前央广网报道提到,根据相关交易平台统计的数据,在8月某天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在亢奋的投机者眼里,热炒背后藏着巨大的暴富机遇。从爱好者市场变成投机者“天堂”。“炒鞋”的狂热,与一些“炒鞋”平台的推波助澜和大资本的流入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中间服务商的“炒鞋”平台,市场炒作越猛烈越能获利。对交易平台商而言,只要有交易,用户就需要向其缴纳交易佣金和寄存费用,这就是平台巨大的利润来源。当前,“炒鞋”圈已逐渐变成一个小型的期货市场或者是小股市,而其玩法与炒币、股票近似。有人笑称,“炒鞋”圈的变化,可能是原来炒币的那群人来炒鞋了。
在“炒鞋”圈里,“炒鞋”平台也被称为“鞋交所”,整个流程被称为“云炒鞋”。多款“炒鞋”平台推出了行情和实时报价功能,有部分交易平台甚至推出了仿照股市的三大指数:Air Jordan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用K线图来展示行情。现在炒的鞋也变成了“货”,整个交易过程在交易软件中完成,甚至不需要实物交割。买家购买之后能立即再次上架进行转卖,货品不用出仓,价格却不断变化。此外,洗盘,反弹、K线基本知识、7*24h、T+0交易等名词也多应用在这个鞋子交易二级市场,而那些去线下鞋店派对抽签,抽到一双鞋去倒手卖掉,相当于股票“打新”。显然,市场已经将球鞋证券化,鞋市金融化。球鞋市场,逐渐沦为了投机者的乐土。
二、“炒鞋”市场扑朔迷离,风险陷阱处处存在
当一件物品被冠以“炒”字后,其内涵和价值必将逐渐让位给金钱和欲望,最终演变成一场资本游戏。我们知道,资本游戏背后总是有各种套路和风险。
1、情怀难以支撑大幅的价格波动
部分球鞋爱好者表示,一双球鞋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承载着青春的记忆;球鞋背后是每个人的价值主张和身份标签,比如喜欢Air Jordan的人大多了解篮球与NBA,而喜欢Yeezy的人则可能崇尚说唱文化。这种出于价值认同,或者对明星球队的偏爱去接触球鞋、收藏球鞋的行为,就像歌迷买唱片,书法爱好者买字画,无可厚非。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作为大批量的工业产品,球鞋的稀缺性全靠生产厂家的限量生产、出货与爱好者认可。球鞋生产厂家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共谋,营造一场饥饿营销的游戏,但最终还是要考虑到自身的品牌形象,更何况球鞋品牌之间是存在竞争性的。各种带着光环上市的球鞋,定价上已经主动为它的独特性加过价,所以后续买卖过程中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多半是基于情感扰动的泡沫价格,缺乏硬核支撑。而且,往往情感泡沫吹得越大,越容易破灭。一旦“炒鞋”市场价格见顶,大资本流出,我们看见的更可能是跟风散户陷入维权困境。
2、“炒鞋”市场的透明度不高
有媒体报道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公司形式运作的“炒鞋”集团,他们有的雇佣专业的国外买手,有的则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刷单”。比如,当NIKE或者Adidas平台首发某款限量球鞋,需要购买者抽签获得购买资格——“炒鞋”集团则可以通过这些计算机程序,不断自动生成账号完成抽签,提高限量鞋款的中签率——一款首发三千双的限量版球鞋,黄牛党往往能一次购入六七百双,这批限量版球鞋经过层层转手和加价,价格越推越高,最后买单的只能是散户。
相对于成熟的投资市场,鞋市并没有那么透明,人为因素往往成为决定鞋款暴涨暴跌的重要推手。那么那些资本力量相对雄厚的投机者,就更有间接操纵局部市场的走向的能力。“炒鞋”散户被“割韭菜”的风险也非常之高。
3、杠杆资金助长金融风险
类似“炒鞋”的行为,并不罕见。普洱茶、冬虫夏草、名酒、藏獒,甚至苹果、葱姜蒜都曾被“炒”过。但与以往的炒作不同的是,“炒鞋”被迅速地互联网化、金融化了。“炒鞋”热的背后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加。
无论炒作什么,都有利益链条上关联方的参与。无论是交易平台,还是资本大户,大批资本的入局会加速改变游戏的玩法,将球鞋交易这相对小众的买卖变成了资本游戏。“炒鞋”的火爆,将整个金融链也慢慢打通。目前已经有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笔者了解到,市场上还诞生了“炒鞋贷”这种产品,而日利率0.1%,头息10%,年利率竟然高达60%。
当“炒鞋”市场风向转变,这些杠杆就放大了风险,不但借贷人背负巨额债务,也会连带放贷平台出现资金断裂,形成连锁反应,助长了金融风险。正如简报中所说的那样“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
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机构不会直接参与“炒鞋”,对于金融机构和一些第三方机构来说,“炒鞋”的风险点可能存在于消费贷参与“炒鞋”、“炒鞋”平台资金托管等这几个方面。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就可能影响到相关机构。
4、后续信用风险不容小觑
对于“炒鞋”参与者来说,此类主力人群是90后甚至是95后,大多是在大专院校在读的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职场的新人,收入普遍有限,其借助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金融杠杆,通过透支、网贷等途径借钱投资,一旦鞋市崩塌,其带来的亏损很有可能远大于投资者的偿债能力,由此可能对消费者本人带来信用风险。
三、“炒鞋”风险不可小觑,监管部门应适时介入
简报在风险提示部分指出,首先,各业务机构应提高对“炒鞋”的关注和研究,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对照上述业务风险,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发现相关情况及时报告央行。其次,各业务机构要加强对涉及“炒鞋”平台的资金交易监测,强化对“炒鞋”平台风险特征的识别,结合外部公开信息等,提高分析研判能力,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平台参与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切实履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炒鞋”几乎照搬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模式,向证券化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资本和“炒鞋”平台都瞄准了球鞋潮流市场背后隐藏的巨大商业前景和利润空间。随着杠杆资金的流入和交易量的攀升,“炒鞋”的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参与者并非忘却历史的教训,只是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往往心存侥幸、盲目跟风。“炒鞋”投机风险不可小觑,人民银行的风险提示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风亮出“黄牌”,既有利于防范金融市场新风险,也给包括“炒鞋客”敲响警钟,但后续如何予以管控、引导民众的预期仍是个不小的考验。面对扭曲的参与者心态和行为,正如风险警示一样,更多监管部门应该适时介入、强化监管。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