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9月22日消息,《2019•径山报告》媒体发布会今日在杭州举行,报告主题聚焦“金融创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发表演讲。
黄益平表示,起码可以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金融创新:1.资本需要更足够的耐心,不是说今天追求回报,明天追求回报,有很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2.要适应创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我们过去这样制造业的扩张和未来不确定性更大的创新风险管理,可能会不一样,我们需要有新的办法。3.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对投资者需要能够容忍适度的失败。如果你想投资创新,又是百分之百保险,其实是比较困难。
以下是演讲实录:
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也特别要感谢浙商银行的致辞,以及我们课题组成员大半年的时间做了课题,今天我们很高兴在这儿把一些基本的结论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今年主题是以金融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我简单说一下6个子课题,6个团队。特别说明一下的是郭凯主持做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因为他现在公差,今天来不了,我一会再讲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会简单多介绍几句,就不单独汇报这个事情,报告大家都有了。
为什么现在讨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过两天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国庆,也是刚刚过了改革40周年。过去70年,过去40年,经济发展有很多特征,但我们感觉未来可能会有很多新的变化。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意思就是说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情,未来也许就不再存在了,会有一些新的特征。我特别要介绍一下北大国发院和布鲁金斯学会最近做了一个研究,联合的课题,这个课题是关于中国经济崛起,也就是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些什么挑战,有什么应对。未来30年遇到三个比较大的挑战:一是低成本优势的丧失;二是人口老龄化;三是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一些转变,确实会对经济增长模式带来挑战。
所谓高质量发展,我们感觉最终核心还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虽然我们预期增长的速度会慢慢往下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这是一般性的观察。在实现可持续增长方面还是面临很多挑战。什么是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我们用的解读就是中财办前副主任杨伟民的基本解读,简单来说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生产要素的高效率;二是生产参与者的高收益。我们下一步面临的核心挑战,怎么支持创新,创新一直是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推动力量,未来对创新的依存度、依赖度可能会变得更高。
这个对创新的依赖,为什么今天变成很大的金融问题,我们今天听到的一个说法是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在去年《径山报告》里曾经总结过去几十年的金融改革,今天金融体系两个很重要的特征,如果和国际金融体系做一个比较:一是金融抑制的程度比较高。换句话说,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各种干预措施相对还比较多。二是银行在金融体系当中的比重也比较高,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从纯学者角度来看有一些批评。客观来说,过去40年经济高增长,金融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金融体系实际上还是相对比较有效的,但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实体部门的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三个方面:一是从家户的角度来说,人口老龄化、储蓄率下降,对于资产性需求越来越高,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简单一句话,老百姓想投资,但没有特别合理可靠的投资渠道。二是对于轻资产的小微企业,尤其是创新型的企业,他们的融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三是政府对大规模资金筹集的渠道,现在也没有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实体经济当中加速企业和政府金融服务需求,确实还有不少的缺口,这个就反映出来大家感觉金融没有很好支持实体经济,从这个来说是有道理的。核心还是金融怎么样更好支持创新,支持创新的渠道当然也很多。我们借用研究的发现,在中国经济当中,从国内知识产权贡献的比例来看,大概是民营企业贡献了70%,国有企业贡献了5%,外资企业贡献了25%,这个数字的基本含义就是,如果下一步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创新,创新的一大部分贡献来自于民营企业。金融能不能很好的服务这一部分企业,对于我们下一步的可持续增长确实是带来很多的挑战。
为什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会遇到一些难题,过去我们的很多银行支持增长,似乎看起来还是比较有效的,它的挑战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主要是在两个方面看起来不是特别匹配。不匹配的地方是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但我们一般在讲投资的时候考虑的是低风险、高回报,往往都是周期比较短的。无论是存款还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这样看起来的话,要把这两个耦合在一起有一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认为金融创新需要做的事情。
从大的方向来说,或者从大的原则来说,我们觉得起码可以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金融创新:1.资本需要更足够的耐心,不是说今天追求回报,明天追求回报,有很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2.要适应创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我们过去这样制造业的扩张和未来不确定性更大的创新风险管理,可能会不一样,我们需要有新的办法。3.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对投资者需要能够容忍适度的失败。如果你想投资创新,又是百分之百保险,其实是比较困难。
我们在说容忍失败的时候,可能要强调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就是在责任清楚的前提下,容忍风险。二是对风险有足够充分理解前提下,你来做投资决策,不是盲目的说可以有风险,有失败,这是不可以的。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看到底应该怎么做,简单看几个领域。
一是林毅夫老师团队做的报告,从他们的报告里,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概念。最优金融结构一个基本含义,从图中可以揭示出来,金融体系、金融结构应该和实体经济技术企业产业特征相匹配。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它的结构不同,技术特性不同,可能需要的金融服务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我们的金融体系应该符合这样的经济结构。对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他们把不同企业分成不同的类别,有一些是赶超型的,有一些是成熟型的,不同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是不太一样的,相信一会付才辉会具体介绍。
二是今天中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资本市场理论上来说支持创新更加具有优势,因为它对风险识别方式不太一样,风险承担不太一样,尤其是股票市场,等等。资本市场对于知识创新有更好的作用,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资本市场对于知识创新没有发挥更充分的作用,两个原因,一是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直接融资占总融资当中比重只占到10%,不仅低于英美这样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也低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像日本和德国。如何我们能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空间。
我们面临更大的问题,即使有了资本市场支持创新,仍然有很多不足。不足的原因很多,比如在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往往还是用传统管理银行思路管理市场,对上市、定价、信用等,政府的影子还是非常多,就像我前面说金融抑制程度比较高有关系。当然市场确实有一些先天不足,有可能政策做法加剧了这样一些问题,包括资本没有耐心,不太容忍风险。尤其是我们用国家信用支持的国有资产到了资本市场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安全度变得比较重要。这些并不是问题,但对于支持创新来说确实是面对一些短板,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做一些改革。我个人的看法是从量上需要扩张,可能更多是需要从质上来做改善。
三是银行业。如果资本市场相对比例比较低,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上升的空间可能也是相对有限。也就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间接性渠道和银行仍然会在这里发挥很多作用。杨凯生行长领衔的报告,他们具体分析了我们在国际上有什么成功经验,国内银行支持这些创新面临什么样的尝试、短板。国内的尝试挺多的,包括科技支行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深耕模式、信贷工厂模式、数字金融模式等等,但确实还面临很多障碍,一会儿杨凯生行长再介绍。
四、影子银行的问题同样很重要,在中国的影子银行、国外影子银行一个很大的差别,我们称之为“银行的影子”。很多影子银行交易从客户到资金到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和银行有紧密的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确实是看到影子银行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确实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我们看待这样的影子银行,尤其在整治监管影子银行交易时,需要把两个方面同时兼顾起来,有风险的一方面,也有服务的一方面。
五、数字金融是中国做得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尤其和国家比较,我们主要做的比较领先是在普惠。普惠的意思就是改善,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对金融服务的触及。无论是看支付还是网贷,都是有非常长足的进步。
(图示)这是2011年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做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上面的是2011年,下面是2018年,颜色越深,表明这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可以看到2018年的时候颜色相似度变得越来越高,其实就是意味着我们后进地区在过去七八年间非常快速的发展。
最近讨论比较热的一个话题,“胡焕庸线”,就是把地图上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之间画一条线,发现基本上经济活动都在线的右边。到今天可能也还是这样,最早是在1935年发现的。但数字金融似乎看起来是在很快的突破这条线,当然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但我们确实看到东西方之间数字普惠金融,尤其是支付服务的程度差距已经在很明显的缩小。我们有很多指数数据表明,过去7年间,这两个之间的差异起码缩小了1/3,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而且它是在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人群方面有很多好的创新,一会黄卓会介绍。利用智能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直接做风控。过去传统银行一般喜欢用的,看历史财务数据、抵押资产、政府担保,很多小微企业是“三无”企业,这方面都没有,传统银行就发现比较难为他们服务。但我们用大数据风控的方法,应该说看到了很多突破。其实我们现在在银行业看到很多这样的尝试,也做出来了很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数字金融这个领域风险有很多。
六、人民币国际化,我们知道是从09年以后开始加速,取得了很多成绩,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人民币加入SDR。在2016年,这几年进展比较大。但确实也有很多波折。看渣打指数,可以看2015年之后出现了一些回调。我们应该意识到过去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需求导向的一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也就是全球危机之后,大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对其它货币需求增加,我们顺势而为有所推动。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人民币和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的差异还比较大,从各个市场基础设施方面,所以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后果。
为什么觉得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支持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凡是需要用于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基本政策,比如说金融开放,比如说国内外政策透明、接轨、稳健等,这些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经济金融政策环境恰恰也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是完全可以契合在一起。这样看来的话,我们现在要抓紧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或者人民币再出发,既是为了推动金融开放的角度来看,同时也是对于支持高质量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这就是6个子课题,一会子课题的负责人会分别介绍具体的内容。
最后,我们一共提了8条政策建议:
1.需要营造一个支持创新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环境。尤其是市场出清僵尸企业,如果没有竞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一样,必然融资环境不太一样。如果僵尸企业不能出清,我们怎么样承受风险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市场纪律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要保护,要有一个更好的责权利区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有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得上金融创新。这是第一条,总体上来说需要更好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2.考虑更好构建或者改造现在的金融体系,朝向最优金融结构迈进。包括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仍然会在市场上发挥很积极的作用,对于他们功能的改革和改善,可能是和我们的总体机构组成是同样重要的,最优金融结构。
3.资本市场需要做很多的改革。市场规模其实已经不小了,但我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可能在支持创新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一些直接的管控,让市场机制本身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机构产品制度安排,更加有利于支持创新。包括前面提到是不是考虑一些时间更长的、耐心更足的投资基金,考虑一些特殊的产品,包括支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这样的话投资者可以更好管理他们的风险等。一方面是让市场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强化他们支持创新的能力。
4.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转型。更多探索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我们前面提到一系列尝试,这些尝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但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模式。尤其是在这儿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杨行长团队提出来的建议,就是建议我们设立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与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我觉得从目前的挑战来说,应该说是非常重要,而且是有价值的。
5.在整顿影子银行过程中,需要掌握结构和力度。催生影子银行既有规避监管的动机,也有服务实体经济这样的实际效果,所以我们现在监管时要同时两个方面考虑。既要把风险管住,也要尽量保持对实体经济稳定的支持。
6.对影子银行本身的整治问题,也包括有很多交易如果从表外回到表内,怎么回来、回来了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提供它在表外时对实体部门提供的有效支持。
7.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锚,构建透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转移,构建一个合理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还有具体一些做法,包括人民币计价功能,支持上海金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和“一带一路”结合起来。从大的方面是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金融开放的锚,从具体的制度建设来说是尽量透明,尽量和国际接轨,再加上具体的措施。
8.支持创新的同时要平衡创新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我们过去有一些经验教训,有些创新看起来很好,最后搞成一大堆问题,我们一定要避免。在数字金融领域里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监管沙盒。意思是你有好的创新主意提出来,监管部门和你一起合作,在可控范围内做尝试。如果成功就推广,这个理念在支持金融创新中可以用的,核心是既支持创新,同时要把风险管住。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