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发力逆周期调节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静文
1月4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央行同时宣布,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将不再续做。
此前,央行已于去年12月19日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以定向降息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1月2日,央行又宣布自今年起放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至“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范围扩大至大部分银行。三项政策叠加,再去除一季度到期MLF不再续作因素,央行将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此次降准并未超出市场预期,因为每年1月份银行体系都面临着流动性缺口。2017年央行推出的临时流动性便利工具(TLF),2018年推出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都是为了弥补缺口。而此次央行之所以全面降准而非临时性措施或定向降准,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日前官方公布的2018年12月制造业PMI跌至49.4%,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和2009年以来同期新低,超出市场预期,再加上2018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正转负,2019年的经济下行压力已不容忽视。当前全球经济已进入下行拐点,我国出口增速预计将明显放缓,加上国内投资消费欲振乏力,企业居民信心整体偏弱,银行信用扩张意愿不足,政策必须提前发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这是开年即全面降准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优化流动性结构。2019年1月流动性缺口较大,除了春节前取现需求增加和缴税等季节性因素之外,还有两方面因素不容忽视:一方面,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提前下达,债券发行较往年提前,将会给流动性带来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贸易顺差持续减少,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连续4个月下降,同样也加剧了流动性压力。通过全面降准,可有效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三是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OMO)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成本较存款准备金要高,且由于要求抵押物,又导致了流动性分层现象,大型银行流动性充裕,而中小银行流动性不足。通过全面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据央行介绍,降准置换MLF,每年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200亿元,而安排在年初降准,则有利于银行做好全年信贷工作安排。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删去了“中性”和“把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的表述,转而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李克强总理1月4日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时也强调,要注重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适时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支撑。这预示着后续将会有更多的边际宽松政策出台。
另外,由于目前美国加息节奏倾向于放缓,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正在逐渐打开。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率仍处较高水平,预计后续仍有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动作。而考虑到央行工作会议今年对“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的安排,未来降息更可能会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而非存贷款基准利率。
央行降准之后,周边资本市场应声而涨,而人民币汇率则应声而降,不同市场已经表现出了不同反应。除此之外,预计降准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市场预期,这就需要政府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与此同时,应继续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配套措施,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从债券、信贷、股权等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使央行放出的“水”能切实流向最需要的领域。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