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彭斐 每经编辑 杨夏
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汽车后市场,也有一个隐秘而巨大的轮胎“江湖”。
经过近百年发展,这个“江湖”的格局已然形成。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年辈长、资历深,常年位于美国《轮胎商业》杂志“全球轮胎75强”榜首,牢牢占据第一梯队。
截至2022年,虽有34家中国轮胎企业位列全球75强,但中国轮胎行业由于起步晚,面临创新实力不强、品牌竞争力弱、产能结构性过剩等诸多问题,“江湖地位”有待提升:一方面,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大量企业位于第三,甚至第四梯队;但另一方面,具备“大中有强”的优势,一批急速成长的实力派,正悄悄走向“全球轮胎75强”的前排。
“风云变幻莫能测,且看今朝谁英雄。”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轮胎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国产汽车崛起,中国轮胎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拥有了与老牌高手一争高下的机会。
“以前轮胎品牌崛起可能需要百年积淀,但现在是一个快速赶超、杀出重围的好时机。”赛轮轮胎(以下也称“赛轮集团”)(SH601058,股价10.68元,市值327亿元)董事长刘燕华直言,面对汽车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轮胎企业,完全可以靠科技创新带来的革命性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3月中旬,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刘燕华表示,要打造品牌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民族品牌必然崛起。
谈市场:需求稳中有增,仍需“谨慎乐观”
三年疫情期间,各行各业艰难生存,轮胎企业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虽然轮胎有轿车、卡车、工程胎等不同分类,但疫情期间,无论是家庭出行还是工业生产都受到影响,轮胎消费整体是受限的。”刘燕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市场需求萎靡导致国内轮胎销量下降,产量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合成橡胶的产量,均呈现同比下降状态,全年累计产量为8.56亿条,下降5%。
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感知更为直接。从目前A股轮胎行业上市公司已经披露的数据来看,受原材料成本上涨、下游需求疲软、海运受阻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较多轮胎企业出现业绩缩水情况。然而,根据《中国橡胶》发布的 2023 年度中国橡胶工业百强企业的经营信息,去年赛轮集团营业收入迈过200亿大关,实现了逆势增长。
另一家国内轮胎企业的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赛轮轮胎产品品类齐全,半钢、全钢、非公路轮胎均有较大生产规模,尤其是非公路轮胎的技术壁垒高,其毛利率也较高,加之在国内外均建有生产基地,业绩弹性较大。
资料显示,早在2006年赛轮就下线第一条非公路轮胎产线,目前非公路轮胎的毛利率远高于其他轮胎产品,已成为公司重要盈利支撑点。刘燕华认为,在优势领域的提前布局,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进入2023年,轮胎市场的压制性因素已经有所改善,市场预期回暖。“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经济运行必然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工业生产、物流行业的快速复苏将显著带动轮胎产品需求;再加上个人出行特别是家庭自驾游的增多,轮胎需求会有一定的增加。”在刘燕华看来,整个行业需求都会增加,但仍然需要“谨慎乐观”。
谨慎的表态,更多源自近几年轮胎行业的走势。“经历了几年下行周期,今年谈不上是行业拐点,只希望能逐步恢复信心。”刘燕华表示。
话机遇:新能源崛起带来机遇,中国品牌可以弯道超车
在庞大的江湖体系中,从底层小人物跃升为绝世高手,机遇和勤勉同样重要。轮胎江湖中的机遇即是汽车工业的发展。
欧洲汽车工业发展早期,伴随着法国汽车品牌井喷式发展,米其林拉开了其轮胎帝国的序幕。普利司通、固特异等轮胎巨头崛起背后亦有同时代汽车工业体系快速成长的身影。如今,汽车行业的动力逐渐由传统燃油转向新能源,相似的机会来到国产轮胎面前。
2005年,第一台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中国正式拉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幕。一时间“谁攻克了新能源汽车,谁就可能引领未来”成为业内共识。到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实现持续爆发式增长,出口更是突破300万大关。
历经17年“蝶变”,新能源汽车给中国轮胎指引了技术革新的方向。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对于轮胎的噪音、负荷、滚动阻力、耐磨性能、抗湿滑性、干地抓地力等要求更高。
刘燕华解释,因电动汽车更重,要求轮胎更加耐磨、制动性能更强,没有发动机则要求轮胎静音效果更好,另外,用户对于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要求轮胎具有更低的滚动阻力。“因此,新能源汽车发展对轮胎行业是机会,但不是对所有轮胎企业都是机会,只有拥有更高性能轮胎产品的企业才能抓住。”
新能源汽车崛起给中国轮胎厂商带来了考验,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抓住新能源转型的“黄金时间”实现轮胎行业的洗牌重构也成为了如今中国轮胎品牌亟需思考的问题。
谋突围:破局高销量低利润,轮胎行业将逐渐国产化
刘燕华看来,品牌力不是只靠策划活动就能营销出来的,还要有靠强大的产品力做支撑。
由于快速扩张,国产轮胎企业长期陷入“价格战”等低端无序竞争困境,品牌效应缺失成为通病。据轮胎商业统计,国产轮胎品牌有上万个,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放弃对品牌进行深度拓展和长远建设,甚至存在相同轮胎、不同品牌外衣的情况。这就导致轮胎市场“中国企业拿销量,欧美巨头拿利润”的表现尤为明显。
如何破局?在刘燕华看来,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在低端竞争中追求量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未来国产轮胎必须在增强产品力、塑造品牌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然,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是产品创新的源动力,更是品牌建设的护城河。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重视研发,即使想做也很难。”在刘燕华看来,想在研发领域取得核心突破,难度大、壁垒高,需要长期投入和远大的理想目标。
在刘燕华看来,用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动消费者,是顺应市场需求、增强品牌效应的关键所在。
如今,消费者更理性的消费趋势已有征兆。一项针对中国乘用车轮胎用户满意度研究报告显示,车主在选择轮胎时率先关注产品性能,主要集中于舒适性、耐久性、操控性、节能性等。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中,另一家全球75强轮胎企业高管表示,这一结果说明,轮胎用户不再盲目追求传统外资大牌,近年来,国际一二线轮胎巨头的市场份额呈下滑趋势,也说明外资大牌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冲击;而是更倾向于理性细致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轮胎产品,这一点已成为业界共识。
而在一位赛轮轮胎内部人士看来,轮胎是具有类消费属性的工业品。短期看,国内头部轮胎企业可以通过资金优势、产能优势、性价比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提升全球轮胎市场份额,但中长期看,要想与全球头部轮胎企业竞争,产品力、渠道力以及品牌力的打造才是关键。
“和家电等行业一样,轮胎行业未来将逐渐国产化,消费者将更青睐具有强大品牌力、产品力的国产轮胎产品。”刘燕华表示,赛轮轮胎在产品端已做好准备,品牌建设上将大大缩短周期。她坚信,国产轮胎将抢占更大市场,民族品牌崛起是大势所趋。
谈布局:国际化布局是必然,产能扩张是基于企业信心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市场“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具体到轮胎行业,也受到重重围追堵截。2009年美国轮胎特保案、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轮胎企业在国际化的路上屡受冲击。
中国轮胎行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将如何演变?刘燕华判断,外部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但她认为,国际化布局是公司成长的必然,如果想成为头部公司,必须“走出去”。
包括赛轮在内的国内轮胎行业的公司,尤其是部分具备实力及前瞻性的轮胎企业,近年来积极推进国内优势产能向海外扩张,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轮胎产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和赛轮轮胎走出去类似,目前,上市公司森麒麟(SZ002984,股价31.31元,市值203.41亿元)、玲珑轮胎(SH601966,股价20.16元,市值297.71亿元)等分别在泰国、塞尔维亚等国进行产能投资。除了投资建厂,我国部分轮胎企业则通过收购方式实现海外产能扩张,例如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增资控股锦湖轮胎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奔赴世界轮胎行业“紫禁之巅”的道路上,刘燕华坦言,中国轮胎企业始终笑对艰难困苦、不惧漫漫长夜,以“出海”为应变的破局之道、涅槃的必经之路,勇毅前行“走出去”,打出一片新天地。
国内轮胎企业洗牌加速、淘汰加剧,扩产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但在轮胎企业加速扩产的同时,市场上对于“产能过剩”的质疑不绝于耳。
对此,刘燕华认为,产能过剩是对于行业而言的,而不是对于企业,“企业的产能建设是基于对自己的信心,对市场预期的信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