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杜刚: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船舶工业开辟新方向

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杜刚: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船舶工业开辟新方向
2021年03月29日 19:53 新浪财经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3月28日,“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保定举办。会议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调整,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业核心竟争力的背景下,以“稳制造、强实体、开新局”为主题,进行一场思想火花碰撞。

  此次会议由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组委会、保定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经信局、天津市发改委、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发改委、河北省工信厅”联合主办。由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保定市发改委、保定市工信局、中国信通院保定科技创新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协办。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杜刚参会并做题为《谋新篇、开新局、启新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的演讲。

  杜刚提到了当下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机遇:

  第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为船舶工业创新开辟了新的方向。

  一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与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快无人驾驶智能的调度等智能船舶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传统的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加快船舶进入多元化的动力时代。航运能源转型促进了新燃料传播动力装置技术的加快应用,多种混合推进方式将成为节能减排的新模式。

  三是船海装备加速向深沿海和基地拓展,深沿海养殖、极低船舶、海洋开发综合保障等新兴的船舶配置及其配套装备,将成为新的研发热点。

  四是新材料、新工艺将更大规模的应用高强度大幅度钢板,高性能的极低和深海用的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智能自主修复的材料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逐渐的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形式加速传播行业自立自强。

  一是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的冲击,对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的船舶工业影响更为显著,急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增强船舶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自控能力,切实保障产业安全。

  二是产业竞争力愈发激烈,对提高船海技术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新船订单量约为每年7000万载重吨,与全球每年1.5万亿载重吨的产能差距悬殊,产业竞争将由价格战为主,转向集技术、成本、质量、服务、效益为一体的全要素竞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品性能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变得更加迫切。

  第三,系列国家战略部署为船舶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船舶工业发展极为重视,为船舶工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战略保障。

  二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船舶工业开展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有效牵引船海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应用,也为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装备示范验证创造了新的平台

  全文实录如下:

  《谋新篇、开新局、启新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

  杜刚(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尊敬的李部长、刘部长、党书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本次论坛,首先我仅代表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也代表我们董事长,对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兄弟单位,高校,长期以来对中国船舶集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船舶工业是为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战略性的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船舶集团是我国海洋装备建设的主题力量,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海洋装备发展的引领力量。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一下集团公司总体的情况和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路。2019年的11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将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了中国船舶集团,截止到2020年底,集团公司拥有科研院所,企业和上市公司113家,资产总额8400亿元,员工34.7万人,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研发能力,是全国最大的造船集团。

  中国船舶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均有产业布局,联合重组一年多来,我们围绕总书记对组建船舶集团做出的批示,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整合、融合,确立了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科技产业和船舶服务业四大产业方向,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船海产业链进一步完备,联合重组以后,中国船舶集团整合了原中船集团的症状建造优势,和原中船重工的研发设计优势,贯通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社会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我国最大、全球领先的造修船基地的同时,还拥有覆盖动力、机电、信息系统等各门类的配套设备制造基地,拥有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还拥有涵盖贸易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企业营销团队在内的全方位营销体系,大大提升了集团公司船海产业的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

  第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联合重组对中国船舶集团最直接的影响是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是规模实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新集团成立后,整体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集团公司全年营业收入3200亿元,利润总额175.6亿元。

  二是船舶产业竞争力实现大大跨越。

  集团公司船海产品的谱系更加完整,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2020年新接船舶订单,首次船舶订单、造船完工率全球占比分别为23.3、21和19.4。三大指标均居世界第一,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造船集团。

  三是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联合重组后,减少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统筹一体推进成本工程,不断优化企业的负载结果。

  第三,资产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

  联合重组后,我们对原两大集团业务和资源进行了集聚整合,有效激发发展的活力。

  一是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联合重组后,设计、组装、配套、服务等企业内部协同更加顺畅,有利于推动调整内部专业板块结构,加快实施双百行动和所有制改革,深化企业和世界单位的机制改革。

  二是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协调均衡,有利于我们统筹推进海洋装备,动力机电、信息电子等领域的资产重组。

  第四,使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联合重组后,我们初步具备了涵盖船舶海工装备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总体设计、组装建造、系统集成、配套设备研制等全链条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面向船舶与海工装备的高效协同,开放包容的创新体系。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36家研究院所,63个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分布在全国14个省市,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

  一是科技创新实现大的跨越。联合重组后,集团公司在科考船、大型船、超大型集中箱船,30万吨FPSO等领域实现历史突破。大型油轮采用低速机、智能传播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稳步推进。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科研支撑船海产业升级的能力更强。重组后,集聚研发技术人才和队伍,集团公司大型油轮全面转入连续搭建阶段,世界上最大的双燃料动力23000箱集中箱船已经批量交互。世界最大的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研制成功,并实现接单。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了200亿元的LNG船建造协议。

  三是科技专利和标准等成果更加丰硕,截至到去年年底累计有效专利3300多项,有效发明专利1500项。

  第二,汇报一下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陷入到严重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度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各类衍生风险层出不穷,产业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的特征更加的明显,有效需求不足,接单难、融资难等现象愈演愈烈,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但与此同时,较好的发展基础也为船舶工业在挑战中遇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为船舶工业创新开辟了新的方向。

  一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与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快无人驾驶智能的调度等智能船舶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传统的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加快船舶进入多元化的动力时代。航运能源转型促进了新燃料传播动力装置技术的加快应用,多种混合推进方式将成为节能减排的新模式。我们在保定目前也在也正在研制锂离子的动力推进电池。

  三是船海装备加速向深沿海和基地拓展,深沿海养殖、极低船舶、海洋开发综合保障等新兴的船舶配置及其配套装备,将成为新的研发热点。

  四是新材料、新工艺将更大规模的应用高强度大幅度钢板,高性能的极低和深海用的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智能自主修复的材料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逐渐的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形式加速传播行业自立自强。

  一是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的冲击,对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的船舶工业影响更为显著,急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增强船舶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自控能力,切实保障产业安全。

  二是产业竞争力愈发激烈,对提高船海技术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新船订单量约为每年7000万载重吨,与全球每年1.5万亿载重吨的产能差距悬殊,产业竞争将由价格战为主,转向集技术、成本、质量、服务、效益为一体的全要素竞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品性能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变得更加迫切。

  第三,系列国家战略部署为船舶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船舶工业发展极为重视,为船舶工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争取国家支持提供了战略保障。

  二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船舶工业开展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有效牵引船海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应用,也为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装备示范验证创造了新的平台。

  第三部分汇报一下中国船舶集团转型发展的思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来之大变局,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船舶集团开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船舶集团将践行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使命,聚焦主业、实业,加快推进转型发展,落实高质量发展纲要。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科技自强。

  党中央提出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们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动力装备和机电产品自主研制,摆脱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提升自主品牌动力装备装船率,关键件的装机率,实现整机、零部件等协同发展。

  要加快自主动力装备产品的市场推广,拓展动力装备的范围和系列,加快新型动力的突破和应用。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低速机的全球市场份额,要实现自主配套装备与总装协同发展,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科技研发,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新一代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切实有效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第二,坚定不移推动能力布局的优化调整。我们要在区域上优化三大造船基地的能力布局,统筹开展区域造船能力的优化,要在产能上合理的调整,制定差异化的企业定位,要在专业上进一步加强整合和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进传统产品的进口替代,打造先进的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形成船用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引领能力的智能型船海企业。

  第三,坚定不移推动船海产业转型升级。船海产业是中国船舶集团最鲜明的底色和标签,我们要切实提高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着力增强LNG船、豪华游轮、FPSO新能源动力船舶等产品的研发设计,推动高端产品不断突破,要实施船型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的策略,顺应绿色、智能、安全等趋势,持续开展产品的升级换代。

  第四,坚定不移拓展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海洋装备发展的引领力量,中国船舶集团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装备,拓展产业新科技,瞄准海洋矿场资源,海洋商务资源,海洋可再生资源,海水资源等领域,提升深海采控装备、深海养殖装备,以及潮汐能发电装备等新型海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加快推动我国海洋装备的产业发展。

  第五,要坚定不移推动重大装备项目实施,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两弹一星、航空航天、愤怒者号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诸多科技成果表明打造国之重器需要倾注举国之力。未来中国船舶集团将围绕绿色智能、深海基地等科技方向和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联合采学沿用科技资源,实施LNG产业链、深海采矿、海洋牧场、智能船舶、零碳排放船舶等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时。未来中国船舶集团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型发展,在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再创佳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玫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31 诺禾致源 688315 12.76
  • 03-31 晓鸣股份 300967 4.54
  • 03-30 杭州柯林 688611 33.44
  • 03-30 莱尔科技 688683 9.51
  • 03-30 野马电池 605378 17.6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