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蓝图》
作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洪为民、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洪雯
【阅读上一章节】湾区50+|带路大湾区:大湾区经济融合如何让粤港澳均衡收益
导语:随着《‘一带一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章节的深入,作者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和复杂现状为读者制作了精确的“沙盘”。着眼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抓住时代的机遇,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径?如何且听作者后续道来。每周一更新,欢迎锁定“湾区50plus”。(湾区50plus 王茜编)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在参考旧金山硅谷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著名湾区经验的同时,更值得参考的案例恐怕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这些区域一体化案例。硅谷等三个国际著名湾区均位于同一经济体内部,城市之间人、资金、信息、货物的流通完全无障碍,是市场自发的力量推动了湾区经济的形成;而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不同独立关税区和经济体之间的整合,三地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法律体制和独立的货币,需要在WTO的框架下,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思考。
不过,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高歌猛进几十年后,近期出现逆转。美国退出TPP、重审北美自贸区条款、启动贸易战;英国民众投票脱欧,目前已在脱欧过渡期;逆全球化、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涌现。而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在回归二十年后,出现本土意识膨胀、社会撕裂、部份人抗拒融入国家等非常值得警惕的情况。
在经济层面,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并非有利无弊,因为全球/区域(global/regional)的利益与地方(local)的利益既存在一致的一面,又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若未能处理好矛盾性的一面,将可能使某些阶层、某些范围利益受损,从而导致全球化出现逆转。
现实情况是,过去数十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在享受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好处的同时,均未能为可能出现的弊端做出充分的准备,未能处理好global/regional 与local之间的关系,从而未能使得企业、国家、民众在全球化过程中均衡受益。以美国为例,跨国公司在区域乃至全球布局资本,将产业转移到最有利的地方,直接推动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自身利润得到最大化,美民众也享受了低廉的商品;但不可否认,资本全球转移也带来了美国本土实体经济空心化、制造业流失、就业两极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这实际上便是今日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根源所在。
因此,港澳要融入大湾区,是必然的选择。在此,我们以香港为例,以阐述我们的观点。
我们认为,香港若囿于1100平方公里、700万人的弹丸之地,势必坐困愁城。不过,在研究美国、欧洲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思考逆全球化和逆区域一体化产生的根源后,我们认为,香港融入大湾区,必须处理、协调好一系列区域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不能失之偏颇。我们尝试梳理出了香港在战略及具体政策层面都需妥善兼顾regional与local的七个方面,列于下表。
需强调,这些矛盾并非截然对立、不可协调;若香港能从“regional” 和“local”两个视角出发,兼顾好“商”、“港”、“民”三方在大湾区内及在香港本地的利益,将能实现大湾区共赢,为香港闯出新天地。
香港融入大湾区需协调的七个方面
|
全局思维 |
本地行动 |
1,优势与短板 |
· 发挥香港优势 · 利用香港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的优势, 协助大湾区内上述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
· 弥补香港短板,解决香港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 · 利用大湾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蓬勃的科技产业和制造业,推动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化,推动香港科技产业、2.5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年青人创造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
2, 产业走出去与留下来/引进来 |
· 帮助香港产业、资本、企业更加无障碍走入内地,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亦推动大湾区的提升 |
· 帮助愿意在香港立足和扎根的企业在本地发展 · 吸引香港需要的产业、企业、资本来香港发展,从而推动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化 |
3,年青人走出去与留下来/引进来 |
· 帮助香港年青人到大湾区发展 · 在香港与外开拓年青人发展的空间 |
· 培育、吸引、留住香港需要的人才 · 老龄化趋势下,留住更多年青人,应对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比例快速下降的挑战 · 为有志建设香港、愿意及希望在留香港发展的年青人创造多样化机遇及向上流动的渠道 |
4,科技资源走出去与留下来/引进来 |
· 帮助香港研发机构、大学将科研成果带到内地产业化 · 帮助香港年青人到大湾区创业,推动大湾区科技发展 |
· 建立香港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帮助香港研发机构、大学将科研成果在本地产业化,推动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 · 吸引及协助内地的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来香港产业化 · 协助香港年青人在本地创业、吸引内地科研人才来香港创业 |
5,合作与竞争 |
· 大湾区各个城市充分合作、协同发展 |
· 大湾区各个城市在市场条件下充分竞争,力争上游 |
6,‘所需’与‘所长’ |
· ‘国家(大湾区)所需,香港所长’ |
· ‘香港所需,国家(大湾区)所长’ |
7,融合与保持独特性 |
· 香港充分融入大湾区及国家整体 |
· 香港充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六百多个城市中与众不同的个体,发挥内地其他城市不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
借用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思维,地方行动)”这句话,我们认为,香港融入大湾区,既需全局思维,亦须本地行动。
发挥香港优势,包括香港广泛的国际网络及在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这三个支柱产业方面的优势,是香港参与大湾区发展的立足点,既能为这些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亦能推动大湾区的整体发展。
不过,从香港自身的现实情况来看,光靠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这几个产业,并不足以为香港年青人创造足够的发展机遇,不足以支撑香港社会的整体长远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结构两极分化、发展空间狭窄、中层职位比例萎缩、年青人缺乏向上流动的信道等等一系列问题,是香港的“短板“,是香港必须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过去二十年间,香港再没有出现过一家新的本地大型企业,本地经济缺乏动力和活力的现象可见一斑。
因此,参与大湾区的发展,香港既需继续发挥优势,同时也需大力“补短板”,寻找金融等优势产业之外的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而大湾区的发展,事实上为香港补短板提供了机遇;香港可考虑利用大湾区巨大的市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蓬勃的科技产业和制造业,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实体化和多元化,推动科技产业、2.5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他产业在香港发展,为经济创造更多的增长点,为年青人创造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过往多年,粤港两地的合作一直着眼于推动香港产业、资本、企业走入内地。改革开放之初的重点是香港制造业走入内地,而2003年CEPA签订以来则是着眼于推动香港服务业走入内地。
对香港企业而言,走入内地无疑获得了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香港的产业结构亦因此转型为一个服务型经济;对珠三角而言,香港制造业的移入带动了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服务业的移入则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未来,在大湾区范围内,进一步减少要素流通障碍,帮助香港产业、资本、企业更加无障碍地在大湾区内发展,无疑还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但不可否认,过去数年,香港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竞争力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而香港近年却一直未见大的突破。特别在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力的新经济模式下,科技产业、实体产业、互联网和创新驱动的新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前进的关键引擎。而在这些领域,香港已经落后于大湾区内的不少城市,尤其是落后于深圳这个亚洲新科技先锋。其后面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之一,便是香港经历了几十年‘去工业化’和产业移出,实体产业早已空心化;没有实体产业基础,科技创新难以立足,继而难以与其他产业结合,突破旧有模式。光靠香港产业、资本、企业走出去,难以解决香港本地竞争力下滑的问题。
与此同时,珠三角城市经历四十年飞速发展,早已出现一系列具备区域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一大批有区域及全球扩展需求的企业。也就是说,珠三角城市的发展需求已经出现变化,不仅仅需要引进来,还需要走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参与大湾区发展若仅仅着眼于协助香港优势要素单向性地流动到广东、协助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已经不能反映粤港澳三地的实际。
因此,在继续协助香港企业进入内地的同时,香港亦须大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协助那些在香港立足和扎根的企业留在本地发展,同时吸引大湾区内的优势要素、尤其是香港“补短板”所需要的产业、企业、资本来香港发展,既推动了珠三角企业的国际化,又能推动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化,为本地经济带来新动力、新活力。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新浪网“湾区50plus”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霍琦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