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做券商”?利弊大讨论来了

商业银行“做券商”?利弊大讨论来了
2020年06月29日 01:04 新京报

买银行理财吃亏上当?遇到银行霸王条款?告诉我们帮您解决并赢取1000元现金大奖。

  原标题:商业银行“做券商”?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有媒体称证监会近期再次提起向商业银行放开券商牌照计划,其目的是以此来打造“航母”级券商,以应对金融开放。对此,证监会6月28日表示,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正方】

  商业银行获取券商牌照是变局下的大势所趋

  券商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这并不利于国内券商的做大做强。银行系券商的出现,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商业银行获取券商牌照,一时间成为舆论热点。根据媒体报道,几大商业银行中至少两家或被选为试点,欲以此来打造“航母级”券商,以应对金融开放的新局面。

  商业银行获取券商牌照并非“空穴来风”。如在2015年3月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就曾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无明确时间表。这实际上说明,证监会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早就进入其议事日程,只不过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没有正式落地。

  其实,商业银行获取券商牌照不是什么新闻。比如中行香港子公司中银国际设立了中银国际证券,并获得了券商牌照;此外,2015年7月份,拥有香港券商牌照的交行全资子公司交银国际收购华英证券获批,成为商业银行通过曲线方式获取国内牌照的首例。

  从今年4月1日起,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资可全面进入国内基金、证券、期货等行业。以券商行业为例,从当初的入股到相对控股,再到绝对控股,及至如今的外商独资券商的出现,券商行业正迎来大变局。而且,既然金融市场能够对外开放,那么也应该允许对内开放,允许商业银行获取券商牌照,亦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对于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观点认为,在券商的经纪、自营、投行、资管以及两融业务中,商业银行在多个方面已直接或间接地深度介入其中,根本没有必要再向其发放牌照。还有观点认为,国内券商已经达到百余家,随着今后更多外资券商的设立,券商数量已经趋于饱和,而市场蛋糕只有那么大,银行系券商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某些券商的日子不好过。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排除个别券商会铤而走险,继而再次引发行业风险的可能。

  毫无疑问,反对的声音并非不无道理。不过,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显然又是值得商榷的。个人以为,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一方面是券商行业优胜劣汰的需要。目前国内券商虽然有百余家,但业务同质化非常严重,这也是券商行业的一大短板。同质化现象,既影响券商行业的发展,也对券商行业的业务创新形成障碍。近几年来,虽然头部券商开始出现,但券商行业的竞争仍然不够充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券商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这并不利于国内券商的做大做强。银行系券商的出现,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另一方面,也是打造“航母级”券商的需要。目前像中信证券等券商,在国内市场上无论是业绩,还是规模等都处于头部行列,但从影响力、市场话语权等方面,与境外著名投行相比,则要逊色不少。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境外大投行开始深耕中国市场,客观上对于打造“航母级”券商是有迫切需求的。否则,我国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就有可能旁落。在打造航母级券商方面,商业银行具有一定实力。

  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看,发放券商牌照也有利于拓宽其业务面。根据规定,目前我国不允许不同的金融部门混业经营开展不同的业务,但随着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出现,混业经营已成趋势。在国内众多企业中,中国平安就同时拥有银行、证券、保险牌照。随着时机的成熟,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也将是迟早之事。□曹中铭(财经评论人)

  【反方】

  打造“航母级”券商 走捷径也要筑起防火墙

  一定要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建立“防火墙”,要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不能让资本市场上时常出现的风险之火燃烧到银行内部。

  打造中国本土的大型券商,对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确实是个十分重要的部署。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利用现有商业银行的力量,应该是一条现成的捷径。中国几大国有银行在20年前完成市场化改革后,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顶梁柱,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商业银行组建证券公司,不仅能够对中国本土资本市场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而且在未来中外券商的激烈竞争中,也能掌握到主动权。

  但是,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如何建立好商业银行与旗下券商之间的“防火墙”,如何隔离风险,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银行业和证券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银行业经营基本上可以通过精准把握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的趋势,来制订企业的发展规划,制订各种经营策略。最近几年,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后,银行有了决定存贷款利率的自主权,在经营上更加灵活,盈利机会也更多。但是,资本市场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它可以让机构快速盈利,像爆米花一样快速膨胀,但只要一着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实际上,在中国资本市场引入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出资组建券商,早已有过实践。1993年,工行、建行和农行都投资组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型券商,时至今日,只有国泰以“国泰君安”的名义在市场上载沉载浮,另外两家券商都已不见踪影,特别是农行南方证券的破产清算,给整个资本市场和农行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回顾20多年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这段经历,可以看出一个现实,银行业虽然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市场实践,但商业银行并不可能把银行业经营中的成功经验复制到证券业中。总的来说,银行业经营是保守的,证券业经营却是要不断突破现状的。这种突破很难出现“试错”,否则问题随之而来。

  就目前来说,我国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证券业,其盈利模式都比较单一,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息差,而券商利润则主要来自证券自营、佣金收入以及IPO代理,其中自营是大头。但证券自营是双刃剑,在创利目标的压力下,券商很容易产生赌一把心理,放弃风控,铤而走险。当年南方证券就因为自营失误,资金窟窿越来越大,最后开始挪用客户保证金。

  今天,证券业已经加强了风险管理,类似挪用客户保证金之类的恶性事件已经失去了条件,但是证券业的盈利模式并没有改变,一个小的失误,比如在自营中买错一个股票,都可能成为全局性的问题。银行参与到券商的生意经中,是否有能力驾驭这种风险,是不得不面临的一大考验。

  我国现存的几家国有大银行,在转制以后,特别是上市以后,都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建立起了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了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特别是在十多年前的国际金融风暴中,不仅未遭遇损失,而且成功地配合国家的政策调控,和国家一起推动全球尽快走出了金融危机泥淖。

  最近一二十年,金融业混业经营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热点,中国银行业组建券商,也有其合理性。对于银行业来说,适当参与证券业投资,甚至组建国有银行控股的大型券商,在政策面上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但一定要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建立“防火墙”,要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不能让资本市场上时常出现的风险之火燃烧到银行内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进和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2 新强联 300850 --
  • 07-01 云涌科技 688060 --
  • 06-29 锦盛新材 300849 13.99
  • 06-29 四会富仕 300852 33.06
  • 06-29 葫芦娃 605199 5.1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