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图片库“视觉中国”,正在风口浪尖。
事件因一张黑洞照片而起。10日晚,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以“新闻稿”形式,发出一张黑洞照片。根据网站说明,只要清晰标注来源,使用者即可非独占、免费地使用。不过很快,视觉中国的图片库发布这张照片,并且明码标价,争议随之而来。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图片版权领域,目前仍然存在从业者法律意识淡漠、创作者维权成本高昂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版权图片库,充当起摄影师与图片使用者之间的中间人角色。
尽管存在图片售价不透明、分成比例偏低等情况,但从客观上来说,图片库的“集中维权”模式,一定程度上为摄影师争取到权益,并且在促进图片版权市场的健康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图片行业的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涉及图库、摄影师、图片使用者三方的事件中,如果一昧指责图片库,最终可能会出现摄影师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图片库无法正常运营、用图方成本增加的“三输”困局,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行业。
不透明的价格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商业图片库目前的运作模式,主要基于互联网,用户可通过版权交易平台完成浏览、搜索、支付。
其经营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包括接受上游内容提供方的委托,由图片库公司代理视觉素材的权益,素材权益出售的收益由图片库与作者分享。
其次,图片库对视觉素材进行加工,原始素材真正成为图片库的“ 商品 ”。因此,编辑能力以及后台处理能力,是图片库公司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最后是视觉素材的营销,多采取线下一对一方式,最大限度开发图片价值。
前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苏杨告诉新京报记者,视觉中国从早到晚都有编辑值班,工作职责主要是选取签约摄影师上传的图片。
一般来说,独家授权给视觉中国的图片售价,相比非独家的要高一些,此外,图片定价也与摄影师名气相关。
与之相对的,是售价的不透明。一般来说,图片售出时,摄影师按照合同上约定的比例拿分成。如果照片被自媒体选用,还有存在流量分成的情况,流量越大,分成越高。
在苏杨看来,视觉中国支付给普通签约摄影师的钱,只占其售价的“很小一部分”。几年前,苏杨卖的照片基本是非独家,即向多个平台上传,每卖一张照片,到手不过十几元钱。
苏杨表示,作为曾经的签约摄影师,自己不仅不清楚图片的标价,也不清楚实际的销售量。
在这背后,是视觉中国盈利的快速增长,其2018年三季报显示,2018年初至本报告期末,视觉中国合并层面营业收入70122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006万元,其中占上市公司总收入 81.81% 的公司核心主业:“视觉内容与服务” 实现营业收入57369万元,同比增长34.48%,
此外,视觉中国的毛利率逐年走高,2014年为55.39%, 2017年增长至65.86%,2018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63.73%。
12日凌晨,“视觉中国”通过其官方微博致歉。 网络截图
如何确认原创性?
摄影爱好者凯文说,能和顶尖图库签约,作品需要达到一定水平,因此,能够成为版权图库的签约摄影师,本身是一种能力的认可。
凯文介绍,只有签约摄影师才能上传图片给图库。上传图片时,还要写上写上标题、描述、图片类型(编辑类图片或创意类图片)、编辑关键词,之后等待图库审核。
苏杨告诉新京报记者,视觉中国从早到晚都有编辑值班,工作职责主要是选取签约摄影师上传的图片。选图的编辑按照地理位置分片区,自己从安徽搬到四川后,联系编辑也换为负责四川片区的编辑。
在苏杨看来,相比较其他的版权图片库,视觉中国的编辑比较注意维护与签约摄影师之间的关系,经常主动联系摄影师。据其所知,视觉中国最开始往往找到摄影记者,以及一些水平较高的专业摄影师签约,再通过这些人,“滚雪球式”招纳更多摄影师。
其表示,这种签约关系类似于 “把我的东西放在你的店铺里寄卖”,但寄卖人仍然拥有所有权。因此,摄影师也依然拥有图片的版权。
摄影师木木与视觉中国签约不到5年,平时主要往图库上传自己拍摄的洛阳当地照片。
木木介绍,图库里的图片分为编辑类图片和创意类图片,“前者可以理解为纪实性的,后者含有后期创意。”
至于图片的定价,还是看图片质量,比如创意度和稀缺度高低,可以通过和同类照片的比较得出,同类照片越多,创意度越低。此外,摄影师在图库每卖出一张照片都能从平台拿分成,分成因平台而异,一般在20%到40%间。
对于图库来说,判断上传者是不是照片的真实作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常有多种方式。比如,一些摄影师在拍摄前会在相机设置自己的名字。此外,已上传的照片是有分辨率的要求的,有的图像素达到1200万,通常只有原作者会有如此高清的图片。
背受诟病的“维权式营销”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图库交易市场竞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维权式推销”模式在主要的图片使用者媒体行业里屡被诟病。
一位图片版权市场的资深人士透露,图片库都有后台系统自动捕捉各个网站的侵权行为,开始发现的时候往往不去维权,等到侵权图片累计到一定量,再进行维权,以起诉同时推销的方式,达成被动版权交易。
上述人士强调,被动版权交易是图片库营收的重要部分,“为了方便网站侵权自己的图库,有些图片社甚至经常变换版权水印的大小和位置,网站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去屏蔽带有图片社水印的图片。”
一家央媒官网负责人曾表示,网站信息海量抓取,很难对图片版权进行逐一甄别,“此前,我们已购买另一家图库服务,另一家图库的法务常向我们提出侵权提醒,然后营销介入谈判,很难让人不怀疑他’维权推销’。”
针对“维权+营销”的捆绑模式,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斯伟江也认为,这是行业内普遍现象,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采取这种方式,强势推销,但若从法律上来界定,还要视情节轻重衡量是否构成敲诈,但无可否认的是,无疑会增加双方维权成本。
《2018 年图片行业分析报告》发布的图表显示,2015年~2017年,图片版权诉讼案件数量逐年上升,2017年已达到4000例。平均判赔金额也逐年上升,2017年已达到2500元/件,且增速不断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梳理判决书发现,在这些诉讼案件中,维权摄影师的名字背后,多为图库平台代理商在进行实际的诉讼。
截至发稿前,“视觉中国”官网已不能正常打开。
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从已有判例来看,目前,国内图片的版权保护状况并不乐观,远不如文字方面的著作权保护”,一位律师向新京报记者指出,侵权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是症结所在,“几乎没有人会为了一张图去起诉”。
在凯文看来,国内的版权市场仍然有待规范,尤其是图片领域,盗图等侵权现象常见,很多人在观念上依然认为,“在百度上搜到的图就能直接用。”
在其心目中,站在摄影师的立场来看,视觉中国的确为创作者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摄影师售卖照片和维权,都会变得更便利。
凯文说,摄影师如果没和平台签约,图被盗用了,作为个体维权将很困难,因此摄影师群体鲜少主动维权。但和平台签约后,图库会调查未经授权使用图片的情况,并主动帮助摄影师维权。
木木告诉新京报记者,在目前不容乐观的图片版权领域,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版权图库,“还是做出了一些努力的”。
在其看来,在当前“摄影作品版权被无视,侵权无时无处不在发生”的大环境下,版权图库为保护摄影师利益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其看来,摄影图片领域的版权问题,不仅体现在用图方的版权意识上,甚至很多摄影师或媒体自身的版权意识也不高,“遇到别人盗用图的情况,只要没有歪曲原意、做违法乱纪之事,摄影师们就不愿去追究。”
作为摄影师,木木曾有过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图片被盗用的经历。考虑到成本过高,他最终没有进行过维权。不过,如果将这些图片授权给图库,则会好一些。木木说,视觉中国发现版权图片被盗用,会主动去维权,但不会通知摄影师,只有在维权成功后,账户收到赔偿,摄影师才会知道。
一名资深图片从业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一昧指责图片库,导致其关停,最终可能会出现摄影师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图片库无法正常运营、用图方成本增加的窘境,遵守规范的图片使用者无图可用,盗图现象无法得到遏制,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行业。
4月11日,团中央官微发文批评“视觉中国”。
“市场活动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运作”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知识产权专家姚欢庆明确指出,摄影师作品涉多种权利,图库不可能也不现实拥有图片作者所有权利,只能部分代理。
姚欢庆指出,著作权法规定,署名权、发表权等不能转让。财产权里面的复制、发行、实施网络传播等等,又要根据图库和摄影师之间的协议,具体处理。
姚欢庆表示,就我国而言,图库无法获得摄影师全部授权,“著作权的权利很多,如果摄影师全部授权给图库,会增加图库的运营成本,也不现实”。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指出,摄影师与图库的委托代理协议,是一种让摄影师主动放弃“署名权”的做法,这种放弃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很多摄影师并不清楚规定背后的含义,一旦向图库方提出署名维权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廉成赫表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还是需要有关机构来推动。行政机关在著作权法的框架下进行执法活动或者行政管理活动是无可厚非的,“但市场活动还是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运作的,这样才能长久的发展。我们不可能一直寄希望于行政机关深入地去管控。”
此外,针对视觉中国网站暂时关闭这一情况,廉成赫指出,很多机构购买了视觉中国图片使用权,现在网站关闭无法使用,“这要依据视觉中国跟使用者的协议,使用者可依照合同,追究网站的违约责任”。
(根据受访者要求,文中凯文、木木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李一凡 罗婞 实习生 刘梓桐 向成之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