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2017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城乡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作用。[详情]

中国经济网|2018年01月19日  14:55
2017年中国GDP增长6.9% 新动能已成为经济重要支撑
2017年中国GDP增长6.9% 新动能已成为经济重要支撑

在业内专家看来,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对于今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趋势,将为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详情]

证券时报|2018年01月19日  05:11
2017中国经济实现两个首次 官方回应三大热点
2017中国经济实现两个首次 官方回应三大热点

国家统计局18日晒出了非常抢眼的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中国经济实现了两个重要的“首次”:GDP增速自2011年来首次回升;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详情]

山西新闻网|2018年01月19日  09:14
2017年经济总量破80万亿 2019年实施GDP统一核算
2017年经济总量破80万亿 2019年实施GDP统一核算

国家统计局将利用2018年普查数据,实施2019年GDP统计核算,即地方省级GDP目前由地方统计局核算,改为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局统一核算(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共同参与的统一核算), 利用地区与国家相衔接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核算,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本衔接。[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1月19日  05:58
中国经济七年来首次提速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中国经济七年来首次提速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不敌GDP增速曾引发争议,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3%,比GDP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1月19日  05:59
地方经济数据加总为何超过全国总量?统计局回应
地方经济数据加总为何超过全国总量?统计局回应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回答部分地方政府GDP存注水问题时表示,中国的统计数据和制度不会因为少数地方少数企业的真实性问题受到影响。地方数据加总超过全国总量,这是分级核算的结果。[详情]

中新经纬|2018年01月18日  17:35
宁吉喆:地方自挤经济水分不影响全国数据真实性
宁吉喆:地方自挤经济水分不影响全国数据真实性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17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有媒体问及中国部分地方政府GDP存注水问题,宁吉喆回应,中国的统计数据和制度不会因为少数地方少数企业少数单位的真实性问题而受到影响。[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01月19日  06:13

2017全年GDP数据及解读

统计局:2017年中国GDP总量超82万亿 全年增速6.9%
统计局:2017年中国GDP总量超82万亿 全年增速6.9%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中国2017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8%
中国2017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8%

中国2017年第四季度GDP年率6.8%,预期6.7%,前值6.8%。中国1-12月GDP年率6.9%,预期6.8%,前值6.9%。[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1月18日  15:00
专家解读去年GDP增速回升:出口对GDP贡献数年来首次转正
专家解读去年GDP增速回升:出口对GDP贡献数年来首次转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表示,2017年GDP增速好于年初预期,主要原因有:世界经济也出现了超预期的全球同步复苏,带动了我国出口增长,出口对GDP的贡献数年来首次由负转正。[详情]

一财网|2018年01月18日  15:15
专家解读GDP总量超80万亿:进出口超预期好转是主因
专家解读GDP总量超80万亿:进出口超预期好转是主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从经济增速的角度来说,2017年的经济增速是超预期的,GDP增速阶段性企稳,但是L型的走势没有变化。经济超预期增长主要是因为进出口超预期好转,另外一个则是来自第三产业的强力支撑。[详情]

界面|2018年01月18日  15:36
申万宏源评GDP数据:服务业和出口驱动GDP超预期
申万宏源评GDP数据:服务业和出口驱动GDP超预期

预计2018年经济小幅回落。我们预计2018年基建投资承压,但消费有望保持平稳、外需继续向好,GDP仍有望实现6.7%的增长。主要的上行风险在于海外需求超预期以及地产投资超预期。[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1月18日  16:47
邓海清:GDP超预期 不松不紧将是2018货币政策主基调
邓海清:GDP超预期 不松不紧将是2018货币政策主基调

2017年全年GDP同比6.9%,略超市场预期,主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增速高于第三季度,弥补了第二产业的GDP下滑。[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1月18日  16:53
2017年经济增速为何不降反升 新周期动能正在孕育
2017年经济增速为何不降反升 新周期动能正在孕育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周期性衰退正在走向结束,新周期动能正在孕育。[详情]

|2018年01月18日  15:49
专家点评GDP数据:四季度超预期 今年下行压力仍存
专家点评GDP数据:四季度超预期 今年下行压力仍存

四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但今年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和新希望并举。[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1月18日  16:31
招商银行评去年GDP超预期:主因为房地产小年不小
招商银行评去年GDP超预期:主因为房地产小年不小

四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均超预期,主因房地产小年不小,投资销售情况较好,且出口受到海外需求回升带动,好于预期。[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1月18日  17:08
上海证券解读GDP数据:中国经济第一增长动力仍是投资
上海证券解读GDP数据:中国经济第一增长动力仍是投资

经济维持稳中偏升态势不变,增长速度见底态势明了。中国经济第一增长动力仍是投资,投资增速回落态势已扭转,预计2018年将略有回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1月18日  17:11
华泰宏观:经济韧性较强 维持2018年GDP增速6.7%预测
华泰宏观:经济韧性较强 维持2018年GDP增速6.7%预测

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取向仍然不变,央行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比市场乐观,2018年货币政策没有全面宽松可能,边际上仍是趋紧的。如果通胀压力明显体现,同时经济表现较强,央行存在上调官定基准利率的可能性。[详情]

Wind资讯|2018年01月18日  16:47

投资消费数据及解读

去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9.4% 全年增10.2%
去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9.4% 全年增10.2%

2017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7409亿元,增长6.7%。[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统计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
统计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7% 销售额增长13.7%
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7% 销售额增长13.7%

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5148亿元,增长9.4%,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4%。[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1
统计局: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
统计局: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

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11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2017年末全国就业7764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42462万人
2017年末全国就业7764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42462万人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9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9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4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详情]

国务院新闻办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35
2017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8.15万亿 增长6.0%
2017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8.15万亿 增长6.0%

2017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8151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0%,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0.4%。[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17万亿 同比增7.2%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17万亿 同比增7.2%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与1-11月份持平。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比11月份增长0.53%。[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2017年12月原煤价格略有上涨 天然气生产基本持平
2017年12月原煤价格略有上涨 天然气生产基本持平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增速由负转正,原油生产降幅略有扩大,天然气生产基本持平,电力生产增速加快。[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15:00

房价数据及解读

去年12月57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环比上涨 北京持平
去年12月57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环比上涨 北京持平

从环比看,有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至0.3个百分点之间;北京、杭州和合肥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至3.0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09:31
统计局解读: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
统计局解读: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

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1%。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5%,涨幅比上月均略微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上涨0.3%,涨幅均与上月相同。[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8日  09:32
房价环比增幅连续3个月扩大 一手房不排除管制放松
房价环比增幅连续3个月扩大 一手房不排除管制放松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房价指数的环比增幅数据看,12月份增幅有所扩大,目前已经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环比增幅扩大的现象。从一二手房的价格数据来看,一手房涨幅明显开始放大,一手房不排除预售证等管制有所放松。[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1月18日  10:25

进出口数据及解读

2017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0.8% 贸易顺差2.87万亿元
2017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0.8% 贸易顺差2.87万亿元

12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1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17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推动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下同)增长14.2%[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8年01月12日  10:00
海关总署:中国2018年外贸料难以维持双位数增长
海关总署:中国2018年外贸料难以维持双位数增长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表示,受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等因素影响,加上去年基数较大,外贸维持两位数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预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质量效益将有所提高。[详情]

中国网|2018年01月12日  10:53
海关总署:中国2017年对美贸易顺差为1.87万亿 增13%
海关总署:中国2017年对美贸易顺差为1.87万亿 增13%

据海关统计,2017年中美贸易总值为3.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4.2%,其中对美出口2.91万亿元,增长14.5%,自美进口1.04万亿元,增长17.3%,对美贸易顺差1.87万亿元,扩大13%。[详情]

中国网|2018年01月12日  10:44
2017年我国外贸回稳向好 进出口总值增14.2%
2017年我国外贸回稳向好 进出口总值增14.2%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介绍2017年全年进出口情况。黄颂平表示:“2017年,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发展潜力正逐步得到释放。”[详情]

新华网|2018年01月12日  10:28
海关总署:201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进出口同比增17.8%
海关总署:201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进出口同比增17.8%

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7.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6.5%,其中出口4.3万亿元,增长12.1%,进口3.07万亿元,增长26.8%。[详情]

中国网|2018年01月12日  10:35

CPI&PPI数据及解读

12月CPI同比上涨 1.8% 全年涨幅回落至1.6%
12月CPI同比上涨 1.8% 全年涨幅回落至1.6%

2017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1.1%,服务价格上涨3.0%。[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0日  09:31
2017年12月PPI同比上涨4.9% 去年全年同比上涨6.3%
2017年12月PPI同比上涨4.9% 去年全年同比上涨6.3%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0日  09:30
统计局解读12月数据:食品价格上涨致CPI同比涨幅扩大
统计局解读12月数据:食品价格上涨致CPI同比涨幅扩大

从环比看,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2个百分点。天气转冷,鲜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鲜果和鸡蛋延续上月涨势,涨幅均超过5%,猪肉、水产品和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涨幅均在1%左右,五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占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程度的八成以上。[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10日  09:32
中金点评12月数据:食品价格明显上升 PPI粘性较强
中金点评12月数据:食品价格明显上升 PPI粘性较强

往前看,CPI或将继续走高,而PPI也可能比此前的预期更有“粘性”。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对食品CPI的“一次性”负面影响减退,食品价格可能会明显上升,尤其是考虑到今年春节在2月[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1月11日  09:27
2017年12月PPI-CPI剪刀差收窄 食品价格14年来首负增
2017年12月PPI-CPI剪刀差收窄 食品价格14年来首负增

食品价格走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2017年全年气候相对平稳,蔬菜粮食供应充足;二是部分食品周期性较强,例如猪肉价格迎来下行周期,从5月到10月每个月降幅都超过10%,对物价形成下拉作用。[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1月11日  05:37
PPI结束连续5年下降态势 今年不会出现明显通胀压力
PPI结束连续5年下降态势 今年不会出现明显通胀压力

专家指出,预计2018年物价上涨整体可控,全年CPI涨幅或升至2.5%左右。随着高基数影响的逐步显现,PPI会继续回落。[详情]

证券时报|2018年01月11日  01:26
专家:2017年CPI上涨1.6% 物价走势呈现三大特点
专家:2017年CPI上涨1.6% 物价走势呈现三大特点

从2017年全年总的物价走势看,物价水平表现平稳、温和,落在年初政府确定的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之内。[详情]

中新经纬|2018年01月10日  17:37

PMI数据及解读

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51.6 非制造业PMI55
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51.6 非制造业PMI55

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 51.6,预期 51.7,前值 51.8。非制造业PMI 55,预期 54.9,前值 54.8。[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12月31日  08:45
2017制造业PMI年度均值51.6% 创7年新高
2017制造业PMI年度均值51.6% 创7年新高

2017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联合发布数据,2017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6%,较上月略微回落0.2个百分点。[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01月02日  01:22
2017年PMI稳中有升 2018年一季度出口增速有望开门红
2017年PMI稳中有升 2018年一季度出口增速有望开门红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2017年12月份制造业PMI的特点之一是国内外经济环境持续改善,进出口回稳向好。[详情]

证券日报|2018年01月02日  02:35
机构解读12月PMI:PMI微降总需求疲软 经济平稳收官
机构解读12月PMI:PMI微降总需求疲软 经济平稳收官

12月PMI为51.6,前值51.8,微降0.2个百分点,仍在近5年同期最高位,连续17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分项看,总需求疲软但外需保持强劲,生产走弱,价格反弹,去库存延续,就业下滑。[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1月02日  10:59
机构解读12月PMI:2018年地产投资存在超预期可能
机构解读12月PMI:2018年地产投资存在超预期可能

针对2018年地产投资情况,郭磊进一步表示,2017年11月房地产新开工突然大增,这一点应该是11月、12月建筑业PMI显著高位的背景。单月表现并不代表趋势性,但就房地产来说,2018年确实存在新开工和投资超预期的可能性。[详情]

证券时报|2018年01月02日  11:17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21% 创2013年以来最好
国务院新闻办网站 | 2018年01月30日 10:14
2017经济年报:11省市GDP超3万亿 东北经济回暖
第一财经日报 | 2018年01月29日 06:17
去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8% 全年增长21%
去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8% 全年增长21%

  【相关解读】统计局:工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65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1%;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9.9亿元,下降8.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404.4亿元,增长2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752.9亿元,增长15.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53.1亿元,增长11.7%。 2017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6511.1亿元,增长1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089.2亿元,下降10.7%。 2017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1个行业持平,3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9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5%,纺织业增长3.6%,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8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3%,汽车制造业增长5.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15.4%。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发生主营业务成本98.9万亿元,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 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1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负债合计62.3万亿元,增长5.7%;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亿元,增长8.5%;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产成品存货41886.1亿元,增长8.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减少0.2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77元,减少0.2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8.4元,增加3.7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1.5万元,增加1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4天,减少0.5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9.1天,减少0.5天。 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241.6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11月份放缓4.1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组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188446 11.1 1164623.8 11.1 75187.1 21 其中:采矿业 53154.5 16.3 50425.6 16 4586.8 261.6 制造业 1067715.8 11 1047766.2 11 66511.1 18.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7575.7 8.6 66432 8.5 4089.2 -10.7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68888.6 14.8 258367.4 15 16651.2 45.1 其中:集体企业 5560.5 -4.6 5413.8 -5.5 399.9 -8.5 股份制企业 854434 12 837196.1 12 52404.4 23.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64600.2 10.4 259181.2 10.3 18752.9 15.8 其中:私营企业 404248.4 8.9 400259.6 8.8 23753.1 11.7 表1(续表)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行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009833.1 10.8 988959.2 10.8 其中:采矿业 41105.7 7.9 38600.1 7.2 制造业 908273.3 10.9 890683.3 10.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0454.1 11 59675.8 10.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20602.1 14.1 211177.7 14.4 其中:集体企业 4562.1 -6 4459.8 -6.4 股份制企业 725819.9 11.5 710435.7 11.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23410.3 10.6 218913.5 10.4 其中:私营企业 351971.4 8.6 348344.6 8.6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2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组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天) 总计 6.46 84.92 7.77 108.4 131.5 55.5 14.4 39.1 其中:采矿业 9.1 76.55 10.98 53.1 88.1 59.9 13.5 32.4 制造业 6.35 85.01 7.74 127.3 131.7 54 15.4 40.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16 89.83 5.91 42.3 198.8 60.7 0.6 25.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44 81.74 8.42 62.4 172.8 60.4 15.4 38.6 其中:集体企业 7.39 82.38 10.67 100.6 115.7 59.1 26.4 29.3 股份制企业 6.26 84.86 7.78 108.6 132.5 56.2 14.6 35.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24 84.46 8.25 120.1 124.1 54.1 15.1 55.6 其中:私营企业 5.93 87.03 6.6 170.8 122.4 51.6 12.3 28.8 表3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188446 11.1 1164623.8 11.1 75187.1 2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7704.6 25.4 25444.9 25.9 2959.3 290.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7821.7 20.2 7628.3 20.5 391.9 (注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5831 11.3 5723.2 10.9 413 43.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363.5 -1.8 5301.1 -2.3 527.2 23.5 非金属矿采选业 4763.2 -2 4696.5 -2.7 354 2.7 开采辅助活动 1630.9 6.5 1592.1 5.5 -59.9 (注2) 其他采矿业 39.6 54.1 39.6 54.1 1.2 0 农副食品加工业 64828.4 5.7 64449.4 5.8 3147 4.5 食品制造业 23414.8 8.3 23118.1 8.3 1851.1 6.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7853.8 7.8 17637 7.7 2017.5 17.5 烟草制品业 9904.9 1.4 8898.2 2.4 972 -6.3 纺织业 38640 4 37976.7 3.7 1976.5 3.6 纺织服装、服饰业 22172.4 1 21903.9 1.1 1263.7 2.9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4735.8 3.6 14693.4 3.6 896.9 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4009 2.4 13962.4 2.3 811.3 1.5 家具制造业 9112.6 10.2 9056 10.1 565.2 9.3 造纸和纸制品业 15413.1 13.7 15203 13.6 1028.6 36.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8163.1 6.5 8090 6.5 558.7 6.9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6710.6 8.1 16568.4 7.6 936 6.7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41850.1 24.4 40763 24.1 2203.3 2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8690.7 13.7 87109.3 13.9 6045.6 40.9 医药制造业 28459.6 12.5 28185.5 12.5 3314.1 17.8 化学纤维制造业 8158.6 14.9 7905.8 15.7 444.9 38.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2068.9 7.5 31656.9 7.3 1852 3.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1939.7 9.4 61525.5 9.3 4446.6 20.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0243.3 22 67429.6 22.4 3419.4 177.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7051.1 15.8 55142.4 15.7 2023.9 28.6 金属制品业 37632.7 6.9 37097.7 6.7 2005.9 5.4 通用设备制造业 47963.3 8.4 46980.7 8.5 3125.4 1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37023.6 10.1 36634.8 10.2 2490.2 29.3 汽车制造业 87749.7 10.9 85333.3 10.8 6832.9 5.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4849.9 6.3 14606.8 6.3 873.2 -1.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4999.5 12.1 73290.7 12.2 4674.7 5.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6894.9 13.2 105525 13.2 5440 22.9 仪器仪表制造业 9658.6 10.5 9558.4 10.6 869.1 16.8 其他制造业 2366.2 6.7 2347.6 6.4 133.7 11.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084.1 16.6 4061.3 16.9 228.9 36.8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072.8 11.7 1055.3 11.3 62.9 14.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8674.6 7.6 57874.7 7.6 3293.2 -15.4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6391.5 17 6202.6 17.1 531.7 11.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509.6 10.5 2354.7 10.6 264.3 26.6 注: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年亏损477.9亿元。 2、开采辅助活动上年亏损71.3亿元。 表3(续表)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009833.1 10.8 988959.2 10.8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0440.2 14.4 18392.8 13.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936.5 5.7 5695.1 5.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927.5 9.1 4840.2 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347.3 -4.7 4313.1 -4.9 非金属矿采选业 3870.9 -2.4 3812.5 -3.3 开采辅助活动 1550.5 0.3 1513.7 -1.1 其他采矿业 32.8 58.5 32.8 58.5 农副食品加工业 58072.8 5.8 57755.3 5.9 食品制造业 18947.7 9 18681 9.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3164.4 7 12997.9 7 烟草制品业 3535.9 -0.2 2554.4 3 纺织业 34520.1 3.9 33976.7 3.7 纺织服装、服饰业 18994.4 0.7 18767.6 0.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2771 3.3 12739.4 3.3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2298.7 2.6 12261.5 2.5 家具制造业 7693.5 9.9 7655.4 9.9 造纸和纸制品业 13186.1 12.7 13019.5 12.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6914.4 6.5 6861.4 6.4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4584.4 8.1 14465.7 7.6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3462 28.6 32428.1 28.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5160.4 13 73758 13.2 医药制造业 19247.9 10.1 19049.5 10.2 化学纤维制造业 7269.1 14.5 7037.3 15.2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7716.9 7.8 27359 7.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2381.9 8.4 52060.3 8.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63007.1 19.3 60437.4 19.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2850.4 15.6 50999.8 15.4 金属制品业 32943.7 7.1 32478.1 7 通用设备制造业 40458.7 8.2 39584.6 8.4 专用设备制造业 30808.2 9.1 30523.7 9.4 汽车制造业 73653.4 11.6 71583 11.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2637.3 6.6 12439.8 6.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63673.2 12.5 62168.5 1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3947.1 13 92782.3 13.1 仪器仪表制造业 7736 9.7 7670.9 9.7 其他制造业 2038.9 6.4 2023.1 6.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3684.3 16 3662.8 16.4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913.6 11.7 901.4 12.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3142.6 10.3 52563.1 10.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5443.7 18.3 5331 18.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867.9 11.4 1781.7 11.4 附注: 1、指标解释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营业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向客户收取的货款、增值税款和为客户代垫的运杂费。 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主营业务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和增长量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2011/。[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 | 2018年01月26日 09:30
2017年国有企业营收同比增13.6% 利润同比增23.5%
财政部网站 | 2018年01月23日 10:26
2017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同比增长20.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8年01月22日 05:49
国际社会点赞中国经济 成绩好于预期中国为什么能
国际社会点赞中国经济 成绩好于预期中国为什么能

  稳中向好、好于预期,释放活力、惠及世界国际社会点赞中国经济数据 人民日报 中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广西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工程机械业务单元,改变了后者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状况。收购后成立的柳工锐斯塔公司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图为波兰工人在厂房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陈 序摄 核心阅读 6.9%——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显示,中国经济结束了自2011年开始的增速下行态势,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这份亮丽的成绩单刚一亮相立刻赢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多位国外经济学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点赞。国外学者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将对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成绩好于预期,中国为什么能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失速”“硬着陆”等悲观预测层出不穷。然而,此次公布的数据清晰证明:中国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商业与政治经济项目主管甘思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去产能、防范金融风险之际,中国经济这个增长速度出人意料的高。 取得好于预期的成绩,中国为什么能? 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蒂斯表示,2017年中国政府着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去产能,主动优化经济结构,一系列举措使得经济结构改善步伐不断加快,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力。 罗格·蒂斯认为,在政府推动经济转型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经济2017年取得6.9%增长率的动力主要来自消费与出口。“这说明,中国正在实现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与投资共同拉动,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经形成。” 日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露口洋介同样认为个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露口洋介分析,从2010年开始,中国个人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而投资所占的比重在减少。2017年,个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个人消费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群众脱贫摘帽之后,会去采购耐用消费品,拉动个人消费增长。 1月19日出版的日本各大报纸在多个版面大篇幅报道中国经济成就。《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日本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伊藤信悟和SMBC日兴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肖敏捷的分析。伊藤信悟表示,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肖敏捷认为,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体实现这样的增长“实属罕见”。 哈萨克斯坦—德国大学国际问题专家伊戈里·伊万诺夫表示,中国经济增速回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为消费品市场和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积极变化都是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历史新高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贸易纪事报》报道称,推动中国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部门出现明显复苏,进出口强劲上升。 巴西亚太研究所所长卡布拉尔表示,中国经济2017年的增速超出各方预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稳定措施逐步取得成效的显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进一步发挥积极成果,“一带一路”创造的外部需求正在不断释放,有力地带动了中国进出口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表明,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乌克兰戈尔舍宁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维克多·索科洛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力发展创新科技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表示,未来中国要支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仍应继续以稳中求进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同时应控制债务风险。 助力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为什么行 6.9%的增速,在全球大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向好预期和健康动力。 “最新经济数据打消了外界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动能不足的担忧。”罗格·蒂斯认为,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呼吁国际社会摒弃以邻为壑的做法,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露口洋介对本报记者说,尽管中国依然持续贸易顺差,但是2017年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和产业机械,而是面向国内个人消费的进口在不断增加。今后,随着中国个人消费不断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增加。 俄罗斯亚太地区发展预测研究中心主任萨纳科耶夫对本报记者表示,最近20年里,俄中之间的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俄中之间油气管道设施的更新和扩建为俄罗斯出口能源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给了俄罗斯很大信心,让俄罗斯的非能源类产品找到了广大市场,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现在,俄罗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认为同中国合作是未来方向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维克多·索科洛夫表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卜拉欣·赫伊塔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波折,中国坚持开放,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坚持打造开放型经济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区域经济带来了更多动力和机遇,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各方都在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以及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这为扩大全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引擎。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这与中国的贡献密不可分。中国已成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和重要的需求来源地。 (本报华盛顿、布鲁塞尔、东京、阿斯塔纳、巴西利亚、基辅、曼谷、莫斯科、开罗1月19日电 记者张朋辉、吴刚、刘军国、周翰博、范剑青、谭武军、林芮、曲颂、韩晓明)[详情]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0日 03:31
2017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 | 2018年01月19日 17:50
外媒看中国GDP提速:外贸亮眼 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振奋
外媒看中国GDP提速:外贸亮眼 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振奋

  中国经济七年来首次提速,外媒怎么看? 来源:国是直通车 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2016年的6.7%,增速在七年来首次回升。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17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加快进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民生保障继续改善以及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表现也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是全球经济的关键驱动力,因此,好于预期的数据可能会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振奋。 中新社发 俞方平 摄 为何超预期? 法新社(AFP)报道称,为减少国内庞大债务规模和对抗顽强的污染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行动,外界原本预期这会拉低中国经济成长率。 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超过年初6.5%的预期,而且还实现七年来首次提速。 据彭博社(Bloomberg News)报道,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Jim O’Neill指出:“名义GDP规模已经证实中国降低了之前的通缩风险,将中国跟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比较是不恰当的。” 新加坡《海峡时报》也指出,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其他表现出色的东亚经济体不同,中国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不但要长得多,而且这种高速增长也不是突然结束的。 中新社发 周长国 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稳增长,而且“非常健康”。 荷兰国际集团(ING)驻香港经济学家Iris Pang表示:“我们担心的2017年中国经济风险并没有发生,比如去产能会对GDP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新兴行业实际上在助推经济增长。”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增长51.1%。 路透社(Reuters)报道称,在供给侧改革、环保、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制约下,中国经济仍有反弹,表明当前实体经济的确称得上“稳中向好”,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进一步增加。 图片来源:路透社网站截图 最亮眼的表现是?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增长18.7%。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2017年约9%的增量来自净出口,与之前两年对外贸易拖累经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BBC指出,外贸数字的回升成为全年经济亮点,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动力主要来源于外贸的高位增长。 外贸为何在2017年“超常发挥”? 中新社发 俞方平 摄 路透社报道称,过去一年全球经济都在同步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半导体和其他科技产品需求的激增,这对中国和许多依赖贸易的亚洲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将稳定和激发中国的外部需求。外部环境看,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促使中国外贸数据走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外贸回升,中国经济结构还发生一个重要变化。宁吉喆指出,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中国的发展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升。 当然,除了外贸表现亮眼,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可或缺。 《纽约时报》报道称,出口、零售和房地产市场的强劲表现推动了经济增长,使中国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去解决债务剧增、污染严重和其他问题。 2018年经济走势如何? 中国经济在2017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能否继续保持?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预计房地产市场放缓和更严格管控地方政府基建开支会拖累经济,所以今年在保增长与去杠杆之间取舍将变得更困难。 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路透社报道称,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没有太大超预期的风险,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继续推进,尤其金融去杠杆对投资资金来源产生的紧缩效应,预计今年经济扩张步伐会略有放缓,但质量提升加快,提质增效更趋明显。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坚挺的消费和出口将对经济构成支撑,中国经济不会大幅减速。 BBC报道称,“去杠杆”、防风险将在2018年继续,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不过,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分别显著调升了自身在2018年经济增速预期,预期基本与2017年持平。这意味着2017年欧美经济复苏会延续到今年,对中国外贸将形成持续利好。 据美国CNBC报道,牛津经济研究院分析师Sian Fenner接受采访时表示,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包括贸易保护主义,而有弹性的外部需求和强劲的国内居民消费将在2018年提振中国经济。[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1月19日 15:06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中国经济网 | 2018年01月19日 14:55
北大光华评GDP数据:中国经济L型增长底部再次确认
北大光华评GDP数据:中国经济L型增长底部再次确认

  北大光华:中国经济L型增长底部再次得到确认 今年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料将大幅从紧从严,但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政策调整将迅捷而强力。因此虽然存在相当多的风险点,我们认为今年GDP保持6.5%以上增速应当无忧。 作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 颜色 郭凯明 2017年11月22日,南通市通润汽车零部件公司员工在车间生产千斤顶产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年中国GDP超过80万亿元,增长6.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6.8%,与三季度持平;环比增长1.6%,延续了扩张态势。整体上,全年经济增长好于预期,扭转此前连续6年下行的态势,L型增长的底部再次得到确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三大需求上看,全年投资稳中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增速为1999年以来最低。但是,12月投资的单月增长率达到7.2%,比11月回升了0.9个百分点。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年对GDP增长贡献达58.8%。外需复苏明显,在欧美经济明显回暖和上年较低基数的作用下,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4.2%,其中出口增长10.8%,均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 受限于地方政府财政和债务压力,基础设施投资在四季度出现了季节性下滑,但依然是全年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增长14.9%。得益于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技术改造,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全年增长4.8%,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渐下滑,12月单月仅增加1.9%。 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反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逐步回落,12月民间投资增速提高至9.2%,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前景趋于乐观。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10.1%,增速比上年低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则从3.2%反弹至6.0%。这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制造业投资回升的趋势相符,表明2017年下半年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民间投资信心加强,经济脱虚向实和经济结构升级效果开始显现。 2017年信贷增长逐渐放缓,社会融资规模和M2余额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落,特别是M2余额同比仅增长8.2%,增速创历史新低。我们注意到这两个指标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在2017年出现了背离,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维持正值,并小幅扩大,而M2余额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在2017年1月转负,下半年负值持续扩大。这一背离主要源于金融监管加强和金融部门去杠杆过程稳步推进,导致金融同业业务量下降和货币创造过程放缓。因此,M2指标意义已经逐渐弱化,其增速放缓也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信贷紧缩,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名义的增速差值扩大反而意味着资金逐步脱虚向实,金融部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进一步降低。 金融部门去杠杆过程导致市场资金量偏紧,201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隔夜品种延续了上年的震荡上行态势,国债利率中枢也同时上升,且幅度更大。国债收益率与资金利率的利差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风险偏好适度收缩,投资者对资产收益的要求或预期在提高,对资金面预期偏谨慎。此外,2017年Shibor隔夜利率波动幅度也高于2016年,资金面呈现出一定的脉冲式紧张。目前国债利率已经升至4%左右,今年将面临一定调整压力。 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年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金融监管将进一步趋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受到市场的强烈反馈,资管新规料将在充分酝酿后谨慎择机推出,相关细则也将缓慢逐步落实,监管机构将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金融反腐力度,甚至允许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峰监管,预计央行为应对其他央行加息,将继续调高政策利率20个基点,同时为了维持流动性,很可能会定向或普适降准1个百分点。 投资有望适度恢复。中央将严格执行50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和87号文(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严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和担保,这将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大下行压力。但是,在城镇化带来的实际住房需求上升和补库存等有利因素作用下,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可能将加快。 去年民间投资增长有所复苏,预计今年仍会适度反弹。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释放需求红利,预计今年消费仍将平稳增长。欧美复苏趋势有望延续,但特朗普贸易保护政策、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较多,预计出口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但作用将弱于去年。 近来部分地区GDP数字挤水分可能为今后的经济增长提出了额外要求。我们认为,尽管十九大报告整体上并未提出具体GDP目标,但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我们判断中央将对2018年度GDP增速维持6.5%左右的具体要求。今年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料将大幅从紧从严,但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政策调整将迅捷而强力。因此虽然存在相当多的风险点,我们认为今年GDP保持6.5%以上增速应当无忧。[详情]

界面 | 2018年01月19日 14:41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21% 创2013年以来最好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21% 创2013年以来最好

  2017年工业通信业成绩单: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21% 创2013年以来最好 国新发布1月30日消息:今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17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2017年,工业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整体呈现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结构调整明显加快、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良好势头,工业经济站上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信息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互联网迅猛发展,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发展超出预期。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工业生产有所加快。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改变了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10年以来单向放缓的运行态势,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8%。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77%,为5年来最好水平。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同比下降约4.3%和6%。经济效益大幅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为2013年以来最好增长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46%,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持续5年下降的态势。全年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始终保持在51%以上的景气区间,新订单指数保持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增长10.7%。 ——制造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启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持续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五大工程,加快推进“核高基”、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飞机、“两机”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扎实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陆续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2017年新批复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导培育的省级创新中心达到48家;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进一步缓解,有45项高端机床主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C919大型客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首飞。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2017年电子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和10.7%,成为今年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7.6%,消费升级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原材料工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46%,高于整体工业25个百分点,是推动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增长68.1%,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累计推广应用量超过180万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工程机械、大气污染防治设备、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生产增长加快。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去产能任务落实有力有效。2017年5000万吨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15亿吨以上,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行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扎实开展。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明显,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进一步化解。钢铁、有色、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78.9%、27.5%、94.4%和81.3%。降本减负效果明显。积极推动落实清费降税等降成本政策措施,督促各地区取消各类涉企保证金项目200余项,减税降费措施累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1700亿元。企业杠杆率持续下降。加强产融对接合作,多举措降低企业杠杆率。2017年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补短板加快推进。技术改造稳步实施,导向计划遴选64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4000亿元,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5%。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加速消费品工业升级步伐,累计5000余钟产品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稳步推进。 ——网络强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网络提速降费工作持续推进。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移动流量资费持续降低,国际长途和中小企业专线资费大幅下降。提速降费促进用户数据使用流量大幅提高,12月份我国移动用户移动流量消费达2.69GB/户/月,同比增长2.5倍。电信和互联网业务高速增长。2017年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6.4%,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20.8%。宽带用户普及率继续上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截至2017年末,4G用户总数达到9.9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70.3%,5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提高到70%。 ——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纵深推进。推动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培育出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扎实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两化融合国际标准成功立项,企业“上云”行动成效显现。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70%,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日益丰富。信息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9%,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8%;信息消费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达到4.5万亿元,占最终消费支出比例达到10%。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新成效。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开放,“民参军”层级由一般配套产品向总体和分系统提升,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再创佳绩,首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东部地区工业增长稳定性不断增强。东部地区省市发挥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力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扎实推进,生产效益同步增长。2017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5.1%。中部地区工业增速领跑四大区域。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工业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受能源原材料行业供需结构改善和价格大幅上涨影响,2017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7.2%,甘肃、新疆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1倍和1.05倍。东北地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有明显好转。辽宁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8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2017年黑龙江、辽宁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5.3%和93.7%。[详情]

2017经济年报:11省市GDP超3万亿 东北经济回暖
2017经济年报:11省市GDP超3万亿 东北经济回暖

   推荐阅读: 单位GDP税收产出哪家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排名领先 31省区市2017年GDP出炉 其中26省份GDP总量逾万亿 31省去年GDP数据一览:辽宁位次未跌 重庆超过天津 各省市2017经济年报: 11省市超3万亿 东北经济回暖 记者 林小昭 各个地方省份的2017经济年报在近日纷纷揭晓。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对各地统计局及各地两会发布的数据进行梳理后发现,2017年,多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迈上新台阶,目前,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共有11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和上海。 具体来看,广东GDP总量将近9万亿元,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江苏、山东、浙江分别首次突破8万亿、7万亿、5万亿元的大关;四川和湖北均超过3.65万亿元,福建和上海首次跨过3万亿元。 此外,东北、山西等地的经济增长已开始呈现回暖态势。 多省份迈上新台阶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有所扩大,2017年,广东GDP占全国的10.5%,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若按照2017年的平均汇率计算,这一年广东的GDP折合美元达到13312亿。2017年广东有望继续赶超全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13的西班牙和第12位的俄罗斯,直逼第11位的韩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肖鹞飞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转型升级起步较早,成效也比较明显。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紧随其后,2017年江苏GDP达859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增速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 2017年,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实现GDP 72678.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 浙江2017年GDP达51768亿元,连续22年居全国第4位。 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浙江这几年主要抓住信息经济的新动能,主打智慧经济、智慧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新亮点。 福建和上海也都实现了新突破,这两地的经济总量均首次跨过3万亿元大关。从城市经济来看,上海是我国首个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城市。 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表示,这是上海经济平稳增长“自然而然”会出现的情况。汤汇浩表示,GDP突破3万亿元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上海经济的新起点。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起点上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在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下,上海经济创新动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能源重化省份回暖 在增速方面,2008年以来持续多年的“西高东低”格局,逐渐演变为“南高北低”的态势。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共有1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达到或超过8%,这其中,除了位居第10的陕西、位居第6的安徽属于南北交界外,其他省份全部来自南方。 2017年,西南地区省份的增速继续领跑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增速前4名的省份均来自西南地区,贵州和西藏均超10%,云南和重庆也都超过了9%,四川以8.1%的增速位居全国第7。其中,贵州去年GDP增速10.2%,位居全国第1位。 此外,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几个省份表现也很不错,江西增速达到8.9%,位居全国第5,安徽达8.5%位居第6,湖南也达到了8%。 与此同时,对东北三省、内蒙古、天津和甘肃这些过去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地区而言,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不少省份已出现明显回暖的态势。 2017年,辽宁实现GDP2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2%。相较2016年的负增长,辽宁经济有很大的改观;黑龙江2017年GDP总量首次突破16000亿元大关,实现16199.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最高。 煤炭大省山西2017年全省实现GDP14973.5亿元,GDP增量超过去五年增量总和;年度经济增长7%,自2014年以来首次步入合理区间。[详情]

去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8% 全年增长21%
去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8% 全年增长21%

  【相关解读】统计局:工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65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1%;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9.9亿元,下降8.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404.4亿元,增长2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752.9亿元,增长15.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53.1亿元,增长11.7%。 2017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6511.1亿元,增长1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089.2亿元,下降10.7%。 2017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1个行业持平,3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9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5%,纺织业增长3.6%,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8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3%,汽车制造业增长5.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15.4%。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发生主营业务成本98.9万亿元,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 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1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负债合计62.3万亿元,增长5.7%;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亿元,增长8.5%;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产成品存货41886.1亿元,增长8.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减少0.2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77元,减少0.2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8.4元,增加3.7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1.5万元,增加1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4天,减少0.5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9.1天,减少0.5天。 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241.6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11月份放缓4.1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组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188446 11.1 1164623.8 11.1 75187.1 21 其中:采矿业 53154.5 16.3 50425.6 16 4586.8 261.6 制造业 1067715.8 11 1047766.2 11 66511.1 18.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7575.7 8.6 66432 8.5 4089.2 -10.7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68888.6 14.8 258367.4 15 16651.2 45.1 其中:集体企业 5560.5 -4.6 5413.8 -5.5 399.9 -8.5 股份制企业 854434 12 837196.1 12 52404.4 23.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64600.2 10.4 259181.2 10.3 18752.9 15.8 其中:私营企业 404248.4 8.9 400259.6 8.8 23753.1 11.7 表1(续表)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行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009833.1 10.8 988959.2 10.8 其中:采矿业 41105.7 7.9 38600.1 7.2 制造业 908273.3 10.9 890683.3 10.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0454.1 11 59675.8 10.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20602.1 14.1 211177.7 14.4 其中:集体企业 4562.1 -6 4459.8 -6.4 股份制企业 725819.9 11.5 710435.7 11.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23410.3 10.6 218913.5 10.4 其中:私营企业 351971.4 8.6 348344.6 8.6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2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组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天) 总计 6.46 84.92 7.77 108.4 131.5 55.5 14.4 39.1 其中:采矿业 9.1 76.55 10.98 53.1 88.1 59.9 13.5 32.4 制造业 6.35 85.01 7.74 127.3 131.7 54 15.4 40.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16 89.83 5.91 42.3 198.8 60.7 0.6 25.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44 81.74 8.42 62.4 172.8 60.4 15.4 38.6 其中:集体企业 7.39 82.38 10.67 100.6 115.7 59.1 26.4 29.3 股份制企业 6.26 84.86 7.78 108.6 132.5 56.2 14.6 35.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24 84.46 8.25 120.1 124.1 54.1 15.1 55.6 其中:私营企业 5.93 87.03 6.6 170.8 122.4 51.6 12.3 28.8 表3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188446 11.1 1164623.8 11.1 75187.1 2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7704.6 25.4 25444.9 25.9 2959.3 290.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7821.7 20.2 7628.3 20.5 391.9 (注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5831 11.3 5723.2 10.9 413 43.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363.5 -1.8 5301.1 -2.3 527.2 23.5 非金属矿采选业 4763.2 -2 4696.5 -2.7 354 2.7 开采辅助活动 1630.9 6.5 1592.1 5.5 -59.9 (注2) 其他采矿业 39.6 54.1 39.6 54.1 1.2 0 农副食品加工业 64828.4 5.7 64449.4 5.8 3147 4.5 食品制造业 23414.8 8.3 23118.1 8.3 1851.1 6.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7853.8 7.8 17637 7.7 2017.5 17.5 烟草制品业 9904.9 1.4 8898.2 2.4 972 -6.3 纺织业 38640 4 37976.7 3.7 1976.5 3.6 纺织服装、服饰业 22172.4 1 21903.9 1.1 1263.7 2.9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4735.8 3.6 14693.4 3.6 896.9 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4009 2.4 13962.4 2.3 811.3 1.5 家具制造业 9112.6 10.2 9056 10.1 565.2 9.3 造纸和纸制品业 15413.1 13.7 15203 13.6 1028.6 36.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8163.1 6.5 8090 6.5 558.7 6.9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6710.6 8.1 16568.4 7.6 936 6.7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41850.1 24.4 40763 24.1 2203.3 2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8690.7 13.7 87109.3 13.9 6045.6 40.9 医药制造业 28459.6 12.5 28185.5 12.5 3314.1 17.8 化学纤维制造业 8158.6 14.9 7905.8 15.7 444.9 38.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2068.9 7.5 31656.9 7.3 1852 3.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1939.7 9.4 61525.5 9.3 4446.6 20.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0243.3 22 67429.6 22.4 3419.4 177.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7051.1 15.8 55142.4 15.7 2023.9 28.6 金属制品业 37632.7 6.9 37097.7 6.7 2005.9 5.4 通用设备制造业 47963.3 8.4 46980.7 8.5 3125.4 1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37023.6 10.1 36634.8 10.2 2490.2 29.3 汽车制造业 87749.7 10.9 85333.3 10.8 6832.9 5.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4849.9 6.3 14606.8 6.3 873.2 -1.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4999.5 12.1 73290.7 12.2 4674.7 5.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6894.9 13.2 105525 13.2 5440 22.9 仪器仪表制造业 9658.6 10.5 9558.4 10.6 869.1 16.8 其他制造业 2366.2 6.7 2347.6 6.4 133.7 11.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084.1 16.6 4061.3 16.9 228.9 36.8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072.8 11.7 1055.3 11.3 62.9 14.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8674.6 7.6 57874.7 7.6 3293.2 -15.4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6391.5 17 6202.6 17.1 531.7 11.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509.6 10.5 2354.7 10.6 264.3 26.6 注: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年亏损477.9亿元。 2、开采辅助活动上年亏损71.3亿元。 表3(续表)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年累计(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009833.1 10.8 988959.2 10.8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0440.2 14.4 18392.8 13.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936.5 5.7 5695.1 5.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927.5 9.1 4840.2 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347.3 -4.7 4313.1 -4.9 非金属矿采选业 3870.9 -2.4 3812.5 -3.3 开采辅助活动 1550.5 0.3 1513.7 -1.1 其他采矿业 32.8 58.5 32.8 58.5 农副食品加工业 58072.8 5.8 57755.3 5.9 食品制造业 18947.7 9 18681 9.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3164.4 7 12997.9 7 烟草制品业 3535.9 -0.2 2554.4 3 纺织业 34520.1 3.9 33976.7 3.7 纺织服装、服饰业 18994.4 0.7 18767.6 0.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2771 3.3 12739.4 3.3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2298.7 2.6 12261.5 2.5 家具制造业 7693.5 9.9 7655.4 9.9 造纸和纸制品业 13186.1 12.7 13019.5 12.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6914.4 6.5 6861.4 6.4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4584.4 8.1 14465.7 7.6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3462 28.6 32428.1 28.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5160.4 13 73758 13.2 医药制造业 19247.9 10.1 19049.5 10.2 化学纤维制造业 7269.1 14.5 7037.3 15.2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7716.9 7.8 27359 7.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2381.9 8.4 52060.3 8.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63007.1 19.3 60437.4 19.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2850.4 15.6 50999.8 15.4 金属制品业 32943.7 7.1 32478.1 7 通用设备制造业 40458.7 8.2 39584.6 8.4 专用设备制造业 30808.2 9.1 30523.7 9.4 汽车制造业 73653.4 11.6 71583 11.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2637.3 6.6 12439.8 6.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63673.2 12.5 62168.5 1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3947.1 13 92782.3 13.1 仪器仪表制造业 7736 9.7 7670.9 9.7 其他制造业 2038.9 6.4 2023.1 6.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3684.3 16 3662.8 16.4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913.6 11.7 901.4 12.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3142.6 10.3 52563.1 10.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5443.7 18.3 5331 18.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867.9 11.4 1781.7 11.4 附注: 1、指标解释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营业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向客户收取的货款、增值税款和为客户代垫的运杂费。 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主营业务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和增长量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2011/。[详情]

2017年国有企业营收同比增13.6% 利润同比增23.5%
2017年国有企业营收同比增13.6% 利润同比增23.5%

  2017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7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①(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稳中有进,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9个百分点。  一、 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一)营业总收入。1-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522014.9亿元,同比增长13.6%。(1)中央企业308178.6亿元,同比增长12.5%。(2)地方国有企业213836.3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营业总成本。1-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507003.9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9.5%、8.5%和8%。(1)中央企业297048.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7.6%、7.9%和4.6%。(2)地方国有企业209955.5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2.5%、9.3%和11.2%。  (三)实现利润。1-12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8985.9亿元,同比增长23.5%。(1)中央企业17757.2亿元,同比增长16%。(2)地方国有企业11228.7亿元,同比增长37.6%。  (四)应交税金。1-12月,国有企业应交税金42345.5亿元,同比增长9.5%。(1)中央企业30812.9亿元,同比增长5%。(2)地方国有企业11532.6亿元,同比增长23.6%。  (五)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517115.4亿元,同比增长10%;负债总额997157.4亿元,同比增长9.5%;所有者权益合计519958亿元,同比增长11%。(1)中央企业资产总额751283.5亿元,同比增长8.2%;负债总额511213亿元,同比增长7.3%;所有者权益合计240070.5亿元,同比增长10.2%。(2)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65831.9亿元,同比增长11.8%;负债总额485944.4亿元,同比增长11.9%;所有者权益合计279887.5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 主要行业盈利情况  1-12月,钢铁、有色等去年同期亏损的行业持续保持盈利,煤炭、交通、石油石化等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电力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大。  注:①本月报所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中央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以及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 [详情]

2017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同比增长20.9%
2017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同比增长20.9%

  2017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本报实习记者 欧阳剑环 记者 彭扬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2017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末低0.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多增8782亿元。 报告指出,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截至2017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2.2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末低6.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万亿元,同比少增108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上年末低14.5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截至2017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3.8个和5.8个百分点。 此外,农村和农业贷款、工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经营性贷款增速、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上升,住户消费性贷款增速减缓。[详情]

国际社会点赞中国经济 成绩好于预期中国为什么能
国际社会点赞中国经济 成绩好于预期中国为什么能

  稳中向好、好于预期,释放活力、惠及世界国际社会点赞中国经济数据 人民日报 中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广西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工程机械业务单元,改变了后者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状况。收购后成立的柳工锐斯塔公司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图为波兰工人在厂房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陈 序摄 核心阅读 6.9%——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显示,中国经济结束了自2011年开始的增速下行态势,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这份亮丽的成绩单刚一亮相立刻赢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多位国外经济学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点赞。国外学者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将对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成绩好于预期,中国为什么能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失速”“硬着陆”等悲观预测层出不穷。然而,此次公布的数据清晰证明:中国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商业与政治经济项目主管甘思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去产能、防范金融风险之际,中国经济这个增长速度出人意料的高。 取得好于预期的成绩,中国为什么能? 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蒂斯表示,2017年中国政府着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去产能,主动优化经济结构,一系列举措使得经济结构改善步伐不断加快,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力。 罗格·蒂斯认为,在政府推动经济转型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经济2017年取得6.9%增长率的动力主要来自消费与出口。“这说明,中国正在实现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与投资共同拉动,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经形成。” 日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露口洋介同样认为个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露口洋介分析,从2010年开始,中国个人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而投资所占的比重在减少。2017年,个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个人消费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群众脱贫摘帽之后,会去采购耐用消费品,拉动个人消费增长。 1月19日出版的日本各大报纸在多个版面大篇幅报道中国经济成就。《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日本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伊藤信悟和SMBC日兴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肖敏捷的分析。伊藤信悟表示,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肖敏捷认为,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体实现这样的增长“实属罕见”。 哈萨克斯坦—德国大学国际问题专家伊戈里·伊万诺夫表示,中国经济增速回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为消费品市场和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积极变化都是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历史新高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贸易纪事报》报道称,推动中国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部门出现明显复苏,进出口强劲上升。 巴西亚太研究所所长卡布拉尔表示,中国经济2017年的增速超出各方预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稳定措施逐步取得成效的显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进一步发挥积极成果,“一带一路”创造的外部需求正在不断释放,有力地带动了中国进出口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表明,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乌克兰戈尔舍宁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维克多·索科洛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力发展创新科技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表示,未来中国要支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仍应继续以稳中求进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同时应控制债务风险。 助力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为什么行 6.9%的增速,在全球大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向好预期和健康动力。 “最新经济数据打消了外界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动能不足的担忧。”罗格·蒂斯认为,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呼吁国际社会摒弃以邻为壑的做法,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露口洋介对本报记者说,尽管中国依然持续贸易顺差,但是2017年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和产业机械,而是面向国内个人消费的进口在不断增加。今后,随着中国个人消费不断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增加。 俄罗斯亚太地区发展预测研究中心主任萨纳科耶夫对本报记者表示,最近20年里,俄中之间的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俄中之间油气管道设施的更新和扩建为俄罗斯出口能源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给了俄罗斯很大信心,让俄罗斯的非能源类产品找到了广大市场,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现在,俄罗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认为同中国合作是未来方向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维克多·索科洛夫表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卜拉欣·赫伊塔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波折,中国坚持开放,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坚持打造开放型经济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区域经济带来了更多动力和机遇,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各方都在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以及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这为扩大全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引擎。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这与中国的贡献密不可分。中国已成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和重要的需求来源地。 (本报华盛顿、布鲁塞尔、东京、阿斯塔纳、巴西利亚、基辅、曼谷、莫斯科、开罗1月19日电 记者张朋辉、吴刚、刘军国、周翰博、范剑青、谭武军、林芮、曲颂、韩晓明)[详情]

2017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实说·专家谈】2017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约 作者:杨志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据初步核算,中国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按年初计划,GDP增长目标在6.5%左右,并在实际中争取更好结果。总体看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接近7%的经济增长率并不容易。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表现良好。从物价形势来看,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稳定,CPI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从进出口来看,201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从就业来看,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保持了稳定的水平。 2017年的中国经济数据反映新时代的一些特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会在消费升级上得到体现。2017年,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及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 新时代需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且成就突出。在去产能上,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在去库存上,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在去杠杆上,工业企业杠杆率不断降低,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在降成本上,企业成本继续下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28元。在补短板上,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可以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推动力。2017年,除了常规的技术创新之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批重大科成果涌现,高端技术创新成绩显著。可以更全面体现创新成绩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增长51.1%。 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结构的优化,这需要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2017年,新动能继续较快增长。这在新登记企业指标上清楚地得到体现。全年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 新时代电子商务交易活跃,互联网交易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商业交易。2017年,网上销售额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个百分点。即使这样,网上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仍然较低,电子商务依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任务仍然非常艰巨。2018年,经济增长总体趋势向好,但现实中的风险点仍然不少。201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复杂。这意味着有诸多不确定性,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特别注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防止不实数据误导风险应对之策的选择。精准扶贫越到最后阶段,任务越艰巨,要特别注意脱贫后的返贫,进一步巩固扶贫效果。全面建成小社会的决胜阶段,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蓝天白云保卫战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呼唤,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建设的是美丽的中国。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拥抱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拆除行业封锁的藩篱,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消费和投资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中国要继续吸引国际资本的输入,以更开放的姿态向全世界开放。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踏踏实实的姿态,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 新时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未来的许多遐想。让我们共同祝愿2018年的中国经济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详情]

外媒看中国GDP提速:外贸亮眼 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振奋
外媒看中国GDP提速:外贸亮眼 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振奋

  中国经济七年来首次提速,外媒怎么看? 来源:国是直通车 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2016年的6.7%,增速在七年来首次回升。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17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加快进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民生保障继续改善以及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表现也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是全球经济的关键驱动力,因此,好于预期的数据可能会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振奋。 中新社发 俞方平 摄 为何超预期? 法新社(AFP)报道称,为减少国内庞大债务规模和对抗顽强的污染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行动,外界原本预期这会拉低中国经济成长率。 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超过年初6.5%的预期,而且还实现七年来首次提速。 据彭博社(Bloomberg News)报道,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Jim O’Neill指出:“名义GDP规模已经证实中国降低了之前的通缩风险,将中国跟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比较是不恰当的。” 新加坡《海峡时报》也指出,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其他表现出色的东亚经济体不同,中国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不但要长得多,而且这种高速增长也不是突然结束的。 中新社发 周长国 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稳增长,而且“非常健康”。 荷兰国际集团(ING)驻香港经济学家Iris Pang表示:“我们担心的2017年中国经济风险并没有发生,比如去产能会对GDP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新兴行业实际上在助推经济增长。”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增长51.1%。 路透社(Reuters)报道称,在供给侧改革、环保、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制约下,中国经济仍有反弹,表明当前实体经济的确称得上“稳中向好”,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进一步增加。 图片来源:路透社网站截图 最亮眼的表现是?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增长18.7%。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2017年约9%的增量来自净出口,与之前两年对外贸易拖累经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BBC指出,外贸数字的回升成为全年经济亮点,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动力主要来源于外贸的高位增长。 外贸为何在2017年“超常发挥”? 中新社发 俞方平 摄 路透社报道称,过去一年全球经济都在同步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半导体和其他科技产品需求的激增,这对中国和许多依赖贸易的亚洲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将稳定和激发中国的外部需求。外部环境看,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促使中国外贸数据走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外贸回升,中国经济结构还发生一个重要变化。宁吉喆指出,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中国的发展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升。 当然,除了外贸表现亮眼,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可或缺。 《纽约时报》报道称,出口、零售和房地产市场的强劲表现推动了经济增长,使中国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去解决债务剧增、污染严重和其他问题。 2018年经济走势如何? 中国经济在2017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能否继续保持?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预计房地产市场放缓和更严格管控地方政府基建开支会拖累经济,所以今年在保增长与去杠杆之间取舍将变得更困难。 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路透社报道称,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没有太大超预期的风险,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继续推进,尤其金融去杠杆对投资资金来源产生的紧缩效应,预计今年经济扩张步伐会略有放缓,但质量提升加快,提质增效更趋明显。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坚挺的消费和出口将对经济构成支撑,中国经济不会大幅减速。 BBC报道称,“去杠杆”、防风险将在2018年继续,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不过,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分别显著调升了自身在2018年经济增速预期,预期基本与2017年持平。这意味着2017年欧美经济复苏会延续到今年,对中国外贸将形成持续利好。 据美国CNBC报道,牛津经济研究院分析师Sian Fenner接受采访时表示,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包括贸易保护主义,而有弹性的外部需求和强劲的国内居民消费将在2018年提振中国经济。[详情]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9日讯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用2万字解读2017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董礼华:2017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消费需求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新动能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比上年增加83537亿元,折美元相当于2016年世界排名第14位的澳大利亚GDP总量规模(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回落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0%,提高0.3个百分点。分季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6.9%、6.9%、6.8%和6.8%,保持了较为平稳增长的态势。 2017年延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GDP总量比2012年增加286755亿元,增量占2012年GDP的53.1%。年均增长7.1%,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3.8%、6.8%和8.0%,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三次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9%、40.5%和51.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7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9%、36.3%和58.8%,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2.5和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2.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1.5和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201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42.6%和52.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10.2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 三、外需贡献率由负转正,消费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1%,比上年下降11.0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提升,但最终消费支出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近五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平均贡献率为56.2%,资本形成总额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3.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年平均贡献率几乎为0。其中,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201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大幅回升的原因,一是我国外贸形势总体较好。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外贸稳增长效应显现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使得2017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现价增速降幅收窄。二是价格因素影响。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现同比上涨态势,带动我国货物进口价格指数上升至109.4%,大于货物出口价格指数的103.9%,所以剔除价格因素后,不变价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正增长,且增速比上年大幅提高。 四、企业效益继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农林牧渔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提高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3%,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回升,企业效益明显好于上年。2017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提高0.3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6.7%,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持续回升,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0%,为近五年最高水平。 在第三产业中,受工业生产增长加快等因素的带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提高2.4个百分点。1-11月,铁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4.9%,比上年同期提高16.0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2.3%,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营业利润大幅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0%,提高7.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3%,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1-11月,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2.2%,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6.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7.4%。 五、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行业保持较高增长,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4和6.8个百分点。新动能聚积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1-11月,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1%,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0%,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1.2和4.1个百分点;网上零售等新兴业态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0%,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1%,分别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2.0、17.8和37.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文兼武: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结构优化、动力增强、效益提升的良好势头,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结构转型不断优化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自2011年以来首次加快,稳中向好态势明显。 (一)行业、产品增长面扩大。2017年,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面达87.8%,较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统计的59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27种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1.6%,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13.4%,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7和6.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加快1.8和2.6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降幅较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三)工业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加快。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10.7%,增速较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10大工业品出口行业中,工业品出口9增 1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2%,上年为下降0.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1%,较上年加快10.2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兴动能加速集聚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同时,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比上年回升3.7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钢铁、煤炭行业完成了去产能的年度目标任务;11月末,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去杠杆取得成效;1-11月份,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6元,同比减少0.28元,降成本政策效果明显。 (二)新建企业拉动作用明显。2017年,有近9000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继量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5%,上拉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10.3%、11.1%、11.8%和11.1%,增速均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 (四)新兴工业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17年,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8.1%、67%、51.1%、40.1%、31.3%、30.6%,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三、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 (一)成本费用下降,利润率上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合计为92.75元,同比减少0.5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 (二)资金周转加快,经营效率继续提高。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9.2天,同比减少0.7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3天,同比减少0.5天。1-11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9.6元,同比增加3.8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2.5万元,同比增加15.3万元。 (三)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盈利能力增强。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4%,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利润率高0.3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 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面临困难有所缓解 (一)景气状况处于三年来最高水平。调查显示,四季度,小微企业景气指数为98.2,比三季度上升2.3个点,处于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市场需求和生产设备利用情况不断改善。调查显示,四季度,产品订货量高于和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占73.8%,比三季度上升0.9个百分点,为2015年首次调查该问题以来的最高水平。生产设备利用情况高于和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占75.7%,比三季度高0.7个百分点,为2016年首次调查该问题以来的最高水平。 (三)融资难、融资贵影响减小。调查显示,四季度,认为融资难是本季度面临突出问题的企业占4.3%,连续六个季度下降;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平均年利息及费用率约为5.79%,比三季度下降0.27个百分点。 总之,当前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深化,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同时,也应看到,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发展质量不高、产能过剩等长期积累的矛盾仍待进一步化解,环保督察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形成硬约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黄秉信:粮食再获丰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由追求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宗农产品供给充裕,市场运行平稳,为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发展目标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农业生产增长加快,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8009亿元(现价),可比增长4.1%(下同),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分业看,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增长加快,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017年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6%、6.6%和2.3%,比上年分别加快0.9、0.8和0.9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增速为2.6%,比上年慢1.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达到7.9%,但比上年有所回落,慢0.4个百分点。 二、粮食再获丰收,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一)粮食再获丰收,为历史第二高产年。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358亿斤,比上年增加33亿斤,增长0.3%,属历史上第二高产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013年以来已连续5年超过12000亿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更加雄厚。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据统计,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83亿亩,比上年减少1222万亩,下降0.7%;全国粮食平均亩产为367公斤,比上年增加3.6公斤,增长1.0%。 分季节看,夏粮和秋粮增产,早稻减产。2017年全国夏粮产量2806亿斤,比上年增产22亿斤,增长0.8%;早稻产量635亿斤,比上年减产21亿斤,减少3.2%;秋粮产量8917亿斤,比上年增产32亿斤,增长0.4%。 分品种看,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库存的玉米产量减少,豆类和薯类产量增加。2017年全国谷物产量为11291亿斤,比上年减少0.1%。其中玉米4318亿斤、减少73亿斤,下降1.7%;稻谷4171亿斤、增加30亿斤,增长0.7%;小麦2595亿斤、增加19亿斤,增长0.7%。豆类产量383亿斤,比上年增加37亿斤,增长10.8%。其中,大豆291亿斤,增加32亿斤,增长12.4%。薯类684亿斤,增加13亿斤,增长1.9%。 分区域看,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作用日益强化。2017年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达到9415亿斤,比上年增加59亿斤,增长0.6%;非主产区为2943亿斤,比上年减产26亿斤,下降0.9%。 从生产效益来看,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收。据调查,2017年全国粮食亩均收益(未扣除人工成本、土地费用和折旧)为653元,比上年增长1.7%。 (二)棉花面积减少,但产量增加,优势产区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全国棉花产量549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2.7%。优势产区新疆棉花产量达到408万吨,比上年增加49万吨,增长13.6%。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的比重为74.4%,优势产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从播种面积来看,受棉花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和种植结构调整影响,除新疆外的大部棉区棉花种植面积连续6年减少。2017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4845万亩,减少220万亩,下降4.3%。其中,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237万亩,黄河流域棉区减少323万亩,长江流域棉区减少146万亩。 从单产来看,2017年全国棉花单产为113.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7.7公斤,增长7.3%。全国棉花单产的提高得益于新疆。新疆棉花单产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2017年新疆气候条件总体上对棉花生长较为有利,降水适宜,干旱发生范围小,棉花单产较上年增长4.4%。 (三)油料、蔬菜产量增加。初步统计,2017年全国油料产量比上年增长2%,播种面积增长0.1%,单产增长2.2%。油料播种面积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玉米价格低迷,部分地区农户减少了玉米种植,改种花生等油料作物。 初步统计,2017年全国蔬菜及食用菌(含菜用瓜)产量比上年增长1.7%,播种面积下降0.3%,单产增长2.0%。 (四)中草药材种植面积增加。初步统计,2017年全国中草药材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5%。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中草药产业给予大力扶持,部分地区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现代中药生产,打造中草药材种植品牌基地,陆续出现了一批中药材规模种植大户和规模经营单位。中草药材的经济价值高,农民对中草药材的生产效益普遍看好,种植积极性提高。 三、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区域布局优化 (一)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玉米大省生猪发展较快。由于2016年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尽管2017年上半年价格回落,但养殖仍有一定收益,养殖户(场)稳步补栏,2017年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年出栏数量和猪肉产量增加。据统计,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6.89亿头,比上年增加359万头,增长0.5%;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加41万吨,增长0.8%。 生猪生产向玉米生产大省聚集,绿色发展和种养结合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国家加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在水源地实施生猪限养、禁养政策,生猪生产向非超载区及玉米生产大省转移,绿色发展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取得显著成效,生产布局逐步优化。2017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河南等7个玉米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北方省份猪肉产量为1714万吨,比上年增长3.3%;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为3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牛羊肉产量平稳增长,羊肉产量增长快于牛肉产量增长。随着消费升级转化,近年来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肉生产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统计,2017年全国肉牛出栏5162万头,比上年增加52万头,增长1.0%;牛肉产量726万吨,增加9万吨,增长1.3%。2017年羊出栏3.12亿只,比上年增加524万只,增长1.7%;羊肉产量468万吨,增加8万吨,增长1.8%。 (三)禽肉产量略增,禽蛋产量下降。2017年家禽出栏124.1亿只,比上年增加4194万只,增长0.3%;禽肉产量1897万吨,增加9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3070万吨,减少25万吨,下降0.8%。 四、农产品价格下跌,部分产品跌幅较大 2017年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据调查,2017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跌3.5%,其中,一季度下跌2.2%,二季度下跌6.4%,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下跌3.2%和1.4%。分类别看,呈现出“两升两降”的运行特点,农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生产者价格下跌,下跌幅度分别为0.5%和9.2%;林业和渔业产品上涨,上涨幅度均为4.9%。分品种看,201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跌幅较大的品种分别为生猪下跌14.0%,禽蛋下跌7.2%,蔬菜下跌4.4%,家禽下跌3.3%,玉米下跌2.9%。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17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城乡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作用。 一、销售市场平稳较快增长,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增速看,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2%,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若扣除汽车类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从市场规模看,在人口和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等多因素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扩大。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3%,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人口新增因素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0.5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元。 国内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6.7个百分点。 二、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传统实体零售呈现回暖态势 网上零售在上年高增速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零售业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超市、百货等零售业态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不断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涌现出更注重消费者体验、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据测算,2017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2016年的6.2%提高到2017年的7.9%;包括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在内的限额以上单位实体零售业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和专业店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2、4.1和0.5个百分点,专卖店也保持了8%的较快增长。 三、多数商品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销售市场总体较为活跃 从销售商品的类别看,多数商品增速比上年加快。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化妆品类商品比上年分别增长9.3%和13.5%,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5.2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在上年较高增速的基础上仍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4万辆和77.7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53.8%和53.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7.8万辆和46.8万辆,分别增长81.7%和82.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4万辆和11.1万辆,分别增长40.3%和39.4%。 同时,与民生相关的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增长。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比上年增长8.0%,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也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四、城乡市场发展更趋协调,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高 在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和消费环境持续优化等多因素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均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乡村流通渠道日益完善,消费便利性不断增强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城乡消费差距继续缩小,消费市场城乡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分别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0.3和0.8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8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五、消费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快速增长 受2017年部分法定节假日叠加等因素影响,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休闲娱乐消费增长加快。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预计,2017年全年我国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3万亿元,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情况继续改善。2017年,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客房收入比上年增长7.9%,增速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长7.4%,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 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居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带动相关商品和服务快速增长。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类商品比上年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另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约为559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13%;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超过300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 六、消费品供应稳定,相关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消费品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医药、汽车、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都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明显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随着消费升级的逐步推进,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通信、文化体育娱乐和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2017年,汽车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加快5.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5.3%,加快9.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2.9%,教育投资增长20.2%,均明显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平均水平。 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居民收入逐步提高等多因素带动下,传统实体零售有望保持回暖态势,新兴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将会延续,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巡视员赵培亚: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结构调整深化优化 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促转型、激活力、补短板、惠民生,着力加大有效投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不断提升,为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加4.2万亿元。 一、民间投资回暖向好,政策效果显现 2017年,中央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效果显现,民间投资整体回暖向好,自3月份起各月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全部投资增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2017年,民间投资381510亿元,增长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3%,增势平稳;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0.7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7%,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0.1和5.7个百分点,其中,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6.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6.2、12.3和2.9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制造业投资193616亿元,增长4.8%,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0.7和0.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在企稳回升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6187亿元,增长17%,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1.1和2.8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2.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6.4%,锂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44.4%,工业自控系统装置制造业投资增长29%,集成电路制造业投资增长27.2%。 二是技改投资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制造业技改投资93973亿元,增长16%,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1.7和4.5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8.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三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2017年,装备制造业投资80582亿元,增长8.6%,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0.6和4.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四是高耗能制造业投资继续下降。2017年,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8%,降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1.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有色行业投资2017年各月均为负增长。 三、补短板和民生保障领域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农业投资增长态势良好。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第一产业投资稳步增长。2017年,第一产业投资20892亿元,增长11.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4.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投资增长16.4%,渔业投资增长12.7%。 二是生态环保、道路运输、公共设施、水利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位运行。2017年各月,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投资140005亿元,增长19%,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2.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2.9%,拉动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23.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3.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8%;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4%。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2017年,社会领域投资27143亿元,增长17.2%,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10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20.2%,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18.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2.9%。社会领域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四、区域投资协调发展 (一)东北地区投资增速稳步回升。2017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8.3%,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6.9%,增速与1-11月份持平;西部地区投资增长8.5%,增速位居四大板块之首;东北地区投资增长2.8%,增速继上月由负转正后继续稳步回升。 (二)“三大战略”区域投资协调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的全面推进有效释放了投资潜力。2017年“一带一路”政策涉及的18个地区投资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产业转移有序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条不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进行。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在逐步增强,覆盖的11个省市2017年投资增长11%,增速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5.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赵茂宏:2017年CPI温和上涨,PPI涨势趋稳 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涨幅比2016年回落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由2016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结束了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的下降态势。总体上看,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恢复性上涨,但涨势趋稳。 一、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涨幅比2016年有所回落 全年CPI同比走势呈不对称“V”型。1月份,因“春节错月”影响,CPI同比上涨2.5%,为全年高点;2月份节日因素消退,迅速回落至0.8%,为全年低点;3月份后各月在0.9%-1.9%之间波动上涨。全年1.6%的平均涨幅,低于2016年,延续了2012年以来涨幅低于3%的态势,属温和上涨。 食品价格下降是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2017年,食品价格下降1.4%,是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影响CPI下降约0.2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较低既有鲜活食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也有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上年对比基数相对较高也是原因之一。猪肉价格全年持续低位变动。在1月份同比上涨7.1%后,连续11个月同比下降,最低降幅达16.7%,全年下降8.8%。主要原因是前期市场价格较高, 2015年和2016年猪肉价格涨幅分别达9.5%和16.9%,拉动养殖效益好转。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市场供应增加,价格又迅速回落下来。鲜菜价格受天气影响变化明显。2017年整体气候条件较为适宜,鲜菜供应比较充足,价格下降8.1%。相比较,2016年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鲜菜价格涨幅较大,全年上涨11.7%,客观上也提高了2017年的对比基数。鸡蛋价格全年波动较大。上半年鸡蛋价格下降较多,同比降幅最大达17.1%。主要原因是前期蛋鸡存栏量较高,价格持续走低。下半年开始恢复性上涨,12月份同比涨幅高达13.7%,但全年平均价格仍比上年下降4.5%,连续第三年下降。猪肉、鲜菜和鸡蛋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49个百分点,是食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他食品价格涨跌互现,保持基本平稳。粮食、水产品、牛羊肉和鲜果等价格小幅上涨;食用油和禽肉等价格略有下降。 非食品价格涨幅有所扩大。2017年,非食品价格上涨2.3%,影响CPI上涨约1.85个百分点,涨幅比2016年扩大0.9个百分点。分月来看,同比涨幅在2.0%-2.5%之间微幅变动,呈平稳上涨态势。在非食品中,服务价格近年来连续稳定上涨。2017年服务价格上涨3.0%,影响CPI上涨约1.10个百分点。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2%和4.5%,旅游和教育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6%和3.1%;住房租赁市场不断发展,房租价格上涨2.9%;公共服务领域价格机制逐渐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上涨6.5%。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所上涨。2017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服装价格上涨1.3%。居住类中,住房装潢材料价格上涨2.6%。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1.1%,其中,受上游工业品价格波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0.0%和11.9%;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价格分别下降3.1%和1.5%。医疗保健类中,中药、西药和滋补保健品价格分别上涨5.7%、6.0%和6.2%。另外,书报杂志价格上涨2.2%,家具及室内装饰品价格上涨2.0%,冰箱等家用器具价格上涨0.5%。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恢复性上涨,涨势趋于稳定 全年PPI同比走势呈“M”型。2017年年初,受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PPI同比涨幅较高,2月份上涨7.8%,为全年涨幅高点;3月份之后,受重点行业价格回落影响,PPI涨幅回落,5月至7月连续三个月保持5.5%的涨幅;8月份之后,PPI涨幅有所扩大,但未超过2月份;4季度,钢材、水泥和化工产品价格涨势明显,但随着上年涨价翘尾因素逐渐消失,PPI涨幅再次回落,12月份上涨4.9%,为全年最低。 PPI走势具有一定恢复性上涨特征。2016年9月之后,PPI同比连续上涨,从宏观层面看,一是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稳中向好的影响;二是受世界经济整体回暖、大宗产品价格回升影响。从技术层面看,也是因为前期下跌较多,价格自身出现恢复性上涨。经测算,2017年12月,工业品整体价格已大体回升至2013年5月的水平,但仍比2011年9月的高点低约4.2%。2017年,价格涨幅较大的行业多为前些年跌幅较深的行业。例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15年下跌37.3%,2016年下跌16.4%,2017年上涨29.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15年下跌14.7%,2016年下跌1.7%,2017年上涨28.2%。 生产资料价格波动较大,生活资料价格走势平稳。2017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3%,影响PPI上涨约6.13个百分点,是推动PPI上涨的主要因素。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影响P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涨幅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生活资料多为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从近年价格水平看,2017年生产资料价格仍比2012年低约5.8%;生活资料价格比2012年高约0.5%,基本呈微涨态势。 多数工业行业价格涨势温和。2017年,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的有34个。其中,8个涨幅超过10%,7个涨幅居于3%-10%之间,19个涨幅低于3%。从具体行业看,装备制造相关行业价格涨幅平稳,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更新等因素消化了部分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上涨2.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上涨1.2%,汽车制造业下降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0.3%。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司长许剑毅:2017年服务业稳定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提升 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新动能加快成长,服务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服务业稳定较快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51.6%;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和1.9个百分点,已连续五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 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第二产业高出22.5个百分点;拉动全国GDP增长4.0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5个百分点。 全年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比上年增长8.2%,较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各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基本都在8%以上,呈现出平稳较快的运行态势。在主要行业中,除房地产业、金融业外,其他行业的服务业生产指数均高于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增速达到或接近两位数。 服务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479.4万户,同比增长7.5%,占全部新登记企业总数的78.9%。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04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高出第二产业6.3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9.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22.1个百分点。2017年1-11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2%,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3.6%;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3.5%,占外资总量比重达72.5%,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0.9%。 二、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成长,推动服务业经济结构升级 2017年,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成长。驱动新动能发展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门类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8%,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7.8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3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3.5%和15.1%,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5、2.7和3.2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数字经济成绩斐然,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3%,数字内容服务行业同比增长34.0%,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行业同比增长37.5%,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行业同比增长43.6%;1-11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高达212.1亿GB,同比增长158.2%;全年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上年的12.6%提高到15.0%;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诞生了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超市加餐饮新业态。平台经济发展迅猛,一些新兴平台如微票儿、喜马拉雅FM、猪八戒网和腾讯云等交易额同比实现成倍增长。网络视听高速发展,2017年全国视频预付费会员用户将增长至1亿。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增长迅速。住宿领域共享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市场交易规模可达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新动能的加快成长极大推动了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2017年,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1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业,对服务业生产指数的贡献逐季增强,四个季度对总指数的累计贡献分别为34.4%、36.6%、38.3%和40.2%,拉动服务业增长分别为2.8、3.0、3.2和3.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门类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5.4%,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8.0%,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2%,拉动全国GDP增长1.2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服务业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利润率提高 服务业生产经营效益摆脱了近年来低迷状况。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1618.0亿元,同比增长30.4%,比上年同期提高28.2个百分点;10个行业门类中有9个行业营业利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扣除投资收益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经营性利润同比增长41.2%。 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率达到14.3%,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10个行业门类中8个行业营业利润率高于上年同期;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15.4%,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10个行业门类中9个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上年同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都超过20%。 四、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准不断提升,已在一些领域世界领先 服务业产品引领中国创造。被外媒点赞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即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都属于服务业或与服务业密切相关。2017年3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22亿笔,金额49.26万亿,同比分别增长46.7%和39.4%;“印度版支付宝”、“泰国版阿里巴巴”受到热捧,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已开始走向全球。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超过1亿,摩拜单车被评为“2017年改变世界的50家公司”之一。 中国服务业技术、标准在多个领域位于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8月,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国际上首次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量子通信技术已跻身全球领先地位。百度公司研发的Apollo 2.0无人驾驶平台系统已能实现城市道路上的自动驾驶。依图科技搭建了全球首个十亿级人像对比系统。华为公司开发的全球首个端到端5G预商用系统, 已进入多个信息产业发达国家,荣获“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中国已成为全球5G技术、标准、产业、应用的引领者之一。2017年,中国专利质押融资额达7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已超过40亿美元。 五、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房地产业去库存效果明显,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5.3%,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2.1个百分点,创下2008年以来新低。金融业去杠杆成效显现,2017年底全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降低3.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持有的M2增长7.2%,比整体M2增速低1个百分点,而住户和企事业单位持有的M2增速则高于整体M2增速,资金在金融业内部过度循环明显减少。服务业企业降成本初显成效,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的成本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的财务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7.0%。 服务业领域改革措施助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一是金融业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变革,服务业经济新动能获得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17年全国服务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量比重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收缩,2017年12月末,全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年末扩大0.7个百分点。二是交通运输业的改革推动了全社会交通物流成本下降,2017年全国企业物流成本下降800多亿元。三是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等传统行业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2017年,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接近70%,3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传统制造业代表企业海尔依托“互联网+”打造智能工厂生产线,制造的洗衣机耗时减半,产品价值却翻番。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同比增长38.3%;截至2017年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新动能产业使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增长达67%。 六、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第二产业5.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就业人数的91.8%,高于第二产业83.6个百分点。在服务业的强劲带动下,2017年全年城镇就业目标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培训中广泛应用, 2017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加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五大幸福产业”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13.8%,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次数达到3.7次,比上年明显增加;全国建设各类体育场地2万余个,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提高到41.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到16.2亿,比上年增长18.1%;远程医疗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理、影像、心电诊断等服务超过6000万例次。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93.4%的养老院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医疗服务,养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到46.4%,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 七、服务业未来发展预期乐观 据2017年四季度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对未来经营预期普遍较为乐观,四季度经营预期指数达到61.5%,比上年同期和三季度明显提高。2018年服务业仍将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继续创新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化,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等都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升级,消费对服务业增长的刚性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三是中国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服务业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提供有力支撑。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将继续带动和引领中国经济较快增长。 注1:现代新兴服务业包括仓储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10个行业大类。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副司长王益烜:清洁能源生产快速增长 节能降耗取得新的成效 2017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绿色发展各项措施有效实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广泛开展,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不断深化,能源清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能源供应总体平稳,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一、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能源进口继续较快增长 能源生产总体稳中有升。原煤恢复性增长,原油降幅收窄,天然气增长较快,发电量平稳增长。具体来看:原煤生产受上年去产能政策基数较低,以及当年先进产能释放等影响恢复性增长,全年产量34.5亿吨,比上年增长3.2%,上年为下降9.4%;原油生产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位运行、缓慢回升等影响,产量持续下降,全年生产1.9亿吨,下降4.0%,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天然气供需两旺,“煤改气”、“油改气”和环保政策的落实推进使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全年产量1474.2亿立方米,增长8.5%,加快6.3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工业用电回暖,以及夏季高温等影响,电力需求增长较快,全年发电62758.2亿千瓦时,增长5.7%,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能源进口继续较快增长。原煤增长放缓,原油稳定增长,天然气高速增长。具体来看:原煤进口2.7亿吨,比上年增长6.1%,增速回落19.1个百分点;原油进口4.2亿吨,增长10.1%,回落3.5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6857万吨,增长26.9%,加快4.9个百分点。 二、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随着能源消费革命不断深化,国家治理大气环境、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用能方式不断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进一步显现,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单位产品能耗多数下降。经初步统计,2017年,39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生产综合能耗指标中8成多比上年下降。其中,合成氨生产单耗下降1.5%,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9%,粗铜生产单耗下降4.9%,火力发电煤耗下降0.8%。 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经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约2.9%。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约1.7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经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约3.7%,顺利完成全年下降3.4%的目标任务。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有捐: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实际增速既快于上年,也快于2017年的GDP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一、全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向收入翻番目标更进一步 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上年实际增长7.3%,实际增速比GDP和人均GDP增长分别快0.4和1.0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收入向翻番目标更进一步。按现价看,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是2010年的2.1倍。按可比价看,2011-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10.3%、10.6%、8.1%、8.0%、7.4%、6.3%和7.3%,七年累计实际增长74.4%。据此测算,在未来三年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在4.7%以上,即可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翻番目标。 二、居民收入增速扭转近年回落态势,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居民收入增速扭转近年回落态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扭转了居民收入增速近年来的回落态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为2.71,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三、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工资、经营、财产三项收入均加快增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620元,增长[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比上年名义增长。]8.7%,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201元,增长7.4%。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带动职工工资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的上调,也助推了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98元,增长9.5%。主要是在本地农民工就业人数增长2.0%的基础上,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长了6.4%,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502元,增长6.7%,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增长9.8%。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107元,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加快3.0个百分点。其中,出租房屋净收入增长13.1%,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长9.1%。 转移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4744元,增长11.4%。主要是各地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改善民生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扶贫力度继续加大,低保标准陆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加快整合,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上调。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增长16.5%,其中农村居民人均获得的直接到户扶贫款增长79.6%。全国居民人均报销医疗费增长11.8%,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增长11.2%。 四、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居民消费平稳增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4.3%,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8.6%和31.2%,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1.0个百分点。 惠民政策让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受城乡居民医保并轨政策影响,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大部分支出可通过医疗保险制度报销。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3.9%。2017年以来电信行业连续出台提速降费举措,有效降低了居民通信成本,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通信支出增长0.9%,其中城镇居民通信支出下降1.6%。 五、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 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17年,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全国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景点门票、体育健身活动、电影话剧演出票支出分别增长14.0%、10.6%、15.5%和9.5%。居民享受更多社会化服务,全国居民人均家政服务支出增长11.0%,旅馆住宿支出增长18.1%,美容美发洗浴支出增长8.8%。与之形成对比,居民在食品烟酒、衣着等基本需求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增速分别为4.3%和2.9%。 居住条件进一步向好。2017年全国居民中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户比重为8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有安全饮用水的户比重为91.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有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71.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有洗澡设施的户比重为79.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获取饮用水无困难的户比重为94.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居住竹草土坯房的户比重为1.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持续升级换代。2017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9.7辆,比上年增长7.4%;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56.5辆,比上年增长6.3%;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96.1台,比上年增长5.8%;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为95.3台,比上年增长2.0%;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51.0台,比上年增长4.8%;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78.6台,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更加明显,部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升速度较快,每百户家用汽车、空调、排油烟机拥有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0.6%和11.3%。[详情]

北大光华评GDP数据:中国经济L型增长底部再次确认
北大光华评GDP数据:中国经济L型增长底部再次确认

  北大光华:中国经济L型增长底部再次得到确认 今年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料将大幅从紧从严,但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政策调整将迅捷而强力。因此虽然存在相当多的风险点,我们认为今年GDP保持6.5%以上增速应当无忧。 作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 颜色 郭凯明 2017年11月22日,南通市通润汽车零部件公司员工在车间生产千斤顶产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年中国GDP超过80万亿元,增长6.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6.8%,与三季度持平;环比增长1.6%,延续了扩张态势。整体上,全年经济增长好于预期,扭转此前连续6年下行的态势,L型增长的底部再次得到确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三大需求上看,全年投资稳中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增速为1999年以来最低。但是,12月投资的单月增长率达到7.2%,比11月回升了0.9个百分点。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年对GDP增长贡献达58.8%。外需复苏明显,在欧美经济明显回暖和上年较低基数的作用下,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4.2%,其中出口增长10.8%,均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 受限于地方政府财政和债务压力,基础设施投资在四季度出现了季节性下滑,但依然是全年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增长14.9%。得益于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技术改造,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全年增长4.8%,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渐下滑,12月单月仅增加1.9%。 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反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逐步回落,12月民间投资增速提高至9.2%,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前景趋于乐观。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10.1%,增速比上年低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则从3.2%反弹至6.0%。这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制造业投资回升的趋势相符,表明2017年下半年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民间投资信心加强,经济脱虚向实和经济结构升级效果开始显现。 2017年信贷增长逐渐放缓,社会融资规模和M2余额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落,特别是M2余额同比仅增长8.2%,增速创历史新低。我们注意到这两个指标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在2017年出现了背离,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维持正值,并小幅扩大,而M2余额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在2017年1月转负,下半年负值持续扩大。这一背离主要源于金融监管加强和金融部门去杠杆过程稳步推进,导致金融同业业务量下降和货币创造过程放缓。因此,M2指标意义已经逐渐弱化,其增速放缓也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信贷紧缩,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名义的增速差值扩大反而意味着资金逐步脱虚向实,金融部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进一步降低。 金融部门去杠杆过程导致市场资金量偏紧,201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隔夜品种延续了上年的震荡上行态势,国债利率中枢也同时上升,且幅度更大。国债收益率与资金利率的利差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风险偏好适度收缩,投资者对资产收益的要求或预期在提高,对资金面预期偏谨慎。此外,2017年Shibor隔夜利率波动幅度也高于2016年,资金面呈现出一定的脉冲式紧张。目前国债利率已经升至4%左右,今年将面临一定调整压力。 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年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金融监管将进一步趋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受到市场的强烈反馈,资管新规料将在充分酝酿后谨慎择机推出,相关细则也将缓慢逐步落实,监管机构将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金融反腐力度,甚至允许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峰监管,预计央行为应对其他央行加息,将继续调高政策利率20个基点,同时为了维持流动性,很可能会定向或普适降准1个百分点。 投资有望适度恢复。中央将严格执行50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和87号文(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严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和担保,这将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大下行压力。但是,在城镇化带来的实际住房需求上升和补库存等有利因素作用下,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可能将加快。 去年民间投资增长有所复苏,预计今年仍会适度反弹。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释放需求红利,预计今年消费仍将平稳增长。欧美复苏趋势有望延续,但特朗普贸易保护政策、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较多,预计出口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但作用将弱于去年。 近来部分地区GDP数字挤水分可能为今后的经济增长提出了额外要求。我们认为,尽管十九大报告整体上并未提出具体GDP目标,但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我们判断中央将对2018年度GDP增速维持6.5%左右的具体要求。今年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料将大幅从紧从严,但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政策调整将迅捷而强力。因此虽然存在相当多的风险点,我们认为今年GDP保持6.5%以上增速应当无忧。[详情]

三大视角看GDP首破80万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
三大视角看GDP首破80万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

   三大视角看GDP首次突破80万亿元:中国经济的新境界和大变革 来源:光明日报 【感知中国经济的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GDP总量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首次登上80万亿元的门槛。 80万亿元,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的版图上再次加大权重,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80万亿元,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跃上新高度,进入新境界,迎来大变革。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全球视角: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升 “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万亿美元,过去一年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为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1月18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7年,中国GDP的增量相当于2016年澳大利亚的GDP总量。据媒体报道,2017年中国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增至14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在经济体量上已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体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在持续加大。中国的发展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升。根据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 2017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9%,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首次加速,这一份超出预期的成绩单背后还有两个重大变革引人关注:一是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二是我国出口增长10.8%,进口增长将近20%,经济增长和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 国家经济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梅冠群指出,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仅仅是全球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相应的数据是127个。但是十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发生了相反的转变,现在中国已经是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已经降到了70个。 2017年,为什么全球经济会加速复苏?梅冠群认为,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拉动;从经济体的视角来看,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美欧经济增长的拉动。 中国经济的大变革正在引发国际媒体的关注。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11日报道,2018年,中国的零售额预计将会和美国持平,甚至超过美国。报道援引了日本瑞穗银行的数据称,今年中国的零售额可能达到5.8万亿美元,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报道称:“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正在吸引大批量的企业,来到中国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2.百姓视角:民生保障继续改善获得感提升 “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微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宁吉喆分析。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系列暖心的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跑赢了GDP增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8%;全年CPI上涨1.6%,好于预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6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已经完成;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9亿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全民健身比例达到50%;我国已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张医保网。 事实证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从2016年的30.1%降到2017年的29.3%,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在改善。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从2013年到2017年,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对中国的评价排名累计提高了18名,开办企业便利度提高了58名;日均新登记企业从2013年的6900户,到2017年的1.66万户,增长了1倍多。 “经济增长质量还反映在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宁吉喆告诉记者,去年一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了,北京下降的还要多一些。同时,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年度目标是下降3.4%。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改善。 3.发展视角: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017年,是“六新”蓬勃发展的一年: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线路、深海探测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涌现;需求非常旺盛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增长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0%以上……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从阶段性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宁吉喆说,过去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无论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还是要素结构变化都呈现这个特征。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与工业一起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分享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营模式迅速成长,成为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改革,使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工业企业杠杆率不断降低,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继续下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28元。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 展望2018年的发展,宁吉喆信心满满:“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加快进行,提质增效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我们重点解决消费和供给质量问题的关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8年经济工作之首,重点是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梅冠群强调。 (光明日报北京1月18日电)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9日 10版)   [详情]

统计局9位司局长解读GDP数据: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统计局9位司局长解读GDP数据: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9日讯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董礼华、工业司司长文兼武、农村司司长黄秉信、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投资司巡视员赵培亚、城市司司长赵茂宏、服务业司司长许剑毅、能源统计司副司长王益烜、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有捐)撰文,用2万字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董礼华:2017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消费需求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新动能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比上年增加83537亿元,折美元相当于2016年世界排名第14位的澳大利亚GDP总量规模(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回落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0%,提高0.3个百分点。分季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6.9%、6.9%、6.8%和6.8%,保持了较为平稳增长的态势。 2017年延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GDP总量比2012年增加286755亿元,增量占2012年GDP的53.1%。年均增长7.1%,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3.8%、6.8%和8.0%,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三次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9%、40.5%和51.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7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9%、36.3%和58.8%,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2.5和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2.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1.5和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201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42.6%和52.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10.2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 三、外需贡献率由负转正,消费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1%,比上年下降11.0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提升,但最终消费支出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近五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平均贡献率为56.2%,资本形成总额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3.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年平均贡献率几乎为0。其中,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201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大幅回升的原因,一是我国外贸形势总体较好。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外贸稳增长效应显现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使得2017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现价增速降幅收窄。二是价格因素影响。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现同比上涨态势,带动我国货物进口价格指数上升至109.4%,大于货物出口价格指数的103.9%,所以剔除价格因素后,不变价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正增长,且增速比上年大幅提高。 四、企业效益继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农林牧渔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提高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3%,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回升,企业效益明显好于上年。2017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提高0.3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6.7%,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持续回升,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0%,为近五年最高水平。 在第三产业中,受工业生产增长加快等因素的带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提高2.4个百分点。1-11月,铁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4.9%,比上年同期提高16.0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2.3%,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营业利润大幅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0%,提高7.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3%,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1-11月,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2.2%,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6.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7.4%。 五、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行业保持较高增长,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4和6.8个百分点。新动能聚积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1-11月,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1%,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0%,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1.2和4.1个百分点;网上零售等新兴业态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0%,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1%,分别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2.0、17.8和37.9个百分点。[详情]

统计局:2017全年金融业GDP达65749亿元 同比增4.5%
统计局:2017全年金融业GDP达65749亿元 同比增4.5%

  2017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7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7年4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 4季度 全年 4季度 全年 GDP 234582 827122 6.8 6.9 第一产业 24239 65468 4.4 3.9 第二产业 96177 334623 5.7 6.1 第三产业 114167 427032 8.3 8 农林牧渔业 25154 68009 4.5 4.1 工业 78205 279997 6.2 6.4 #制造业 68131 242707 6.8 7 建筑业 18288 55689 3.1 4.3 批发和零售业 21791 77744 6.9 7.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972 36803 8.6 9 住宿和餐饮业 4109 14594 7 7.1 金融业 16302 65749 4 4.5 房地产业 14860 53851 4.8 5.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492 27452 33.8 2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252 22163 11.8 10.9 其他服务业 32157 125072 7.2 7.1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GDP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2 8.1 7.6 7.5 8.1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 7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9 6.9 6.8 6.8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2 1.9 2.1 1.8 2 2013 1.9 1.7 2.1 1.6 2014 1.7 1.8 1.8 1.7 2015 1.7 1.7 1.7 1.6 2016 1.3 1.9 1.8 1.7 2017 1.4 1.9 1.8 1.6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 附件: 中国GDP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进行查询。[详情]

统计局:2017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
统计局:2017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

  2017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 2017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上年同期回升4.2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上年回升3.7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四季度,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2.4%,比上年同期回升7.6个百分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8.5%,比上年同期回升4.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4.5%,比上年同期回升3.9个百分点。 分主要行业看,四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5%,食品制造业为76.9%,纺织业为79.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77.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72.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7.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9.6%,通用设备制造业为76.9%,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8.9%,汽车制造业为83.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80.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81.6%。 2017年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             行 业 四季度 全年 产能利用率(%) 比上年同期增减(百分点) 产能利用率(%) 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工业 78.0 4.2 77.0 3.7 其中:采矿业 72.4 7.6 71.1 8.2 制造业 78.5 4.2 77.5 3.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4.5 3.9 72.8 3.1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70.5 9.8 68.2 8.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88.7 2.0 88.4 3.0 食品制造业 76.9 4.7 75.6 2.3 纺织业 79.5 2.3 80.2 4.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7.7 4.6 77.0 2.3 医药制造业 80.6 4.5 79.1 4.1 化学纤维制造业 84.6 1.6 83.7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2.2 2.1 71.0 1.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7.0 4.0 75.8 4.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9.6 3.9 78.5 3.3 通用设备制造业 76.9 7.3 76.7 5.6 专用设备制造业 78.9 5.7 76.3 4.7 汽车制造业 83.6 1.6 82.2 3.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0.8 3.6 79.6 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1.6 1.5 80.1 2.5 附注 1、指标解释 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均以价值量计量)的比率。 企业的实际产出是指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总产值;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报告期内,在劳动力、原材料、燃料、运输等保证供给的情况下,生产设备(机械)保持正常运行,企业可实现的、并能长期维持的产品产出。 2、调查方法及范围 大中型企业全面调查,小微企业抽样调查,调查共涉及9万多家工业企业。 小微企业按抽样方法推算总体,与大中型企业调查数据合成,计算出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本调查按季进行,数据未经季节调整。 3、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4、2006年以来年度工业产能利用率: [详情]

外媒:中国GDP首破80万亿大关 七年来增长再加速
外媒:中国GDP首破80万亿大关 七年来增长再加速

  外媒:中国GDP首破80万亿大关 七年来增长再加速 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政府发布数据称,中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达82.7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 据塔斯社1月18日报道,据初步核算,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速近几年逐渐放缓。2010年这一指标为10.4%,2011年为9.3%,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2016年为6.7%。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1月18日报道称,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9%。这是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这样一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自2010年以来再次加速。前一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7%。 报道称,中国领导人此前已经暗示经济增长变得更强劲。经济学家认为,最新数据是该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8%。分析师此前曾预计增长率为6.7%。 法新社1月18日报道称,当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9%,超出预期水平,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实现加速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接受法新社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此前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为6.8%,高于政府设定的目标(6.5%左右)。 报道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十分可喜。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创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德新社1月18日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称,受外贸和零售大幅增加等有利因素影响,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9%,超出预期水平。 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年度经济增长首次提速,该国2016年的经济增速为6.7%。 中国政府去年初曾预测,该国经济当年增速为6.5%左右。但外贸增长非常强劲,远超预期水平。 另据共同社1月18日报道,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消费和出口强劲等因素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整体上未受政府控制基础设施开支和购房等因素的影响。 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是个好兆头。中国正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所有公民都能过上富足生活。[详情]

梁建章:生育意愿低迷因养育成本太高 要为孩子减税
梁建章:生育意愿低迷因养育成本太高 要为孩子减税

  梁建章:出生人口雪崩 要为孩子减税和补贴 文/梁建章、黄文政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整整63万。这一数据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预测还要更低。比如,国家卫计委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预测出生高峰将出现在2018年,而对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为2023.2万。而最新的数据表明,出生高峰在2017年就过去了,2017年出生人口比卫计委的最低预测还要少整整200万。 我们之前的预测是,出生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高峰,当年出生人口有望超过1800万,但随着生育堆积结束后育龄女性数量的锐减,出生人口将在2018年进入雪崩状态,在之后十年将以每年减少30万到80万的速度萎缩。但现在看来,出生人口雪崩比我们预料的来得更早,也更加迅猛。 出生人数大大低于预期背后是生育低迷,而生育意愿如此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育成本太高。目前在大城市,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平均每人每年要花大概两万到三万元的费用,这还不包括父母的机会成本以及时间和精力投入。 要切实减轻育龄夫妇抚养孩子的负担,政府有必要对养育家庭进行财力支持,可以按孩子数量抵税,也可以直接补贴。 在养老社会化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上是合理的,在社会道义上也是公平的。对养育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接受免费的公立义务教育,相当于家庭享受了政府的教育补贴,但孩子长大后缴纳的用于支持社会养老的社保等税金,则相当于这个家庭未来对社会养老体系的补偿。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相对于个人收入,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从政府获得了5%的教育补贴,但未来则贡献了15%来支持社会养老体系。因此,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15%-5%)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 那么,政府是否有财力承受这种养育扶助呢?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个人所得税只占公共财政收入的6%左右,所以按孩子抵税的方式来减少个人所得税对国家财政影响非常有限。实际上,中国民众的整体税赋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算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相对于民众享受到的公共福利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降低税赋并补贴家庭应该是财富再分配的基本方向。长期来看,对孩子的补贴本质上是对于本国人力资源,也就是未来的投资。相对于当下普遍“过剩”的中国经济来说,投资于人力资源恰恰是回报最高的选择。 许多国家对养育家庭的补贴按孩子实行累进制,鼓励家庭生育更多孩子。在法国,政府就长期采用这类方法鼓励生育,而且还对生育八个以上孩子的母亲颁发共和国家庭勋章。实际上,法国的生育率远高于中国。受到长期低生育率的拖累,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如何提升生育率成为日本社会的难题。而根据今年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措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这个消息给深受低生育率困扰的日本社会透出了一线生机。 由于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我们建议个人所得税减免和现金补贴的方式并重,对高收入家庭通过孩子人头抵税的方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较低者则直接发放现金补贴。为了提升生育率并整体降低财政压力,可以在二孩政策实施的当下仅对第二个孩子实行抵税或者补贴,等到全面放开之后再对第三乃至更多孩子实行。对六岁以前的孩子,我们建议政府以这些方式转移给家庭的支付大约以每个孩子每年平均1万元左右为标准,而孩子抵税所减免的金额以每个孩子累计到10万元封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1年至2016年这6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出生1668万人,二孩占比不超过50%,由此可以计算出目前6岁以下的二孩儿童不到6000万人,因此每年政府用于辅助养育二孩的支出总共不超过6000亿元,只占GDP的1%左右。相比之下,北欧和西欧的国家对养育家庭的补贴一般相当于GDP的3%—4%。 目前中国老龄化还只是刚刚开始,补贴生育在财政上还可以承担。但如果错过当前时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届时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财力都可能捉襟见肘,更遑论去补贴没有短期收益的养育事业了。未来10年,处于育龄高峰期的女性将减少40%左右,再加上全面二孩实施导致的生育堆积释放结束,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中国的年出生人口将以每年减少30万到80万的速度雪崩,最终威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财力上大力扶助生育正当其时。 不久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自1986年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税改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率将从35%降至21%;而个人所得税的大部分税率也有所下降,其最高税率从39.6%降至37%。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美国税改法案也自然引起了中国社会的特别关注;该法案会对中美经济互动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中国是否也需要减税成为财经界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应对美国减税方案的最好方式,就是减免养育家庭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短期可以提振中国的内需,长期有利于提升过低的生育率,进而维持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作者简介:梁建章,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和执行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详情]

任泽平:宏观数据持续超预期 经济空头们你们还好么?
任泽平:宏观数据持续超预期 经济空头们你们还好么?

  中国经济的空头们,你们还好么?——全面点评2017年12月经济金融数据 本文来源于“泽平宏观”微信公众账号,作者为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熊柴。 事件:中国2017年四季度GDP同比6.8%,预期6.7%,前值6.8%。2017年全年GDP同比6.9%,前值6.7%。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6.2%,预期6.1%,前值6.1%。1-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7.2%,预期7.1%,前值7.2%。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9.4%,预期10.2%,前值10.2%。 点评: 1、核心观点:宏观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整个市场在按照经济多头思维交易,股票强、债市弱、汇率强,继消费、商品之后大金融板块走强。长达一周年的新周期论战,市场正给出最终的公平公正的答案。 中国做对了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看多中国经济新周期?我们认为,中国在过去这两年主要做对了三件事情:找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具备了坚决的执行力。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2015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未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了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及组织和思想的统一。 2016、2017年去产能和去库存在五大任务里完成效果相对较好。2018年随着经济L型企稳,政策重心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更多的政策着力点转向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所以,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 我们在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提出“经济L型”,预判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会见底,2017年2月提出“新周期”(《新常态 新周期 新牛市——2017年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展望》)。从少数派到广为接受。总有种力量激励我们勇敢前行,那就是对独立客观研究的信仰和坚守。 作为当前市场上最早最坚定最旗帜鲜明的中国经济多头,我们继续维持新周期判断:经过六年多经济调整和产能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中国经济正步入L型的一横,站在新周期的底部和起点上。新周期的核心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从需求的角度看,美欧经济复苏带动出口,房地产补库存和租赁房建设支撑地产投资,产能出清和盈利改善推动企业资本开支筑底恢复,2017年3季度-2018年上半年步入MINI去库存周期,进入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期通胀预期温和上升。积极财政政策从基建转向减税,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中性稳健以及实际趋紧,金融监管加强,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经济增速结束连续六年下滑,触底回升。 2017年四季度GDP同比6.8%,超过预期6.7%,持平于前值6.8%。2017年全年GDP同比6.9%,超过预期6.8%和前值6.7%,这是中国经济自2010年后连续六年下滑后企稳略升。 从生产法看,2017年四季度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4.4%、5.7%、8.3%,分别较三季度变化0.5、-0.3、0.3个百分点;从贡献率看,2017年一二三产业对GDP同比贡献率分别为4.8%、35.2%、60%,分别较2016年变化0.4、-2、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再创新高,服务业在经济中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从支出法看,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8%、32.1%、9.1%,消费比投资贡献高出26.7个百分点。 3、工业生产平稳,结构优化,传统重化工业低增,高端制造延续高增。 2017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6.2%,超过预期和前值6.1%。2017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6.6%,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在冬季更严格的环保限产停产下,12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6.5%,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传统工业低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4%,纺织业增长3.9%。 高端制造延续高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4%,汽车制造业增长9.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7%。 从产量上看,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较上月上升10.7个百分点至56.5%,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速下滑38.4个百分点至71.2%、但仍保持高增;水泥、平板玻璃、生铁、粗钢等产量增速较上月继续下滑,钢材、焦炭产量增速虽较上月回升,但继续负增长。 4、世界经济复苏,出口持续改善。 2017年12月出口同比10.9%,比上月降1.4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三高点。出口改善得益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12月美国、欧元区、日本制造业PMI分别为59.7%、60.6%、54%,均再创新高。 与“这一轮美欧经济复苏主要受中国拉动”的竞争性观点不同,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一轮美欧经济复苏,主要是基于自身资产负债表修复,具备可持续性,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宽货币+严监管的政策组合在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避免了金融结构脆弱性,造就了这一轮美国超长的经济复苏和美股牛市,未来政策组合正转向收货币+宽财政。 从出口产品类别看,12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上升、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小幅下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出口结构继续改善。12月末外汇储备31399.5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207亿美元,连升11个月,且连续11个月站稳在3万亿美元以上,中国经济预期改善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 2017年中国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为7.9%、15.9%,均结束了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态势。其中,价格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2.6%,价格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7.3%。在外需稳定复苏、内需偏稳的背景下,预计2018年进出口仍将保持复苏势头。 5、商品房销售总体呈回落趋势,房地产补库、租赁房建设、行业并购等支撑地产投资。 2017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6.1%,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这主要在于房企年末冲业绩等原因。总体看,受益于棚改货币化比例提高,在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拉动下,2017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6.9亿平的历史峰值,同比7.7%。在信贷收紧、棚改规模下滑、高基数等因素下,2018年商品房销售大概率回到负增长轨道,但区域分化将更为明显。 2017年12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15.3%,延续下滑态势。根据我们的样本城市观察,2017年12月全国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可售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0.7、12、13.6个月,房企库存仍明显偏低。2017年1-12月全国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15.8%,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2017年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5%,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上升。 2017年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2.4%,较11月下滑2.2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高基数原因,也有环保停工因素;2017年12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8.6%,较上月下滑10.2个百分点。201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7%,较2016年的6.9%略升0.1百分点。2016年底市场上多数预测2017年房地产投资负增长,而我们当时提出《为什么我们对2017年房地产投资不悲观?》。 预计房地产补库存、租赁房建设、行业并购等因素将支撑2018年地产投资。住建部安排2018年棚改580万套,虽不及前值609万套,但超过市场500万套的预期,但货币化比例大幅下降。 6、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等为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积蓄力量,高端制造业投资继续加快,高耗能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 2017年12月,制造业累计投资同比4.8%,较上月和上年分别加快0.7、0.6个百分点。其中,12月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17.0%,较上月和上年分别加快1.1、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累计同比8.6%,较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8%,跌幅较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 2016-2017年制造业投资已经触底,但受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限贷、环保督查、供给侧去产能等制约抑制,新增产能一直受限。随着产能出清、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出口复苏,我们预计2018年下半年-2019年将开启新一轮企业资本开支周期。未来新一轮产能投资不再是传统落后过剩的产能扩张,而是带有新时代、新周期、新经济的内涵,代表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7、基建投资增速略降,受经济L型企稳、财政整顿影响。 2017年12月基建投资同比15.4%,较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延续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逐渐小幅回落态势。其中,交运、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回落0.8和1.3个百分点。2017年11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同比分别为-1.4%、-8.3%,分别较10月回落6.8、2.4个百分点。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8、消费略降,受汽车拖累,网购高增,消费升级明显。 2017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9.4%,低于预期和前值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较上月下滑1个百分点。分消费类型看,12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9.3%,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0.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汽车消费同比2.2%,较上月下滑2个百分点,自2017年6月达9.8%基本持续下滑;在房地产链条相关消费中,家具类、建筑装潢类、家电音像类分别同比12.5%、5.2%、8.7%,较上月分别上升0.6、1.6、0.3个百分点;在其他品类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粮油食品类分别同比12.7%、9.6%、13.5%、9.7%,较上月分别上升3.2、2.8、2.5、2.2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分别同比13.4%、13.8%、0.4%、5.4%,较上月分别下滑20.5、7.6、4、2.5个百分点。 从全年看,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升级类项目较快增长,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及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同时,网购继续高增,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48.1%。 中国经济正步入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超过50%;消费增速已超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约9000美元;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和不油腻的品质美好生活;经济新周期,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13.9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与规模效应;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梯度效应。 9、PMI略降但延续景气,受环保限产停产等影响。 2017年12月制造业PMI为51.6%,预期51.7%,前值51.8%。12月制造业PMI略降但仍连续第1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2017年全年制造业PMI年均值为51.61%,高于2016年总体水平1.3个百分点,达2010年以来最好水平,制造业景气回暖。 分行业和企业规模看,高技术产业加快,大企业好于小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落,这主要在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下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收缩,但仍处于较高的景气扩张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连续两个月提升,均为年内次高点,表明内外需景气皆不弱。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高于11月2.4、0.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到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钢铁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的价格上涨影响。12月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分别较11月下滑0.4、0.3个百分点,表明库存继续去化,预计从2017年中期开始的本轮MINI弱去库周期将持续到2018年中期。建筑业景气度高位攀升,1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3.9%,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12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8.1%,比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 10、新周期和油价推动通胀预期温和上升。 2017年12月CPI同比涨1.8%,较上月略升0.1个百分点;PPI同比涨4.9%,较上月下滑0.8个百分点,这主要在于基数效应。2017全年CPI同比涨1.6%,较上年下滑0.4个百分点;PPI同比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 在世界经济复苏、政经新周期、环保限产支撑猪价、去产能导致工业品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以及向中下游成本传导、原油价格上涨等基本面和结构性因素推动下,预计2018年通胀将温和上升。同时,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稳健、监管趋严、影子银行缩表、M2增速降至个位数,货币因素有助于通胀保持稳定。 11、监管趋严表外收缩,新周期融资需求旺盛。 2017年12月新增信贷5844亿元,预期10000亿元,前值112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400万亿元,预期15000亿元,前值16000亿元。M2同比增长8.2%,预期9.2%,前值9.1%,增速创历史新低。银行年末额度限制等指标扰动信贷投放及M2增速,实体融资需求仍旺盛,预计2018年1月信贷及社融将明显提升。考虑到新周期带来实体融资需求旺盛、监管趋严表外回表、新一轮金融去杠杆政策密集出台等因素,资金供求紧平衡可能导致利率中枢水平易上难下。 12月金融数据低于预期,主要由于年末银行信贷额度限制、MPA考核、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形成短期扰动。按照历史惯例,银行年末多进行项目储备预留年初投放,加之近期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均旨在封堵非标融资渠道,表外融资难增,表外回归表内程度进一步深化,预计2018年初信贷投放将显著提升。 2017年12月M2增速创历史新低,并且显著低于名义GDP规模,主要收缩因子来自金融去杠杆,减少金融部门内部资金循环的嵌套,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货币派生环境。预计金融去杠杆下,M2将继续维持低位运行区间。 12、2017年出生人口不及预期,生育政策待进一步放松。 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未能达到有关部委预期向上增长,反而较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63万人,这表明二胎政策的效果在2017年达峰值,需考虑进一步放松生育政策。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在进一步加深,2017年60周岁、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7.3%、11.4%,均较2016年上升0.6个百分点。 风险提示:美国加息缩表超预期;货币收紧或监管超预期;改革低于预期。[详情]

专家:2018增长动能渐放缓 维持6.5%以上增速应无忧
专家:2018增长动能渐放缓 维持6.5%以上增速应无忧

  新浪财经讯 1月19日消息,统计局昨天公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颜色、郭凯明认为,今年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料将大幅从紧从严,但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政策调整将迅捷而强力。因此虽然存在相当多的风险点,今年GDP保持6.5%以上增速应当无忧。 以下为全文: 一、2017年GDP超80万亿,经济增长超预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年GDP超过80万亿元,增长6.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6.8%,与三季度持平;环比增长1.6%,延续了扩张态势。整体上,全年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实现了2009年以来全年经济增速首次回升,L型增长的底部再次得到确认,为全面建成小康迈出了关键一步。2017年全年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0%,比重提高至51.6%。工业生产有所回升,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比11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全年增长6.6%,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需求回暖、环保限产和去产能等因素作用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全年上涨6.3%,延续了自去年以来的强劲反弹势头。受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下降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全年上涨1.6%,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体现了温和通胀的态势。 图1:全年GDP增长超预期 季度:%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从三大需求上看,全年投资稳中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增速为1999年以来最低。但是上月投资的单月增长率也达到7.2%,比11月回升了0.9个百分点。受限于地方政府财政和债务压力,基础设施投资在四季度出现了季节性下降,但依然是全年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增长14.9%。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12月增长12.5%。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渐下滑,12月单月仅增1.9%。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年对GDP增长贡献达58.8%。上月消费同比增长9.4%,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但全年消费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达到10.2%。外需复苏明显。在欧美经济明显回暖和上年较低基数的作用下,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4.2%,其中出口增长10.8%,均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 图2:投资增速企稳,消费略显疲软 月度同比:%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二、制造业和民间投资渐复苏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最低。但是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速已经缓中趋稳,12月投资环比增长0.5个百分点,单月增长7.2%,比前月明显回升。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4.9%,有力支撑了全年投资增长,但受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约束趋紧和PPP项目监管加强影响,年内单月增速稳中有降,12月增速回落至6.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随着金融监管强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稳定,房地产投资年内单月增速亦逐步下滑,12月增速降至1.9%的低位。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长4.8%,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且年内单月增速呈现稳中有升趋势,12月增速升至12.5%,这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技改投资。 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反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逐步回落,12月民间投资增速提高至9.2%,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前景趋于乐观。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10.1%,增速比上年低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则从3.2%反弹至6.0%。这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制造业投资回升的趋势相符,表明2017年下半年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民间投资信心加强,经济脱虚向实和经济结构升级效果开始显现。 图3: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制造业投资异军突起 月度同比:%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图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月度同比:%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三、资金逐步脱虚向实,市场利率维持高位 2017年信贷增长逐渐放缓,社会融资规模和M2余额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落,特别是M2余额同比仅增8.2%,增速创历史新低。我们注意到这两个指标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在2017年出现了背离,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维持正值,并小幅扩大,而M2余额与名义GDP的增速差值在2017年1月转负,下半年负值持续扩大。这一背离主要源于金融监管加强和金融部门去杠杆过程稳步推进,导致金融同业业务量下降和货币创造过程放缓。因此,M2指标意义已经逐渐弱化,其增速放缓也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信贷紧缩,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名义的增速差值扩大反而意味着资金逐步脱虚向实,金融部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进一步降低。 图5:信贷增速放缓 月度:%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金融部门去杠杆过程导致市场资金量偏紧,2017年SHIBOR隔夜利率延续了上年的震荡上行态势,国债利率中枢也同时上升,且上升幅度更大。国债收益率与资金利率的利差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风险偏好适度收缩,投资者对资产收益的要求或预期在提高,对资金面预期偏谨慎。此外,2017年SHIBOR隔夜利率波动幅度也高于16年,资金面呈现出一定的脉冲式紧张。目前国债利率已经升至4%左右,今年面临一定调整压力。 图6:市场利率中枢适度走高 月度:%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资本外流得到遏制 2017年四季度,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CFETS指数稳定在94左右,上下振幅不超过1.5%;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从9月末6.64升到年末的6.53,升值1.7%,尤其在12月中开始明显攀升,升值压力较大。这与2017年美元走弱、国内经济基本面较好、政策有效遏制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等因素相关,但考虑进出口等多种因素,央行并不会希望人民币单边持续升值,预计将进一步调控,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图7:人民币汇率企稳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跨境资金流动得到了有效遏制,非储备金融账户中非FDI在2017年10月和11月分别净流出250亿和160亿美元,显著低于上年同期的620亿和810亿美元。外汇市场供求趋向平衡,2017年银行结售汇从二季度逆差530亿美元转为四季度顺差12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也在持续回升,201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39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294亿美元,2至12月份外汇储备余额连续11个月回升。 图8:资本外流得到有效控制 月度: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五、增长动能渐放缓,维持6.5%以上增速应无忧 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年经济政策重中之重,金融监管将进一步趋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受到市场的强烈反馈,资管新规料将在充分的酝酿后谨慎择机推出,相关细则也将缓慢逐步落实,但预计对违规机构和个人大力加大金融反腐和金融监管力度,甚至允许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和宏观审慎双峰监管,预计央行为应对其他央行加息,将继续调高政策利率20个基点,同时为了维持流动性,很可能会定向或普适降准1个百分点。 投资有望适度恢复。中央将严格执行50号文和87号文,严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和担保,这将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大下行压力。但是,在城镇化带来的实际住房需求上升和补库存等有利因素作用下,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可能将加快。去年民间投资增长有所复苏,预计今年仍会适度反弹。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释放需求红利,预计今年消费仍将平稳增长。欧美复苏趋势有望延续,但特朗普贸易保护政策、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仍较多,预计出口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但作用将弱于去年。 近来部分地区GDP数字挤水分可能为今后的经济增长提出了额外要求。我们认为,尽管十九大报告整体上并未提出具体GDP目标,但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我们判断中央将对2018年度GDP增速维持6.5左右的具体要求。今年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料将大幅从紧从严,但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政策调整将迅捷而强力。因此虽然存在相当多的风险点,我们认为今年GDP保持6.5%以上增速应当无忧。[详情]

新零售催生红利:2017年网上零售额超7万亿 增32.2%
新零售催生红利:2017年网上零售额超7万亿 增32.2%

   新零售催生红利:2017年网上零售额超7万亿增长32.2% 本报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上消费热度持续不减。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60613亿元,增长8.1%。 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为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8.6%、20.3%和30.8%。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零售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占比也明显攀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传统品牌销售渠道的电商化,间接导致了网上零售行业的高增长。可以预见,这一增幅还会持续下去。尤其是在新零售的趋势下,一些大的电商平台在向线下布局,购物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只不过,基于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影响会变小,消费升级会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新零售催生红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7409亿元,增长6.7%。 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12月当月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电商“双十一”促销购物的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意愿和需求在这一阶段,受外部因素的刺激十分明显。也直接透支了消费能力。 不过,从全年数据来看,在新零售和城镇化的趋势下,一些新的消费特征也显现出来。2017年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972亿元,增长11.8%。农村消费的增幅超过了城镇消费。这或许也是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平台发力农村电商的动力所在。 一面是网上消费的热度升温,另一面传统零售渠道也明显遇到瓶颈。2017年全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7.3%、6.7%、9.1%和8.0%。 因此,传统的超市在2017年加速拥抱互联网并购,试图借新零售获得新的发展契机。阿里巴巴先是与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随后又收购高鑫集团,成为欧尚超市、大润发超市的控股股东。腾讯也在2017年年末,大举买入永辉超市,以帮助京东商城打通线下场景。 与此同时,苏宁云商、美团点评、京东、饿了么、猩便利、果小美、每日优鲜等一批公司则瞄准了无人零售。虽然仅仅是开端,无人便利店或办公室无人货架,还没有在社会上广泛铺开,风投已经嗅到了机会。公开数据统计,无人零售领域的累计融资额在2017年超过500亿元。 商务部认为,2017年中国零售业呈现出销售规模增速加快、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主要业态经营回暖的新特点。实体零售创新转型丰富多样,发展新业态、搭建全渠道、重构供应链、推进渠道下沉成为实体零售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 消费升级显现 线上购物的崛起,也开始倒逼传统消费渠道进行服务和品质的升级。在全年社会消费品中,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及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 在1月11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2018年将大力发展品质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百联超市、家乐福等线下零售也在纷纷转型,推出传统商超再加上外卖送到家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内的坪效,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和用户黏度。此外,一批电商平台如网易考拉、亚马逊海外购、天猫国际、洋码头均把目光瞄准了中产阶级人群,打破了用户以往对电商单一的低价认知。 记者还注意到,2017年网上零售额增长较快,其中实物增长28%,零售额54806亿元;非实物增长48.1%,零售额达16945亿元。非实物增长高于实物增长,说明更多的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升级的态势明显。 高峰认为,关税的降低促进了贸易。例如,瑞士部分化妆品进口关税已经降为零。部分手表进口关税降低了50%,韩国的消费电子产品进口关税降低了40%。同时,还包括许多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减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产消费品的结构升级。 国内的消费结构目前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逐渐向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供给侧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口到我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优价的消费选择。 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消费升级肯定是发展趋势,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者的层次都在提高。未来更多的消费会偏向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国人消费基本还是价格导向。下一个阶段的爆发,将有赖于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升级。” 对于消费平台来说,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实现业态的更迭和升级,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依旧是关键。[详情]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连跌15个月 专家预计今年继续下调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连跌15个月 专家预计今年继续下调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连跌15个月 专家预计今年将继续同比下调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专家表示,2018年楼市调控力度依然持续,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同比下调。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昨日表示,去年12月份,“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均在平稳区间内变动,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稳定。 从环比看,有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个至0.3个百分点之间;北京、杭州和合肥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个至3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从商品房住宅房价数据看,12月份赣州、广州、蚌埠、北海、深圳、福州、厦门7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调,杭州、北京、合肥、石家庄、南昌、襄阳等城市房价环比持平。从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数据看:深圳下调3%、福州下调1.7%、南京下调1.4%,另外,无锡、郑州、杭州、成都、北京、合肥等9个城市房价同比下调。从二手房住宅价格同比数据看,北京跌幅第一,另外南京、合肥、天津、锦州也同比下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看,二手房价格调整非常明显,从去年4月份开始到现在近10个月的时间累计跌幅超过15%,部分区域房源价格接近20%,北京二手房价格已经接近2016年四季度的房价。 据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去年12月份比11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去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1%。二线、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5%,涨幅比上月均略微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上涨0.3%,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张大伟表示,同比与环比下调的城市,最主要的特点都是2017年执行了历史最严格的调控政策,持续加码调控,出现了市场下行的效果。目前看,2018年调控政策力度依然持续,70个城市房价数据依然会明显分化。最近发布吸引人才政策的多个城市,预计房价在2018年年初有望平稳,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在2018年将继续同比下调。[详情]

北京深圳等多城房价低于去年同期 今年调控基调不变
北京深圳等多城房价低于去年同期 今年调控基调不变

  去年热点城市房价总体平稳 今年调控基调不变 ⊙记者 梁敏 ○编辑 衡道庆 去年房地产市场平稳收局,2017年12月份数据显示,热点城市新房价格总体稳定,包括北京、深圳在内的多数城市房价已经低于一年前的价格水平。 新年伊始,南京、成都、武汉、郑州等多个二线省会城市接连出台人才购房优惠新政,引发市场对政策松绑的猜测。不过,住建部随即重申,调控松绑系误读,坚持房地产调控目标毫不动摇。 多数热点城市房价低于一年前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15个热点城市中,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北京、杭州和合肥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北京、无锡、南京、杭州、合肥、福州、郑州、深圳、成都等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已经低于一年前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去年12月份,“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均在平稳区间内变动,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稳定。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赖勤也表示,总体来看,楼市已经告别了快速上涨的阶段。调控政策整体偏严厉,叠加个人房贷利率上浮为代表的信贷收紧,预计今年房价增幅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尽管总体稳定,但去年12月份二三线城市房价指数环比涨幅都有小幅反弹的现象,尤其是二线城市新房同比涨幅明显扩大。 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环比涨幅则略微扩大0.1个百分点至0.6%。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扩大,从侧面反映楼市供需双方动能仍在,并非一蹶不振。 国家统计局昨日还公布了诸多房地产指标。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保持恢复性增长,目前投资转稳的态势已经形成。“目前房企拿地积极、资金周转循环情况较好、库存显著下降,预计今年房地产投资还会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明显滑坡。” 夏丹也认为,成交降速和资金收紧会对后续开发形成制约,但新开工和土地成交增速不低将使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大幅下滑,今年或还能实现5%以内的正增长。 楼市调控基调不会变 近日,住建部重申,南京、成都等地调控松绑系误读,我国坚持房地产调控目标毫不动摇。今年将严格落实各项调控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进一步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在调控基调延续的同时,长效机制也在继续推进。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日前表示,我国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推动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夏丹对此表示,这一表态将有利于盘活企业手中的存量土地,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宅基地入市。 但她强调,未来还需要更具体的方案出台,“转为住宅用地”很可能是作为租赁用地,商品房用地供应仍由政府主导。[详情]

中国经济新高度:总量首超80万亿 增速七年来首升
中国经济新高度:总量首超80万亿 增速七年来首升

  中国经济新高度: 总量首超80万亿 增速七年来首升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GDP总量首次超过80万亿元,全年经济增速实现七年以来首次回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消费依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凡此种种,均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新高度,增长质量提升的步伐在加快。 80万亿元背后的“气质”变化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这是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80万亿元,且全年经济增速实现2011年以来首次回升。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总量发展阶段,后续总量仍会继续增长,但更应关注质量提升。”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总量提升至80万亿元以上,意味着未来三年政府会进一步淡化GDP增速,转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稳中求进的大框架下推动结构性改革。 80万亿元的背后,中国经济的“气质”正在发生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从需求结构看,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一些微观指标也可以为证。比如,去年1月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0.4%。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加快进行,提质增效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新动能已成中国经济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新气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新动能的加快成长。 宁吉喆介绍说,过去一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动能蓬勃发展。比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生产增速都在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都保持10%以上增长,网络消费、快递业务等新业态都实现近30%的增长。 此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年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在一份最新研报中提到,去年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度超过7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动下,逐渐形成的新动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增长质量提升步伐加快。”唐建伟说。 今年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空间。多位专家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从国内需求来看,支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初步形成,今年消费会继续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经济有望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 张立群强调,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微观基础和通过改革带来的制度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红利释放,中国经济的新韧性正在凸显。”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维持在6.9%左右。消费升级、智能制造和民生保障有望率先发力、渐成合力,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详情]

2017成绩单超预期 质量型增长渐成中国经济发展主线
2017成绩单超预期 质量型增长渐成中国经济发展主线

  2017成绩单超预期 质量型增长渐成 中国经济发展主线 记者 祝嫣然 总量突破80万亿的情况下,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达到6.9%,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提速。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经济稳中有进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老供给已经逐步出清,对经济下行压力减弱,新供给占比不断提升,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补库存周期和设备投资的弱复苏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出口超预期增长对经济贡献增强。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8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仍没有结束,仍在继续推动并愈发显现出积极的成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大戏也许才刚刚开始。 经济增长质量在提升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还是要素结构变化都在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动能培育初见成效也是经济增速回升的重要原因。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融合与提升日益加快,创新驱动在微观领域得到更多的验证,以网络消费、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投资涌入,经济活跃度较高。 宁吉喆表示,从经济增长的质量看,微观质量、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 此外,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17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亿元,同比增长21.9%,比2016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研报认为,工业企业盈利复苏和现金流改善的趋势仍在,而利润增长或将更多地从上游行业扩大至中下游行业。 经济增长质量还反映在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去年一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了。 同时,宏观上反映节能减排的指标,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而年度目标是下降3.4%。 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期来看,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消费占GDP比重持续提升的同时,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 外需中,2017年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18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03亿元,增长18.7%。 宁吉喆表示,经济增长和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中国的发展不仅让中国人民受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升。根据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过去一年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 新动能加速孕育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加速孕育。 王军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创新驱动将在微观领域得到更多的验证,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日益加快,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将以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在积累着质变前夜的澎湃动力。 工信部部长苗圩上月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2017年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势头。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4.6%。另一方面,增长新动能加快集聚,新认定7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7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24家部重点实验室,全年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超过70万辆。 2017年,创新发展持续发力,新动能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增长51.1%。 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从新供给形成到扩张的关键阶段,新供给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40%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新兴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增速远快于传统产业。以新供给为主要产业支撑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方,经济转型已初见成效,其他省份的产业转型也已起步。 以新业态为例,去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945亿元,增长48.1%。 “一些新问题”受关注 虽然经济新动能正加速孕育,但2017年的经济运行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中涛撰文分析称,一是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有所上升;二是伴随着市场需求回升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紧张;三是伴随着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出现了结构性的用工矛盾。 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处在转换过程中,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在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调整压力下,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风险,比如实体经济企业不良贷款、影子银行、房地产价格高企、流动性风险上升、汇率贬值压力等。 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防控金融风险是维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战略性大事。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对于超出经济发展需要的杠杆水平、脱离监管之外的金融创新及时进行合理引导,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给予“新金融”一定的创新空间,鼓励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金融创新,避免监管过度所可能形成的供给约束。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18日在和讯网主办的财经中国年会上表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涉及供给侧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保、国企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坚实推进。同时,金融监管加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房地产调控等对短期经济也有一定压力,需要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 陈中涛表示,预计2018年以高质量发展为聚焦点,新时代经济发展新特征凸显,经济稳定向好基本态势进一步延续,结构调整、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明显加快,经济运行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详情]

中国经济七年来首次提速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中国经济七年来首次提速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推荐阅读: 我国GDP总量首超80万亿元 看各大机构精彩解读(汇总) 中国经济年报:增速七年再现反弹  本报记者 危昱萍 北京报道 编者按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经济“答卷”,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实现了七年来的首次提速。除此之外,一系列经济指标向好,调查失业率整体稳定,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进出口扭转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与工业一起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的重点任务,即推动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努力。 导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 1月18日,2017年的就业与收入数据出炉。 在当天下午国新办举行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透露,包括就业在内的四大宏观指标均“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已是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第五年保持在1300万以上。 2017年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为4.98%。国家统计局还准备在今年迟些时候对外正式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 收入方面,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称“居民收入”)为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跑赢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宁吉喆说。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2017年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升。 调查失业率低于5% 在6.9%的GDP增速和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下,2017年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17年第四季度保持低于5%的水平。2017年10月,无论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还是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双双降到5%以下。特别是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8个月保持在5%以下,同时企业用工时间继续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2017年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近4.9%左右的较低水平。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8%,继续低于5%。 从新增就业总量来看,2017年前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就完成1191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初的预定目标1100万人。而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万以上。 另外,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继续增长。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而2016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77603万人、41428万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纪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新增就业的一大动力来自于交通出行、餐饮、快递等领域的新就业形态。 宁吉喆表示,无论是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正在迅速成长,也成为新动能。 以分享经济为例,《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就超过6亿人,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改革,使得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2017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宁吉喆说。 除就业数量外,纪韶表示还应注重就业质量。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在2017年底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透露,人社部已确定今年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依然艰巨。2018年要把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扎实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工作。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不敌GDP增速曾引发争议,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3%,比GDP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 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军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近几年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对GDP的要求已从原来的速度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率效益转变。” “十二五”规划曾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理念,以及重点群体增收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带动下,多个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 记者发现,在2011年提出“两个同步”后,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为落实国务院2016年10月公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陕西、浙江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居民增收方案。 比如《上海市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施方案》提出,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继续提高。 刘军胜表示,当前的收入分配政策就要求居民收入有比较大的改善,且不能以牺牲劳动力的合法收入和权益来获得经济增长。宁吉喆也表示:“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 刘军胜表示,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包括国家精准脱贫和扶贫措施增加了贫困人员收入,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工数量和工资提高,土地流转等促进财产性收入提高等。 比如,2017年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 1.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长6.4%。 [详情]

2017年经济总量破80万亿 2019年实施GDP统一核算
2017年经济总量破80万亿 2019年实施GDP统一核算

   推荐阅读: 我国GDP总量首超80万亿元 看各大机构精彩解读(汇总) 2017年经济总量破80万亿 2019年实施GDP统一核算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在2017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四大宏观指标都是稳中向好,好于预期。”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2017年经济数据时说。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这也是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首次回升。 宁吉喆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也明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2018年发展的根本要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明确了2018年的重点任务,推动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努力。未来国内经济会在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中继续稳健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提升。比如2017年单位GDP能耗继续快速下降,调查失业率整体稳定,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尤其是空气质量。 GDP增速6.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增速为6.9%,分季度看,一季度至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9%、6.9%、6.8%、6.8%,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其中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从需求看,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是3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9.1%。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 “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91%靠内需,内需里面六成还是消费拉动,投资当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吉喆说。 据悉,2017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资本形成总额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1%,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从2016年的负数变为正数。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经济已经从依靠工业拉动转为依靠工业、服务业共同拉动。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与工业一起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 1月18日,国经中心学术委副主任李德水认为,对“中国经济要发力、要加速”要有一个冷静的、全面的评价。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动力和下行压力博弈的阶段。 “我们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方方面面的指标,都不能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 李德水在1月18日的经济每月谈上说。 发展质量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相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下行压力。 宁吉喆指出,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加快进行。 宁吉喆表示,“我们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看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同时也要看就业增加多少,看收入增加多少、看生态环境改善多少、看物价稳定情况如何,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本意所在。”2017年GDP实现6.9%的速度,是在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下实现的。现在追求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的发展。 十九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六个体系”,即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宁吉喆表示,无论是指标体系、统计体系、标准体系,还是政绩体系,都跟统计工作密切相关。 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国家统计局将在今后几年建立健全反映新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 例如,从2016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就配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央组织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建设,推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去年12月已经公布了2016年的测算结果。此外,还将研究制定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有关的指标体系。 据宁吉喆介绍,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的重要内容就是“三大核算”改革,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国家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2019年就要结合第四次经济普查开始正式实施,时间紧迫。 回应GDP“挤水分” 在1月18日的发布会上,宁吉喆还特别回应了外界对地方GDP“挤水分”的关注。 此前辽宁、天津、内蒙古均在核算后对经济数据做出了调减。内蒙古官方称,经审计部门核算后,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人民币,占总量的26.3%;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宁吉喆指出,对于可能存在不实的地方、企业和单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要依法依规地去发现问题、核实问题、解决问题,也包括修订和公布数据。同时,对于少数地方、少数企业、少数单位存在的弄虚作假和统计造假行为、统计违法违规的现象,不管是虚报,还是瞒报、拒报,都要依法依规处理。 “(对于目前所说的)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正在核实当中。数据的最终修订和公布,要按照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宁吉喆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国家统计局将利用2018年普查数据,实施2019年GDP统计核算,即地方省级GDP目前由地方统计局核算,改为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局统一核算(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共同参与的统一核算), 利用地区与国家相衔接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核算,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本衔接。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各个省GDP加在一块比国家多几万亿,原因是核算GDP是两级统计。 姚景源在1月18日举行的“国是论坛-2017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统计数据要解决造假问题也得实现三方面:第一不想造假,第二不敢造假,第三不能造假。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这三个步骤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字真实性问题。[详情]

2017年民间投资增长6% 回升态势有望延续
2017年民间投资增长6% 回升态势有望延续

  2017年民间投资增长6% 回升态势有望延续 本报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投资数据。与2017年GDP录得6.9%的增速、超出外界预期相一致,投资增速也好于预期。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63.2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38.2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占全部投资比重60.4%。 2017年12月份投资增速止住下滑趋势,民间投资增速出现回升。对于12月份投资数据的回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解释不一,有观点认为单月数据变动大,可能是短期因素导致;也有观点认为是民间投资回暖的标志,好转趋势有望延续到2018年。 分行业来看,传统过剩行业如钢铁、有色等行业投资持续负增长,而计算机、汽车等制造业投资仍然保持高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动能领域,投资还在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结构的继续优化。 回升是否可持续?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投资,2017年走出了大致相似的轨迹——累计增速在2017年3月份达到年度最高,随后增速不断走低,直到年底12月份增速才稳住或回升。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增速与前11个月持平,而一季度累计增速高达9.2%;2017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而一季度累计增速高达7.7%。其中,民间投资6%的增速,相较2016年3.2%的增速明显回调。 2017年12月份投资突然提速,背后原因是什么?1月18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2月份投资数据上升明显,民间投资2017年全年增长6%,但是若扣除价格因素,与2016年相比没有太大增长。 1月18日,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7年投资数据还可以,投资到位资金保持稳定。12月份单月数据回升,可能是统计口径调整的结果。从结构上来看,房地产和基建单月下降比较多,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加速。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可能是短期的,制造业整体去产能过程中,投资增长的持续性比较弱。 2017年制造业投资完成约19.4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相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约87%的份额由民间投资贡献,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样增长4.8%。 2017年12月份制造业投资出现明显回升,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尚为4.1%,经过12月份后累计增速达到了4.8%。 制造业主要由市场力量带动,12月份增速突然回升,也有相对乐观的看法。1月18日,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为去产能的缘故,2011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就在不断下行。我们认为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是可持续的,因为2017年企业利润增长很快,企业具备投资能力;再者,下游需求包括房地产、基建、海外需求等都不错,企业增加投资的意愿更强。我们预计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提高到7%-8%左右。 行业分化明显 投资增速虽然整体回稳,但不同行业差异较大。 2017年采矿业投资完成9209亿元,同比降低了10%。制造业内部,如钢铁、有色行业,持续负增长;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了25.3%,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了10.2%。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0%和8.6%,分别加快2.8和4.2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8%。 罗志恒表示,之所以判断制造业投资在2018年会有明显回升,在于我国经济有望出现“结构性复兴”,去产能集中的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等,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去”的工作差不多走到头;相应的,“立”的部分渐渐起来,包括计算机、电子设备、专用设备等投资增速比较高。像计算机等投资,其高速增长态势有望持续到2020年,这跟全球电子产业技术大环境有关,市场日渐成熟,终端需求能持续保持较高增长。 去产能是否到头,有不同的观点。徐高表示,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还没有得到化解,制造业投资扩张,可能带来新的过剩。当然,高新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加,但目前传统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传统经济需保持稳定,新经济才能有比较好的发展环境。 祝宝良认为,2018年制造业投资可能仍然维持4%-5%的增速,原因在于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去产能工作还需要持续两三年时间。不过,高新技术行业投资维持高增长问题不大,因为无论国内还是海外都有需求。 2018年聚焦营商环境改善 201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要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还提出要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针对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中央部委、地方层面都纷纷出台措施,聚焦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徐高表示,2018年民间投资还是有下滑的担忧,经济增长长远要靠民间投资。2017年GDP增速好于预期,主要在于外需明显回暖,国内需求仍有下行压力。2018年较大的风险在于中美贸易摩擦,如果摩擦升温可能会影响出口。为稳定国内需求,基建方面要给地方政府更多正规融资渠道,租赁房投资建设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祝宝良认为,2018年民间投资增速可能会好于2017年。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部分行业如化工等出清较快,已经有部分投资机会;而计算机、汽车等领域,仍然可以继续投资。 罗志恒表示,制造业投资中绝大部分由民间投资贡献,与民间投资密切相关。制造业投资回升,必然带动民间投资回升。此外,各地推动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同时开放部分垄断领域,民间投资有望获得更多机会。[详情]

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就业目标超额完成
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就业目标超额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五年超1300万人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本报记者 危昱萍 北京报道 编者按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经济“答卷”,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实现了七年来的首次提速。除此之外,一系列经济指标向好,调查失业率整体稳定,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进出口扭转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与工业一起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的重点任务,即推动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努力。 导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 1月18日,2017年的就业与收入数据出炉。 在当天下午国新办举行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透露,包括就业在内的四大宏观指标均“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已是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第五年保持在1300万以上。 2017年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为4.98%。国家统计局还准备在今年迟些时候对外正式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 收入方面,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称“居民收入”)为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跑赢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宁吉喆说。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2017年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升。 调查失业率低于5% 在6.9%的GDP增速和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下,2017年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17年第四季度保持低于5%的水平。2017年10月,无论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还是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双双降到5%以下。特别是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8个月保持在5%以下,同时企业用工时间继续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2017年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近4.9%左右的较低水平。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8%,继续低于5%。 从新增就业总量来看,2017年前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就完成1191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初的预定目标1100万人。而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万以上。 另外,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继续增长。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而2016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77603万人、41428万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纪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新增就业的一大动力来自于交通出行、餐饮、快递等领域的新就业形态。 宁吉喆表示,无论是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正在迅速成长,也成为新动能。 以分享经济为例,《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就超过6亿人,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改革,使得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2017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宁吉喆说。 除就业数量外,纪韶表示还应注重就业质量。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在2017年底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透露,人社部已确定今年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依然艰巨。2018年要把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扎实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工作。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不敌GDP增速曾引发争议,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3%,比GDP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 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军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近几年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对GDP的要求已从原来的速度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率效益转变。” “十二五”规划曾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理念,以及重点群体增收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带动下,多个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 记者发现,在2011年提出“两个同步”后,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为落实国务院2016年10月公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陕西、浙江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居民增收方案。 比如《上海市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施方案》提出,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继续提高。 刘军胜表示,当前的收入分配政策就要求居民收入有比较大的改善,且不能以牺牲劳动力的合法收入和权益来获得经济增长。宁吉喆也表示:“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 刘军胜表示,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包括国家精准脱贫和扶贫措施增加了贫困人员收入,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工数量和工资提高,土地流转等促进财产性收入提高等。 比如,2017年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 1.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长6.4%。[详情]

2017年房地产销售创新高 今年投资增速或将下调
2017年房地产销售创新高 今年投资增速或将下调

  2017年房地产销售创新高 今年投资增速或下调 本报记者 宋兴国 实习生 张玮钊 北京报道 堪称史上最纠结的2017年楼市,终于等来了成绩单。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数据。 一方面,影响楼市多年的轮动效应依旧发挥作用。经历了2016年一二线热点城市的火热行情后,2017年楼市在三四线城市的接力带动下,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6.9亿平方米,销售额达到13.4万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全国近110个城市与部门(县级以上),发布超过270次以上的调控政策,也未能削弱房企补仓意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9万亿元,同比增长7%,土地市场仍然“量价齐涨”。 然而,随着中央提出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新一轮房改脚步渐近。去杠杆成为政策焦点,土地供应模式迎来重大变化,商品住房不再是住房市场唯一选择,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低位企稳的经济运行宏观背景未变,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依赖性仍然较强,核心城市土地供应短缺的矛盾依旧未解,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尚未有彻底变化。多方因素对冲激荡下,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或存在更多变数。 销售数据创历史新高 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第一次突破13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也第一次突破16亿平方米。 据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测算,从单月数据来看,2017年12月的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分别达到1.8万亿元和2.2亿平方米,也刷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单月销售历史记录。 分地域来看,东部地区的销售数据受到严格调控影响,商品房销售面积71199万平方米,仅比上年增长2.9%,销售额也只增长6.2%,大大落后于其他地区。 在轮动效应影响下,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中西部地区,房地产销售十分火爆。统计局数据显示,中西部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增长12.8%和10.7%,销售额则分别增长25.9%和21.8%。 对此,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销售数据创造纪录的背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分化。一二线过热城市的行情被调控抑制,部分三四线城市非调控热点城市则在2017年持续高温。 新城控股高级总裁欧阳捷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从销售面积的构成来看,2017年三四线城市销售面积的全国占比,已经从过去的60%左右上升到接近70%。但随着调控的深入和信贷的全国性收紧,三四线的成交难以持续,2018年三四线城市市场将会迎来降温。 良好的销售情况也拉动了去库存。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商品房库存去化1.16亿平方米,全年减少16.5%,与2016年初7.39亿平方米的历史高点相比,跌幅超过20.3%。 张大伟表示,当前房地产去库存任务初步完成,一二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已十分充分,很多城市去化周期均在12个月以下。 在2017年底的住房工作会议上,住建部强调,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 欧阳捷认为,县城本身去化能力较弱,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一旦相应措施未能到位,随着去库存带来的行情好转,有可能刺激当地政府大量供地,在未来形成新的库存。 投资增幅或进一步下调 在销售数据创下历史高峰的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整体仍大幅度低于2015年以前水平。 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814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 投资整体维持中位增长的同时,是土地市场的持续量升价涨。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土地成交价款13643亿元,增长49.4%,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多位业内人士的共同观点是,在经历了2016年的火热市场行情后,开发商处于资金储备雄厚、补库存意愿强烈的阶段。因此,尽管2107年楼市迎来整体调控,但开发商仍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之前两年继续扩大。 但各方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18年持消极看法。2017年底,链家研究院发布报告称,由于货币信贷政策的收紧,棚改货币化的支撑力量弱化,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严格受限,融资成本上升等,2018年新房投资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银行按揭贷款收紧、严控开发贷等货币政策趋紧,已对房地产到位资金产生影响。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5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国内贷款25242亿元,增长17.3%;其他资金79770亿元,增长8.6%。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资金中,个人按揭贷款为23906亿元,下降2.0%。 欧阳捷认为,尽管2017年土地供应较2016年有所增加,且有望在2018年保持增加态势,但土地供应结构和商品房开发模式的变化,同样会对房地产投资产生影响。 他表示,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正在形成完全产权概念的商品住房供应体系、部分产权的共有产权住房供应体系、零产权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商品房开发模式开始转变。而集体土地开始进入租赁住房市场,土地入市环节减少,也会改变开发商投资方式。 因此,多家研究机构的2018年展望均预计销售高峰难以维持。易居研究院预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2018年增长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预计2018年下跌7%左右。 中国指数研究院则预计,201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成交回落,价格趋稳,新开工、投资中低速增长”的特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受到政策、货币环境的影响,将出现回调,预计全年降幅将达到9.3%-11.3%。供应方面,企业在市场调整时期处于观望态度,补仓意愿不大,拿地投资将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在5.1%-7.1%之间。[详情]

2017年结售汇逆差大幅下降67% 跨境资金流趋平衡
2017年结售汇逆差大幅下降67% 跨境资金流趋平衡

  2017年结售汇逆差大幅下降67% 跨境资金流趋平衡 本报记者 顾月 北京报道 导读 对于人民币这一年的上涨,到底是因为市场供求转变而走出了独立行情,还是主要受到美元下跌影响,市场态度则有所分歧。 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 “外管局”)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银行结售汇逆差为1116亿美元,相比2016年大幅度下降67%。另外,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也同比下降59%,缩窄至124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虽然银行结售汇是影响我国外汇供求的主因,但不是全部内容,如果综合考虑即期、远期结售汇以及期权等影响因素,2017年2月以来,我国外汇供求就开始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2017年全年的结售汇状况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外汇市场供求一直在逐步趋于平衡。外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前两个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分别为409亿和530亿美元,三季度逆差收窄至190亿美元,四季度转为顺差12亿美元。 从结构上看,导致2017年结售汇逆差大幅度缩小的直接原因,是银行结汇的上升。 2017年,银行累计结汇16441亿美元,比2016年大幅度上升2058亿美元,但售出的外汇则大致相同,都为17000多亿美元。这表明市场的购汇需求总体稳定,但结汇需求则在上升,即个人和企业持有外汇意愿减弱,年初人民币单边贬值的市场预期已荡然无存。 跨境资金流转折年 2017年可谓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从净流出走向基本平衡的转折之年。 从外汇储备来看,2017年外汇储备回升1294亿美元,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从资本流向来看,非储备金融账户由逆转顺,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顺差1127亿美元,而2016年这个数据是逆差4170亿美元,跨境资本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从市场交易主体来看,结汇率较2016年上升3个百分点至63%,企业、个人都是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安排跨境收支和结售汇。 而促使中国跨境资金趋向基本平衡,则是2017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持续回升。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仅没有像年初多家金融机构预计的“破7”,反而一路高歌至今年1月17日的6.4335,创下2015年12月10日以来新高。 “2017年人民币走势超市场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没有预计到2017年美元指数那么弱,从去年初最高的103.8跌到今年初最低90.125;二是没有预料到中国的资本管理政策那么有效。”Vanguard集团投资策略及研究部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表示,“中国监管政策十分灵活,如在人民币贬值情况下避免‘羊群效应’引入逆周期因子,在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期则让各报价行自行设定逆周期系数,使之与市场真实供求对应。” 但是,对于人民币这一年的上涨,到底是因为市场供求转变而走出了独立行情,还是主要受到美元下跌影响,市场态度则有所分歧。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受到美国经济影响,但并不是说美元指数强多少人民币就一定弱多少。”某股份行外汇交易员表示,“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人民币已走出一波独立行情,如10月在美元指数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也上升。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更多受到供求关系影响。” 另一位香港地区的外汇交易员则认为,美元本身的下跌和监管部门的管理政策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不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加上全球主要市场货币政策都在从宽松向正常调整,国内外支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6.5的经济基础并不强,预计2018年会在双向波动中随着美元的强弱而变化。”该交易员表示。 亨达集团创办人邓予立表示,人民币现已成为欧洲央行、德国央行等多国储备货币,而储备货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汇率稳定,这也是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因此,2018年人民币汇率仍然将是小幅的双向波动,预计将在6.35-6.85之间。” 树立“风险中性”意识 2017年的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对有涉外业务的企业带来了影响。目前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发布的业绩快报表示,2017年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公司带来了汇兑损失。如百隆东方公告称,因人民币升值,初步预计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17年将形成汇兑损失约1.5亿元人民币。 也有一位从事纺织品外贸的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2016年,因为人民币贬值引发的利润减少,所以2017年初在听取了多位专家意见后,选择利用远期外汇交易来进行汇率避险,但结果同样不尽如人意。“2017年3月份和银行签订了合约,约定三个月后以7左右的价格购买美元,但当时即期汇率却是6.78,我们损失惨重。” 但王春英认为,这实质上是企业对套期保值认识不到位,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中性”意识还需加强。“套期保值实际上是花一定成本来锁定风险。而一些企业不愿意支付这个费用做套期保值,或者把套期保值当做赚钱工具。这些容易引发外汇供求矛盾,及人民币汇率、利率调整等风险,造成市场恐慌或者踩踏,也会损害企业自身。” “未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但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需要考虑市场,但是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往往和市场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关系。如果企业不改变对人民币汇率固定的思维,仍是不保值或者赌单边,那么即使面对正常的汇率波动也可能不适应,进而产生非理性的恐慌行为,这样反过来就会束缚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王春英表示,“2018年,我们会在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意识的同时,通过推动外汇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来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避险需求。”[详情]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连跌15个月 专家预计今年继续下调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连跌15个月 专家预计今年继续下调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连跌15个月专家预计今年将继续同比下调 ■本报记者 苏诗钰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专家表示,2018年楼市调控力度依然持续,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同比下调。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昨日表示,去年12月份,“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均在平稳区间内变动,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稳定。 从环比看,有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个至0.3个百分点之间;北京、杭州和合肥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个至3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从商品房住宅房价数据看,12月份赣州、广州、蚌埠、北海、深圳、福州、厦门7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调,杭州、北京、合肥、石家庄、南昌、襄阳等城市房价环比持平。从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数据看:深圳下调3%、福州下调1.7%、南京下调1.4%,另外,无锡、郑州、杭州、成都、北京、合肥等9个城市房价同比下调。从二手房住宅价格同比数据看,北京跌幅第一,另外南京、合肥、天津、锦州也同比下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看,二手房价格调整非常明显,从去年4月份开始到现在近10个月的时间累计跌幅超过15%,部分区域房源价格接近20%,北京二手房价格已经接近2016年四季度的房价。 据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去年12月份比11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去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1%。二线、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5%,涨幅比上月均略微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上涨0.3%,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张大伟表示,同比与环比下调的城市,最主要的特点都是2017年执行了历史最严格的调控政策,持续加码调控,出现了市场下行的效果。目前看,2018年调控政策力度依然持续,70个城市房价数据依然会明显分化。最近发布吸引人才政策的多个城市,预计房价在2018年年初有望平稳,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在2018年将继续同比下调。[详情]

12月15个热点城市房价环比走稳 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12月15个热点城市房价环比走稳 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楼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彭扬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了2017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12月份,“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均在平稳区间内变动,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稳定。 刘建伟表示,从环比看,有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至0.3个百分点之间;北京、杭州和合肥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降幅在0.2至3.0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手住宅方面,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表示,二手住宅市场延续稳中有降格局。一线城市中,北京环比下跌0.4%,跌幅收窄0.1%;上海环比下跌0.1%,跌幅收窄0.2个百分点;广州环比下跌0.4%,而深圳环比继续上涨,涨幅达到0.4%。二线城市中同样呈现跌幅收窄或者止跌,南京环比下跌0.2%,跌幅收窄0.3个百分点,杭州环比持平。虽然三四线城市环比有所上涨,但涨幅开始收窄。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赖勤表示,2017年以来,随着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楼市调控政策,因城施策的调控效果显著。虽然近三个月房价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但在楼市调控的大背景下,政策整体偏严厉,叠加个人房贷利率上浮为代表的信贷收紧,预计2018年1月房价增幅将继续在合理区间。[详情]

2017年中国GDP增长6.9% 新动能已成为经济重要支撑
2017年中国GDP增长6.9% 新动能已成为经济重要支撑

   推荐阅读: 我国GDP总量首超80万亿元 看各大机构精彩解读(汇总) 2017年中国GDP突破80万亿增长6.9% 新动能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2017年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6.9%!外界最为关注的2017中国经济增速最终定格。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11年来首次扭转下行局面,实现企稳回升。 在业内专家看来,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对于今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趋势,将为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GDP突破80万亿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中国经济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GDP总量又也迈上了新台阶,突破了80万亿。过去一年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而且对世界贡献率不断提高,根据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从经济增速的角度来说,2017年的经济增速是超预期的,GDP增速阶段性企稳,但是L型的走势没有变化。经济超预期增长主要是因为进出口超预期好转,另外一个则是来自第三产业的强力支撑。 数据显示,2017年,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宁吉喆指出,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也是2017年的一个大变革。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中国经济的新韧性正在凸显。增长底线依然稳固。从全年表现看,2017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反弹至6.9%,超出2016年末市场预期。不同以往,这一新韧性并非依赖需求侧刺激的政策托底,而是源于供给侧改革的红利释放。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唐建伟看来,2017年中国经济有三大亮点:一是出口回暖是经济增速回升的关键力量;二是新动能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2017年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度超过70%;三是经济结构改善步伐在加快,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等短板领域投资快于全部投资,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今年将呈现稳中缓降 展望2018年,十九大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对于2018年中国经济如何走?刘向东预计,受固定资产投资难以提升的影响,2018年经济增长将呈现稳中缓降,预计GDP增长6.6%左右。 程实表示,凭借新韧性,新时代的宏观政策搭配有望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空间。有鉴于此,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将稳步实现长周期筑底,年度增速有望维持在6.9%。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预测称,2018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速为6.7%左右,增速较2017年下降约0.2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前高后低趋势,一季度为6.8%左右,二、三季度为6.7%左右,四季度为6.5%左右。 对于宏观政策,程实认为,2018年的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引导增长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利,着力培育中国经济的长期反弹空间。[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进则世界进 中国好则世界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进则世界进 中国好则世界好

  中国进则世界进 中国好则世界好(望海楼) 作者:胡鞍钢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回升。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相比经济增速,中国更看重发展质量,追求“稳中求进”“稳中向好”。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中国的“稳”“进”“好”,是世界之福。中国进则世界进,中国好则世界好。这一点在进出口贸易上体现充分。 201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达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14.2%,明显超过2014年高峰年。其中,出口额15.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进口额12.46万亿元,增长18.7%;贸易顺差降至2.87万亿元,收窄14.2%。 中国外贸增长特别是进口额的高增长,对世界直接产生良好的溢出效应。一是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国进口增长22%,出口增长17.3%;二是对欧美日发达经济体市场,中国进出口增长14.8%;三是对能源资源出口型市场,中国原油进口增长10.1%,天然气增长26.9%,直接带动了全球大宗产品价格回升;四是对技术进口型市场,中国出口汽车增长高达27.2%,计算机增长16.6%,医疗仪器及器械增长10.3%。 中国带动了全球进出口市场恢复性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7年前三个季度,全球70个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出口增长9%以上,创历史纪录,既有恢复性增长一面,也有再进一步增长一面,世界有望告别10年国际金融危机困局。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同进同退。改革开放40年,正是中国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40年,按货物进出口额指标看,中国从1978年的第29位跃至世界第一位。不过也曾出现三次负增长。而每次负增长不久,中国也不断帮助世界复苏。 第一次是因亚洲金融(港股00662)危机的外部冲击,199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0.4%,其中进口总额下降1.5%,出口总额则增长0.4%。而后几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不仅带动了亚洲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长,也带动了世界贸易增长,不过那时中国的贸易总量仅居世界第十位。 第二次是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下降16.3%,其中进口总额下降13.7%,出口下降18.3%。之后几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更大范围地带动世界贸易增长,到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取代了美国,如同100年前美国取代英国。 第三次是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26.42万亿元,之后持续两年下降,2016年降至24.3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减少了2.08万亿元,同比下降7.9%。主要原因是外因,即世界贸易持续大幅度下降。按美元计算的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14年的37.96万亿美元减少至2016年的32.18万亿美元,下降了15.2%。而今,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再度带动世界。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巨轮,实现了稳中求进,正在追求进中求好。中国好,则世界好。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详情]

多项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多项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多项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整体形势好于预期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底图为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中国赢了”。 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亮出了写有这句话的中英双语封面,并将中国这个经济大国称为“后来居上的巨人”。 回眸2017,中国经济的确赢得漂亮:逾8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位的总和;6.9%的增速,在全球大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13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和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更让中国的现代化透出浓浓的人情味。 “2017年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8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2017年的中国经济增量,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 当2017年的中国经济画卷徐徐展开,将有怎样的华彩跃入眼帘? 那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2017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 那是火花四溅的机器焊点。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 那是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巷。2017年,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12月的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9%,连续8个月位于景气区间;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3%,连续7个月保持在高位景气区间。 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且多项指标创下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 增长稳。2017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经济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2017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9%,不仅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加速,也改变了经济增速多年来单向放缓的状况。 就业稳。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1300万。2017年1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4.98%。 物价稳。去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好于预期;PPI比上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 国际收支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不仅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还创下6年来增速新高;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年末近31400亿美元。 “在经济总量这么高的基数上,在转型升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能如此长时间地运行在合理区间内,确实值得骄傲。”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已逾82.7万亿元,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 宁吉喆透露,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位国家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 “中国已成为100多个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而这些国家占全球GDP的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也是商品出口的巨大磁铁以及全球重要的需求来源。”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稳居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经济总量规模迈过80万亿元大关的同时,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步伐在加快,供给体系的质量持续改善。 先进产能加快壮大。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和4.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5.0%和15.1%。 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去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煤炭和钢铁的年度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地条钢”的产能全部出清。 优质供给蓬勃孕育。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0%和8.6%,分别加快2.8和4.2个百分点,远高于整体投资增长水平;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则比上年下降1.8%。 有进有退,带来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服务业稳居经济的第一拉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引擎。 有升有降,推动中国经济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2017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0.4%;财政收入在8%左右,超出年初报告中预算的增长。 “从经济增长的质量看,微观质量、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宁吉喆说,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还反映在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好于3.4%的年初目标,说明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十足。 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提质增效的阶段性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亮眼的成绩单,依托于深化改革释放滚滚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的扎实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去产能圆满完成。去年,我国钢铁去产能约5000万吨、煤炭去产能逾1.5亿吨,煤电去产能5000万千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 “去产能不仅使中国钢企受益,也让全球钢企受益。中国钢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对世界钢铁工业起到了引领作用。”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说,中国钢铁工业自化解过剩产能以来,减掉的粗钢产能已超过美国一年的粗钢产量,对钢材市场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媒体建议世界钢协为中国去产能行动点赞加分,并建议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中国去产能的做法。” 去杠杆取得成效。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去库存进展明显。2017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末减少了10616万平方米,70个大中城市房价保持稳定。 降成本真抓实干。2017年,我国继续减费降税1万亿元,2017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 补短板收效甚著。去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有力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欠账问题。 亮眼的成绩单,受益于创新创业注入不竭动力。C919一飞冲天、“复兴号”驰骋神州……过去一年,一批高新科技唱响“中国智造”的最强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 “无论是分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都迅速成长,成为新动能。”宁吉喆介绍,放管服改革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2017年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国内经济会在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中继续稳健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加快进行,提质增效的阶段性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制图:沈亦伶[详情]

2017GDP突破80万亿:改革红利释放 经济增长韧性更强
2017GDP突破80万亿:改革红利释放 经济增长韧性更强

  2017年我国GDP首次突破80万亿元 改革红利释放 经济增长韧性更强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当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四大宏观指标都是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分析人士认为,2018年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随着改革红利与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将表现出更强韧性。 □本报记者 倪铭娅 实习记者 赵白执南 消费潜力有效激发 政策效应持续凸显 宁吉喆表示,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2016年相比由负转正,达到9.1%。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91%靠内需,内需里六成是消费拉动。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依赖消费拉动的再平衡势头已经形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经济向好支撑消费持续升级,消费升级拉动经济继续增长,这一良性循环已形成。”消费政策不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改善,都有效地激发了消费潜力,将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水落石出”的效应。新消费和新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2017年经济超预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除“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成效外,新动能也迸发活力,体现为新消费普及迅速、新制造快速发展、新服务茁壮成长。 刘向东认为,在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并呈现季度性增长,以及基建、房地产投资等传统动能放缓态势下,2018年消费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定海神针”作用。预计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0%左右,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左右。 政策效应持续凸显 刘向东表示,2018年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下,经济增长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表示,中国经济处在上升动力和下行压力博弈阶段,2017年经济增速达到6.9%来之不易。展望2018年,有些因素将成为经济下行的力量,但这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环保加强、防控金融风险等。 在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看来,2018年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不大。他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动能切换的过程中,传统动能仍是实体经济边际上重要的观察变量。本轮地产周期当中,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已经见顶,地产投资今年有平缓下行压力,但基建投资仍将维持稳健为经济托底。从外需角度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进程中,进出口可能迎来持续修复。同时,最终消费表现稳定、在GDP中的占比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同比增速也明显高于整体GDP,使得经济增速中枢没有很强的下行压力。 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前期出台和即将推出的重大改革与政策积极效应将不断释放显现。近年来,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陆续出台了推进放管扶改革,大力减税降费,实施十大消费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自贸区试点等一系列改革重点和政策举措。下一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三个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效应将不断地释放加速显现,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经济增长韧性更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经济表现出新韧性,这种韧性并非依赖需求侧刺激的政策托底,而是源于供给侧改革的红利释放。凭借新韧性,宏观政策搭配有望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空间。2018年经济将稳步实现长周期筑底,消费升级、智能制造和民生保障有望率先发力、渐成合力,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程实表示,以新韧性为基础,2018年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引导增长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利,着力培育中国经济的长期反弹空间。一方面,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延续,保持“短期不松、长期不紧”的特征。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将维持强势,金融领域“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影子银行、资管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将是长期监管重点。此外,供给侧改革、环保监管长效化和“中国制造2025”将相互促进,深化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出清,引导资源流向具备技术创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优质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李超认为,随着国家统计局逐渐丰富和完善对最终消费、研发支出、第三产业等方面的统计核算口径,我国经济增速未来可能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宁吉喆介绍,国家统计局正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六个体系”,即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详情]

人口学者谈全面二孩第2年出生人口减少:生育高峰已过
人口学者谈全面二孩第2年出生人口减少:生育高峰已过

   推荐阅读: 全面两孩第二年:人口出生率下降 老龄化加速 “全面二孩”第二年,出生人口为何减少 □何亚福(人口学者) 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是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而且许多职业女性担心生育二孩会导致职位变动或影响职务升迁,加剧原本就存在的隐性就业歧视。 据新京报报道,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 对于这一数据,笔者并不感到奇怪。一般来说,生育政策实施第一年的效果最显著,第二年的效果次之,第三年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 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二孩生育堆积效应在政策放开的头两年已经大部分释放出来。 二是年轻人口持续减少。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做的测算表明,中国18到44岁青年人口2017年为5.48亿,2022年将降低到5.18亿,五年间减少三千多万人。 三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存在一种普遍情况:农村生育率较高,城市生育率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将持续走低。 四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养儿防老”这个以前农村居民多生孩子的经济动因正在逐步减弱并消失。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专家纷纷预测2017年将是生育高峰,但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表明,许多专家高估了育龄夫妇生育二孩的意愿。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是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而且许多职业女性担心生育二孩会导致职位变动或影响职务升迁,加剧原本就存在的隐性就业歧视。 2017年我国不但出生人口减少了,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也减少了。2016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90747万人,而2017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只有90199万人,减少了548万人。这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六年下降。 在出生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6.7%,而201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7.3%。要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既需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当然也需要适当提高生育率。[详情]

经济学家:GDP破八十万亿 宏观政策迎转型契机
经济学家:GDP破八十万亿 宏观政策迎转型契机

  GDP破八十万亿宏观政策迎转型契机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8年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的稳定背景更多来源于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多元化诉求,而非刻意追求GDP的稳定增长。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82.71万亿元,不仅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且全年增速为6.9%,超过了2016年的水平,经济企稳回升的趋势为政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体量差逐步收窄追平,80万亿元人民的绝对数值,意味着这种收窄正从量变转向质变,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将进入新节点。 上一次世界两大经济体的逐步收窄追平,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日之间。二战后日本以外向型发展模式快速崛起,到了1978年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但受内外部环境及发展战略影响,日本在信息化革命时代的转型未能成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缓慢;1985年,在国际贸易失衡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双重压力下,日本签署了《广岛协议》,随后日元迅速升值,出口开始萎靡,并有大量热钱涌入,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空间被压缩,错过了英美供给侧改革的新自由主义浪潮。 因此,这就要求各级政策制定者保持警惕。2018年,中美汇率依然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资产价格保持稳定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2017年的宏观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结构向内需、向服务业转型的方向,经济增长也从L型的“一竖”步入了“一横”。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经济的高增长来谋求国民经济发展变得愈发困难,过去以经济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的方式更难以为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重视存量的结构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2018年宏观经济的稳中有进来源于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多元化诉求,而非刻意追求GDP的稳定增长。 最近,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政府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问题,这种地方政府开始统计“挤水分”的过程有利于2018年中国经济“轻装上阵”,各级政府应认真对待。虚高的经济数据和地方财政收入,既不利于向中央反映当地真实经济状况以合理统筹区域发展,也无助于地方投融资体系现代化改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去“无效”杠杆。 因此,2018年在统计领域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范畴,应力求卸下前几年“统计浮夸”的包袱,并在考核指标中增加环保、扶贫等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项目比重,重视差异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培育。 具体而言,在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钢铁、煤炭等周期性行业的复苏带动PPI大幅走高,较2016年同期提升7.7个百分点,CPI则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2017年98家央企实现利润总额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打了“翻身仗”。 笔者预测,2018年PPI可能从高位回落,CPI和PPI之间的差距有望继续收窄,行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也将更为均衡,但依然要警惕PPI加速回落和CPI“输入型通胀”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失衡的风险。 尽管“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已产生明显效果,但工业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周期性行业依然有扩产能的冲动,一旦去产能政策有所放松,产能的再度扩张有可能使PPI加速回落,侵蚀工业部门的利润,使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严监管背景下,非标投资通道受阻后,表外融资向表内的转移,使商业银行具有较强信贷投放冲动,加之本轮周期性行业盈利水平的改善,带来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持续修复,可能会刺激银行对周期性行业的信贷投放,带来工业产能的扩张,导致宏观经济重回投资拉动型的旧模式,加剧经济失衡风险。 2018年,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目标,应重点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等工作,督促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将减少收入差距放在经济发展任务的战略高度,缩小城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二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开放”,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和货币联通,实现宏观经济的有效外延扩张;三是实现工业技术的转型升级,承认我国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红利消退,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等方式,实现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将是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关键。[详情]

新京报:去年GDP成绩单 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增速更亮眼
新京报:去年GDP成绩单 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增速更亮眼

  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增速更“亮眼” ■ 社论 数据证明,过去一年,经济结构确实在发生向好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起作用。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实现7年来GDP首次提速。 从这份成绩单来看,经济增速突破“7年之痒”,是一大亮点,但除此外,另外几大亮点更值得注意。 比如,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快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尤其是制造业增长7.2%,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 这几个数据,释放出两大信号:一是实体经济在回暖,二是技术驱动带来的增长效益显著,从而带动了工业整体增速。 另外,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不过服务业另外几个数据更惹人注意: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5.0%和15.1%。 这几个数据可谓相当亮眼。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行业,包括计算机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业、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社会福利业、仓储业等。而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这两个领域的数据增长喜人,反映出国内生产消费在升级。这就不仅是经济的量的提升了,而是表明有了质的提升。 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阶段,重要战场就是制造业。一方面,当然是要制造业自身进行优化改造;另一方面,也要有配套性行业介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将科技、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技术等引入制造业,从而引发制造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链条升级改造。 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为了保持与一些成本洼地相比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为重要和紧迫。与东南亚等地相比,我国制造业在土地、劳动力成本方面已经逐渐失去优势。但是,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产业配套十分完善,这是东南亚国家不可比拟的。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完善和创新性的配套服务业,将极大巩固和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中的优势地位。 因此,2017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对于投资、消费和制造三方面带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数据证明,过去一年,经济结构确实在发生向好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起作用。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国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017年的经济发展为2018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做好房地产、能源产业的宏观调控,培育壮大新型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的基础上,相信2018年同样会是一个高质量发展之年。[详情]

出生人口为何下降?统计局: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
出生人口为何下降?统计局: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

   推荐阅读: 人口学者谈全面二孩第2年出生人口减少:生育高峰已过 全面两孩第二年:人口出生率下降 老龄化加速 去年中国GDP增6.9% 总量破80万亿 增速比上年高0.2%,高于年初6.5%的预期目标,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同比回升 昨日,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首次超过80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 从全年来看,2017年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结束2010年以来连续放缓的态势,首次出现年度同比回升。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同比增长6.8%。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连续十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四大宏观指标都是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四大宏观指标好于预期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指数完成年度目标,并且好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17年GDP实际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国家统计局还准备在今年迟些时候对外正式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达到4.98%;从物价看,全年CPI上涨1.6%,也好于预期;从国际收支看,国家外汇储备年末近31400亿美元。 数据显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比如,去产能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钢铁去产能5000万吨左右、煤炭去产能1.5亿吨以上,煤电的5000万千瓦去产能任务已经完成;去库存方面,2017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末减少了1.1万亿平方米,比2015年末减少了1.3万亿平方米。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 2017年的中国经济除了增速提高之外,质量提升步伐也有所加快。 宁吉喆分析,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大变革。 此外,经济增长和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去年,出口增长10.8%,进口增长将近20%。 宁吉喆表示,根据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万亿美元。过去一年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 ■ 热点回应 1 多地自曝GDP“有水分”对国家统计数据有何影响? “国家数据真实性不受影响” 近期,内蒙古和天津滨海新区主动为GDP“挤出水分”,引发关注。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则是,地方数据造假对中国的统计数据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核算制度不因为少数地方企业或单位的数据真实性存在问题而受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核算体制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核算全国数据的时候,工业数据是根据联网直报,农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服务业数据则使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数据。 他表示,大约在十年前,地方经济总量加起来超过全国的数据。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这个差距还存在,但是在缩小。去年,地方数据比全国高出3万多亿。 “核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统一核算,目前时间表和任务书都已经确定。我们在努力如期完成统一核算的任务。”宁吉喆说。 宁吉喆表示,一些地方的数据不影响全国的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性。此外,中国的统计是依法依规进行的,对可能存在不实数据的地方和企业单位,要依法依规的发现问题、核实问题、解决问题,包括修订和公布数据。同时,对于少数地方企业单位有新增的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及统计违法违规的现象,不管是虚报、瞒报、拒报,只要影响统计数据不真实,都要依法依归去处理。 对于多地主动为GDP“挤水分”的行为,宁吉喆表示正在核实当中,数据的最终修订和公布,按照国家统计的法律法规来进行。 2 “全面二孩”第二年出生人口为何下降? “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至今已满两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均下降。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此前在“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第一年,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2015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 记者获悉,在去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占50%以上,比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去年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育龄女性的人数有所减少,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 他表示,但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还是有很大的效果。在新出生人口中,二孩比例占了50%以上,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面二孩”政策有明显的作用,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邢志宏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人口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总量的变化要从长期来观察,而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对记者表示,2013年“单独二孩”与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实际上符合的育龄人群不是很多,且年龄较大,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群的生育意愿不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数大大低于预期的原因。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曾在2015年10月底表示,现阶段,全国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条件的夫妇约有9000万对。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这是政策调整的预期效应。 “全面二孩”政策施行两年来,每年出生人口徘徊在1800万以内。 此前多位专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并不会带来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与此同时,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诸如老龄化等问题,该政策仅能起到缓解作用,预计最快在2026年才能显现。 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详情]

朱海斌:2018制造业投资望好转 房地产市场恐小幅降温
朱海斌:2018制造业投资望好转 房地产市场恐小幅降温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2018制造业投资有望好转 房地产市场恐小幅降温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毕陆名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9%,这是最近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首次回升。 2017年中国经济亮点纷呈的同时,2018年经济走势又将如何,有哪些支撑经济稳步增长因素,同时又该注意哪些潜在风险?对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 防风险需维持一定经济增速 NBD:2018年是否会下调GDP增长目标,您对2018年的经济增速有何预判? 朱海斌:现在提增长质量比速度更重要,有很多人问2018年会不会定或者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我们的看法是,预计2018年经济目标还是会维持在6.5%左右。 目前2017年整体经济增长表现超预期,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韧性的信心在恢复,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另外,即使经济出现超出预期的下滑,但是从政策工具来说有足够的调整空间去维持6.5%左右的增速。并且,防范金融等领域风险,需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比如6.5%左右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对2018年GDP增长的预测为6.7%。 制造业投资有望好转 NBD:2018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有哪些? 朱海斌:中国经济有非常大的韧性。首先,2018年,消费仍然会维持非常稳定的增速。其次,预计2018年出口也会维持2017年相对比较好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2017年进口与出口都较2016年有了明显反弹,但2018年的进出口增速未必有2017年这么高,但整体来看,2018年出口与进口都能实现正增长,还会维持比较稳定的情况。此外,2017年制造业投资整体疲软,预计2018年将有所好转,可以部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NBD:2018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潜在风险? 朱海斌:风险是双向的,整体基本平衡。宏观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和中美贸易关系。预计2018年住房市场将会小幅降温。2018年房地产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住房政策框架的变化。 另外,尽管中美出现贸易摩擦的风险并不大,但对中美贸易关系也不宜过于乐观。2017年底,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近期针对中国铝等出口行业,美国可能会考虑征收特殊关税。从上述情况来看,预计美国仍会持续给予中国贸易方面的压力,所以2018年中美贸易关系并不能过于乐观地看待,需要注意不确定因素。 而金融方面主要是防范通胀风险和降杠杆中出现的意外后果。食品价格会导致CPI通胀的上升,而PPI通胀将因为基数效应有所回落,2018年CPI和PPI通胀将会趋近。金融去杠杆将会继续,但是政府需要解决导致金融杠杆上升的根本问题,包括高储蓄率、有限的投资渠道以及低存款利率。 加息可能性将上升 NBD: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如何看待? 朱海斌: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将偏紧。实际信贷增速将继续下降1~2个百分点,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利率将会上升20个基点。我们预计2018年存贷款基准利率将保持不变,但是加息的可能性在上升。 我们预计2018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能小幅上升,央行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多种流动性工具和定向降准来管理流动性。在基准情形下,我们预计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会发生变化,但为了缩小政策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政策利率上调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如果经济增长进一步上行并超出市场预期,CPI通胀上行,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加强且美元更加强势,则政策利率加息就可能发生。 NBD:您对2018年财政政策作何判断? 朱海斌: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扩张性的。预计2018年财政赤字目标将会维持3%不变,广义财政赤字将比2017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从2017年占GDP的10.9%下降至10.5%。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纪律以及对PPP项目的管理加强,我们预计2018年财政政策将会出现小幅紧缩。 财政改革在未来可能会关注两个重点领域:一是理顺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二是税务改革,包括房地产税的引入,个人所得税的修订以及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特别是减轻企业的社保负担。[详情]

2017民间投资占固投总量六成 消费贡献率达58.8%
2017民间投资占固投总量六成 消费贡献率达58.8%

   2017民间投资占固投总量六成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8% 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 旭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中,消费和投资这两巨头多年来一直在为争当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而激烈比拼。不过从近3~4年来看,消费取得的领先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全年经济数据。从内需来看,呈现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态势明显等趋势。其中在投资方面,2017年较上年增长7.2%;而在消费方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从需求结构看,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大变革。 基建投资较上年增长19% 2017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与1~11月份持平。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比11月份增长0.53%。 不过,全年投资增速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年初9%以上的增速回落至年末的7.2%。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比上年增长19%,是全年固投数据的亮点之一。 中泰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基建投资(不含电力)2017年12月同比增速9.4%,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与基建投资回落相对应,国家预算内资金当月同比下降6.4%,较上月回落13.2个百分点,表明年末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未来基建投资增速仍难以明显提升。 暖流资产权益部总监鲁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基建投资未来对GDP拉动作用仍会较大,尤其是在轨道交通、道路建设方面将会增长较快。 但需要关注的是,2017年民间投资呈触底回升向好态势。全年呈现逐步走低,12月冲量的形势。 从全国固投来看,国有控股投资232887亿元,增长10.1%;民间投资381510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4%。总体看,2017年民间投资虽仍处于低增长态势,但在波动中总体向好。 对此,鲁强认为,2017年12月民间投资数据较好,但可能不具备趋势性意义。整体来看,随着降杠杆推进,中小企业的投资情况也并不完全乐观。 需求转为投资消费共同拉动 宁吉喆表示,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60613亿元,增长8.1%。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18日表示,海外经济学家讲到中国经济时还是喜欢讲投资,“我认为再讲中国经济时应先讲消费。”任泽平认为,因为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消费主导的发展阶段,在过去这几年尤其在2017年,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一半,2017年中国消费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投资的增速,中国正在进入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而在网络消费方面,2017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8.6%、20.3%和30.8%。 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韦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7年有84%的消费者使用手机购物,而这一比例在2015年仅为1%。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2017年网络销售额增长28%,与此同时,海购的消费者占比从2015年的34%跃升至2017年的64%。 韦劭认为:“近几年来,中国消费者对数字技术表现出无尽的诉求,并积极将其纳入生活的常态。联网设备、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和数字广告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望未来,中国的数字生态系统势必会扩展,而机器人、虚拟现实和机器学习等新兴创新将进一步颠覆消费者的习惯和行为。”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从内需来看,虽然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消费新业态的发展欣欣向荣,但总体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不能一蹴而就,由于规模和时滞等因素,新的发展动能短期内恐怕仍然难以完全抵消因结构调整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详情]

2017房地产投资增速超预期 新开工显示房企看好市场
2017房地产投资增速超预期 新开工显示房企看好市场

   2017房地产投资增速超预期 12月份房屋销售面积创单月历史新高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 星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 与1~11月相比,全年增速回落了0.5个百分点。但按年来看,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6.9%,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较2016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7%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也超出年初多家机构的预期。 增速普遍高于年初机构预计 从2016年底到2017年初,多家机构及经济学家发布的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预期,普遍低于5%。 例如,方正证券预计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1%~3%,大概率增长3%;银河证券预计在4%左右;国金证券则预计在3%到5%之间。 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表现却超出预期,并未出现快速回落。后续机构也调高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预期。 对于2017年全年7%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暖流资产权益部总监鲁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并不意外”。 鲁强分析说,楼市是分类调控,一线城市和重点城市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三四线城市楼市基本面还很不错。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在去库存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出让土地来充实财政收入的动力也很足。 此外,从房企角度来看,鲁强指出,2017年龙头房企扩张势头明显,它们并不缺乏资金来源,对于受冲击比较大的中小房企,很多大房企采取直接收购股权方式,获得可供开发的项目土地,这些都构成楼市投资保持一定增速的条件。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开发投资表现总体不错,2017年全年投资规模同比增幅为7%,不高也不低,恰是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理想数据。这个指标既为2018年补库存创造了较好的机会,同时也反映了房企在楼市调控下依然看好房地产市场。 不过,全年7%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这也延续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自1~9月以来的放缓势头。 鲁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预计2018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小幅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去杠杆背景下,企业融资能力将受到限制。 但中指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2017总结&2018展望》报告指出,预计2018年企业补仓意愿保持理性,在拿地投资支撑下,投资或将出现小幅增长,范围在5.1%~7.1%之间。 新开工显示房企看好未来市场 从需求方面来看,201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7%,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销售是个先行指标,销售增速在2016年4月就见顶了,此后销售增幅持续下滑,这是市场降温的体现。预计2018年上半年销售增速就会由正转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2月份房屋销售面积达到了2.2亿平方米,这是历史上单月成交最高的规模。严跃进指出,房屋销售数据好于预期,虽然调控升级,但购房者依然有积极入市的机会。 中泰宏观研报指出,预计在保持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相关政策难以放松,但根据精准调控要求,部分城市房地产销售增速有望回升。 销售情况也将影响房企的新开工意愿。数据显示,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814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严跃进表示,房屋新开工全年维持在7%的水平,该指标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标的走势基本上类似,也说明房企对于房地产未来销售市场的看好,当前新开工的节奏总体不错。 不过,严跃进同时表示,新开工的结构方面会有很多差异,比如说部分房企资金方面压力增大或者存在部分房企故意囤地不开发,这都需要积极进行管控。 此外,房企的相关部署也受资金面的影响。数据显示,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56053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国内贷款25242亿元,增长17.3%;利用外资168亿元,增长19.8%;自筹资金50872亿元,增长3.5%;其他资金79770亿元,增长8.6%。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48694亿元,增长16.1%;个人按揭贷款23906亿元,下降2.0%。 杨红旭认为,资金是跟着销售走的,销售增速下滑,资金面也会收窄,12月有点异动,大方向是收窄的,2018年仍会收窄。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也表示,今年定金和预收款依然会保持正增长,但流动性紧平衡会进一步限制资金流向房地产,开发贷和按揭贷款增速还会继续下降。 对于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预判,中指院报告指出,预计2018年是本轮房地产周期的调整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受到政策、货币环境的影响,将出现回调,预计全年降幅将达到9.3%~11.3%。其中一线销售面积将保持平稳,二线城市销售面积或将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三四线城市在基本完成去库存后也将随着二线城市之后面临市场下行的压力。 报告认为,鉴于一二线城市销售回落,房企新开工意愿不足,将使全国新开工增长受限,预计全年新开工的增幅会维持在4.5%~6.5%之间。[详情]

宁吉喆回应地方数据挤水分:不会影响全国数据真实性
宁吉喆回应地方数据挤水分:不会影响全国数据真实性

   6.9% !GDP增速7年来首次加快 82万亿!经济发展“成绩单”超预期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8日回应地方数据“挤水分”:不会影响全国数据真实性 每经实习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贾运可 昨日(1月18日),中国经济2017年成绩单正式亮相。在当日举行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据初步核算,我国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此外,就业目标完成情况、居民收入增速、企业效益、进出口等多项经济指标表现亮眼。总的来看,2017年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我国GDP增速是自2011年经济增速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也高于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目标;经济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2017年GDP增加值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为经济筑底企稳和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多项数据表现亮眼 除GDP增长总体情况外,宁吉喆还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2017年各季度GDP增长情况和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3.9%;第二产业增6.1%;第三产业增8.0%。 此外,工业生产、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数据也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其中,工业生产相关指标尤为抢眼。 据统计,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3年来首次出现止跌回升。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5%,集体企业增长0.6%,股份制企业增长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 与此同时,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继续保持平稳态势,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消费对GDP贡献连续第四年超越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马车”。此外,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局面。 横向对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7年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为3.6%。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方面,该报告预测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2.2%、欧元区经济增长2.1%、日本经济增长1.5%。而对除中国外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报告预测2017年印度经济增速为6.7%、印尼、泰国等“东盟五国”经济增速为5.2%。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天津、内蒙古等地的经济数据“挤水分”引起广泛关注。宁吉喆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通过统计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统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统计数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少数地方数据不会影响到全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宁吉喆表示,天津等地的具体情况正在核实中,相关数据的最终修订和公布,将按照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对于少数地方、企业和单位存在的弄虚作假、违法违规的现象,无论是虚报、瞒报,还是拒报,都将依法依规处理。 供给侧改革功不可没 对于2017年靓丽的经济数据,在2018年1月召开的澜湄合作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介绍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时就表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有这样良好的表现,关键就在于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宁吉喆介绍经济发展情况时也指出,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除有关部门负责人外,专家学者也普遍持类似观点。 中国财经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18日召开的财经中国2017年会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结果,尤其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也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外部需求改善,内部去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经济供需格局获得明显改善。中国经济实际走势相比预期越来越好,越来越有韧性。 出席此次年会的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刘纪鹏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有效结合,由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稳步推进,是促进经济超预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外部环境整体向好、财税改革发挥积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出现合力等因素也被相关专家认为是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经济仍是L型走势 2017年中国经济出现多年未见的增速回升,使得不少人对中国经济能否在今后若干年内实现“V型反转”抱有期望。不过,相关专家和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经济仍将处在“L型走势”中,当前的经济回暖意义在于为接下来的改革和质量提升赢得了宝贵窗口期,2018年中国经济还应继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专家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走势未必能超越6.9%的增长水平,这是判断中国经济未实现“V型”反转的一大重要原因。 例如,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2018年的经济增长要超过2017年恐怕有难度,大概是在6.5%至6.8%之间。刘尚希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各界对中国经济增速高低不应过于敏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参照系要作出调整。 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宁吉喆就某记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发展新周期还是存在下行压力的调整期”回应道:“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发展也有阶段性变化,有结构性变化,当然也有周期性的因素,所以研究2018年的经济形势要综合研判。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加快进行,提质增效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进入2018年,如何利用好增长红利,推动中国经济顺利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此,中泰证券分析师李迅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经济短期回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了难得的时间窗口,预期2018年我国仍将继续推进金融整治措施,进一步防控风险、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水分,提升经济运行效益。[详情]

渣打丁爽:预计2018年GDP增长6.5% 通胀温和回升
渣打丁爽:预计2018年GDP增长6.5% 通胀温和回升

  专访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预计2018年GDP增长6.5% 全年通胀水平温和回升 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毕陆名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那么,2018年我国GDP增速、对外贸易以及通胀等宏观经济数据又将如何呢?对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 GDP将维持6.5%增长目标 NBD:2017年经济数据超各界预期,高于2017年初定下的6.5%左右的目标,对于2018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您如何判断? 丁爽:对于2018年的经济增长,我们维持预测在6.5%不变,较2017年6.9%的增速小幅放缓。原因在于短期内经济增长可能面临阻力,比如随着补库存周期接近尾声、房地产降温措施使得住宅销售和新楼盘建设受到影响,投资或进一步减速,住宅相关类商品零售也同样遭受冲击。 此外,由于政府降低杠杆率,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并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因此政策宽松程度或减弱。同时,我们预计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比例将持续超过三分之二,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较小但仍为正数。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政府可能维持增长目标在6.5%左右不变,目前政府部门并未就长期愿景设立增长目标,但政府工作仍需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短期目标,我们测算未来3年年均增长6.3%即可满足要求。 预计出口增长7% NBD:我们注意到,2017年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201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18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03亿元,增长18.7%。进出口相抵,顺差28716亿元。您对2018年的贸易情况如何看待? 丁爽:我们预测2018年出口增长7%,未来两年内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仍位于1%~2%的范围内。中美贸易争端可能导致中国出口增长幅度放缓,若服务业贸易赤字延续扩大趋势,将抵消经常项目顺差积累的优势。 过去25年中国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态势,然而,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出口遭遇打击将伴随进口下滑,中国可能减少从美国进口的规模。 食品通胀或将达3.5% NBD: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1.4%,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而PPI由2016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您对2018年的通胀形势是如何预判的? 丁爽:我们维持有别于市场共识的观点,即2018全年CPI或将由2017年的1.6%显著升至2.7%。这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食品通胀走高,2017年食品价格出现通缩(约1.4%),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近期数据表明食品价格经历2017年初大幅下降后已恢复常态。 从历史数据上看,食品价格与原油价格一直高度相关,部分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更趋能源密集型,并且油价上涨会推动生物能源的使用(需消耗食物)。我们预计2018年多数时间内布伦特原油将保持在60~65美元/桶范围内,同时平均油价较2017年将高出约15%。因此我们估计2018年食品通胀或将达到3.5%。 而PPI方面,2017年PPI平均达6.3%,我们预计2018年PPI将缓和。从目前来看,上游投入价格已开始影响到下游消费者价格,如快递包裹投送、酒类制造等行业近几个月均遭遇价格上涨。 负债率升势将进一步放缓 NBD:按照部署,三大攻坚战的目标是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包括着力降低企业负债率,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等方面,您认为未来几年在降杠杆方面进展如何? 丁爽:防范和化解主要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焦点在于有效抑制宏观经济杠杆水平(总体债务占GDP的比例),引导金融资源远离投机交易(如投机性炒房)并流向实体经济,同时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目前,中国在降杠杆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我们估计2017年底总体债务占GDP的比例约达270%,企业和家庭部门是2017年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政府和金融业负债比率趋于平缓。鉴于2016年总体债务占GDP的比例上升约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2017年取得了重大改善。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去杠杆将缓步推进,同时负债率(债务余额/GDP)升势将进一步放缓。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信贷增长需略快于名义GDP增长以便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详情]

2017年房价明显趋稳 业内预计今年房地产销售放缓
2017年房价明显趋稳 业内预计今年房地产销售放缓

  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连续两年刷新纪录 房价明显趋稳,业内预计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放缓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据悉,我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已连续两年刷新历史纪录。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涨幅将继续放缓,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可能在2017年基础上有轻微回落。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增速比1至11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5148亿元,增长9.4%。 房地产关键指标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814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房屋新开工面积178654万平方米,增长7.0%;房屋竣工面积101486万平方米,下降4.4%。购置土地方面,2017年房企土地购置面积2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土地成交价款13643亿元,增长49.4%。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经过连续调控,房地产市场整体数据体现了调控下涨幅加速放缓的趋势。 除了房地产投资涨幅放缓外,房价也明显趋稳。同日,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2月70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总体稳定,多数城市低于上年同期价格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整体看来,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房价环比持平或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环比微涨。2017年12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1%。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5%,涨幅比上月均略微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上涨0.3%,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市场整体趋稳的同时,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达到本轮最高点。 房地产销售方面,2017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3%,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24.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18.7%。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3%,办公楼销售额增长17.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25.3%。 张大伟表示,虽然2017年政策频发,但从市场整体来看,商品房销售额第一次突破13万亿元,而商品房销售面积也是第一次突破16亿平方米。这意味着,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连续两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对于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张大伟表示,持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叠加收紧的信贷,2017或是销售顶值。预计全国房地产市场涨幅将继续放缓,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可能在2017年基础上有轻微回落。[详情]

2017年GDP六年来首次回升 外需改善引经济超预期运行
2017年GDP六年来首次回升 外需改善引经济超预期运行

  2017年GDP增长6.9% 增速6年来首次回升 外需改善引领经济超预期运行 专家分析,2018年投资或将放缓但经济仍会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回升。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从数据上看,四大宏观指标均稳中向好:2017年GDP实际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6%,这些数据均好于预期。可以说,中国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多位专家认为,外需回暖是2017年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世界经济出现明显复苏,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可以说外部需求改善是最大贡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2017年,供给侧改革红利已在生产效率显著提振、消费升级继续发力、结构调整渐入佳境、创新驱动步伐提速等四个层面崭露头角。尤其是全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7.0%和8.6%,增速较上年提高2.8和4.2个百分点;与之相反,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滑1.8%,反映出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动力渐强,产能去旧育新进程加快。 此前已有多家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在2018年将保持平稳,GDP增速保持在6.7%左右。对此,徐洪才表示,2018年经济将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消费方面,虽然汽车消费方面会略有回落,但总体会保持相对稳定。投资方面,在PPP强监管和国有企业杠杆率继续下降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可能有所放缓。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受去产能、环保意识增强的影响,2018年投资需求或将进一步下滑,但投资结构优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继续领跑固定资产投资,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在技术改进的推动下,应该不会出现进一步的大幅下滑。“在结构转换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放缓是正常的,无需过度解读。”苏剑说。 政策取向方面,程实表示,2018年的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引导增长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利,着力培育中国经济的长期反弹空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长期延续,保持“短期不松、长期不紧”的特征。央行有望采取“上调市场利率+定向降准”的政策搭配,一方面跟随自然利率的上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渐次有序上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定向降准政策,持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进而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合力,加大对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 徐洪才表示,财政资金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供给侧改革补短板要将资金更多投向新兴产业。货币资金继续保持稳健中性,坚持“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充分重视和应对由于美联储加息等带来的外部冲击风险,特别是资金回流风险。还要关注内部影子银行领域的潜在风险、企业发债信用风险、地方债风险,以及P2P领域现金贷等死灰复燃。 值得一提的是,宁吉喆指出,从需求结构看,我国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大变革。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王志刚研究员认为,2018年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投资与消费继续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动力。 徐洪才认为,展望2018年,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特别是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应继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方面,苏剑建议,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资金成本,考虑多次定向降准,扩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范围。 宁吉喆也指出,中央明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2018年发展的根本要求。今年各地区各部门还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的同时,要加大“破、立、降”,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详情]

GDP地区冠军了也不膨胀 深圳自曝其短:比如房价高
GDP地区冠军了也不膨胀 深圳自曝其短:比如房价高

  GDP地区冠军了也不膨胀!深圳自曝其短:比如房价高 由于工作繁忙,深圳市民张先生对最近正在召开的当地两会无法时时关注,但他已经感受到深圳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补短板的决心了。 张先生步行上班途中要经过一条河道,以前他路过时口罩是不可少的“装备”。但现在他发现,河道边竖起了一个房子大小的设备,上面写着“净化”的字样,另外有几条管线架到河里,河水在咕噜咕噜冒泡泡。 “这是开始加大治理力度了。”张先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以前路过时,经常闻到异味。虽然一般是走近了才能闻到,但是也有时候远远地,人还没过去呢味道就飘过来了。现在已没那么明显。” 岁末年初,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刷爆了广东人的朋友圈。 1月17日,在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深圳市市长陈如桂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时正式指出,预计深圳2017年GDP总量超过2.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8.8%。 深圳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广东地区经济的龙头。在当地人振奋之余,陈如桂在报告中冷静地指出,深圳还存在九大短板。 除了张先生遇到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这九大短板还包括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等。 参加深圳两会的诸多人士表示,在关注经济之余,更加强调城市的全面发展,是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深圳盐田河,昔日“臭水河”如今绿水萦萦。(深圳市人大网站) 深圳诞生不过40年历史。可以预见的是,在经济到了一个新高点的背景下,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城市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经济或科技等领域的“单项冠军”。 报告侧重点改变 在陈如桂列举的九个短板中,大部分都是和经济之外的问题相关。 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对这一点感受颇深。1月17日,深圳市人大代表熊建明在南山区小组讨论会议上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侧重点与去年有所不同, 去年侧重于产业,今年谈得更多的是民生。 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侧重点时,深圳市另一位人大代表谭刚更倾向于用“城市发展”这个词。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城市发展包括硬件和软件,当然其中有很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与过去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是聚焦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生态建设,在2018年十大工作中占了3项。过去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更加关注创新与产业。” 今年为什么会高度关注城市发展问题?谭刚认为,这和深圳发展的阶段相关。深圳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工作重心转移是必然的,有实力也有必要去提升软实力。 2017年深圳辖区公共财政收入为8624亿元,增长9.2%。不过,当前深圳正处于高位过坎、稳中求进的关键时期。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深圳总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城市环境品质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体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政府治理能力与超大型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深圳的短板其实就是在民生问题上。 今年的关键词是民生,深圳目前的状态是经济提质、民生提速。” 他说:“深圳GDP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点,有望赶超中国的香港地区,也超过了内地很多省市。那么站在这个高点上,应该怎么办?应该给民生更多的空间,在民生上有更多的作为,补齐短板。” 正视问题并说出“房价高”三个字 文章开头张先生遇到的河道,属于深圳80条黑臭河流之一。 深圳面临艰巨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报告称,全市310条河流中仍有80条为黑臭水体,污水收集率不足80%,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25万辆,密度大、排放多,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难度较大。 不过,九大短板中最受人关注的应该是住房问题。深圳市白领李女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她们两口子的积蓄加上从父母那里借到的钱,手里差不多能有一百多万元,但仍然很纠结。 “买一套地段稍微好点的房子,都要400万元了。首付倒是够,但是月供压力大。想回老家吧,又舍不得。”她说。 深圳两会期间,深圳市政协委员夏俊在朋友圈中发文感叹,深圳是全球创新之都,改革开放40年来成效显著,但他戏谑:“深圳啥都好,就是房价、房租太高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存在问题描述的篇幅比去年长,敢于正视问题并说出了‘房价高’三个字。”夏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报告描述,深圳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还不够完善,房价高,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中低收入、“夹心层”等群体住房问题有待系统性解决。 深圳另一个广受关注的短板可谓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了。根据报告,学前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监管不到位,中小学优质学位紧、班额大;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生缺、床位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千人床位数仅为3.6张,低于全国5.1张的平均水平,三甲医院只有16家,远低于北上广等城市。 熊建明在上述小组讨论会上说,非常多的老百姓关心,深圳这么多钱,怎么建不好一个医院、建不好一个学校?当然,医院也好学校也好,都的确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过程,但是深圳不缺钱,辖区公共财政收入有8000多亿元。 他补充道,在有钱的前提下,不能按照通常的比例投资教育和医疗,而是要增加比例。如果少办医院和学校,将来会制约深圳的发展。他以医疗为例,深圳的人口结构还比较年轻,有小病可以扛得过去,十年后你再看看。“现在不办,十年后可能就来不及了。” 深圳市人大代表推动“双非跨境学童”在深接受义务教育。(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目标:迈向全球顶级城市 直面短板和强调全面发展,对于深圳会有什么影响?深圳市政协委员陈锦华在1月17日的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上说,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在短板上用了很大的笔墨,“市政府能够把现在面临的问题找出来,我们就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了”。 杨勤说,经济指标不是衡量社会的全部要素,但是关键要素。在这个基础上,深圳这座城市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点上,接下来应该把民生短板补齐,因为这涉及到了深圳的未来,以及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也关乎各个领域能否综合、协调、平衡地发展。 事实上,当地已经在加速推进短板的补齐了。除了大力治理黑臭水体、尾气污染等生态环境外,住房问题的解决也在大力推进。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深圳除了探索发展租赁市场外,还将计划新增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总建筑面积约2600万平方米,相当于深圳特区成立30多年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总和。 在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上,2017年深圳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4.7万个;增加10家三甲医院和三级医院,新增病床3000张、养老床位1000张。 除了补短板的努力,深圳市政府也已经就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在此次两会召开前夕,深圳举行了中共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大会首次提出,“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当地区域经济观察人士认为,相比于GDP的增长,这一点更值得关注,因为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竞争。“全面、全球、最高”三个对标,意味着深圳不满足于功能性的世界先进城市,而是以迈向全球顶级城市为奋斗目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和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近日联合撰文称,长期以来深圳的定位标签主要是“经济特区”、“高科技城市”、“出口大市”,更多的是一种“单项冠军”,而本次提出的“全面、全球、最高”三个对标,意味着深圳不满足于功能性的世界先进城市,而是以迈向全球顶级城市为奋斗目标。 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如果这一定位未来得到国家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进一步确认,将有利于深圳突破某些资源配置的瓶颈,给深圳未来发展打开更大的政策空间。[详情]

一财社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接下来中国必须面对的
一财社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接下来中国必须面对的

  社论:迈向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空间仍大 李攻 每逢年初,统计部门发布上一年经济数据都会引发广泛关注,在不唯GDP论的当下,经济数据和结构中出现的新变化,更能给国人带来启示。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度主要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80万亿,达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乃7年以来的首次提速。与增速回升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中国经济呈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等特征。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2017年呈现投资增速回落、消费稳步增长、出口大幅改善的新局面。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以往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投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传统行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减弱,中国经济必须改变对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基建领域投资的依赖。因而,在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经济增速仍回升,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虽然增速比上年略微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旧保持了多年来连续两位数增长。近几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六成以上,国际投行预计2018年中国的零售额有望首次比肩甚至超越美国。内需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中国目前在消费结构方面虽有所逊色,但这也正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进出口方面,在全球经济回暖影响下,2017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出口总额153318亿元,增长10.8%,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社会民生持续明显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民生改善最关键的是收入增加。数据表明,去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按最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已达9270美元,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接下来中国发展必须面对的。由中等收入跻身高收入,直观上看是经济增长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系列结构性问题。包括持续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提高社会流动性和实现更加包容的发展等。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呈现出的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解决好,如此才能顺利而巩固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环境质量的改善亦至关重要。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近年已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庆幸的是在过去一年,中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直观的感受是北方地区雾霾天数明显减少。环保部日前也公布了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PM2.5和PM10浓度均同比下降。同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污染防治列为今后3年三大攻坚战之一。 通俗来说,高质量的发展不外乎三个方面:物的质量,即商品服务等供给的高质量;人的高质量,乃劳动者收入、素质和技能的提升;环境的高质量,也就是生产生活所处环境的改善。从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三者皆有所改善,但空间亦不小,特别是经济结构、人均收入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而这些正是中国发展致力的方向,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详情]

GDP总量首超80万亿 6动图带你看2017中国经济亮在哪
GDP总量首超80万亿 6动图带你看2017中国经济亮在哪

  GDP总量首超80万亿!6个动图带你看2017中国经济亮在哪 为中国2017点赞![详情]

2017年宏观数据解读: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回升
2017年宏观数据解读: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回升

  2017年宏观数据解读: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回升 颜色/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澎湃新闻 一、2017年GDP超80万亿,经济增长超预期复苏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7年全年GDP超过80万亿元,增长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6.8%,与三季度持平;环比增长1.6%,延续了扩张态势。整体上,全年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实现了2009年以来全年经济增速首次回升,L型增长的底部再次得到确认,在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中迈出了坚定一步。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比11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全年增长6.6%,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需求回暖、环保限产和去产能作用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全年上涨6.3%,结束了2012年以来连续下降的态势。受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下降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全年上涨1.6%,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但12月份环比上涨0.3%。 图1:四季度GDP增长仍然强劲,全年增长超预期复苏。季度:%。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从三大需求上看,投资稳中趋缓。12月投资延续了3月以来逐步放缓趋势,全年增长7.2%,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增速为1999年以来最低。基础设施投资在四季度出现了季节性下降,但依然是全年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增长14.9%。制造业投资稳中有升,12月增长12.5%。房地产投资增长不断趋缓,给投资增长带来了较大压力。消费平稳增长。12月消费同比增长9.4%,较上月大幅回落0.8个百分点,但全年消费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达到10.2%,特别是网上零售大幅增长32.2%。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对GDP增长贡献达58.8%。外需复苏明显。在美国欧元区经济明显回暖和上年低基数的作用下,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出口增长10.8%。 图2: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回升。月度同比:%。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二、投资增长稳中趋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回升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最低。但是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速已经缓中趋稳。受基数影响,12月投资同比下降2.3%,但环比仍增长0.5个百分点。 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4.9%,但受地方政府融资和PPP项目监管影响,年内单月同比增速稳中有降,12月增速回落至6.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受金融监管强化和调控政策影响,年内单月同比增速亦逐步下滑,12月增速回落至1.9%。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长4.8%,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且年内单月同比呈现稳中有升趋势,12月增长12.5%,这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技改投资。 图3: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制造业投资异军突起。月度同比:%。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全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反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逐步回落,12月民间投资快速增长9.2%,增速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前景趋于乐观。从全年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10.1%,增速与上年低8.1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增速则从3.2%反弹至6.0%。这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制造业投资回升的趋势相符,表明去年下半年投资环境有所改善,民间投资信心加强,经济“脱虚向实”和结构转型效果开始显现。 图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月度同比:%。数据来源:CEIC,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 三、今年经济稳健增长势头仍会延续,维持6.5%以上增速无忧 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年经济政策重中之重,金融监管将进一步趋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资管新规会谨慎充分酝酿推出,相关细则也将缓慢逐步落实,但预计对部分机构和个人仍会加大金融反腐和金融监管力度,适当允许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央行将继续稳健货币和宏观审慎双峰监管,我们预测央行为应对其他央行加息,将调高政策利率20个基点,同时为了维持流动性,很可能会定向或普适降准1个百分点。 投资有望适度恢复。中央将严格执行50号文和87号文,严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和担保,这将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大下行压力。但是,在城镇化带来的实际住房需求上升和补库存等有利因素作用下,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可能将加快。去年民间投资增长有所复苏,预计今年仍会适度反弹。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释放需求红利,预计今年消费仍将平稳增长。欧美复苏趋势有望延续,但特朗普贸易保护政策、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仍较多,预计出口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但作用将弱于去年。 (作者简介: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