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CPI上涨1.6%,物价走势呈现三大特点

  作者 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1月1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12月CPI和PPI数据。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12月同比上涨1.8%,呈逐月微幅上涨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全年上涨6.3%,12月份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0.8%,呈年初高点后的平缓下降走势。从2017年全年总的物价走势看,物价水平表现平稳、温和,落在年初政府确定的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之内。

  纵观2017年全年物价表现,凸显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物价水平更加稳定,价格曲线趋于平滑。

  从走势图上看,CPI增幅自2016年年末2%左右快速下降到2017年年初1%左右后,从2017年二季度开始截至年末,CPI连续9个月处于“1时代”,上下波动不到一个百分点。虽然在2017年尤其是上半年农副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但服务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农副产品的下降,保持了总体CPI的平稳。

  PPI涨幅自2016年快速上行至2017年一季度最高值7.8%后,就进入了一个区间震荡状态,到四季度开始呈现逐月下滑走势,但整个波动幅度不超过3%,总体看来也没有大起大落。

  二是,CPI和PPI总体平稳的背后,结构性分化更加明显。

  从CPI来看,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食品价格在CPI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但2017年全年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非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在统计的七大类价格指数中,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服务价格一直保持逐月上涨态势,其明显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服务价格的上涨对CPI的贡献达到40%以上,接近过去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并在未来对CPI的影响很可能会超过食品价格。这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总体态势,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居民服务性消费结构明显上升。

  从PPI看,2016年开始国家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煤炭、火电等行业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明显回暖,从2016年年中开始,PPI就结束了前期数月的负增长态势,由负转正后,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进入了加快上涨阶段,表现在2017年全年上游产业产品价格一直保持上行态势,某些原材料价格还出现了不断飙升,这也改变了这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状况。在2017年,随着国家强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质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将去产能与企业兼并重组和加强环保督查紧密结合在一起,上游产业的价格上行态势得到明显遏制,在PPI上表现为增幅由高位逐步平缓回落,尤其是第四季度回落态势明显。

  三是,CPI与PPI之间的剪刀差开始逐月收敛。

  从2015年以来,CPI与PPI保持较大的剪刀差,CPI一直运行在PPI之上,体现了工业生产较为不景气的特征。2016年年中,PPI上穿CPI并随后保持较快升幅,反映了工业生产出现一定的复苏。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较大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市场上流通的消费品。PPI向CPI的传导途径为: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由于传导存在时滞,再加上目前消费品市场尚处于过剩状态,因此,一年来PPI上行并没有在CPI上得到充分反映。2017年下半年随着PPI呈现小幅回落态势,CPI和PPI运行将会有一段逐步弥合期。但未来CPI与PPI开口是否会再行反向扩大,我们尚需观察。

  总体上说,2017年我国物价运行态势表现得温和和平稳,有力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向好的态势,充分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那么在新的一年,我国物价水平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在全球经济较强复苏后,我国未来是否会面临通胀压力?

  从供给端看,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生产资料等上游端价格的上涨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整个世界经济仍处于结构性恢复状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或将影响我国进出口市场的进一步扩张,这或许会进而影响投资增长。随着投资需求趋势性回落,以及国内制造业投资仍然较为疲软,制约了PPI在新的一年不会重新提升,反而像2017年四季度一样或会有进一步下行的趋势。

  在需求端,目前国内市场消费品比较充足,消费升级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整体价格上行的牵引作用还不是很强。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安全、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丰富菜篮子等举措,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只有季节性,不会形成趋势性上涨。另外,今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市场流动性比较宽裕,市场利率上行空间有限,也使得CPI上行幅度较小。还需要看到,今年随着技术革新步伐加快,特别是新经济形态迅猛增长,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供应链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生产环节成本和物流成本,都限制了CPI的上行节奏。

  由这些因素综合分析,新一年的CPI走势应当不会明显高于上一年,基本预测会保持在2.5%—3%区间水平。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不断上升并助推服务类价格上升,是今后物价水平变化的主要结构性因素。政策层面需要不断创新价格调控思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使物价调控手段更加精准高效,确保城镇居民有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副社长,经济学博士,兼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事务和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