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宋清辉
一座城市有没有弹性,需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风险到来前,城市会有什么反应,即防备;另一个是在风险发生后,是否有应急机制帮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也就是应急。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弹性尤为重要,我国城市的各阶段的规划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只有每年雨水季节中城市出现内涝时,人们就会又一次开始埋怨城市的下水道问题,而2012年北京的那场暴雨更是让人们对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产生怀疑,缺少“弹性”的城市将会在一次次大自然的劫难中遭受巨大的损失。
而随着大自然持续被人们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未来的洪水、风暴、热浪、瘟疫等自然灾害恐会日趋频繁且愈加剧烈,对城市及其居民、基础设施等财产构成巨大威胁。灾难随时都可能发生,对于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群体而言,有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弹性城市。
所谓弹性城市,就如同竹子一样柔韧具有弹性,压力过后能迅速恢复;同理,城市能够在灾害之后快速恢复并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并且不会影响到城市的中长期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大城市中尚未有足以称之为“弹性”的城市。
一座城市有没有弹性,需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风险到来前,城市会有什么反应,即防备;另一个是在风险发生后,是否有应急机制帮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也就是应急。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弹性尤为重要,不过由于正是经验不足,我国城市的各阶段的规划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历史的经验的教训下,城市的规划才显得比较丰满。
一个人想获得自在,就需要多做准备,让自己变得弹性。预防疾病风险,就需要平常锻炼身体增强体制,而不是梳妆打扮、描眉画眼的;预防财务风险,就需要作出理财计划积累一定的资本,而不是提前消费;预防工作风险,就要修炼专业知识提升工作技能,而不是随波逐流、吃上顿没下顿。城市也是如此,要有弹性就需要多修炼内功。
一个城市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是为了防备。虽然很多城市基础设施都很完备,但这只是看起来很完备,例如某些桥梁使用的钢筋严重不合规有断裂风险、有些公路的铺设厚度不达标、有些下水道根本不通,一旦灾害来临,这些本应该抗灾、减灾的公共设施又会引发衍生灾害。此外,政府还应该减少大量的面子工程,将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南国深圳市政府2015年初的一项绿化工程。在深圳主干道深南大道往东方向,人行道靠公路边上设立起了大量高度不到半米、宽一米左右、长度超过两米以上的花坛,正在种植一些可有可无的小花草。这项工程除了能让深圳看似美观、贡献GDP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第一,花坛令人行道的宽度有所收窄,行人行走将不方便,在遇到灾害时非常不利于人群疏散;第二,花坛由石块砌成后再倒入泥土,排水功能非常差,在夏天高温雨水交替的情况下,一滩滩无法流通的死水将成为蚊虫滋生的天堂;第三,由于种植土很浅不适合大根植物培育,因此只能种植较为柔弱的花花草草,起不到绿化、吸收污染空气的效果;第四,这些植物需要养护,因此又增加了人工成本及财政支出,将纳税人的钱花在了水漂上。
比起这些不必要的面子工程,我更希望政府能够将深圳的排水渠道能够完善好,近几年深圳在暴雨过后频现塌陷,原因之一就是在于雨水渗入将土体带走后地表变薄,地面承受不住压力后发生坍塌,部分市民还在塌陷中不幸遇难。如果一座城市随处都可能塌陷,她如何为自己的市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
政府必须有足够的现金实现灾后重建,或在灾害来临前就通过金融渠道获得重建资金,以迅速重建城市。而充足的现金还能在灾后防范社会经济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其次,城市居民需要有防范意识,很多人连基本的防范意识都没有,这就需要政府以及一部分社会团体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以免在灾害来临之际令城市混乱不堪。
我们不想在灾害发生后,看到被水淹没的街道、散落四处的广告牌、被水泡坏的机动车、被刮断的电线电缆、大面积的停水停电、无法工作的信号基站、食品药品大幅涨价、交通情况一片混乱、二次灾害来临。
我们更不想在灾害发生后,看到“数万干部民警上街入户救援”、“省委省政府或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主要领导子夜奔赴一线、指挥抢险”、“党员干部出现在抗灾一线”、“市民抗击灾害的感人故事”、“市民高度肯定政府的暴雨应对工作”、“预报、预警、预案非常到位”这样的新闻。
2015年1月19日距鲁甸发生地震169天,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来到了鲁甸,在严冬中为灾区群众带去温暖。在新闻图片中,我看到这些群众在地震发生近半年的时间里,依然住在帐篷中尚未有归宿。当地本就是地震高发区,为什么从上到下都没有防灾准备?灾后人们说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救援不便都是借口,就算说“大地无情”,但实际上还是“无心”。
当前,弹性城市不仅能够在自然灾害避免损失,还能在金融危机问题、城市安全问题、恐怖袭击问题等多方面避险,这些理应都纳入最初提到的城市规划中。城市规划并不能仅由政府领导和聘任的行业专家来操作,更应该吸收广大市民的意见,让市民提供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意见,让城市的设置能够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具备抗压能力的弹性城市。
(本文作者介绍:法治周末、证券日报社论特约评论员,知名经济学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