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质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

2014年12月24日 09:53  作者:传记精选  (0)+1

  公开批评默克尔个人风格的声浪从未停止,直到10 年后这些声浪才渐渐平息。她像蚌壳那样把自己紧紧密封起来,因为谴责、批评她的人都是希望用夸张的事实夺人眼球的庸碌之辈,他们不探讨她在民主德国的真实生活,也不了解当下的形势与前因后果。

饱受质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饱受质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

  民主德国最后一任政府并不专业,其班底缺乏政治经验,又没有多少政治操作空间。老百姓想要货币联盟,而他们却希望统一。但是,德迈齐尔的内阁—这个由主张公民权利的人士、共产党老干部、政治新人以及教会人士组成的多元化联盟,忽然对政治形式、新理念以及权力都产生了兴趣。

  社民党的联盟伙伴正在讨论不同的外交模式,想要与联邦德国所思索的统一德国相呼应。他们一直在思考,新德国能否在北约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华沙条约组织到最后会不会也被迫成为新的欧洲安全体系?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在民主德国的形象,比北约要好得多,为什么不试试看一起组成新联盟呢?联盟问题也在另一个中立的决定中有重要的表现:究竟该走哪一种法律途径来达成统一?一旦民主德国不赞同《基本法》及联邦德国的协议内容,就必须重新规划德国在国际法上的一体性—每一份国际条约都要重新处理,而无法正确权衡的情况想必数不胜数,随之而来的则是旷日持久且错综复杂的操作程序。

  默克尔在这些讨论会上都表现得很果断,她坚持己见,德迈齐尔后来也证实了这一点。代理发言人也有机会为讨论会带来直接的帮助:她陪同总统去斯特拉斯堡出席欧洲议会,去巴黎、伦敦,以及去莫斯科参加“2+4”外交部部长谈判。这让她首度参与国际论坛,与代表团围桌而坐,撰写记录,与强权国家周旋棘手问题。大声喧哗或没礼貌可不合适,外交仪节要求默克尔表现出体贴和灵敏。

  到了8 月,社民党退出联盟后,德迈齐尔接任了外交部部长的职位,所以他代表民主德国参加所谓“2+4”的最后一场会议:两个德国,以及4 个“二战”的战胜国,共商外交条件、诸多主权问题、联盟选举、军队驻扎以及划定边界等问题。

  1990 年9 月12 日,默克尔作为陪同前往莫斯科,德迈齐尔知道这位幕僚的俄文能力,便派她上街近距离接触当地人,要她打探一下那边民众的想法。默克尔在地铁上收获了几点意见:苏联表现出兴趣,戈尔巴乔夫将放弃这场有可能打赢希特勒的战争。

  这位发言人还要照顾从东柏林一起过来的小型记者团,因为汉斯– 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从波恩带来大批随从。默克尔记得记者们从根舍典型的含混而不明确的说话方式中,仍然披荆斩棘,要求根舍说出重点来。

  默克尔刚好相反,有一次他们在一间格鲁吉亚式餐厅举行晚宴,她透露了很多有关谈判的细节与传闻,却被媒体列为“无足轻重的人士”,他们几乎察觉不到她的存在,这真是一堂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政治课。记者们只记得,默克尔穿着新大衣,足蹬新鞋。德迈齐尔日后提及,出发前她专门被送去换装。

  这个问题还会继续如影随形般跟着默克尔一段时间,从外貌、发型、鞋子到穿着,这位年轻女政治家必须火速学习,除了敏锐的分析能力和俯瞰全局的能力外,在公开场合还要注意什么。这个职位要公开面对外界,这对默克尔而言很费力,因为她要忍受的比任何一位女性政治家都多一些。她的直觉想必告诉过她:我要向你们证明,服装和外在并不重要,请集中精力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上。

  公开批评默克尔个人风格的声浪从未停止,直到10 年后这些声浪才渐渐平息,至少今天人们不会觉得她的女总理造型不得体。她会利用早晨造型师彼得拉·凯勒女士为她打理的时间看报、阅读剪报或者批示公文。何况,一袭外套长裤、两手交叉放在肚子上的形象,如今已是尽人皆知。

  总之,2011 年默克尔访问美国时,与另一位喜欢穿裤装的名人合照,并且登上了《法兰克福广讯报》的头版,众人鼓掌与嘲笑的声音都挺大。这张裁剪过的照片,看不到默克尔的脸,只看见两位双手交叉、穿着裤装的肚子和大腿,希拉里显然也觉得很有趣。

  最初几年,默克尔很不满意自己在公开场合的女性政治家角色。担任发言人时,她宁可把舞台交给上司葛勒。其后,在波恩的头几年,她也被视为特立独行、怯于亮相。她对竞选登台深怀畏惧,即使今天在党代表大会受到鼓掌欢迎时,默克尔仍然觉得不自在。她站在台上,知道自己必须要坚持几分钟才行,长时间且雷鸣般的掌声落在她身上—但她只想一走了之,她真不习惯置身于群众之中。

  其实这并不令人惊讶,默克尔保留了孩提时就显现的特质—不信任、沉默。默克尔必须从自己的生命故事中汲取经验,还要克服面对公众时的腼腆。西方媒体和反对者在党内想方设法抹黑她,说她在民主德国时期的政治行为不甚光彩,她觉得很委屈:在科学院期间,她确实参与过自由德国青年团。

  根据默克尔所说,她不过就是规划文化活动、张罗演出以及旅行。批评者指责她正是负责鼓动与宣传的秘书,这意味着,为那个体系进行鼓动和宣传。于是,同时代的人也提出论据予以反驳:自主的科学院在那种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能赢得更多尊重。默克尔证明了自己的内心与那个体系的距离相当遥远。

  默克尔从政之初,在担任妇女与青年部部长时,就忍受过一场类似的煎熬。她在一场于什未林举行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叙述自己写的一篇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告让她取得了博士学位。马列主义是一门必修思想课,与物理成绩证明并列。默克尔的报告主题是工农国家中工人和农民的情况。

  她开心地说,那份报告分数不太高,因为她明显强调农民的重要性。此番话在记者耳朵里却截然不同,他们急忙去大学档案室搜寻独家新闻:默克尔的马列主义报告。但是那份报告不见了,而且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过。至于复本,同样无影无踪。

  默克尔很困惑,不明白自己为何卷入意识形态的争论中。无论如何,窃窃私语可谓甚嚣尘上;其实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交一篇马列主义的报告,但是不是言不由衷,则似乎没有人感兴趣。另外又有传言说,她在莫斯科上过大学,这个谣言虽然不正确,但已经传开了,默克尔依然采取同样的态度面对。

  这一切只是强化了默克尔不信任及沉默的态度,她像蚌壳那样把自己紧紧密封起来,因为谴责、批评她的人都是希望用夸张的事实夺人眼球的庸碌之辈,他们不探讨她在民主德国的真实生活,也不了解当下的形势与前因后果。

  这类谈话会造成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可能发生。为育儿经费辩论时,默克尔很认同地说,民主德国女性都要工作。这话惹得基民党的女士发出怒吼——总理难道在批评她们的生活方式?抑或美化了昔日东部的情形?不,默克尔无意批评,她的母亲也没去上班,因为没获得政府允许。

  这段插曲只是再一次告诉我们,旧时的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尚未完全准备好要仔细研究对方真实的生活状况。默克尔很早就决定不会花太多力气研究,她厌倦那些冲突,于是保持沉默。现在这种态度稍有些改变,大概是8 年的政府工作让她变温和了。

  默克尔形容刚统一时的自己,那时她很害怕冲突,至少政治圈内的人身攻击和险恶用心等令她十分憎恶。她在与克尔伯尔对谈时表示:“我只怕刻意抹黑的不实指控,厌恶不怀好意的意气之争。”

  她擅长辩论,但也补充修正了对自己的评价:“在政治上,我宁可放弃辩论,追求合作。以必须贯彻到底的态度与某几位男性政治家相处,甚至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有些人自我膨胀,还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试图压过别人。碰到这种事情,我都会有种身体被挤压的感觉,巴不得置身事外。”

  默克尔仔细研究了她在政治圈的反对者,政治经历让她收获不少,有时还让前述的男性政治人物知道,她可不是什么乖宝宝。她说:“那已经不是就事论事的辩论了,根本就是存心看谁能让谁过不去,我绝不会那么做。”

  (本文作者介绍:与出版社合作,定期推出名人传记类图书连载,合作建议请发邮件至zhuanlan@staff.sina.com.cn)

文章关键词: 默克尔政治批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深度解读:该不该征房产税? 股市成为令计划腐败权力下水道 统计局说房价下跌靠谱吗? “以房养老”能让老人过得更好 老艾侃股:银行致指数失真严重 后市将企稳反弹 油价的新一轮上涨或许不远了 打击操纵股价的重拳别落在投资者身上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加拿大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移民 最牛的股市和放缓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