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阿里巴巴赴港上市受阻,引发两地金融圈的扰攘已逾三年,近期由于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发布加强上市监管的咨询文件,又再度被外界提起。三年前这一场争端,为香港带来一个始料未及的负面印象:让中国内地乃至全球投资者以为,香港是一个不欢迎科技股的市场。
香港真的不欢迎科技股吗?一系列事例被与这种印象相联系,愈加看起来言之凿凿,包括恒指蓝筹中至今只有腾讯这一支科技股代表,内地科技股大批都随后放弃香港,而奔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等等。的确,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香港科技股估值真的低吗?
然而,如果大家耐心查阅一下香港市场上代表性科技类股票,会发现事实上它们的市盈率并不低。与今天恒指平均市盈率10-11倍相比,科技股中龙头腾讯(00700-HK)的PE达51倍,金山软件(03888-HK)PE为42倍,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则为40倍,而远赴美国的阿里巴巴目前的PE仅有20倍。在IPO阶段相比,阿里巴巴的估值也不如香港股市上的许多内地同业。
每逢有素质较佳的科技股在港上市,也往往都在公开发售中得到大比例超额认购,新闻中更不时出现“全城热炒”等字眼。来自内地的知名网络游戏股IGG(00799-HK),PE只有15倍,近来被不少内地投资者作为港股中价值长期被低估的主要例证。然而许多人却不记得在它2014年上市时,也曾经“全城热炒”,上市三个月股价翻三倍。随后出现的下跌,与其业绩和毛利率曾出现下滑和折价配股的传闻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投资者在起初过于热情,不免炒过头了。
许多投资者,尤其在神奇的内地市场待久了,早已忘记“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对于全球来说,投资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市场,并非尚未开放的A股,而是相对成熟的香港股市。香港股市,其实也一直是中国内地以及香港企业状况的晴雨表。香港科技股参差不齐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忠实反映着的中国互联网乃至整个高科技产业参差不齐的现状。
同样的,拿香港股市上的科技股与美国科技股相比,一定程度上也如同拿中国内地(以及香港本地)的科技产业,与美国的科技产业相比较。
内地与香港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中国内地,尽管今天不少科技企业正在蓬勃崛起,也出现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中兴、华为、乐视、京东等一系列种子选手,但是在全球的竞争格局来看,与美国企业显然远远无法匹敌。在全球科技企业的排行中,仅看硬件和PC周边方面美国的巨头就有苹果、甲骨文、思科、AMD等,互联网方面有谷歌、Facebook,Whatsapp,亚马逊等,新秀如Uber, Airbnb等……更不用说到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等领域。即便在亚洲区,日本的科技产业实力雄厚的企业数目也远多于中国。
在不少内地投资者看来,中国的科技板块股票只要业务和数据(流量)真实,投资方有名气,财务稳健,已经是相当理想的投资对象;要是有BAT三巨头加持,或是与美国苹果、谷歌等行业领袖有合作关系,简直足以炒上天了。但在以国际资本为主流的香港市场上,投资者视野包括来自全球的顶尖科技企业,与他们相比,大部分内地科技新秀尽管占有庞大的市场之利,但大多缺乏真正令全球市场渴求的尖端“独门秘技”,并没有到值得追捧的地步。
至于香港本地科技产业生态圈,无论从人才、产业基础、市场规模还是企业的生存条件来看,香港未能克服的困难还太多太多。在香港的科技圈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追不上近邻深圳。推动科技创意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是本届香港政府正在努力的课题。
如同万有引力定律,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活跃的生态圈,是终极的吸引力。无论在发行人还是投资者看来,香港与美国这样巨大的科创中心,高度活跃创投气氛相比,显然无法匹敌。
当缺乏强大、活跃的科技生态圈时,难以想象的困难几乎藏在任何一个细节——仅以企业上市为例,香港投行、律师等中介人士大多只有地产、银行、消费等行业经验,而高科技、互联网的“内行”往往在少数外资投行里。对于这些外资行,融资额小不愿做,融资额大的则更愿意在美国上市,而且纳斯达克的上市佣金也远高于 香港。
香港投行圈过去甚至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科技公司希望来港上市,负责项目的投行MD(董事总经理)连router(路由器)和gateway(网关)是什么也不知道,可以想象企业的上市之路有多么折磨。在这种局面中,即便科技板块在某些时期突然掀起一波炒作,也不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持续下去。
香港应该降低门槛吸引科技股?
香港市场在科技股方面,中介、研究等人才至今依然缺乏(或是转到其他板块工作),普通散户对于股票的分析能力更是不足。在这一环境下,以高科技为噱头的股票,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炒壳”甚至“老千股”的一大重灾区。
香港某著名“壳王”两年前运作的一只创业板“壳”股,业务由传统的造纸及纸制品,大幅转型为研究热门的飞行器乃至一个刚登上《科学》杂志的全新概念。当年股价狂飙23倍,成为全年港股升幅榜之首,卖壳之后公司的业务方向始终成谜,签订了一大堆战略合作协议,并大幅配股集资,股价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几年前市值逾3000亿的大明星股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以及前中国首富的故事,相信也无须赘述了。
香港股民在科技股上已经吃过不知多少苦头,也吃了十几年了。2000年前后的科网泡沫下,香港许多来头诡异的企业搞出“港版科技股”,吸引股民跳火坑,当时也诞生了不少估值百倍的明星股。但关于那个年代,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电讯盈科(00008-HK)”,其前身为香港股民至爱的保守投资“现金牛”高息股之一香港电话公司。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大幅举债鲸吞了这家大型电信公司,最终股价从一百元以上跌到仅一元多港币,蒸发了96%。
近几年来,不断有声音建议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降低上市门槛,或是设置新板新规来吸引“新经济”股上市。然而,当年的创业板一步步堕落为老千壳股的舞台,已经证明了在缺乏有实力科技企业以及活跃的科创生态圈的前提下,“降低上市门槛”绝不是一剂良方。
与美国相比,今天的香港在吸引科技新股上市,显然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人才和知识储备远远不够,有关法例更是未能配合的情况下,香港的监管机构毫无选择地需要将保护投资者放在首位,严格审查公司的业务,在当今上市文件的框架之中,业务范畴必须字字有据可查,无形中造成了对高科技公司的束缚。
而且,即便在今天相对严格的监管下,不少科技股依然上市不久就“妖”气毕现。不难想象若进一步降低上市门槛,放松在盈利和业务方面的限制,未来上市的“新秀”科技股,将如何挑战投资者的想象力。
毕竟,历史上任何优秀的企业都不是由股市培育出来的。反而股市中“大泡沫”爆破时的恶性破坏力,在任何市场的历史中都能找出太多例子。香港市场对科技股的吸引力欠缺,与其说是监管保守,市场固步自封,不如说是两地业界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选手”还太少。随着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若能崛起更多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巨头,届时敏锐的香港市场参与者们,相信必不会坐失良机。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