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仪:女记者到香港高官的华丽转身

2013年12月10日 15:27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香港有两个梁凤仪,一个是内地读者熟悉的财经作家兼立法会议员夫人,另一个则是最近由于出乎外界预料辞职,突然成了热门新闻人物的港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也是近年来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关键人物。这次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充满理想的女记者如何“升级”她的新闻理想,华丽转型的故事。

现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是八十年代华尔街日报在亚洲的首批本地记者,在中国最复杂、冲突,同时也最朝气蓬勃的年代报道中国,成了她重要的人生财富,“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在80和90年代的改革开放”。(新浪财经陈鑫摄)  梁凤仪是80年代华尔街日报在亚洲的首批本地记者,在中国最复杂、冲突,同时也最朝气蓬勃的年代报道中国,成了她重要的人生财富。(新浪财经陈鑫摄)

  香港有两个梁凤仪,一个是内地读者熟悉的财经作家兼立法会议员夫人,另一个则是最近由于出乎外界预料辞职,突然成了热门新闻人物的港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

  第一个梁凤仪,笔下写尽华丽辉煌而残酷的金融中心香港,但第二个梁凤仪,则是这个金融中心实实在在的关键人物之一。

  我对梁凤仪的关注,除了因为她是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主要推手外,另一个原因是她是毕业于我母校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直系师姐,曾是个充满理想的新闻人。她八十年代华尔街日报在亚洲的首批本地记者,主力报道内地新闻长达10年。在中国最复杂、冲突,同时也最朝气蓬勃的年代报道中国,成了她重要的人生财富,“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在80和90年代的改革开放”,她说。

  她甚至还建立了一个新闻之家——她的丈夫张国良,当年在香港电台工作,是新闻纪录系列《铿锵集》的编导,获奖无数。他们两人也是中大新传学院的知名情侣,当年毕业了的张国良经常回到学校找梁凤仪,遇见老师问起,腼腆的他就说回来“找资料”。后来在院里,“找资料”就成了“找师妹”的暗语。

  在梁凤仪记者生涯的第十年,香港“央行[微博]”——金融管理局有内部人士因为赏识她的才华,通过中间人邀请她投考金管局,她刚刚加入时,职位是与媒体相关的新闻及出版处高级经理,未几则平步青云晋升至执行董事,然后又成为助理总裁。

  梁凤仪是少数愿意频繁北上,敢于积极“跑部进京”的金管局人士之一。2003年香港面临“非典”危机,许多人只记得当时中央急速推出“自由行”挽救香港经济。其实,人民币业务的开放也是“救港”措施之一,梁凤仪和本地官员多次飞往北京与内地官员商讨,最后在2004年初香港开始办理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等等,启动了后来香港金融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在金管局14年后,她为了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降薪逾百万进入香港政府,成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的副局长。

  与她的第一次见面,是我在港媒工作的第二年,正逢内地市值巨大的国企蜂拥来港上市,“攻陷”媒体版面,我所在的组新设“中国金融”专版。梁凤仪则作为香港与内地合作业务的主要负责人,从金管局助理总裁位置上刚刚被招揽入政府。为了让菜鸟尽快上手熟悉情况,主任要求我参加了一次梁凤仪“友情拜访”的内部座谈。

  那时采访经验粗浅的我,对香港女高官和机构高层的印象都是陈方安生式的“阔太”,而长发披肩、装束简洁、表情丰富、思路活跃的梁凤仪依然很像个女记者。“当过记者的帮助非常大”,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记者职业性的刨根问底和穷追不舍,是她争取内地对港开放金融业务上总能取得进展的一大法宝。

  新官上任的她并没有多少对媒体的警觉,大爆各种政策制定“内幕”,更毫不留情地打碎了我们对中央会主动支持香港金融业的幻想,直言香港得到的内地每一项金融业务开放的“送礼”,无不是港方反复请求频繁骚扰再三保证下的结果。而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内地各财金部门之间几乎没有统一的沟通机制,一项措施在某个关键部委得到了首肯,不代表其他部委也同意,如果不去从零开始继续乖乖“跑部”,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

  一番话,让当时困在说法一时一变,宛如罗生门般“港股直通车”迷阵中的我茅塞顿开。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各个与内地、人民币业务相关的公开活动场合常常能看到梁凤仪的身影。而在除了公事采访之外第二次有机会跟梁凤仪深谈,是在近两年后的一个券商协会的酒会上。

  当天依然打扮简单雅致的她依然低调,甚至不是致辞嘉宾,微笑着站在角落里毫不引人注目。我当时刚刚换了工作,成了一名驻港记者,闲谈中忍不住问起“大师姐”的新闻理想,和她从记者到金管局又到政府的大跨度转型。她的解释是,这就像一个理想的“升级”——做了十年的记者都是一个旁观者,进入决策机构,进入了政策的中心。

  梁凤仪总是无比忙碌。她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的工作是发展香港的证券与资产管理市场、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整合,提升人民币离岸市场竞争力。她说,香港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中经济规模最小的,必须加强跟内地的融合。驻港记者们争相报道的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ETF两地挂牌、前海人民币业务实验、中港基金互认及进入对方市场、香港打造资产管理中心、金融发展局等等新闻热点,无不是她的工作范畴。

  在她任副局长的五年,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和两地金融合作进展神速,人民币国际化速度之快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不过,梁凤仪自己最满意的政绩却不是这些,却是关注度并不那么高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雷曼迷你债券价值暴跌,投资者涌上街头抗议,“不少老人用了毕生积蓄购买雷曼债券”,梁凤仪曾坦白,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大难关,“老人们很失落,很绝望,这提醒我,保障他们是我的职责范围。”最终在政府、金管局等机构的努力下,大部份迷债投资者都获得八成以上的赔偿,而新设立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则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协助和保障,让他们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解决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纠纷。

  后来我在写这条报道时,不由得想起梁凤仪谈到过的新闻理想。

  梁凤仪曾经为中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本书撰文,谈到她做记者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1987年台湾居民被允许正式申请往大陆探亲时,她跟随一名老兵返回他的南昌老家,亲眼见证分隔两岸多年的家庭的辛酸景况。她在文中写道:“每一个政策的背后,都是一段段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政策影响民生,改变人生,政策或可以推倒重来,但破碎家庭就无法复合。”

  她说,所以,为政者制定政策要以人为本。我想,这真的是大多数新闻人共有的理想。

  作为现任政府中少见的备受肯定,几乎没有负面消息的官员,她突然告别政坛出乎大家意料。辞职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猜测她将回流金管局然后“更上一层楼”,也有人怀疑她是避免牵涉入香港商交所破产及骗案事件而划清界限,还有人将事件与李嘉诚对现任政府的评论相联系,猜她与长官“理念不合”。

  梁凤仪则对去向三缄其口,只是维持她一贯的妥帖做法,在辞职的同时就公布了继任者。值得一提的是,继任者叫做刘怡翔,正是当年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由于赏识梁凤仪而鼓励她加入金管局的“内部人士”。

  她说,这将是她的“第三次转型”。从新闻业,到金融界,到政府,未来再怎么转型,真的很难猜,又何必去猜。我想,不再是一位聚光灯下的高官,并不会让她的华丽人生失色一分。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彭琳记者梁凤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